第1讲 先秦至两汉时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特点
影响
(1)汉初政权推行郡国并行 制,是当时“无为而治”的 郡 (1)分封诸侯国, 表现形式,一定程度上促进 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国 诸侯国内实行郡县制, (2)郡国并行制导致了地方 并 郡国并存 行 (2)西周分封制的 诸侯国的势力不断膨胀,严 制 再现 重威胁着中央集权,经过平 定“七国之乱”和汉武帝的 “推恩令”,名存实亡
选官制度
政治特 点
皇权为中心 的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体 秦朝 制。“三公 九卿”分工 严密,各司 其职
郡县制在 国家大一 统的条件 下实行, 按地域划 分
实行俸禄制 度,官位概 封建的 不世袭,主 官僚政 要官吏由皇 治 帝任免调遣
【深化提升】 区分先秦贵族政治与秦代官僚政治 (1)概念内涵: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 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上的,以 血缘宗法制源自文库为基础的政治体系;官僚政治是 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基础上,按照职能和 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的中央集权、地 方服从中央的政治体系。
(2)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冶铁;西汉时丝 绸远销欧洲;东汉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东汉 杜诗发明 ,用于鼓风冶铁。 3.商业 (1)商朝时期,商人产生;春秋战国时期, 中国商业繁荣,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2)秦统一货币等利于各地经济的交流;汉 代专供贸易的“市”出现,开通海陆丝绸之路, 实行歧视商人和专卖制度。 【解读】 秦朝货币半两钱出现于秦国,统一 货币的出现有利于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社会秩序的 稳定。
特点 (1)在国家大一统 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 的地方管理制度 郡 (2)郡县官吏由皇 县 帝任免,且不世袭 制 (3)郡县长官只领 俸禄,没有封地,必 须服从中央
影响 (1)秦朝通过实行郡县制, 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 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建立起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 权制度 (2)郡县制解决了分封制所 导致的地方割据问题,巩固 了国家统一,是历史的进步, 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3.秦汉时期中央官制的特点 (1)制度完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有明确 的职责分工;诸卿分别掌管国家的各项具体事 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以皇权为中心:中央官员由皇帝任免,概 不世袭;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者相互牵制, 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 (3)“家天下”:家与国同治是封建统治的重 要特点。 (4)加强监察制度:秦朝设御史大夫负责监察 百官,汉代设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3.科技 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与之相关的科技发展。中国古代 的科技成就多集中在与农业生产相关的领域,如农学、 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从而使古代中国科技具有实 用性、实践性的特点。同时,小农经济发展的缓慢性也 决定了古代科技无法实现根本性突破,无法发展为近代 科技。
4.文学 很多文学作品反映了小农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理想和憧憬, 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摆脱 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渴望世外桃源的理想和追求。
考向二
综合分析小农经济的影响
小农经济是我国古代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延续了两千 多年,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多方面的重要影响。 1.政治 分散的小农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社 会的安定和国家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的发展。保护小 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重要原因。 2.政策 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在于小农 经济。小农经济的脆弱性,要求统治阶级抑制商业,防 止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是统治阶级能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根源。
历史时空定位
考点知识梳理 一、政治上:从周代“天下共主”到秦汉中央集 权制度 1.先秦时期 (1)夏商周时期,实行王位世袭制。 【解读】 王位世袭制是指某专权一代继一代地 保持在某个血缘家庭中的一种社会概念。该制度虽然 受到一定冲击,但贯穿封建社会始终,如皇位世袭制。
(2)西周实行以王族为主体的分封制,周王 成为“天下共主”;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崩溃, 形成诸侯混战、社会变革的局面。 【解读】 “天下共主”具有氏族原始社会的 遗风,它的确立靠的是臣下对其权威的承认和自 觉履行其义务,例如周天子和诸侯的关系,周天 子就是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来确立和巩固他“天 下共主”的地位。但并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即没有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2.经济上:农耕经济是古代中国经济的典型特点。随 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以家庭为单位 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也成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典 型经济形态;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商业在先秦、秦汉 时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3.文化上:思想领域经历了从“百家争鸣”到“独 尊儒术”的演变,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 文学方面的《诗经》和楚辞分别成为中国古代现实主 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汉赋成为两汉最有特 色的文学形式。科技方面形成了有东方特色的实用性 发明创造,如医学、造纸术和地动仪。
重点知识探究 1.分封制、郡县制与郡国并行制的对比 影响 在当时起到了巩 (1)西周分封制主要是以血缘关 固周王统治,形 系为基础 成“天下共主” 分 (2)周王和受封诸侯以人口、土 局面的作用,但 封 地和义务为纽带,形成严格的等级 所封诸侯相对的 制 关系(3)受封的诸侯国爵位世袭, 独立,又成为导 拥有领地,可以再分封,具有很强 致春秋战国时期 的地方独立性 长期分裂割据的 祸根 特点
考向聚焦
考向一 周秦政治文明的不同
中央政治体制 以血缘关系为纽 带,家国一体, 西 最高执政集团尚 周 未实现权力的高 度集中
政治 地方政治体制 选官制度 特点
形成了建 分封制与宗法 立在血缘 制相联系,以 宗法制度 血缘关系为基 下的世卿 础 世禄制度 奴隶 制的 贵族 政治
中央政治体 地方政治体 制 制
(2)经营方式: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 经历了从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发展过程。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出现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小农经济 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解读】 一家一户的小农户个体经营使 我国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进一步的革命性 发展。
(3)土地制度:原始社会的土地属于氏 族公社所有;商周土地制度为井田制;春秋 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成为土地兼 并现象的根源。 【解读】 土地兼并的影响是:阶级矛盾 激化,国家财政收入减少,不利于加强中央 集权和社会稳定。
5.民族心理 小农经济下的中国农民既有忠厚老实、吃苦耐 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也有狭隘、保守的不足。 6.家庭伦理 小农经济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男子, 这是“重男轻女”思想的根源;同时也注重孝 道、重视邻里和睦等。
三、思想文化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与科技 文化的发展 1.思想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纷纷登场,奠定了 中国传统文化基础。 【解读】 “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是政治 变革、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学术自由等因素 综合作用的结果。
2.手工业 (1)商周时期青铜器的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形 态并存。 【解读】 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产品供皇室 贵族使用,不投放市场;由官府控制,集中进 行大作坊生产;素称发达,长期领先于世界; 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产品大多精美; 技术传承带有封闭性,不利于技术革新和推广。
(2)春秋末期的孔子开创儒家学派,经过孟子 和荀子的发展,战国后期儒学成为蔚然大宗。 【解读】 荀子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其 主张有: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君舟民水、 人性本恶等。 (3)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建议,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解读】 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被汉武帝所接 受的主要原因是其符合了统治者加强皇权和维护 统治的需要。
(3)西周实行以血缘为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为特点的宗法制,形成“家国一体”的社会等级 结构。 【解读】 家国一体最早由梁启超提出,说的 是国家与帝室的关系,在华夏文明的帝国时代 (秦始皇之前是封建时代,秦始皇之后是中央集 权时代,即帝国时代),国家是皇帝的国家,国 和帝室是分不开的。
2.秦汉 (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天下,确立皇 权至上的皇帝制度;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地方推 行郡县制,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2)政治体制:西周分封制与贵族政治相伴而生, 是父权家长制扩大化的结果,把宗法血缘关系 与政治关系紧密结合起来,是已取得统治权力 的宗族在拥有一个共主的基础上,其他家族成 员共同享有对整个国家的统治权力;官僚政治 以皇权为核心、以官僚体制为载体,中央统一 管辖的郡县制取代了层层分封的分封制,皇帝 将地方的治民权与土地权分离,地方政府的官 员一律由中央任命,代表皇帝去行使管理权。
(3)选官制度从先秦的世卿世禄制到汉朝的 察举制,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解读】 卿是古代高级官吏的称呼。世卿就 是天子或诸侯国君之下的贵族,世世代代、父死 子继,连任卿这样的高官。禄是官吏所得的享受 财物。世禄就是官吏们世世代代、父死子继,享 有所封的土地及其赋税收入。汉朝时察举制不是 唯一的选官途径。
4.主要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 (1)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 础。最早由战国时的商鞅(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提出。 (2)基本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 手工业的发展,以农为本,商业被称为“末业”。 这个政策是中国历代王朝最基本的经济政策。
(3)影响:①积极方面,在封建社会初期,重 农抑商政策对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新兴地 主阶级政权、发展和增强封建国家的综合国力起 了积极作用,并为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奠定基础, 从根本上说重视农业是正确的;②消极方面,到 封建社会的末期,即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违 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 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 展,从根本上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
专题一 农业文明时期的中国和世界
第1 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 先秦至两汉时期
第1讲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
通 史 思 维 坐 标
总体概览 阶段特征 先秦(远古-公元前221年)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 段;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是中华文明的形 成与发展阶段。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成就对整个中华文 明起到了奠基作用。具体表现在: 1.政治上:从分封制、宗法制逐渐发展到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制度。一方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 强;另一方面,官僚体制逐渐代替了贵族体制,专制 皇权逐渐形成,权力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成为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的一大特征。
【图析考点】 西周政治制度 与秦朝政治制 度结构图
【规律认识】
1.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带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2)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 “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一个核心:皇权至高无上。 (2)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 (3)三个中央职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4)四个地方机构:郡、县、乡、里。
【解读】 三公九卿制的特点: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分工明确,行政效率高;丞相位高权重;皇帝拥有最终 决策权。西周时的封建是指分封建制,简单说是分封制, 它是中央为维护统治的需要而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秦 朝时所指的“封建”是指此时中国已经进入到了封建社 会这一社会的发展形态。
(2)汉承秦制,汉初频繁换相,形成中外朝 制度;地方推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威胁中央,汉 武帝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地方设 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 【解读】 中外朝制度是为解决丞相位高权重 的问题,内朝官员出身比较寒微。推恩令是汉武 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 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 削弱其势力。西汉时刺史官员位卑权重。
二、经济上:中国古代经济模式的形成与发展 1.农业 (1)生产工具: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春秋 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并不断推广;汉代 出现犁壁和二牛一人犁耕法,精耕细作技术发展。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 作方式。 【解读】 铁器的应用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划 时代的重大变革;牛耕的应用是农用动力的一次 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