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小说中的比喻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7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月 Vol.37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May 2015
──────────
收稿日期:2014-10-28 作者简介:李旭(1989-),女,四川乐山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学。 -59-
张爱玲小说中的比喻研究
李 旭
(西华师范大学 文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0)
摘 要:张爱玲小说中的比喻具有日常生活化的特点,同时也具有扭曲性和魔幻性,惯常使用“月”这一意象进行多重比喻,创造不同的小说语境,使小说具有一种人生的苍凉感与无力感,俗雅并济。
关键词:张爱玲;比喻;苍凉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5)03-0059-04
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5.03.015
On the Metaphors in Ailing Zhang’s Novels
LI Xu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nchong 637000, China)
Abstract: Metaphors in Ailing Zhang’s novels hav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flecting daily life. At the same time, they also have the features of distorting and magic resistance by using the multiple metaphor of the “month” image in creating different contexts. This makes the novels have a life of bleakness and powerlessness and makes it admired by scholars and laymen alike.
Key Words: Ailing Zhang; metaphor; desolate
张爱玲的小说在现代小说史上占据重要位置,这与她独特的修辞手法的使用密不可分。关于张爱玲小说的风格,大多数人都以“苍白”概括,这种风格的形成得归功于比喻手法的运用。张爱玲在其小说中广泛使用比喻,利用比喻所产生的作用构筑自身的语言风格和语义系统,从而创造了一个苍凉的文学世界。
比喻是用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描绘事物或说明道理的一种修辞方式。比喻可以让具体的事物变得形象和生动。就像她最经典的那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1]。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丰富多彩的,人拥有生命,就像披着一件“华美的袍”。但是,生命却并不都是完满的,所以在上面会有许多缺憾,就像是虱子。这种比喻形象具体,让人禁不住一读三叹,拊掌称妙。
为什么张爱玲小说中的比喻能够让小说形象生动,具有苍凉之美呢?比喻之所以能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相似点,这种相似点能让读者轻易地发现本体的具体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
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比喻只是一种很常见的修辞手法,但是张爱玲笔下的比喻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比喻不仅使小说的语言变得多彩,它所展示的内蕴和营造的小说风格更吸引着广大读者。比喻形象生动的特点和张爱玲个性特色的融汇,使她的比喻充满了生活气息,在比喻的选择中采用固定的意象,并提供多种解读的可能,比喻中有股扭曲和魔幻的气息在涌动。
一、张爱玲采用具有浓郁日常生活气息的喻体
构筑悲凉的语言风格
张爱玲的比喻总是能让人想起一种悲凉的美。张爱玲的小说中有大量具有日常生活气息的喻体,如绣花鞋、扇子、镜子等,这些喻体本身不仅具有生活用品的内涵,而且在比喻中创造的多义性还能引起读者对生活和生命的想象和联想。
在张爱玲的比喻中,喻体的选择就比较多地选用了具有生活气息的意象。比如《封锁》中:“他不怎么喜欢身边这女人。她的手臂,白倒是白的,像挤出来的牙膏。她的整个的人像挤出来的牙膏,没有款式。”[2]把吴翠远的手臂比作“挤出来的牙膏”,又进一步把吴翠
第37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月
-60-
远整个人比作“挤出来的牙膏”,并评论其没有款式,达到了说明吴翠远整个人没有特色,不讨人喜的目的。牙膏是日常生活中每天每个人都要使用的生活用品,这种对具有生活气息的喻体的使用是张爱玲擅长的。
张爱玲喜欢使用中国传统的一些事物和意象来作喻体,她对它们进行改造,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的“红玫瑰”“白玫瑰”以及“桃花扇”中饱含她自己独特的内蕴。但张爱玲并不仅仅使用这些传统事物的表层意义,她小说中的“传统”都是经过她消化过的,她对“传统”的选择是自觉的。
有人说张爱玲的小说很世俗,这种看法与她喜用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作为喻体有关。张爱玲比喻中的喻体的选择流露出日常生活气息化的倾向。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3]这里面有两重比喻,首先是把女人比作“红玫瑰”和“白玫瑰”,然后又把“白玫瑰”比作“饭粘子”,“红玫瑰”比作“蚊子血”,无论是玫瑰还是饭粘子还是蚊子血,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东西,这种选择是张爱玲喜用的。
又比如“如果湘粤一带深目削颊的美人是糖醋排骨,上海女人就是粉蒸肉。”[4,p111]把两地的美人用日常的两种肉食作比喻,可谓俗常。又如:《金锁记》中“她再年青些也不过是一棵较嫩的雪里红——盐腌过的”[5]。“雪里红”是一种老百姓常吃的菜,稀松平常,用在这里形容长安,抓住了两者都已经失去了生命本来的新鲜的特征,把长安因为长年受到母亲的精神虐待最终失去少女本应有的青春的那种干瘪、病态的生命状态描述出来。类似的比喻很多:
《等》中“孩子并没有哭的意思,坐在她怀里像一块病态的猪油,碎花开裆裤与灰红条子毛线袜之间露出一段冻腻的小白腿”[6,p60]。猪油是主妇们上厨常用的东西,把孩子比喻为“一块病态的猪油”,这样大胆的比喻,也只有张爱玲敢用。“孩子”本应是活泼好动的,但是在这里“孩子”是病态的没有生机的油腻的“猪油”,这种比喻凸显出这个“等”的无聊的环境。
《创世纪》中“他的一生是拥挤的,如同乡下人的年画,绣像人物扮演故事,有一点空的地方都给填上了花,一朵一朵临空的金囤红梅”[7]。喻体“乡下人的年画”本身很俗,在乡下人家的大门上都贴着驱鬼的年画,但是在这里把年画用来比喻人的一生,而人反而成了“绣像人物”,人生成了“扮演故事”,这种比喻产生一种无奈与惊心的感觉,带来一种不俗的艺术效果。
《花凋》中“实际上川嫦并不聪明,毫无出众之点。
她是没点灯的灯塔”[8,p189]
。把得肺病寂寞成长又寂寞死
去的川嫦比喻为“没点灯的灯塔”,即无用的灯塔,这就说明了川嫦的来与去都是无用的,对任何人都是没有意义的,展现出她家庭的冷漠与人生的凄清,为整个小说构筑一个冷清之境。
《五四遗事》中“湖水看上去厚沉沉的,略有点污浊,却仿佛有一种氤氲不散的脂粉香,是前朝名妓的洗脸水”[9]。把“湖水”比作“前朝名妓的洗脸水”,而洗脸水是人们每天都会产生的,都倒掉的,此处比喻的运用写出了湖水的污浊不堪。
张爱玲小说中选择了“年画”“肌肉”“灯塔”“红指甲”等事物作为喻体来进行比喻,这种选择展现了她对俗世俗人的微微讽刺和怜悯。
这一系列的比喻,喻体都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作者把这些日常所见之物来比喻,进而嘲讽庸常的人生,使小说形成了一种辛辣的讽刺。
张爱玲比喻的特点就是很多比喻的喻体很世俗,很平常,但是和本体会产生一种化学反应,能够化平常为神奇,形成一种苍凉的美学风格。这些比喻的运用使语言增添了悲凉的特色,最终形成了张爱玲小说苍凉的风格。
二、比喻中“月亮”“死尸”等固定意象的多种运用形成苍凉的小说风格
张爱玲喜欢在同一小说乃至多部小说中采用固定的意象来进行比喻,用同一意象的不断变化的比喻来推动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
比如在同一作品中多次采用月亮来构筑不同背景。《沉香屑——第一炉香》中把“月亮”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如:“那月亮越白,越晶亮,仿佛是一头肥胸脯的白凤凰,栖在路的拐弯处”[4,p119],是薇龙离开梁宅后出现的月亮。薇龙瞒着家人独自去梁太太家寻求经济援助,忍受了不少难言的冷遇和屈辱,但最终获得了成功,达到了此行的目的。所以离开梁宅后,便自然地将自己的不快和喜悦统统释放出来,故而那月亮越看越白,越看越亮,并且月亮如白凤凰般栖在路的拐弯处,将遥不可及的希望置于眼前,更显露无遗的把薇龙的高兴劲透了出来。
“整个的山洼子像一只大锅,那月亮便是一团蓝阴阴的火,缓缓地煮着它,锅里的水沸了,骨嘟骨嘟的响。”[4,p39]此时的“月亮”是乔琪乔、葛薇龙约会时的月亮。蓝阴阴的月光,如火一般,将整个山洼子都煮沸了,确嫌夸张,可具体到当事人,沸水也比不上他们难掩的心潮。“蓝阴阴的火”代表着乔、葛内心不可遏抑的情欲,薇龙正是被这个充满诱惑的欲望一步步走向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