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 3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地理必修 3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课堂教学研讨
刚才看了符老师上课的录像片断,也看了海南中学备课组跟符老师一起备课的过程的录像片断,我们还是先看课程标准对这个内容的要求。这是地理三第二部分内容里面的一个课例。这部分的要求是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注入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符老师这课实际上是必修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第一个案例,也是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的采用案例分析方式编写教科书和开展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所以我们讨论他这课例先围绕着课程标准和案例教学这方面,看看有哪些重要问题我们一起交流一下意见。
先从课程标准看,课程标准这条的最核心的东西是要学生通过案例分析这个过程来了解一个地区环境与发展问题的产生的原因,它的危害,还有治理的措施,这是课程标准核心的东西。它跟以前或者旧课程讲区域的时候,也是有很大区别,它不是以讲具体区域为目的,比如符老师上课用的是西北地区,讲课的目的不是要讲西北地区,最后不是要让学生记住或者是北下来很多关于西北地区一些具体的地理事实,而是通过分析西北地区这个案例来学习有关区域环境发展问题,这样的过程。
这套课程标准实际上从构成来看,它是由一个环境的主题,比方说这个环境的主题,可能是荒漠化,也可能是水土流失,还有一个是区域的主题,那么选取的区域,围绕着这个环境发展问题,全是一个典型的区域。感觉从课标来讲,它是一个主题加典型区域的构成。
因为符老师这课是这部分内容的第一个案例,所以符老师这个课的处理我觉得也是很好的,他首先是概述了,就是简单介绍了一下一个区域环境与发展问题存在的多种现象,他用图片的方式,展示了一些水土流失,荒漠化,还有湿地等等存在的问题,后面的课再讲其中的荒漠化问题,这个先给学生一个宏观上的,整体的认识。
这节课,我觉得能够把学生从广泛的地理环境的问题中慢慢的把特写镜头集中到荒漠化问题上,不管是宏观上到微观上,他都慢慢拉近距离,着重到荒漠化问题,这个有一个全面的到局部的关系处理。因为我们不可能把课标列出来的所有问题一一都讲到,所以这点是很重要的。另外他从方法来说,也给出了一个方法的思路,在 PPT 上列出了这么一个简单的三步:第一步是问题,第二步是成因,第三步是策略,给学生很清晰分析案例的思路,这点也是对课标把握非常好的一个地方。
因为这个案例教学本身就是对一些研究的方法的归纳以后,怎么去运用的问题,不管是西北哪个地区比较典型,就把这个地方作为一个案例,符老师根据目标的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设定这个目标,是限定在西北地区的沙漠化问题,而且在这个荒漠化问题就锁定在成因的分析上面。
因为它是案例教学,可能案例这件事情就显得格外的重要。那这里面是选的主要案例是西北地区,这个是教材上的案例。拓展案例选择两个,一个是海南岛案例,另外一个就是非洲的撒哈拉。这两个案例,作为拓展案例。
一般人会想,海南岛这地方怎么会有荒漠化?
在很多人眼里头,怎么可能海南岛荒漠化呢,天方夜谭,你讲撒哈拉差不多,就在沙漠的边缘上,沙漠不断的扩大,不断的荒漠化,讲到海南岛的荒漠化,有一些是抱怀疑的态度,但是偏偏就是让他报怀疑态度以后,来研讨这些案例,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海南岛的学生,他们对海南岛荒漠化原来不了解。
这是哪,西北?这是我们文昌的,那是我们昌江的,那是我们什么地方的,一打出去,那么新鲜,没见过。那么他们就有点感悟了,现在荒漠化不光是在西北内陆干旱的地区,连我们海南岛这样的地方都有荒漠化,那可见人为的破坏作用是非常之高。
当然在规模上,海南岛的荒漠化还是很小。
过去曾经有一个教授提出过海南的人造沙荒的问题,就马上引来争论。海南岛不可能有沙化,那是自然形成的,海滩的沙滩,而不是荒漠。但是一个荒漠化和荒漠这个概念呢,就有所差别了。这是一种发展的趋向,所以符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很强调这个概念,什么是荒漠化。他处理还是比较得当的。
强调一个区域自然环境的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个过程非常重要。就是我们海南岛本来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自然的景观或者是什么。
他选择案例,一个经典的案例和一个生动的案例,两者可以起到一个互相弥补的作用。如果光讲西北地区的荒漠,很多学生很多都想到,那是自然的事,无所谓;但是说到海南的荒漠化,他就问怎么可能呢,怎么形成的?就必须要去思考。我觉得把海南岛这个案例加入,很有作用。而且这里面突出了人跟地的关系,人类活动影响。
无论是它这个本身的案例,还是拓展案例,选的都是比较典型的。有的老师在备课当中也提到了,一开始是不是就可以引入海南的案例,后来他说海南毕竟荒漠化不如西北地区典型。选择案例的时候,大的案例应该是比较典型的,而海南不如西北地区荒漠化典型,所以用教材上的西北地区的案例是非常典型的。然后再拓展到海南,甚至再拓展到国外,世界上其他地区,符老师这种思路是非常清楚的,所以案例教学,案例的选取一定要典型。
另外符老师在上课中,也特别强调了人的影响,因为在这个形成过程中,比如荒漠化过程中,它有自然原因,也有人类活动原因,其实我们更看重的应该是后一个,就是人类活动的影响。
他导入也很有意思,用了一个月牙泉的照片,给学生会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而且他中间在分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的时候,让学生注意到了月牙泉的原因是什么,最后又以月牙泉这种生态环境的恢复,呼应开始的导入,这个设计是很好的。
另外在座谈里面,还有一个老师他提出的实验问题,他建议符老师在讲课中,加一些小实验,当然也引起了一个小小的争论,有的老师也同意他的看法,但是符老师可能有他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实验的问题应该看它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一是时间的问题,二是这个实验对这一课本身的作用大不大,如果是这个问题比如说水土流失问题,荒漠化的问题,在过去必修一讲过这个问题,也做过这个实验的时候,我们就没必要再做了。尽管是没有做,你现在要做一个实验,考虑你现在的重心,是研究它的形成过程呢?还是归纳它的成因,如果我光是理论上归纳它的成因,就没必要做这个实验,这要看实际的情况定,看看它的必要性。我们觉得实验不是不能做,但是到必修三这个阶段以后,可能它要求的重心已经不在你这个过程的东西了,而是一些归纳结论的问题。
在前面讨论过实验的问题,当时是提出来在必修一的时候,以自然地理为主的内容教学的时候可以加一些实验。那么到了案例研究的时候加实验是不是合适,得看这个内容的要求,我觉得符老师他的回应还是很有道理的。他首先提出来说这个老师设计的那个实验,对高中学生来说,他认为有点浅,他认为有些东西不用做实验,学生是能够理解的。我觉得他考虑到这一点,那具体说,是不是这学生真的就不需要做实验,我们可以再去研究,但是他能够从这个角度想问题,我觉得是很好的。不能为了追求做一个实验,就不考虑学生年龄的特点,毕竟是高中学生,已经有了生活经验,这一点是一定要考虑。那么关于实验本身的这个问题呢,其实我们可以借鉴上一讲我们谈到的问题,就是这个实验的安排,有没有可能淡化我们对案例教学研究的这个主题,就像刚才孙老师说的,我们对原理性的一些东西,用实验来做比较好。那么我们在区域案例研究中,如果我们花很多时间做个实验,或者说实验不是很多,它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可能冲淡案例的主体。
他们这个讨论还是很有意义的。
他们提出来分组怎么合理的问题。符老师这里就讲两个问题,比如说除了西北地区之外,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探讨的荒漠化的问题,他提出非洲的萨哈拉地区,又把海南典型一些地方的问题提出来,根据两个问题分组讨论。不过在分组讨论的问题上,有一些老师就提出来,你这样分组合不合理?当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那边那个学生会不会对这个问题有所忽略,或者是淡化?我觉得,他这两个问题是平行的,可以互补的,这个分组讨论还是可以的。
就是撒哈拉和海南岛,这两个没有问题,这肯定是可以平行来做的。他们还提到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影响荒漠化的因素里面,可能分成不同小组……
自然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