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环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School of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是一个集工科、理科与管理类专业于一体的综合性学院,由原武汉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原武汉水利水电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专业和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土地科学学院于2001年1月3日合并组建而成。

学院横跨测绘科学与技术、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公共管理4个一级学科,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2个湖北省优势学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2个湖北省一级重点学科(地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1个湖北省二级重点学科(土地资源管理);1个国家理科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地理科学);7个硕士点和7个博士点(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土地资源管理、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拥有和共享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

学院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现有教授34人(含博士生导师24人),其中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外聘)3人、长江学者2个,国务院学科评议级成员1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8人,国客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数人担任国际地图制图协会和其它国际和全国性学术团体的领导职务,多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和教育部世纪优秀人才。

学院一直坚持“学科立院、人才兴院、科研强院”的办学方针,不断改善办学条件,走以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通过加强学科建设、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努力提高科研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全面增强学院的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努力把学院建设成为国内外知名的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也为武汉大学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世界知名大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地理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070501
专业名称:地理科学(Geography Science)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管理、规划、开发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地理空间分析与处理、遥感技术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掌握运用地理空间分析与资源环境实验分析的基本技能并初步具备在本专业领域从事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2.掌握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遥感、GPS等现代信息技术;
3.具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调查监测、分析和管理土地、生态、环境等自然地理要素的能力;
4.了解地理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4年
学分要求:150分
五、学位授予
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双语(全英文)课程、特色课程
学科平台课程:自然地理学、经济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技术与应用、数字测图与GPS、地图设计与编绘。

其他主干课程: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水文与水资源学、城市地理学、区域分析与规划、城市规划原理、生态学、定量遥感、计量地理学、资源环境遥感监测等。

七、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
地理学认知实习2周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2周
三峡-神龙架地理学综合实习5周
资源环境遥感监测实习4周
数字测图与GPS实习2周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2周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课程设计2周
计量地理学课程设计2周
毕业论文或设计14周
八、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达到学校规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条件。

地理科学专业教学计划表
地理科学专业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070504
专业名称:地理信息科学(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理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开发技术,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从事科研或教学工作,能在城市、区域、资源、环境、交通、人口、住房、土地、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领域从事与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通过学习数学、计算机和地理信息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基础研究及应用建模的科学思维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开发技能训练,具备较好的科学素养,系统地掌握从多维地理空间信息获取与处理、存储与管理、分析与查询、到信息开发与应用的各个环节的基本理论知识、方法和技能,具有地理信息科学研究、信息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基本技能,以及初步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

通过本专业的系统学习,学生具备扎实的地理学和测绘学基本知识背景,兼具理科和工科相结合的复合性知识结构。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数学、物理、计算机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 掌握地理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以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开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 了解相邻专业如地理学、测绘工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 了解地理信息学科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地理信息系统产业发展状况;
5. 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资料查询、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具备进行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和参与学术交流的综合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4年
学分要求:150学分
五、学位授予
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双语(全英文)课程、特色课程
专业主干(核心)课程:自然地理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面向对象的GIS程序设计、遥感技术及其应用、地图投影与变换、GIS图形算法基础、空间数据库原理、地图设计与编绘、空间数据处理、空间分析与地学统计、地理信息系统工程设计、空间信息可视化、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技术、WebGIS与地理信息服务。

双语课程:空间数据库原理(Elements of Spatial Database)。

全英文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特色课程: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空间数据库原理,空间分析与地学统计、地理信息系统工程设计、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技术。

七、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
地理学综合实习2周
数字测图与GPS实习2周
WebGIS 与地理信息服务课程设计4周
地图设计与编绘课程设计2周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课程设计2周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6周
毕业论文或设计16周
八、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达到学校规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条件。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计划表
地理信息科学专业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
地理信息科学(数字地图与空间信息工程)专业
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070504
专业名称:地理信息科学(数字地图与空间信息工程)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 (Digital Cartography and Spatial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数字地图制图、地理信息工程与地理信息服务等方面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工程实践应用的高级技术人才,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国家机关、生产管理部门从事测绘地理信息工程建设、地理国情监测、数字城市与智能技术研发、国土资源调查与管理、环境保护、灾害预报、交通、人口领域等部门从事地图设计、计算机地图制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等工作。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具有以地图学与现代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专业特色。

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理科学、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与图形图像信息处理、计算机地图制图、地图投影与变换、地图设计与编制、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地图制图数学模型、数字地图制图原理、地图电子出版技术、数字地图分析、地图科学理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接受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掌握计算机地图制图、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地理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地图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地图设计、计算机地图制图与地理信息系统开发、设计的基本方法;
3.掌握使用遥感、导航、社会经济统计、泛在网络等各种数据资源设计、编制各类地图、研发地理信息服务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4.了解测量工程、摄影测量、位置信息服务、图形图像信息处理和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5.熟悉国家科学技术政策、可持续发展、知识产权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6.了解现代地图学、地理信息科学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了解现代测绘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状况;
7.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4年
学分要求:150学分
五、学位授予
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双语(全英文)课程、特色课程
专业主干(核心)课程:自然地理学、地貌学、数字摄影测量学、数字图像处理、数字测图与GPS、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计算机地图制图、数字地图制图原理、地图投影与变换、地图艺术设计、普通地图编制、专题地图编制与设计、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GIS设计与应用等。

双语(全英文)课程:数字地图制图原理(Principles of Digital Cartography)
特色课程:数字地图制图原理、地图艺术设计、普通地图编制、专题地图编制与设计
七、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
数字测图与GPS实习2周
地理学综合实习2周
普通地图编制课程设计4周
专题地图编制课程设计4周
数字地图制图原理课程设计2周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2周
毕业论文或设计16周
八、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达到学校规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条件。

地理信息科学(数字地图与空间信息工程)专业
教学计划表
地理信息科学(数字地图与空间信息工程)专业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082502
专业名称:环境工程(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二、专业培养目标
培养为政府部门、专业环境保护方面业务的单位(包括设计院、工程公司和环保材料、设备制造销售公司和高校)以及各种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的生产企业(包括能源、化工等)等,培养从事节能减排等环境工程技术相关科学研究与教学、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施工、规划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适应环境工程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以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微生物学等理论知识为基础,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环境污染控制原理、污染物治理技术和工程设计等系统的环境工程专业理论知识,并熟练掌握外语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具有从事环境工程领域的科学试验与研究、专业教学、工程设计和管理规划方面的全面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环境工程原理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 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和噪声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
3. 具有环境工程设计、污染物监测和分析、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初步能力;
4.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5. 了解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4年
学分要求:150学分
五、学位授予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双语(全英文)课程、特色课程
1.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表1 专业基础主干(核心)课程
表2 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备注:“物理性污染与控制”、“环境规划学”与“环境管理学”三选一。

2.双语(全英文)课程
水污染控制工程(规划双语)
3.特色课程
表3 特色课程
七、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
1.主要实验教学
表4 主要实验教学
2.主要实践性教学要求
表5 主要集中实践性教学
八、毕业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达到学校规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条件。

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计划表
环境工程专业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
环境工程专业辅修与双学位先修课程
环境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082503
专业名称: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及环境管理等工作的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环境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接受系统的环境科学方面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环境管理的基本训练,掌握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以及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及一定的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地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环境保护、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可持续发展等有关政策和法规;
5.了解环境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状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
7.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实际操作及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4年
学分要求:150学分
五、学位授予
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
生态学、环境科学概论、环境化学、环境生物学、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学、环境评价学、环境法学、环境地学。

七、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
生态学实验36学时
环境化学实验54学时
环境生物学实验54学时
环境工程学实验36学时
环境监测学实验54学时
环境科学综合实习2周
毕业论文或设计14周
八、毕业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达到学校规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条件。

环境科学专业教学计划表
环境科学专业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120404
专业名称:土地资源管理(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土地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在国土、测绘、房地产、规划等政府机关及相关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管理、科研、教学、技术服务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专业特色: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学生在土地资源管理工作中运用专业技术的能力。

培养要求:掌握土地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测绘技术、计算机技术、3S技术等现代先进技术;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能从事地籍测量、地籍地政管理、土地分等定级估价、土地利用规划、房地产经营管理等实际工作以及土地信息系统及其他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研制、应用等技术工作,并能将测绘技术、遥感技术、计算机技术、GIS 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相关科技领域。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4年
学分要求:150学分
五、学位授予
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双语(全英文)课程、特色课程
地籍测量学、土地信息系统、土地经济学、土地管理概论、土地评价、土地法学、土地利用规划、地籍管理学。

七、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
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课程设计4周
摄影测量与遥感课程设计2周
地籍测量学课程设计5周
土地评价课程设计3周
土地信息系统课程设计4周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设计4周
土地整理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1周
毕业设计14周
八、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达到学校规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条件。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计划表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070502
专业名称: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Physical Geography & Resource Environment)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术,能在规划、国土、测绘、环境、林业等政府机关及相关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管理、科研、教学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掌握运用地图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与资源环境实验分析的基本技能并初步具备在本专业领域从事教学、研究、开发和管理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
2.掌握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遥感、GPS等现代信息技术;
3. 具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监测、分析和管理土地、生态、环境等自然地理要素的能力;
4.了解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4年
学分要求:150分
五、学位授予
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双语(全英文)课程、特色课程
学科平台课程:自然地理学、环境科学原理、地理信息系统原理、遥感技术及其应用、数字测图与GPS、地图设计与编绘。

其他主干课程:地貌学、土壤地理学、水文与水资源学、生态学、定量遥感、计量地理学、资源环境遥感监测、资源环境信息系统等。

七、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
地理学认知实习2周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2周
三峡-神龙架地理学综合实习5周
资源环境遥感监测实习4周
数字测图与GPS实习2周
地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2周
遥感技术及其应用课程设计2周计量地理学课程设计2周毕业论文或设计14周八、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达到学校规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条件。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教学计划表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方案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代码、名称
专业代码:070503
专业名称: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Human Geography & Urban-rural Plan)
二、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地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城乡规划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企业单位及行政部门等从事科研、教学、规划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三、专业特色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人文地理、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应用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训练,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掌握运用地图、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与资源环境实践分析的基本技能,并初步具备在本专业领域从事教学、研发与规划管理的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计算机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掌握人文地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践技能;
3.了解地理科学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
4.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设计,创造实验条件,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5.能运用空间信息技术、计量地理分析与模拟方法,开展区域分析、资源开发利用与城乡规划管理等相关工作。

四、学制和学分要求
学制:4年
学分要求:150分
五、学位授予
授予理学学士学位
六、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双语(全英文)课程
学科平台课程: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自然地理学、数字测图与GPS、遥感技术与应用、地图设计与编绘。

双语课程:遥感技术与应用。

其他主干课程:区域分析与规划、城市地理、城市规划、村镇规划、计量地理学等。

七、主要实验和实践性教学要求
地理学认知实习2周
庐山地质地貌实习2周
城市调查与分析野外实习2周
区域规划综合实习4周
数字测图与GPS实习2周
地理信息系统原理设计2周遥感技术及其应用课程设计2周地理分析软件应用与二次开发课程设计3周计量地理课程设计2周毕业论文或设计14周八、毕业生条件及其它必要的说明
达到学校规定的毕业生必须具备的条件。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教学计划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