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回忆录:我在重庆农村的插队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青回忆录:我在重庆农村的插队生活一
一九六九年十二月二十日,桂林铁中三百多名学生聚集在桂林铁路北站工人体育场,接受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动员大会,军委会、工宣队作了鼓动人心的演讲,会后每个下乡的同学都领到一床棉被或者是一床蚊帐,带上自己简单行李,登上了事先安排好的解放牌汽车,驶向那农村广阔天地,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当时没有父母的送别,同学们没有悲伤,脸上都显得很兴奋,振奋人心的动员报告起了作用。毛主席的语录:农村是一个广阔天地,在那里是大有作为的。我向往农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金色的稻田。憧景着能和农民上山打猎,下河摸鱼,每天都是欢歌笑语的劳动场景,我充满着遐想,希望有个美好的未来……汽车把我们12同学拉到了-全州县凤凰公社七里大队,到大队部已是晚上八点,四周一片漆黑,什么也都看不见,只见大队部有一些微弱的灯光。我们提着行李跌跌撞撞的走进大队部,几位贫下中农伯伯围坐在火堆旁,抽喇叭旱烟,他们都是等候着来接我们的,那么冷的天,他们中间有的人还赤着脚。
大队部很简陋,桌上摆放了一部手摇黑色有线电话机,一把算盘,墙上倒挂着几本记事本,还贴满了毛主席的语录,语录被烟熏得字已经模糊不清了。支部书记先发言:毛主席给我们大队派来了12位知识青年,每个小队分配两名,你们要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学习劳动技术。接着大队长宣布分配名单,我和另一位同学分到了白竹山第十三生产队。
晚上10点钟,小队长点燃松树枝火把,带着我们回生产队,他在前边带路,我们两人在后边紧跟着,也分不清东南西北,借着月色,隐隐约约看着远处村落有灯光,听到有狗的叫声。山村小路高低不平,队长大步向前,走得轻快,我们高一脚低一脚的用小跑才能跟上,感觉像电影战争年代通过敌战区封锁线的情景,我脑海里美好憧景消失了。从没有走过这漆黑的夜晚,我感觉身后沙沙的响,顿时毛骨悚然,害怕、恐惧,心里想哭而不敢哭,走了一阵子才进村里。
一进村就闻到了浓烈的牲口、家畜粪便气味。我们两暂时被安排在一间生产队的仓库里,在仓库墙角落,临时用一个2米长宽的打谷桶翻过来,铺上稻草,这就是我们临时的床。小队长嘱咐了几句就走了,一盏小煤油灯,老鼠在房梁上窜来窜去,发出吱吱的叫声。我们再也忍不住抽泣起来,凄凉的情景,在插队的第一晚上,我们就开始想家,想爸爸妈妈,想兄弟姐妹,想同学……
二
第二天,一大早,农民出早工回来,早饭后,在仓库门前的晒谷坪,等候生产队长的再次派工。大家都知道队里来了知识青年,都很新鲜、好奇,想看看知识青年长得是啥样子。我们也站在那里傻傻的望着大家,一个陌生的环境让我们不知所措。有一位老奶奶,手里拿着两个红薯递过来说:你们没有吃早饭吧,先吃两个红薯吧。即刻我的心热呼呼的,正是这两个红著,让我和老奶奶一家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老奶奶一家人都非常好,我们生活上的油、盐、柴、米缺了什么,老奶奶都很热心的给予帮助。老奶奶有一个孙女与我同岁,长得水灵灵的,开始接触,都很害羞,日子长了,我们在一起劳动常聊天。老奶奶一家人想让女孩嫁个城市人,可我不敢,就是有那个非份之想,也得万分克制,不能冲动,我不愿意在那个贫困的山沟沟里过一辈子。
我们生产队坐落在大山脚下,山很高,起伏延绵几十里。每天出工劳动,还要自己做饭,上山砍柴。为了保持水土不流失,半山腰以下的柴草不许砍伐,必须爬到三四百米高的山上去砍柴。
第一次砍柴我就累得不行了,双脚发抖、发软,走几步就要停下来喘一口气,歇上好几回。第二天腿也抬不起来,肩也红肿疼得难受。俗语:上山容易,下山难。记得有一次,我挑着几十斤柴火下山,下山的冲力和惯性,使我止不住脚步,一口气被推到了山下,连人带柴火摔在草地里。我躺在地上,闭上双眼,直喘气,柴火烧完了还要砍,这繁重的体力劳动,天天年年月月何时了,我感到了
知青日子的艰难和痛苦!
三
知青的生话是个啥样子,是艰苦的岁月。我插队的村子田少,每年口粮分配不足,得以红薯玉米等杂粮作补充,口粮不够吃得省着点过日子,一日三餐都得收完工回来自己做。早餐一般以红薯为主,没有什么菜,坛子里淹的辣椒加点豆豉算是一年的长命菜谱啦。其次就南瓜、冬瓜、萝卜是能存放时间长点的菜。想吃肉只能是种奢望,有时想得直咽清口水,偶而捉到几只青蛙,刨上几条坭鳅,捕到几只鸟儿那算是解了谗了!
每位知青都经历了繁重体力劳动的艰辛岁月,劳累对于每个知青都有着深刻的体会。那个年代农村没有什么机械,一根篇担二只筐,锄头、镰刀、牛犁耙。头一次参加劳动是和大伙一起到八里地外的集市购买化肥,任务是五十斤一包的肥料每人担二包回村。
八里地对于我这么个瘦小子来说,空手走来回都有点吃力,挑着一百斤开始还能走个几百米一歇息,往后就几十米甚至十多米一歇息,大伙都走得没影了,我也实在是挑不动了,孤单的守着肥料担子,又急又恨!急的是没法子,恨的是自己太无能。还是队长有心,发现我失踪这么长时间没回村子,回头在离村子四里地的路段把我接回村子,当时见着队长就象见了救星一样,鼻子一酸眼泪就滚了出来,真感激他!!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几年下来跟着农民伯伯一起参加生产劳动,学到了各种劳作枝能,风吹雨淋太阳晒,砺练了意志,那个年代让我永远难忘怀!
我们班的知青:张莲凤,金城江车站;姚姗,徐秋华,何智群,唐蓮慧,郑洪海,程桂林,王文揩,在桂林市;王玲,刘新文,田建萍,南宁市;王保友,重庆车站;蒋菊生桂北农场;黄明生柳局段党委;李少华柳局工程处;刘均树来宾站。
四、
在农村插队一年了,生产队年终结算,每个劳动力记12工分,折合人民币O.68元,也就是说每个农民干一天的活只挣了0.68元的工资。那个年代物价便宜,猪肉0.75元一市斤,大米0.14元一市斤,鸡蛋0.08元一个,但物资紧缺很多商品凭票供应。我是知青新农民,挣的是学徒工半劳动力的工分,每天记8个工分,半年后提高到记10个工分,我一年挣的总工分除去生产队分配的粮食产品总折价外,还能领到40多元的现金,第一次领到自己挣的分红款心里高兴极了,过年回城探家的钱就有了。
在城里过完年不能老呆在城里白吃白喝的,自己的户口在农村,工作单位在农村,那个年代在城里没有户口那算是黑人黑户,没有粮食指标,不能安排工作,归属就得回到农村去。夜间坐在回村的火车上,车窗外黑夜茫茫,车轮铁轨声哒哒作响,我的心灵深处没了一点“亮光”,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的极大反差扭曲了我的情感,脑瓜里泛起阵阵波澜,为什么有的同学进了工厂,留在桂林市而走向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