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论语》是孔子言行的可靠记录,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论语》来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首先,孔子具有作为知识分子的形象。他是一个博学多才、有思想见解、坚持自己理想并为之奋斗的知识分子。他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安定,所以他提倡宗法、礼乐制度,恢复社会等级秩序,并在现实中艰苦实践;他反对诸侯争霸战争,提倡休养生息,提倡读书人入仕做官,造福百姓。其次,孔子具有作为师者的形象。他是一个严于律己、推行教化、以传播祖先优秀文化传统为己任的师者。他本人有着严于律己的人生哲学。他自己刻苦好学,并且学为所用;他遵守世俗礼法,以身作则,堪称楷模,为人称颂,更值得学习。他推行教化,普度众生,并以此为目的进行广泛的社会实践。最后,孔子具有君子的形象。孔子是一个体道悟道、追求内心解放、天人合一、带领大众走上觉悟之路的君子。孔子倡导和树立“修身心,济俗世”的理念。在战乱不断与礼崩乐坏的时代里,他仍然不对追求内心觉悟,希望通过思想理论的创立与形成,为社会人生找到一条出路。他树立“君子”理想,力图使所有觉悟之人走向人生正途。因此,他身体力行,亲身体悟大道,并且,他提倡仁爱思想及其作用。
关键词:教育理念、仁爱思想、体悟大道、君子理想
Abstract
一、孔子的知识分子形象的表现
在《论语》中,孔子是一个担忧天下安危、体谅百姓的一名士人的形象。他提出了很多安定天下、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思想。这在现在仍然有巨大积极作用。
(一)维护国家统一、天下安定
1、提倡宗法、礼乐制度,恢复社会等级秩序
在《论语》中,孔子之所以具有知识分子即当时士人形象,是因为他怀有维护国家统一、天下安定思想。他提倡恢复宗法、礼乐等制度使社会重新恢复以周天子为最高统治权威的统治秩序,从而进一步巩固国家的统一。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通过这些制度的维护,使以血缘为关系的政治统治得到加强和巩固。孔子作为当时士人阶层的代表,他表达了对但是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担忧。这在《论语》中有充分体现。孔子不满三桓专权,各诸侯蔑视王权,僭越礼制就是其上述思想的侧面反映。例如,“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1】而姚公认为孔子作为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从宗法礼乐观入手,这有着其他的好处。他认为孔子直接从“礼为政本”的角度提出了德治主义的仁政,从礼乐并言的角度提出了乐的教化作用。“礼使人相互敬重,乐使人和谐流畅,与物通情。”【1】
另外,孔子之所以备成为知识分子是因为他为国家民族前途提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学说,就是所谓“内圣外王”思想,李振纲认为:“外王之道在孔子那里叫做‘德治’”。【2】此观点较为中肯。这种“以德治国”的主张是孔子思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代表当时的知识分子即士人表达了对一个国家的统治者用仁德道义来治理国家的期望。这也表现了作为知识分子即士人阶层渴望的代表的孔子在国家民族发展中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的愿望。在《论语》中“为政以德”【1】等就是孔子担忧国家未来的体现。
最后,孔子之所以具备知识分子形象还有他对国家人才的筛选上有着自己的理论思想。他认为在儒家所提倡的“德”中孔子认为最重要的就是“孝”。俗话说“自古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因此,“孝”在“德治”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在《孝经》中有充分的体现,如“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2】因此,孔子为国家的发展献计献策,找到了为国家选拔栋梁之才的现实可行方法。所以,他本人具备了大知识分子的形象。
2、鲁国施政及游历各国的实际行动
积极入世、建功立业是知识分子即士的理想抱负,从孔子的身上就能看到这一点。孔子在鲁国期间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从事政治,先后担任过很多的官职。孔子青年时代曾做过“委吏”、“乘田”,事无大小,均能做到近乎完美。由于孔子超凡的能力和学识,很快得到不断提拔。到孔子五十一岁的时候,被任
命为中都宰,政绩非常显著;一年后升任司空,后又升任大司寇;五十六岁时,又升任代理宰相,兼管外交事务。可以说孔子积极入世是一种知识分子即当时的士人阶级为了参政议政改变国家现状的一种积极进取的的实践。然而,孔子思想与当权者的统治发生冲突及三桓乱政使孔子无法进一步实行他的思想政策。再加上齐国害怕由孔子帮助下的鲁国变得更加强大,因此,拿美色财务来贿赂鲁国君臣。现实与理想的反差让孔子心灰意冷,最后退出了鲁国政坛。
鲁国的失败并没有使孔子对现实彻底失望。因此,孔子决定周游列国来实现他的理想。他带领他的弟子向西去了其他诸侯,希望各国的君主能接受他的思想。但是,他的思想在那个大变革的时代当中无法适应时代整体变化趋势,同时他提出的思想当中损害了诸侯们的利益,这使各个诸侯国对孔子并不重用。然而,作为一位士人,他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维护国家统一、建功立业的思想充分的表现出来。因此,孔子身上具有知识分子的形象。
(二)关心百姓疾苦
1、反对战争诸侯战争,提倡休养生息
《论语》中之所以认为孔子具有知识分子的形象是因为他国家民族未来走向,同时对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给予极大的关注。看到下层劳苦人民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生活苦不堪言,孔子感到痛心不已。所以,孔子提出了很多提醒诸侯王关注体恤百姓的思想即仁爱思想,希望君主接受他的思想,给予天下太平、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而这些举措都是当时作为士人阶层的知识分子里切改变现渴望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孔子希望通过自已的理想抱负来改变劳苦人民的生存状况。在《论语》中“子曰:‘泰伯(1),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2)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3)。’”(《论语.泰伯》)【4】就是体现。这句话表明只有用仁德来治理天下,百姓才会幸福,才会安居乐业。
其次,如果再仔细品味孔子的思想内涵,我们还会发现孔子有一种作为知识分子的自主意识,隐含着不和君主合作,甚至反对君权的意识。孔子本人具有一种大知识分子的正直品格,因为君主在许多方面并不完全是正确的,如果绝对听从,会给百姓带来灾难、国家战乱不断。所以孔子及后来继承孔子思想的孟子在很多情况下都为人民谋取利益、谋求和平的。因此,“孔孟学说,至今为学者多崇仰”,“我国国民性仁爱和平,是受着这派学说的影响”。【3】
最后,知识分子在国家民族发展走向上具有指向和指导作用。而孔子面对当时的显示就有提出了自己的治国理念。颜佳华在《孔子的治国智慧》一文中指出了“孔子主张德治”的观点。【4】这在《礼记·孝经》中也有着明确体现,如“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天子章第二》)【5】从这句话可以明白孔子人只有用德孝之道才能使国家得到根本的治理与安定。他伸手儒家思想的熏陶,他相信通过“德治”思想的施行,从而实现天下大治的目的。孔子希望包括自己在内的大量知识分子即当时的士人阶层的积极入世来辅佐君主能以德治国、爱惜百姓、珍惜民力,从而改善百姓生活状况。因此,从孔子关爱百姓的作为上体现了一名大知识分子的积极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