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审计方法和程序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检查分析审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查询法。查询法又分为面询和函询两种。面询是审计人员向 被审计单位内外的有关人员当面征询意见,核实情况。函询是通过
()比较法。比较法大多通过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包括指标绝对数 比较和相对数比较。
()分析法。审计分析法按其分析的技术分类,可以分为比较分析、 比率分析、账户分析、账龄分析、平衡分析和因素分析等方法。
结存日数量(公斤)
、观察法。
、鉴定法。
第三节 审计抽样技术
一、审计抽样概述
所谓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审计对象 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的结果,推断审 计对象总体特征的一种技术方法。在审计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任意
抽样、判断抽样和统计抽样三种类型。
(一)任意抽样
(二)判断抽样
、估计期望值。
、执行计算或比较。
、分析数据及确认重大差异。
、调查重大的非预期差异。
、 确定对审计方案的影响。
案例分析
(四)初步评估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的概念。 所谓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或漏报的严重 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 者决策。 评估审计重要性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 ()审计过程中必须运用重要性原则。 ()运用重要性时,应当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 ()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关系。 ()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存在反向关系。 、初步评估重要性水平考虑的因素 ()以往的审计经验;
第三章 审计方法和程序
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检查分析审计对象、取得审计 证据、据以编写审计报告、形成审计结论和意见的各种专 门手段的总称。审计方法从广义上理解,泛指审计的一般 方法、计划方法、报告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方法、处理 审计文件的方法等,即指审计程序;从狭义上讲,审计方
法指与取得审计证据直接有关的各种基本方法和手段。
(四)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
、抽样风险。抽样风险是指审计人员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 审计对象总体特征不相符合的可能性。抽样风险与样本量成反比, 样本量越大,抽样风险越低。
()审计人员在进行控制测试时,应关注属性抽样风险:
) 信赖不足风险。是指抽样结果使审计人员没有充分信赖实际上 应予信赖的内部控制的可能性。
()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要求。
()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
()审计收费。
(三)初步执行分析性复核
分析性复核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和趋势进行分 析,以便对审计的重点区域及风险作出初步判断。
、确定将要进行的计算或比较。常用的包括对会计报表项目的 横向分析、纵向分析和比率分析,以及对重要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 之间关系的综合分析。
、了解的方法 ()查阅上一年度的工作底稿。 ()查阅行业、业务经营资料。 ()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
(二)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概念与作用
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共同签署的,据 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与受托关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 方应负责任与义务事项的书面合同。
(二)确定精确度
精确度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审查重要项目时,应 提高精确度,对差错容许界限严加限制,审查一般项目则可放宽一 些。精确度的高低与抽取样本的多少成反比例的关系。
(三)确定可靠程度
(五)选择随机抽样方法
、随机数表法。所谓随机数表、亦称乱数表,就是任意组成五位 数字,同时把这五位数字完全随机地纵横排列所构成的一种表格。
制度基础审计程序的工作流程
制度基础导向审计程序的明显不足在于审计资源不恰当分配到低风险和高风险审计领域, 造成低风险审计项目的审计过量和高风险审计领域的审计不足,从而使审计为达到一定的 效果而使效率较差或审计达不到效果。此外,制度基础导向审计还有一项更大的致命弱点, 那就是基于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模式没有与审计风险联系起来,没有为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提供指南和帮助,而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要远远超出内部控制系统的作用范围。
、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评估。 ()判断基础。 ()计算方法:固定比例法;变动比例法。
对于企业或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用来判断重要性水平的参考 数值一般是:
净利润的%-%, 资产总额的%-%, 净资产的%, 营业收入的%-%。 ()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选取。 、账户或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确定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常用的方法有: ()分配的方法。()不分配的方法。
、根据要求的可靠程度确定标准正态离差系数。 、计算所需样本容量。 、选取样本。
(二)差异估计
差异估计是利用审查样本所获得的样本平均差错额,去推断总体差 错额或正确额的一种统计抽样方法。它适用于能获得书面记录值, 并且被审总体中存在较大差错的情况。差异估计的步骤如下:
、确定审计总体范围。
、拟定所需精确度和可靠程度。精确度要以金额表示,并且还要 用到精确度下限。
三、变量抽样 审计人员用来估计总体金额的统计抽样称为变量抽样。 (一)平均值估计
平均值估计是利用样本平均值估计总体平均值,然后对总体的金额 进行推断估计的一种变量抽样方法。平均值估计的步骤如下: 、确定审计总体范围
、拟定所需精确度和可靠程度,并将估计总体所需精确度换算成单 位平均精确度。
、估计总体标准离差。总体标准离差是指各个数值与总体平均数 的平均偏离程度。
第一节 概 述
一、账表导向审计(古代至世纪年代末期)
账表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围绕被审计单位会计账簿、会 计报表的编制过程所进行的一种审计方法和程序。
账表导向审计的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数据稽核、账簿审 计、详细审计、资产负债表审计和全部报表审计等阶段。
二、制度基础审计(世纪年代初期至年代末期)
制度基础审计是以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审计。它通过确定被审 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进而判断财产保护和会计记录真实性 上可能存在的缺陷,并对此进行详细考证、分析,以查明错弊。
、确定总体标准差。在变量抽样中,一般采用先抽取一个初始样 本,以初始样本的标准差为预计总体标准差的办法。
、计算所需样本容量。
、审查样本项目
、 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
第四节 审计程序 一、审计准备阶段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了解的内容。 一是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济环境; 二是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情况; 三是被审计单位自身的情况; 四是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况。
二、属性抽样
属性抽样是指在精确度界限和可靠程度一定的条件下,为了测定总 体特征的发生频率而采用的方法。
₻运用属性抽样的方法,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步骤:
(一)确定预计差错发生率
预计差错发生率与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核算质量有密切 关系。如果内部控制制度无效、会计核算质量差,则预计差错发生 率就要高,那么抽样的规模势必要大,抽取的样本就更多一些;反 之,则抽取的样本就可以少一些。因此,差错发生率与样本数量是 正比例的关系。
()详查法。详查法是指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所有凭证、 账簿和报表或某一项目的全部会计资料进行详细审查的方法。
()抽查法。抽查法是指从被审计单位审查期的全部会计资料中 抽取其中一部分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结果推断总体有无错误和弊 端的一种Fra Baidu bibliotek法。
(二)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
、盘点法。盘点法按其组织方式,分为直接盘点和监督盘点两种。
三、风险基础导向审计(世纪年代末期至今)
风险基础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战 略,制定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以达到审计工作的效率性和效果性。
风险基础审计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将客户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 判断影响因素,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构成的内外部各个 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风险水平。这一方法的另一特点是,明确确认在为审计测试选择一个 样本。企业开展业务的商业环境、对报表余额的真实性和公正性给予审计评价等都可能存 在风险,并把这种意识贯穿到审计的全过程,从而在审计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审计风险的评 估上,并通过审计程序把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
、按审查书面资料的顺序可以分为顺查法和逆查法。
()顺查法。顺查法又称为正查法,是按照会计核算的处理顺序, 依次对证、账、表各个环节进行检查核对的一种方法。
()逆查法。逆查法又称为倒查法,是按照会计核算相反的处理程 序依次对表、账、证各个环节进行检查核对的一种方法。
、 审查书面资料的数量可以分为详查法和抽查法。
制度基础审计是审计技术的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审计程序的变 化上:
、通过了解并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健全及是否得到有效实 施,发掘重点,以提高审计效率;
、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循情况进行测试,即实施“符合性测试”程 序,评价控制风险,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规划和控制;
、对改善企业管理制度和业务处理程序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在可 能情况下向管理当局提出管理建议书。
、系统抽样法。系统抽样法又称间隔抽样法,亦称等距抽样法。
、分层抽样法。分层抽样法是按照一定标准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 次,然后对每一层次进行随机抽样的方法。
、整群抽样法。整群抽样法是先将总体项目按某一标志分成若干 群,然后使用随机数表抽样或系统抽样法抽样,整群地抽取样本项 目的方法。
(六)评价抽样结果,推断总体特征
据。
、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
()签约双方的名称。
()委托目的。
()审计范围。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签约双方的义务。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履行的主要义务,一是按照约定时间完成审计 业务,出具审计报告;二是对执行业务过程中获悉的商业秘密保密。 被审计单位的主要义务,一是及时提供审计所需要的全部资料;二 是为审计人员的审计提供必要的条件及合作;三是按照约定条件, 及时足额支付审计费用。
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基础审计的区别:
第二节 审计的常规方法 一、审计方法的选用原则
、审计方法的选用要适应审计的目的。 、审计方法的选用要适合审计方式。
、审计方法的选用要联系被审计单位的实际。 二、审计的技术方法
(一)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 、按审查书面资料的技术可分为审阅法、核对法、查询法、比
较法和分析法。 ()审阅法。 ()核对法。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可以增进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之间的了解,尤其使被审计单 位更加明确自身所承担的会计责任,了解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及需 要提供的合作。
()可以作为被审计单位鉴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完成情况的 依据,也可以作为会计师事务所检查被审计单位约定义务履行情况 的依据。
()假设出现法律诉讼,审计业务约定书是确定会计师事务所和 被审计单位双方应负责任的重要证
(三)统计抽样
现代审计广泛采用计抽样有其合理的理论依据:一是有充分的数 学依据。二是有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依据。三是有合理的经济依据。
₻统计抽样的意义在于:()统计抽样能够科学地确定抽样规模 ()统计抽样中总体各项目被抽中的机会是均等的,可以防止主观 的判断;()统计抽样能计算抽样误差在预先给定的范围内其概率 有多大,并根据抽样推断的要求,把这种误差控制在预先给定的范
、调节法。调节法是指在审查某个项目时,通过调整有关数据,从 而求得需要证实的数据的方法。
其计算公式为:
结存日的(书面 盘点日的 结存日至盘的 结存日至盘的
资料日期)数量 =盘点数量 + 点日发出数量 - 点日收入数量
【例】某企业年月日账面结存材料公斤,通过审阅和核对并无错弊。 年月日至日期间收入公斤,发出公斤。月日期初余额及收发数额均 经核对、审阅和复算无误。年月日监盘实存量为公斤。调节计算如 下:
()样本差错率与预计差错率大致相同,说明样本规模符合抽样要 求;()样本差错率小于预计差错发生率,说明样本规模较大。但 这时样本都已审查完毕,缩小样本已无必要;()样本差错率大于 预计差错发生率,说明样本规模过小。这时就应以样本差错率代替 预计差错发生率重新确定样本规模,并抽取和审查新增的样本项目,
) 信赖过度风险。是指抽样结果使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信赖超 过了其实际上可予信赖程度的可能性。
()审计人员在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应关注变量抽样风险。
)误受风险。误受风险,也称“β风险”,是指抽样结果表明账户 余额不存在重大错误而实际上存在重大错误的可能性。
)误拒风险。误拒风险,也称“α风险”,是指抽样结果表明账户 余额存在重大错误而实际上不存在重大错误的可能性。
()比较法。比较法大多通过有关指标进行比较,包括指标绝对数 比较和相对数比较。
()分析法。审计分析法按其分析的技术分类,可以分为比较分析、 比率分析、账户分析、账龄分析、平衡分析和因素分析等方法。
结存日数量(公斤)
、观察法。
、鉴定法。
第三节 审计抽样技术
一、审计抽样概述
所谓审计抽样,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时,从审计对象 总体中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的结果,推断审 计对象总体特征的一种技术方法。在审计历史上,先后出现过任意
抽样、判断抽样和统计抽样三种类型。
(一)任意抽样
(二)判断抽样
、估计期望值。
、执行计算或比较。
、分析数据及确认重大差异。
、调查重大的非预期差异。
、 确定对审计方案的影响。
案例分析
(四)初步评估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的概念。 所谓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或漏报的严重 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 者决策。 评估审计重要性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对重要性的评估需要运用专业判断。 ()审计过程中必须运用重要性原则。 ()运用重要性时,应当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和性质。 ()重要性水平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关系。 ()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存在反向关系。 、初步评估重要性水平考虑的因素 ()以往的审计经验;
第三章 审计方法和程序
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检查分析审计对象、取得审计 证据、据以编写审计报告、形成审计结论和意见的各种专 门手段的总称。审计方法从广义上理解,泛指审计的一般 方法、计划方法、报告方法、收集审计证据的方法、处理 审计文件的方法等,即指审计程序;从狭义上讲,审计方
法指与取得审计证据直接有关的各种基本方法和手段。
(四)抽样风险和非抽样风险
、抽样风险。抽样风险是指审计人员依据抽样结果得出的结论与 审计对象总体特征不相符合的可能性。抽样风险与样本量成反比, 样本量越大,抽样风险越低。
()审计人员在进行控制测试时,应关注属性抽样风险:
) 信赖不足风险。是指抽样结果使审计人员没有充分信赖实际上 应予信赖的内部控制的可能性。
()出具审计报告的时间要求。
()审计报告的使用责任。
()审计收费。
(三)初步执行分析性复核
分析性复核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重要的比率和趋势进行分 析,以便对审计的重点区域及风险作出初步判断。
、确定将要进行的计算或比较。常用的包括对会计报表项目的 横向分析、纵向分析和比率分析,以及对重要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 之间关系的综合分析。
、了解的方法 ()查阅上一年度的工作底稿。 ()查阅行业、业务经营资料。 ()实地察看被审计单位的生产经营场所及设施。
(二)签订审计业务约定书
.审计业务约定书的概念与作用
审计业务约定书,是指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共同签署的,据 以确认审计业务的委托与受托关系,明确委托目的、审计范围及双 方应负责任与义务事项的书面合同。
(二)确定精确度
精确度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审计项目的重要性。审查重要项目时,应 提高精确度,对差错容许界限严加限制,审查一般项目则可放宽一 些。精确度的高低与抽取样本的多少成反比例的关系。
(三)确定可靠程度
(五)选择随机抽样方法
、随机数表法。所谓随机数表、亦称乱数表,就是任意组成五位 数字,同时把这五位数字完全随机地纵横排列所构成的一种表格。
制度基础审计程序的工作流程
制度基础导向审计程序的明显不足在于审计资源不恰当分配到低风险和高风险审计领域, 造成低风险审计项目的审计过量和高风险审计领域的审计不足,从而使审计为达到一定的 效果而使效率较差或审计达不到效果。此外,制度基础导向审计还有一项更大的致命弱点, 那就是基于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模式没有与审计风险联系起来,没有为有效降低审计风险 提供指南和帮助,而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要远远超出内部控制系统的作用范围。
、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评估。 ()判断基础。 ()计算方法:固定比例法;变动比例法。
对于企业或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用来判断重要性水平的参考 数值一般是:
净利润的%-%, 资产总额的%-%, 净资产的%, 营业收入的%-%。 ()会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选取。 、账户或交易层次重要性水平的确定。 确定账户或交易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常用的方法有: ()分配的方法。()不分配的方法。
、根据要求的可靠程度确定标准正态离差系数。 、计算所需样本容量。 、选取样本。
(二)差异估计
差异估计是利用审查样本所获得的样本平均差错额,去推断总体差 错额或正确额的一种统计抽样方法。它适用于能获得书面记录值, 并且被审总体中存在较大差错的情况。差异估计的步骤如下:
、确定审计总体范围。
、拟定所需精确度和可靠程度。精确度要以金额表示,并且还要 用到精确度下限。
三、变量抽样 审计人员用来估计总体金额的统计抽样称为变量抽样。 (一)平均值估计
平均值估计是利用样本平均值估计总体平均值,然后对总体的金额 进行推断估计的一种变量抽样方法。平均值估计的步骤如下: 、确定审计总体范围
、拟定所需精确度和可靠程度,并将估计总体所需精确度换算成单 位平均精确度。
、估计总体标准离差。总体标准离差是指各个数值与总体平均数 的平均偏离程度。
第一节 概 述
一、账表导向审计(古代至世纪年代末期)
账表导向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围绕被审计单位会计账簿、会 计报表的编制过程所进行的一种审计方法和程序。
账表导向审计的发展过程主要经历了数据稽核、账簿审 计、详细审计、资产负债表审计和全部报表审计等阶段。
二、制度基础审计(世纪年代初期至年代末期)
制度基础审计是以内部控制系统为基础的审计。它通过确定被审 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进而判断财产保护和会计记录真实性 上可能存在的缺陷,并对此进行详细考证、分析,以查明错弊。
、确定总体标准差。在变量抽样中,一般采用先抽取一个初始样 本,以初始样本的标准差为预计总体标准差的办法。
、计算所需样本容量。
、审查样本项目
、 根据样本审查结果推断总体。
第四节 审计程序 一、审计准备阶段 (一)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了解的内容。 一是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经济环境; 二是被审计单位所在行业的情况; 三是被审计单位自身的情况; 四是以前年度接受审计的情况。
二、属性抽样
属性抽样是指在精确度界限和可靠程度一定的条件下,为了测定总 体特征的发生频率而采用的方法。
₻运用属性抽样的方法,主要包括下列几个步骤:
(一)确定预计差错发生率
预计差错发生率与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会计核算质量有密切 关系。如果内部控制制度无效、会计核算质量差,则预计差错发生 率就要高,那么抽样的规模势必要大,抽取的样本就更多一些;反 之,则抽取的样本就可以少一些。因此,差错发生率与样本数量是 正比例的关系。
()详查法。详查法是指对被审计单位一定时期内的所有凭证、 账簿和报表或某一项目的全部会计资料进行详细审查的方法。
()抽查法。抽查法是指从被审计单位审查期的全部会计资料中 抽取其中一部分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结果推断总体有无错误和弊 端的一种Fra Baidu bibliotek法。
(二)证实客观事物的方法
、盘点法。盘点法按其组织方式,分为直接盘点和监督盘点两种。
三、风险基础导向审计(世纪年代末期至今)
风险基础审计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评价,并以此作为出发点,制定审计战 略,制定与企业状况相适应的多样化审计计划,以达到审计工作的效率性和效果性。
风险基础审计最显著的特点是它将客户置于一个大的经济环境中,运用立体观察的理论来 判断影响因素,从企业所处的商业环境、条件到经营方式和管理机制等构成的内外部各个 方面来分析评估审计风险水平。这一方法的另一特点是,明确确认在为审计测试选择一个 样本。企业开展业务的商业环境、对报表余额的真实性和公正性给予审计评价等都可能存 在风险,并把这种意识贯穿到审计的全过程,从而在审计过程中把重点放在审计风险的评 估上,并通过审计程序把审计风险降低到审计人员可以接受的水平。
、按审查书面资料的顺序可以分为顺查法和逆查法。
()顺查法。顺查法又称为正查法,是按照会计核算的处理顺序, 依次对证、账、表各个环节进行检查核对的一种方法。
()逆查法。逆查法又称为倒查法,是按照会计核算相反的处理程 序依次对表、账、证各个环节进行检查核对的一种方法。
、 审查书面资料的数量可以分为详查法和抽查法。
制度基础审计是审计技术的重大突破,主要表现在审计程序的变 化上:
、通过了解并评价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健全及是否得到有效实 施,发掘重点,以提高审计效率;
、对内部控制制度的遵循情况进行测试,即实施“符合性测试”程 序,评价控制风险,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规划和控制;
、对改善企业管理制度和业务处理程序提出建设性意见,并在可 能情况下向管理当局提出管理建议书。
、系统抽样法。系统抽样法又称间隔抽样法,亦称等距抽样法。
、分层抽样法。分层抽样法是按照一定标准将总体划分为若干层 次,然后对每一层次进行随机抽样的方法。
、整群抽样法。整群抽样法是先将总体项目按某一标志分成若干 群,然后使用随机数表抽样或系统抽样法抽样,整群地抽取样本项 目的方法。
(六)评价抽样结果,推断总体特征
据。
、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内容
()签约双方的名称。
()委托目的。
()审计范围。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签约双方的义务。
会计师事务所应当履行的主要义务,一是按照约定时间完成审计 业务,出具审计报告;二是对执行业务过程中获悉的商业秘密保密。 被审计单位的主要义务,一是及时提供审计所需要的全部资料;二 是为审计人员的审计提供必要的条件及合作;三是按照约定条件, 及时足额支付审计费用。
制度基础审计与风险基础审计的区别:
第二节 审计的常规方法 一、审计方法的选用原则
、审计方法的选用要适应审计的目的。 、审计方法的选用要适合审计方式。
、审计方法的选用要联系被审计单位的实际。 二、审计的技术方法
(一)审查书面资料的方法 、按审查书面资料的技术可分为审阅法、核对法、查询法、比
较法和分析法。 ()审阅法。 ()核对法。
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可以增进会计师事务所与委托人之间的了解,尤其使被审计单 位更加明确自身所承担的会计责任,了解审计人员的审计责任及需 要提供的合作。
()可以作为被审计单位鉴定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业务完成情况的 依据,也可以作为会计师事务所检查被审计单位约定义务履行情况 的依据。
()假设出现法律诉讼,审计业务约定书是确定会计师事务所和 被审计单位双方应负责任的重要证
(三)统计抽样
现代审计广泛采用计抽样有其合理的理论依据:一是有充分的数 学依据。二是有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依据。三是有合理的经济依据。
₻统计抽样的意义在于:()统计抽样能够科学地确定抽样规模 ()统计抽样中总体各项目被抽中的机会是均等的,可以防止主观 的判断;()统计抽样能计算抽样误差在预先给定的范围内其概率 有多大,并根据抽样推断的要求,把这种误差控制在预先给定的范
、调节法。调节法是指在审查某个项目时,通过调整有关数据,从 而求得需要证实的数据的方法。
其计算公式为:
结存日的(书面 盘点日的 结存日至盘的 结存日至盘的
资料日期)数量 =盘点数量 + 点日发出数量 - 点日收入数量
【例】某企业年月日账面结存材料公斤,通过审阅和核对并无错弊。 年月日至日期间收入公斤,发出公斤。月日期初余额及收发数额均 经核对、审阅和复算无误。年月日监盘实存量为公斤。调节计算如 下:
()样本差错率与预计差错率大致相同,说明样本规模符合抽样要 求;()样本差错率小于预计差错发生率,说明样本规模较大。但 这时样本都已审查完毕,缩小样本已无必要;()样本差错率大于 预计差错发生率,说明样本规模过小。这时就应以样本差错率代替 预计差错发生率重新确定样本规模,并抽取和审查新增的样本项目,
) 信赖过度风险。是指抽样结果使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信赖超 过了其实际上可予信赖程度的可能性。
()审计人员在进行实质性测试时,应关注变量抽样风险。
)误受风险。误受风险,也称“β风险”,是指抽样结果表明账户 余额不存在重大错误而实际上存在重大错误的可能性。
)误拒风险。误拒风险,也称“α风险”,是指抽样结果表明账户 余额存在重大错误而实际上不存在重大错误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