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进展8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性肿瘤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治进展

摘要】血栓形成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仅次于恶性肿瘤本身引起患者

死亡的第2位原因。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血栓形成,不仅增加治疗难度,而且降低患

者生存质量及缩短生存期,因此恶性肿瘤与血栓性疾病的相关性受到临床医生的广

泛关注。早发现规范诊治恶性肿瘤深静脉血栓形成,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延

长生存期。

【关键词】恶性肿瘤深静脉血栓形成

【中图分类号】R7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30-0042-02

1 流行病学

近些年来,随着恶性肿瘤病人的增加,肿瘤合并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也不断增多。研究发现,恶性肿瘤患者DVT(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30%,与非肿瘤患

者相比,增加了约4-6倍[1]。在Goldhaber等的一项报道中,分析5451例彩超诊

断的DVT,其中32%为肿瘤患者[2]。某些特定类型的肿瘤[3],如原发性脑肿瘤、

胰腺癌、卵巢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及非小细胞肺癌合并血栓形成的风险较高。

不同部位、不同病理类型的恶性肿瘤对DVT形成的影响也有所不同,国外报道胰

腺癌、卵巢癌和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DVT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胃肠道肿瘤、

肺癌和卵巢癌,皮肤癌、前列腺癌DVT的发生率最低。

血栓形成是恶性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是仅次于恶性肿瘤本身引起患者死亡

的第2位原因。恶性肿瘤患者合并血栓形成,不仅增加治疗难度,而且降低患者生

存质量及缩短生存期,因此恶性肿瘤与血栓性疾病的相关性引起临床医生的广泛关注。

2 高危因素及发病机制

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血栓的危险性与多种因素相关[4],包括原发肿瘤部位、病

理类型、转移情况、年龄、活动减少、感染和治疗措施等。肿瘤类型不同,其相

关性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也不相同。肿瘤转移可导致病情恶化,从而使血栓形成的

发生率明显升高。化疗时细胞毒药物可以促进或加速血栓形成,因此化疗患者VTE的发生率高于非化疗时的6.5倍[5]。放疗可严重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肿

瘤细胞促炎因子的释放。接受手术治疗和植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恶性肿瘤患者发生

血栓的危险度升高。其他因素,如长期的活动受限、肿瘤压迫等,导致恶性肿瘤

的静脉血流处于静滞状态,并发生涡流,从而促使和加重了血栓形成。

恶性肿瘤患者发生血栓的机制十分复杂。1)肿瘤细胞释放的一系列细胞因子、宿主的免疫反应,恶性肿瘤通过多种机制破坏了机体的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平衡,使机体处于易栓状态;2)抗肿瘤的治疗如化疗、放疗,手术等可以加重上述

失衡状;这些因素都参与了全身凝血功能状态的改变,最终导致了DVT的发生[6]。3)机体的易栓状态对肿瘤的生长、转移起促进作用,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最终

导致血栓形成。常见的原因主要有有创伤,手术,静脉炎,长期卧床等。在恶性

肿瘤患者中,即使不存在上述危险因素,其DVT的发生率仍明显升高。

3 临床表现

除原发肿瘤的表现外均出现单侧或双侧肢体肿胀、疼痛、表浅静脉扩张及皮

温增高[7]。DVT发病较急, 12-24h内患侧肢体出现肿胀、无力。完全性阻塞者肢

体肿胀压痛明显,皮温降低,皮色发紫,伴有下肢静脉曲张,足背动脉搏动扪不清。

不完全性阻塞者肢体肿胀较轻,皮色正常或轻度改变。

临床上将血栓分为上肢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中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

下肢深静脉血栓又分成三种类型,即周围型、中心型和混合型。

周围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也称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临床上主要表现

为小腿疼痛和轻度肿胀,活动受限。症状与血栓形成时间一致。主要体征为足背

屈时牵拉腓肠肌疼痛及腓肠肌压痛。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也称髂股静脉血

栓形成。左侧多见,表现为臀部以下肿胀,下肢、腹股沟及患侧腹壁浅静脉怒张,皮肤温度升高,深静脉走向压痛。混合型:即全下肢深静脉及肌肉静脉丛内均有

血栓形成。可以由周围型扩展而来,开始症状较轻未引起注意,以后肿胀平面逐

渐上升,直至全下肢水肿始被发现。因此,出现临床表现与血栓形成的时间不一致。也可以由中央型向下扩展所致,其临床表现不易与中央型鉴别。

4 血栓的诊断

一般认为诊断VTE的金标准是静脉造影,但其缺点是有创,费用较高,有一

定危险性和并发症,对于浅表和肢体部位的血栓多选择超声显像,超声显像是一

项无创又特异的检查。具体检查方法如下:

4.1 血液流变学阻抗体积描记测定[8]:测定腿、脚以确定血液循环的状况,

对有症状的近端DVT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操作简单,费用较低。但对

于无症状DVT的敏感性较差,阳性率低。

4.2 血浆D二聚体测定[8]: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敏感性较高

(>99%)。急性DVT,D二聚体>0.5mg/L有重要参考价值。

由于术后短期内患者D二聚体几乎都呈阳性,因此对于DVT的诊断或者鉴别

诊断价值不大,但可用于术前DVT高危患者的筛查。另外,它对静脉血栓栓塞的

诊断并非特异,如肿瘤、炎症、感染、坏死等很多可产生纤维蛋白的情况,D二

聚体也可>0.5mg/L,故预测价值较低,不能据此诊断DVT。该检查对80岁以上

的高龄患者特异性较低,不宜用于这些人群。

4.3 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9]: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超声下表现为:血栓阻塞

部位管腔增宽,腔内见实质性细密光团,急性期呈均质低回声,慢性期呈不均质、不规则中等或强回声。完全闭塞时彩色多普勒显示无血流信号,不完全闭塞时可

见血流充盈缺损,周边缝隙状血流信号,其中部分急性期不完全闭塞的血栓近端

可随血流而略微浮动,若有继发下肢深静脉瓣功能不全,行乏氏实验可见管腔有

明显血流返流。其敏感性、准确性均较高,为无创检查,适用于对患者的筛选、

监测。仔细的非介人性血管超声可以使敏感性保持在高达93%~97%,特异性保

持在94%~99%。高度可疑者,如阴性应每日复查。

所有患者在出现肢体肿胀时均采用彩色超声仪,进行高频血管彩超检查,管腔

完全阻塞者用探头压迫该段静脉时,管腔不被压扁;不完全阻塞者,在管腔一侧探及

很细窄的血流信号。

4.4 放射性核索血管扫描检查[10]:利用核素在下肢深静脉血流或血块中浓度

增加,出现血流嵌顿,通过扫描而显象,对DVT诊断是有价值的无创检查。

4.5 螺旋CT静脉造影: 表现为“双轨征”或管腔节段性不规则狭窄或中断,患侧下肢静脉管腔横径较正常侧明显增粗。是近年出现的新的DVT诊断方法,可同时检

查腹部、盆腔和下肢深静脉情况。

4.6 静脉造影[11]:是DVT诊断的“金标准”。表现为:中断、闭塞:会出现深

静脉可能被血栓完全堵塞而不显影,或者出现造影剂在静脉某一平面上时突然受

阻的现象,见于DVT的急性期;充盈缺损:深静脉腔内持久的、长短不一的圆柱

状或长条状造影剂密度减低区域,为DVT的诊断依据;部分再通:部分再通的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