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六种境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六种境界

孟子的六种境界的划分,大圣神的实现,是否就是纯粹的道德修养,仅靠一般的内省就能实现的呢?不是,它密切地同养生之道的修习相连,是道德修养与子公孙丑》篇,记载了人们常引的一段谈养气的话。“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气。’既曰‘志至焉,气次焉,又曰‘持其志,无暴其曰:“志壹则动气,气壹则动志也。今夫蹶者气’者,何也趋者,是气也,而反动其心。”“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

对于这段话,过去人们多把它和后来创作中作者的修养联系起来,还当然是对的,但这只是一个方面,而另一重要所在则在于它一开始就把养气与道德修养同人格美,同美的本质的认识结合一起。

第一,这种养气不是孤立的与政治伦理无关或与仁义道德相对立,而是配义与道。这个配即依于、据于或志于自己的崇高政治理想和仁义的道德要求。以养生之道的气化配义与道,这是孟子的一大贡献,其作用不低于孟子其它哲学、道德审美之论。因为中国上古流传于民间的养生之术,经过孟子将其与义道的结合,成了一种世间气功从政者的气功,而与另一种出世间气功、非政者隐士的气功相并立。它不仅直接关系着后来几千年养生之术的发展,也极其深刻地影响着封建士大夫的精神面貌和创作主体的认识。

第二,这种气之所以重大,因为它塞于天地间,这只有养生上有很高修为的人于天人之合的气化中所可体验。这种气之所以至刚,因为它排除了柔弱怯懦之气,而与后世称之为阳刚之气相类。这既与吐纳导引中的一定体验有关,也同与之相配的义道的特性血肉相连。孟子之道义以民为上,以君为轻,以义为重,可因之杀身舍生,这比类的认识方法,将其与至大至刚之气相配应该说是合乎自然的。

第三,气之养与义之修相互促进。孟子对气与义道间的关系,认为决定于道德的修为。气之达到至刚至大非偶然合乎义道,而是平时言行一致以保持心情始终愉快和长期集义聚道的产物。养气和集善的统一将孔子认识中的仁义之道与养生之道的对立化解了,变对立为一致,变互不调和为互相促进。第四,志气关系认识的发展。

有了气之配义与道,就自然进一步触及到志与气的关系。对于心与气、气与志,春秋末年也曾简单地提及,但内容深度均不同。那时心与气连,心平而气和;志为情,气志关系即六气与六情的关系。到孟子这里,志指的是与信仰实践义道相关的意志,在志为气之帅的志气相互关系的认识中,体现了孟子养气的特点,可谓养气与道德修养相结合的实践活动的总结。

第五,养气必须寡欲。如何对待物欲,既关哲学,人生,又关养生,不同的物欲关系的认识关系不同的养生之道。出世间养气要求去欲,世间从政者养气亦需寡欲。前者在离世的大自然中进行吐纳导引,后者则于从政之暇调养气血。入世者从政者欲虽不可去,但欲需少,欲少则轻物,欲少则私微,轻物私微则能经常满足而快于心,轻物私微则能以无畏气魄坚持正

义,而二者均为养气配义所不可缺少。寡欲是孟子养气的前提,也是走向美、大、圣、神的必经之阶。

第六,养气的过程就是复性美化的过程。在孟子的认识中,道德上的从信到神的内省提高也就是养生上至大至刚之气的形成实践过程。如果说在善、信、美三种境界中这种结合还不明显,那么在大、圣、神的三种境界中的这种结合就比较明显了。不仅道德充实到有光辉,其光辉亦赖于气之养的塞于两间的运化相关连。至于圣之上的神,这个道德上的极至无限也是与养生气化的极至无限相统一的。气化的最高层次,人世间养气的最高境界,也是道德升华的最高境界,内省中的最高层次,二者相配相依。这里面含有一定合理的因素,只不过由于气功本身及其流传的特点,再加上与道德修为的结合,难为人所了解而显得有些玄虚罢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