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热药y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清热药
表热(每挟风邪)—治宜疏散风选
辛凉解表药
半表半里热—治宜和解退热选
热 证
柴胡、黄苓、青蒿
实热—气血腑脏热 里热
虚热—阴虚发热等
治宜清泄里 热选清热药。
含义:
清热药:凡以清泄里热,用治里热证为主 要功用的药物。
• 药性: • 性味:味多为苦,次为甘(养阴生津),辛
(活血化瘀),性寒或凉。
滋味无明显特点标甘味;凉血药增咸味。
• 归经:(详见分类) • 升降浮沉:多属沉降药性
• 里热证:表邪已解、里热炽盛,内无积滞
• 一般症状:身热、面红、烦燥、口渴、尿赤、舌红、
苔黄、脉数
• 分类:◇八纲辩证:实热证、虚热证
•
◇病性辩证:火热证、湿热证、热毒证
•
◇温病辩证:气分实热证、营血分热证
•
◇脏腑辩证:各脏腑热证
功用与主治
清 清热泻火药—用治气分实热证
泄 里
清热燥湿药—用治湿热证及火毒证
热 清热凉血药—用治营、血分实热证
里 清热解毒药—用治热毒证
热 症
清 虚 热 药—用治虚热证
—
Fra Baidu bibliotek不少药物清热功效广泛,分类是相对的
配伍
• 常配养阴、生津之品。(热邪、苦寒、阴虚) • 寒凉伤脾胃,脾胃虚弱者加健脾益胃药 • 兼表证者,配解表药。 • 气血两燔者,清热泻火药与清热凉血同用 • 兼瘀滞、痰湿、便秘、咳喘、痉挛者,配活血、
郁闷、躁扰不宁多用。栀子豉汤,黄连解毒汤。
• ⑵心肝胃实热证。热郁心胸,配黄连;肝热目赤、
烦躁易怒,栀子汤;胃中积热,牙龈肿痛,泻黄散;
• 2.清热利湿(肝胆、膀胱湿热) ⑴湿热黄疸,如茵陈蒿汤; ⑵湿热下注之淋证,如八正散;
• 3.凉血止血:血热出血之吐、咳、衄、尿血。 如十灰散、黄连解毒汤;
• 用法用量: 煎服,15~60g,打碎先煎。内服宜生用,
外用宜火煅用,
• 使用注意:
• 虚寒证忌用。
• 知母:(清肺胃肾热,滋肺胃肾阴) • 清泄气分实热之力不及石膏, 但质润多
液善滋阴润燥
•
• ⑴ 清肺热、滋肺阴:无论肺热或肺阴虚之燥 咳,均常应用。如二母散、二冬二母汤
• ⑵清胃热,滋胃阴。可治津伤口渴的胃热证 (胃火、阴虚),消渴证。 如玉女煎、玉液
用缓和。卫分证可用,不恋邪。
• 2.祛痰排脓:治肺痈。桑菊饮、苇茎汤。 • 3.止呕:(清胃、生津、和胃),胃热口渴呕
吐,如芦根引子;
• 4.利尿:治热淋,配白茅根、车前子。
• 天花粉:苦味。(润燥、排脓)
• 1.用于气分证与表热证,生津作用胜于芦根, 热病烦渴者多用。如天花散
• 2.清肺胃热,养肺胃阴: • 胃热口渴、消渴证(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共性 性味:甘,寒。
清热泻 温病气分实热证常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火、除 肺胃实热证,咳喘、热病烦渴、消渴证, 烦止渴 如知石泻白散、白虎加人参汤、玉液汤。
(清肺胃热)
• 个性:石膏 • 大寒,内清肺胃之火,又能透解肌肤之热,
气分实热证之首选。(退热、除烦、止渴) • 清气分热:
• (1)肌肤大热,如白虎汤; • (2)高热发斑(热入血分,气血两燔),玄参、牡
化痰、泻下、止咳、息风止痉药。
使用注意:
• 辨明阶段、部位、虚热后辩证选药。 • 寒凉(苦寒)易伤脾阳,或化燥伤阴,脾
胃虚弱或阴虚患者禁用。 • 甘寒助湿,有湿者慎用甘寒之品。 • 阴盛格阳之真寒假热证禁用清热药。
现代药理研究
1.抗病原体:如夏枯草、知母、黄连等20多 种药。
2.解热:如石膏、知母等弃权20多种药。 3.解毒(对细菌毒素或其他毒物的解毒作
• 利尿:清心、利尿,治疗心火亢盛、下移小肠的口
疮尿赤、热淋涩痛。
• 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叶。其卷而未放的 幼叶,称竹叶卷心。
• 竹叶长于清心、生津;淡竹叶长于利尿,因 二者作用不强,实际差异不大。
栀子
• 性味:苦,寒(清心) • 1.泻火除烦: • ⑴气分证烦躁:泻三焦火邪,长于清心。心烦
肺热燥咳。如玉壶丸、沙参麦冬汤、 • 肺热燥咳、咳血,如滋燥饮、参花散。
• 3.消肿排脓:用治疮痈肿毒(初起可消散、
脓成可排脓)。如仙方活命饮、银锁匙
•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中期引产),反乌 头。
淡竹叶
• 性味:甘、淡,寒(上清心、下利尿)
• 清热除烦:气分证、表热证烦渴。清气分实热、解
热,入肺、胃、心,但作用缓,用于轻 证或辅助。如淡竹叶汤。
丹皮、栀子,如清瘟败毒饮;暑热初起,热 病后期,热伤气津,如竹叶石膏汤; • (3)外感高热
• 清肺胃 • (1)肺热咳嗽,麻杏石甘汤 • (2)胃火牙痛、头痛、消渴,清胃散、玉女煎
• 煅用收湿敛沧: • 治疮疡不敛,或湿疹,水火烫伤等。研未
外用,如九一散、石黄散、牡蛎散。或做剧毒药 的稀释剂。如升药加石膏,调整氧化汞浓度。
汗出、脉洪大。(常称为“四大”,或“白虎汤
症”)
• 脏腑火热证:肺热、胃热、心火、肝火
• 配伍:
• 卫气同病、或气血两燔,常与疏散风热药、清热凉血药同
用;配伍清热解毒药更佳。 • 脏腑热证,针对症状配伍。如肺热咳喘配伍止咳平喘药,肝
热动风配伍息风止痉药等。如热盛而气伤津耗者,又常与益气 养阴药同用
石膏 知母
用):三黄、银花、穿心莲等。 4.抗惊厥:如水牛角、犀角等。 5.镇静:如水牛角、丹皮、赤芍等。 6.镇痛:如栀子、丹皮等。
7.促进呑噬细胞数量增加或功能加强: 如石膏、生地、苦参等。
8.抗炎、抗肿瘤 9.对免疫功能的调节:
(如增强T细胞功能、体液免疫等) 10.对心血管的作用:
(如降压、扩冠、抗心律失常等)
11.对消化系统作用: (如抗溃疡、解痉、利胆护肝等)
12.对血液系统作用: (如降血脂、抗凝 、止血等)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 含义:清泄气分热邪,常用以治疗各种脏 腑气分实热证的药物,
• 性味: 多甘,次苦,性寒。 • 归经: 多入胃肺经, 次入心肝经。 • 功效: 清热泻火。
• 主治: • 温病气分证(阳明经证):症见壮热、烦渴、
汤。 • ⑶泻相火。用治肾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如知
柏地黄丸。
另可治疗肠燥便秘。 • 使用注意: • 虚寒证忌用;脾虚便溏者应忌用。
芦根 天花粉
• 共性 • 性味:甘,寒。 • 清热泻火:温热病气分证、表热证烦渴; • 清肺热:肺热咳嗽; • 清胃热:胃热口渴、消渴;
• 个性: • 芦根 • 1.对气分证,有退热、除烦、止咳之效,且作
表热(每挟风邪)—治宜疏散风选
辛凉解表药
半表半里热—治宜和解退热选
热 证
柴胡、黄苓、青蒿
实热—气血腑脏热 里热
虚热—阴虚发热等
治宜清泄里 热选清热药。
含义:
清热药:凡以清泄里热,用治里热证为主 要功用的药物。
• 药性: • 性味:味多为苦,次为甘(养阴生津),辛
(活血化瘀),性寒或凉。
滋味无明显特点标甘味;凉血药增咸味。
• 归经:(详见分类) • 升降浮沉:多属沉降药性
• 里热证:表邪已解、里热炽盛,内无积滞
• 一般症状:身热、面红、烦燥、口渴、尿赤、舌红、
苔黄、脉数
• 分类:◇八纲辩证:实热证、虚热证
•
◇病性辩证:火热证、湿热证、热毒证
•
◇温病辩证:气分实热证、营血分热证
•
◇脏腑辩证:各脏腑热证
功用与主治
清 清热泻火药—用治气分实热证
泄 里
清热燥湿药—用治湿热证及火毒证
热 清热凉血药—用治营、血分实热证
里 清热解毒药—用治热毒证
热 症
清 虚 热 药—用治虚热证
—
Fra Baidu bibliotek不少药物清热功效广泛,分类是相对的
配伍
• 常配养阴、生津之品。(热邪、苦寒、阴虚) • 寒凉伤脾胃,脾胃虚弱者加健脾益胃药 • 兼表证者,配解表药。 • 气血两燔者,清热泻火药与清热凉血同用 • 兼瘀滞、痰湿、便秘、咳喘、痉挛者,配活血、
郁闷、躁扰不宁多用。栀子豉汤,黄连解毒汤。
• ⑵心肝胃实热证。热郁心胸,配黄连;肝热目赤、
烦躁易怒,栀子汤;胃中积热,牙龈肿痛,泻黄散;
• 2.清热利湿(肝胆、膀胱湿热) ⑴湿热黄疸,如茵陈蒿汤; ⑵湿热下注之淋证,如八正散;
• 3.凉血止血:血热出血之吐、咳、衄、尿血。 如十灰散、黄连解毒汤;
• 用法用量: 煎服,15~60g,打碎先煎。内服宜生用,
外用宜火煅用,
• 使用注意:
• 虚寒证忌用。
• 知母:(清肺胃肾热,滋肺胃肾阴) • 清泄气分实热之力不及石膏, 但质润多
液善滋阴润燥
•
• ⑴ 清肺热、滋肺阴:无论肺热或肺阴虚之燥 咳,均常应用。如二母散、二冬二母汤
• ⑵清胃热,滋胃阴。可治津伤口渴的胃热证 (胃火、阴虚),消渴证。 如玉女煎、玉液
用缓和。卫分证可用,不恋邪。
• 2.祛痰排脓:治肺痈。桑菊饮、苇茎汤。 • 3.止呕:(清胃、生津、和胃),胃热口渴呕
吐,如芦根引子;
• 4.利尿:治热淋,配白茅根、车前子。
• 天花粉:苦味。(润燥、排脓)
• 1.用于气分证与表热证,生津作用胜于芦根, 热病烦渴者多用。如天花散
• 2.清肺胃热,养肺胃阴: • 胃热口渴、消渴证(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共性 性味:甘,寒。
清热泻 温病气分实热证常相须为用,如白虎汤。 火、除 肺胃实热证,咳喘、热病烦渴、消渴证, 烦止渴 如知石泻白散、白虎加人参汤、玉液汤。
(清肺胃热)
• 个性:石膏 • 大寒,内清肺胃之火,又能透解肌肤之热,
气分实热证之首选。(退热、除烦、止渴) • 清气分热:
• (1)肌肤大热,如白虎汤; • (2)高热发斑(热入血分,气血两燔),玄参、牡
化痰、泻下、止咳、息风止痉药。
使用注意:
• 辨明阶段、部位、虚热后辩证选药。 • 寒凉(苦寒)易伤脾阳,或化燥伤阴,脾
胃虚弱或阴虚患者禁用。 • 甘寒助湿,有湿者慎用甘寒之品。 • 阴盛格阳之真寒假热证禁用清热药。
现代药理研究
1.抗病原体:如夏枯草、知母、黄连等20多 种药。
2.解热:如石膏、知母等弃权20多种药。 3.解毒(对细菌毒素或其他毒物的解毒作
• 利尿:清心、利尿,治疗心火亢盛、下移小肠的口
疮尿赤、热淋涩痛。
• 竹叶:为禾本科植物淡竹的叶。其卷而未放的 幼叶,称竹叶卷心。
• 竹叶长于清心、生津;淡竹叶长于利尿,因 二者作用不强,实际差异不大。
栀子
• 性味:苦,寒(清心) • 1.泻火除烦: • ⑴气分证烦躁:泻三焦火邪,长于清心。心烦
肺热燥咳。如玉壶丸、沙参麦冬汤、 • 肺热燥咳、咳血,如滋燥饮、参花散。
• 3.消肿排脓:用治疮痈肿毒(初起可消散、
脓成可排脓)。如仙方活命饮、银锁匙
• 使用注意:孕妇忌服(中期引产),反乌 头。
淡竹叶
• 性味:甘、淡,寒(上清心、下利尿)
• 清热除烦:气分证、表热证烦渴。清气分实热、解
热,入肺、胃、心,但作用缓,用于轻 证或辅助。如淡竹叶汤。
丹皮、栀子,如清瘟败毒饮;暑热初起,热 病后期,热伤气津,如竹叶石膏汤; • (3)外感高热
• 清肺胃 • (1)肺热咳嗽,麻杏石甘汤 • (2)胃火牙痛、头痛、消渴,清胃散、玉女煎
• 煅用收湿敛沧: • 治疮疡不敛,或湿疹,水火烫伤等。研未
外用,如九一散、石黄散、牡蛎散。或做剧毒药 的稀释剂。如升药加石膏,调整氧化汞浓度。
汗出、脉洪大。(常称为“四大”,或“白虎汤
症”)
• 脏腑火热证:肺热、胃热、心火、肝火
• 配伍:
• 卫气同病、或气血两燔,常与疏散风热药、清热凉血药同
用;配伍清热解毒药更佳。 • 脏腑热证,针对症状配伍。如肺热咳喘配伍止咳平喘药,肝
热动风配伍息风止痉药等。如热盛而气伤津耗者,又常与益气 养阴药同用
石膏 知母
用):三黄、银花、穿心莲等。 4.抗惊厥:如水牛角、犀角等。 5.镇静:如水牛角、丹皮、赤芍等。 6.镇痛:如栀子、丹皮等。
7.促进呑噬细胞数量增加或功能加强: 如石膏、生地、苦参等。
8.抗炎、抗肿瘤 9.对免疫功能的调节:
(如增强T细胞功能、体液免疫等) 10.对心血管的作用:
(如降压、扩冠、抗心律失常等)
11.对消化系统作用: (如抗溃疡、解痉、利胆护肝等)
12.对血液系统作用: (如降血脂、抗凝 、止血等)
第一节 清热泻火药
• 含义:清泄气分热邪,常用以治疗各种脏 腑气分实热证的药物,
• 性味: 多甘,次苦,性寒。 • 归经: 多入胃肺经, 次入心肝经。 • 功效: 清热泻火。
• 主治: • 温病气分证(阳明经证):症见壮热、烦渴、
汤。 • ⑶泻相火。用治肾阴虚火旺之骨蒸潮热。如知
柏地黄丸。
另可治疗肠燥便秘。 • 使用注意: • 虚寒证忌用;脾虚便溏者应忌用。
芦根 天花粉
• 共性 • 性味:甘,寒。 • 清热泻火:温热病气分证、表热证烦渴; • 清肺热:肺热咳嗽; • 清胃热:胃热口渴、消渴;
• 个性: • 芦根 • 1.对气分证,有退热、除烦、止咳之效,且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