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电教媒体,创设乐学氛围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用电教媒体,创设乐学氛围
【摘要】实践中,我从以下三点探索了电化教学与愉快教学的结合点,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一、创设意境,以景激情;二、激发情感,以情促思;三、启发想像,静中思动。
总之,运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有助于化解学生认识活动中的难点,深化学生情感活动,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老师教得生动活泼,达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乐的目的。
【关键词】电教媒体教育情感学生乐学
愉快教学是愉快教育的一个主要内容。
愉快教学是要创设一种愉悦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愉快的易于接受的学习气氛中。
只有在愉快的环境中学生才会更自觉、更主动地参与学习。
学生心境愉快就会学得更好。
古代教育家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切知识的传授都要建立在“乐学”的基础上。
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这一点。
语文课堂是生动有趣,还是单调枯燥,这将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学时应当充分设计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挖掘出快乐的因素,营造“乐学”的氛围,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意境,以景激情
电教媒体集“声、色、画、乐”于一体,色彩丰富的画面, 生动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创设特定的意境,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欲望。
学习便成了一种轻松愉快、主动求索的过程。
例如我在讲《桂林山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感受桂林山水的美,课的开头就利用多媒体播放桂林美景的风光片,那优美的画面,动人的音乐,使学生如醉如痴,学生立刻被吸引住了。
他们对文章很有兴趣,很快的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
在语文课上,经常要理解课文,而理解是朗读的基础,情感是朗读的关键。
为了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在读《桂林山水》一课时,我给学生配上动听的乐曲,那优美的乐曲深深的吸引了学生,使学生进入那优美的情境,学生陶醉在优美的文中。
那动听的朗读声深深地打动了我和其他学生,学生们跃跃欲试,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由此可见,语文课上巧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既拉近了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思维活跃,又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呼唤了他们对新知识的欲望,同时也达到了“入境始与亲”的目的。
二、运用电教媒体,激发情感,以情促思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可借助电教媒体中的图像烘托,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写情境中,从而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融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感受和情感体验越深刻,对事物的感知理解便越深入,思考分析也越透彻。
《翠鸟》是一篇介绍翠鸟的外形和生活习性的常识性课文,全文
洋溢着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充满了生活的情趣。
教这篇课文时,我先让大家看录像,录像里的翠鸟色彩明艳动人,歌声清脆婉转,动作轻盈敏捷……同学们通过耳朵听、眼睛看、脑子记,多种感观协同活动,很快地翠鸟在大家的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就让学生说说翠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的同学说:“翠鸟很美丽,真可受,我很喜欢它。
”有的说:“翠鸟很机灵,我也很喜爱它,真希望也有这么一只翠鸟。
”看到学生的情感被激发起来了,我又问:“你们喜爱它的哪些方面呢?说说理由。
”我用这一问题来促使学生把留在头脑中的翠鸟形象再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为录像中翠鸟形象的回味,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教学使学生易懂难忘,达到“乐中学知”的目的。
三、运用电教媒体,启发想像,静中思动
想像,是借助表像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电教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的表象,以激发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去创造的热情。
如阅读《敕勒歌》时,我做了这样的一个课件:一开始,在屏幕上出现一些静止的画面,分别对应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学生看后基本上没有什么反应。
这时,我启发学生:诗中描绘的天山、草原、牛羊都是什么颜色?哪些景物是这幅草原画面的主体形象?它们各占多大的比例?你认为在这些图画中还应加点什么?
顿时,学生们活跃起来,展开他们想象的翅膀,来描述他们“看”到的草原景象:
在无垠的蓝天下有一片辽阔碧绿的草原,在和风吹拂下,丰茂的草木俯垂摇曳,绿波此起彼伏,正在吃草的白色羊群时隐时现。
而那草原与蓝天之间镶着的紫色远山,又勾勒出了天高地广的恢宏气象。
接着屏幕上出现了与同学们想象一致的有关草原景色的录像,使他们真正看到了雄浑豪放的北国草原,从而共同感受到了诗的美。
教师随后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想象:牛羊是这幅草原图画的主体形象,是绿色锦缎上托出的明珠,是画中的诗。
美妙的是,作者不是把这个主体形象死板地画在那里,也不是一开始就让我们看到,而是直到末了才时隐时现:风吹草低,现出了牛羊。
言外之意,风吹草起,又隐没了牛羊。
那么,草原深处还有多少牛羊,还有多少美的事物,那放牧牛羊的人,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是天真活泼的姑娘,还是踏着牧歌归去的小伙子?……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倘佯神游于这个广阔的审美空间,尽情地领略这首诗的神韵妙境,充分地品味这“诗中有画”的美景。
这里借助电教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想象的材料,架起一座表象与思维的桥梁,加速进入文章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学生在趣中探索,在乐中求知。
总之,体会“教”“学”的乐趣,离不开教师不断革新教学方法,设计多种教学形式,丰富教学手段,积极营造“乐学”的氛围,才
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想学、乐学,并在乐中学,学得乐,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魏薇《运用现代化手段,多渠道接受信息》.
[2] 朱先云《创设情境,朗读品味》.
[3] 陈菊邦《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多媒体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