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粗放型发展方式的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中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和高速增长,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自1979至2013年,中国产值以平均超过9%的速度持续增长35年,刷新了经济增长的记录。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个严重的问题: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是粗放型发展方式。
所谓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是指依靠大规模地投入劳动、资本和自然资源来实现大规模的产值增长。这是一种广种薄收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外延式扩大再生产。而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而与之相反的集约型增长方式是主要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这是一种精耕细作型经济增长方式,是内涵式扩大再生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尽管在我国强调了多年,但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研究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形成的原因、弊端和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走集约型增长道路,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历史原因
从大多数国家的经济发展历史看,以粗放型发展方式步入工业化道路是一种共性。也就是说,在工业化的初期,企业总是倾向于大量使用廉价的资源,最大限度地扩大生产规模,尽快进行资本积累。因此,高投入、高消耗、追求高增长率和大规模生产,是这一阶段工业增长的显著特点,中国也不例外。
然而,中国是一个具有极大国情特殊性的发展中国家,其工业化进程还具有一些非常独特的个性。在1949 年新中国建立到20 世纪70 年代末的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曾把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特征而加以固守,形成了一套完整、严密地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政府管理
经济主要靠行政手段,既管宏观又管微观,市场在经济调节中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了经济上的低效率和低效益,使我国经济增长主要是以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实现。
(二)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弊端
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使我国的能源、资源难以为继,影响可持续发展。我国经济经过改革开放后26年的快速发展,特别是2003年以来9 %以上的GDP高速增长,一部分行业(如建材、钢铁、电解铝等) 已经出现生产能力过剩,今后还可能会有其他行业由于前期投资过热而陆续出现生产能力过剩。与此同时,资源瓶颈制约和环境压力不断加大,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 %左右,2004年为人均1141亩,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以及人口的增加,人均耕地还将减少。我国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且时空分布不均。目前600多个城市中已有400多个缺水,110个严重缺水。我国人均占有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资源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1 %、415 %和79 % ,45种矿产资源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铁、铜、铝等主要矿产资源储量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6、1/6 和1/9。
在人均能源资源短缺的同时,我国单位产出的能耗和资源消耗却明显高于国际先进水平。据有关资料所知: 我国火力发电煤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2.5%,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高21 %,水泥综合能耗高45 %。2004年我国消费煤炭19亿吨,原油约3亿吨,粗钢2.8亿吨,水泥9.7 亿吨。50 % 以上的铁矿石、60 % 以上的氧化铝和40 % 的原油要依靠进口。能源资源的短缺和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使我国能源、原材料对国际市场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经济安全受到威胁。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途径
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吴邦国就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给出了三点建议:一要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推动企业向产业链和利
润高端调整。二要大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现代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三要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科技与产业、科技与金融紧密结合,加大科技投入,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创新驱动。
我国作为一个实行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政府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我国政府已经清楚地意识到我国粗放型发展方式所存在的弊病,并努力采取各种措施解决这些问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社会储蓄规模的扩大,人口素质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具有一定的基础,我国完全有能力在资本密集型产业甚至在部分技术密集型产业中参与国际竞争。因此,我国有可能逐渐地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