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禁忌语对比分析
禁忌语就是指在日常交际中所不能涉及到的特有话题,可以说凡是在交往和公共场合中那些引起对方或公众反感或不快的一些词或表达方式都属于禁忌语的范畴。在英汉禁忌语存在不同的表相下,反映的是文化的差异。地方文化根植于禁忌语中,使其成为直接反映本土特色的载体。
一、英汉禁忌语的定义、起源与发展
在英语中,“禁忌”(Taboos)一词源于波利尼西亚语,原意指“神圣的”和“非凡的”,后引申为“禁止的”和“危险的”。夏威夷语指导禁忌读作“卡普”(Kapu)。在波利尼西亚文化中,禁忌是指“任何与帝王有关的而普通百姓接触后会有危险的事,或者帝王碰过后,从而变得具有威力的任何事”。甚至帝王的影子对他来说也是危险的。除此之外,波利尼西亚人还对其他一些显示力量的地方和事物用禁忌予以表示,例如某些食物、山脉或泉水。
在某种意义上说,禁忌是与另一个波利尼西亚语“马纳(mana)”联系在一起的。马纳意指“能对过分靠近它的人产生危害的一种神秘力量”。后来,这一意思也被进一步引申,指有些事是禁忌的,因为它具有这样一种力量,任何随随便便处理这些事情的人都可能受到它的危害。正如心理学家E.格雷戈里所说:“不论是卡普还是马纳,禁忌基本上是对人的,而不是对神的。因此,神授的帝王或首领是不受禁忌伤害的,不具神性者却是需要禁忌的”。
“禁忌”这个词历史悠久,在各类历史文献中均有记载。汉王符《潜
夫论•忠贵》:“贵戚惧家之不吉而聚诸令名,惧门之不坚而为铁枢,卒其所以败者,非苦禁忌少而门枢朽也,常苦崇财货而行骄僭,虐百姓而失民心尔。”汉应劭《风俗通•正失•彭城相袁元服》:“今俗间多有禁忌,生三子者、五月生者,以为妨害父母,服中子犯礼伤孝,莫肯收举。”《后汉书•郎传》:“臣生长草野,不晓禁忌,披露肝胆,书不择言。”唐苏拯《明禁忌》诗:“阴阳家有书,卜筑多禁忌。”
在西方历史上,黑人是最受歧视的种族,因此很多带有浓厚歧视色彩的词汇出现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权与民族平等思想的深入人心,这些种族歧视语成了英语禁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的,在中国禁忌语也在发展变化。很多有关迷信、宗教的禁忌逐渐消失,对女子各种严苛的禁忌也都湮没在了历史的长河中。比如在中国人的俗信中,以为人的影子既和人的身体相像又和人的身体相关。身体为阳,影像为阴,觉得影子大约就是自己的灵魂,所以古代有禁忌别人踩踏自己的影子。而现在,这种说法已经少为人所知了。
二、英汉禁忌语的文化相似性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每种文化都有对某种事物或现象的禁忌,反映在语言上,就形成了语言禁忌。虽然中西文化有很大的差异,但同时也有相同相似之处,这造成了部分英汉禁忌语内涵的不谋而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死亡。不管是中国还是西方,人们不约而同地在日常生活中避免使用“死”这个字眼。中文中表达“死亡”这个意思的原词是“死”,在英文中则是“die”,都很少被直接用在交际、生活中,取而代之的
有“逝世”“驾鹤西去”“pass away”“to see the God”等等。2.疾病。对于死亡的恐惧与禁忌蔓延的结果就是人们对于疾病也非常忌讳,这些又都反映在了语言上。例如在英文中,“cancer”被“the Big C”替代,汉语中生病常常会说“不太舒服”。3.神灵或者名人的名字。在中西方,随便提及神灵或者伟人的名讳都被视为对其的亵渎,在中国古代,皇帝的名字更是禁忌。比如英语中用“gosh”来代替“God”,后晋的石敬瑭名中有“敬”,于是所有姓“敬”的人被迫改姓“苟”或“文”。4.人体排泄方面的禁忌。除了流泪、流汗,其他身体排泄方面的词语都会让人尴尬,随着文明的发展,在公共场合提及这些词语更被视为极为不文明的行为。英语中对于“上厕所”这个意思的替代语数不胜数,比如“go to bathroom”“go to the powder room”等,gezudna(goes+under+“床下放”,即夜壶)。汉语在这方面也有严格的禁忌,比如在用餐时是不能提及大小便。5.咒骂、骂人的语言。在绝大多数文化中,带有侮辱意味的话语都是不受欢迎的,被人们所避讳,英汉也不例外。英语中的“four words”是一类禁忌语,包含有“fuck”“damn”“shit”等词。中文中的“他妈的”“该死的”也是要禁忌的。在现代社会,为了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禁止使用带有辱骂性质的词语已成为一种共识。
三、英汉禁忌语的差异
一个民族的文化可以在一个民族的语言中折射出来,语言禁忌亦不例外,其背后潜藏着一定的文化。汉英禁忌语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个人隐私。在西方国家最大的禁忌就是个人隐私。在英语中有句谚语:“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1.”(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意思是:一个人的家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未经许可,不得入内。又比如谚语“It's not your business”(不要多管闲事),均体现了西方人对个人隐私强烈的保护欲。询问关于个人的年龄、财产、工资收入、婚姻、恋爱、、政治倾向等私事,就是对他们禁忌的冒犯。诸如“How old are you?”“What's your income?”“How much did that dress cost you?”“Are you married or single?”“Are you a Republican or a Democrat?”“Are you Catholic?”这类问题是应该要避免的,都属于是禁忌语。而在汉语中则没有这一方面的体现,像“你是共产党员吗?”这种问题非常常见。但值得一提的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在中国,日常交际中随便问年轻女子的年龄或其他私人情况也逐渐成了一种禁忌。
2.称谓。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人生而平等”的观念深深地积淀在人们的文化心理中。在这种心理的影响下,美国人无论地位的尊卑、辈分的高低、年龄的长幼,都喜欢直呼其名,以示平等、亲切和友好,父母与子女间也是如此。而中国,则自古有着“礼”的约束。在“礼”的要求下,中国社会中形成了“为亲者讳,为尊者讳,为长者讳”的道德取向。晚辈对与祖先、长辈的名字相同或同音字有所避讳,更不能在名字中出现这些禁忌词。晚辈称呼长辈一般要以辈分称谓代替名字,比如“爸爸”“奶奶”“叔叔”等。
3.颜色禁忌。不同的文化会赋予各种颜色不同的意义,因而英汉中虽均在特定的场合下对一些颜色有所禁忌,但内容上却大有不同。比如白色在中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