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的“四环八段”教学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数学课的“四环八段”教学法
随着新课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出现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场面。
但大家有着共同的指挥棒,那就是“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目的很明确,就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围绕着这个中心,我在努力地寻找基于这一内容下的好的课堂教学模式。
通过学习“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总结了“四环八段”的教学模式。
什么是“四环八段”呢?“四环八段”就是把课堂教学分为四个环节,八个教学段来进行。
下面将结合教学实践和本人的一些心得从正反两面进行说明。
1 以境激情
包含两个教学段:①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②激趣激疑,导入新知。
新课的导入,抛开以前的“复习提问,导入新课”的形式,而采用教师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情境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或者引起学生疑惑,使学生在兴趣与疑惑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
以往的数学课,通常是学生们坐在座位上,等着老师讲,老师讲什么,就学什么,思维停留在等待上,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不会主动去思索,所以精神差,不兴奋。
上数学课的老师都有这么一种体会:竞赛课课堂很活跃,常规教学课堂较沉闷。
为什么呢?如果一上课,老师就抛出一个问题情境,学生的兴趣就马上来了,疑惑也马上来了,他们就会主动的去解决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了。
“化被动为主动”。
例如,在八年级《平行四边形的判别》这一节课,一开始就给出了这么一个问题情境:下列图形中,哪一些是平行四边形?于是,学生们马上开展了积极的思维,在以上几个图形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并考虑正确性,为了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有了一个作为学生个人的判定依据。
试着比较,若是简单的由老师提出“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别”。
两者的效果可想而知。
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是不同的。
但是,问题情境的给出必须合情合理,一般有如下三个原则:①与学习内容相联系。
可以是生活情境,也可以是知识情境。
②有挑战性,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③学生可以解决,或者至少知道该怎么去思考。
若给出的情境不符合以上原则,不如不用给出,直截了当的提出教学内容。
因为不是每一节课都能有很好的与之相关的情境。
2 研探论证,发展思维
这一个环节与上一个环节紧密连接,是教学的主体部分,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2.1 探索和论证新的知识。
即在学生对问题情境提出解决方案后,让他们自己去研究自己提出的方案的正确性。
可以说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这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大的思维革命”。
凡是重要的问题、公式、定理,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去研究。
在这里,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对于学生积极的想法老师给予肯定。
同时教师诱导学生学习思路,指导学生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思考。
在这一教学段中,教师要注重学生不完全的思维,不完全的推理和概括。
因为学生的知识结构毕竟有限,对于问题是非的判别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是初中的学生学习几何部分,直觉推理很重要,要给与肯定,不能随意打断学生,阻碍思维的发散。
老师可以在学生讲完以后,引导学生如何严谨地思维。
例如,在上面第一环节提出的八年级《平行四边形的判别》这一节课,学生判断是否是平行四
边形,那他们的判别依据是什么呢?这里就给了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
他们的回答会有各种各样的,而且有一种直觉上的倾向。
所以,这一教学段必须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很好的把握新的知识。
在这里,我是不提倡把课堂完全还给学生。
目前,有老师容易走进“建构”的误区,不切实际的夸大了学生的能力,在这一个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上任由学生自由发挥。
这样不仅没有取到好的效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让很多学生走了很多弯路,而且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群体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灾难。
2.2 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数学学习,不仅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知识,更重要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通过问题的解决培养数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数学问题从大的方面分为两类:一是纯粹的数学问题,二是生活的数学问题。
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①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训练。
②加强“同一条件,多种结论”或者“同一结论,多种条件”的练习。
③开放性题目,探究性题目的练习。
④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新。
通过这一系列的训练,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求异性;学生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就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这些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体现,正是我们所要追求的目标。
例如,在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后,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给你一把刻度尺,你如何判断一个小的四边形的物体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这个问题的给出,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力起了很好的作用。
又如,我还提出了这么一道题:“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这种提法和课本的不一样,答案也是不唯一的。
通过这一练习,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在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学生本身知识结构。
若给出的数学问题远远的超过了学生能解决的范围,或者很容易让学生引起思维混乱,这就是南辕北辙了。
总之,这一环节中的教学全过程,是学生活动的全过程,是教师指导与辅导的全过程,是学生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培养的一个环节。
3 反馈矫正
3.1 质疑答辩,排难解惑。
在这一教学段中,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解题思路和方法提出疑问;同时对于容易混淆的内容,学生可能注意不到的,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提出并解决。
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反馈。
这样能把课后的一些问题放到课堂上来解决,充分利用了课堂的时间,并且课后的效率会大大的提高了。
必须以“解惑”为中心,不能仅提出了问题,但没有解决。
因为如果没有解决就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思维混乱,取到了相反的效果。
3.2 互问互检,巩固强化。
这是一个新的教学形式。
在时间允许,并且教学内容适合的前提条件下,由学生之间针对本节课内容互相改编和创编一些新题目,分组讨论或共同解决,互相检查对新知识的理解。
这无疑是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质的飞跃。
就像是学生从原来张口等饭吃的被动状态变化到考虑如何做饭的主动状态,并且还要考虑如何去做才能使饭更好吃。
通过这一教学环节,学生不仅懂得如何解决问题,而且还会主动质疑,并能提出数学问题,对于数学知识有了更深刻的把握,创新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4 总结评价
4.1 课堂小结,诊断评估。
在这一教学段中,我将给学生留一道课外作业。
这一道课外作业留给了学生极为宽广的思维空间。
例如,《平行四边形的识别》这一课,我布置的课外作业是“找出你所知道的能判定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的方法”。
当学生回答这个问题时,不容置疑的会开动很多脑筋,总想找出不同课本的判别方法。
这就很好地达到我们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了。
4.2 承上启下,留下悬念。
如同说书先生一样,承上启下,留下悬念(最好让学生自己提出悬念),吊起学生的胃口,以引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因为学生自己能提出,说明他是处在一个主动的位置,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更有利。
例如,在学习完《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后,我就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你们认识了平行四边形,了解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还想知道关于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内容呢?”有同学类比了前面的学习,肯定会回答“怎么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悬念就出现了,这一节课就可以很好的收尾了。
以上就是对于“四环八段”教学模式的思考和实践反思。
通过“四环八段”的教学实践,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精神面貌有了很大改进。
在每个环节和每一个教学段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最后要说明的是,模式是死的,人是活的。
不能为了模式而模式,以上四个环节不是完全隔离开。
我经常把四个环节交叉串位,这样更能很好的发挥“四环八段”的优势,真正达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一目的。
可谓“法无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