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读中感悟 优化阅读教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重读中感悟优化阅读教学
【摘要】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就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主动权阅读感受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也同样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部分。人们常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这里的读书就与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紧密相连。从过去和现在的阅读教学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仍过于古板和落后,比如:课堂上一段感人至深的话语,经由学生口中道来,平淡无奇,甚而有念读、唱读之势,老师可能原有的一腔激情,顿遭瓢泼冰雨……针对这种语文教学的弊端,我想就此谈谈自己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看法:
一、下放主动权,把自主阅读还给学生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而在实践操作中,很多语文教师唯恐学生不理解,越俎代庖地不厌其烦地提问和分析,结果把一篇完整美好的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正如一位专家说的:教师是把一个美丽的花瓶打碎,手中却拿着一小块问同学“这个花瓶美不美?”这个比喻也许有失偏颇,却也一方面反映出我们教师不重视学生的阅读,不放手让学生去读书去感受的弊端。那么怎么消除这个弊端?唯一的途径就是放手,把阅读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读书和思考。
例如在《瀑布》一课,几行短短的诗,却绘声绘色地描绘出瀑布的美,那“如烟、如雾、如尘”的美,讲是讲不出来的。本人在教学时,并没有代替学生去分析,而是引导学生反复地吟诵,在吟诵中,孩子们自然地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全部的身心去体验语言情境,学生情感和课文产生了对接,虽然一时说不上瀑布到底有多美,但脑海中分明感受得到。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
陶行知先生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 教学过程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而认知过程中必须有良好情感的参与。我们说:没有情境的教学如同一杯清淡的白开水,学生是品不出味儿来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阅读,这样学生才会入情入境,读出味来。
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由于学生的生活距离总理较远,对总理的光辉业绩、高尚的情操了解甚少,难以体会当时的北京人民乃至全国人民对总理去
世的哀痛之情。为此,课前,我让每个同学准备了一朵洁白的花儿,课上,我边播放哀伤、低沉的哀悼乐曲,边用低沉悲痛的语气,饱含深情地向学生介绍总理的光辉业绩和他去世前后的情况。还播放了“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悲痛场面,使学生迅速地被这沉痛的情景所感动,陷入了无限的哀思之中,激起了对总理的无限崇敬之情。
三、重视朗读,陶冶学生的情操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知道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语文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低年级学生阅读时注意力稳定性大多较差,而大声朗读能使他们保持注意力的稳定,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思维、理解和记忆。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两种。无论哪种表达,都要求做到用词准确、生动,语句通顺、连贯,句式灵活、多样,内容具体、清楚等。朗读可以使学生对读过的文字印象深刻。另外,通过朗读课文,学生可以积累语言材料,把握各种句式,学到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将会促进说话、作文能力的提高。
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在讲授新课文之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使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在教学中,应由教师的指令性转为学生的选择性,让学生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进行多种形式感情朗读,如比赛读、分角色读、边演边读、配乐读、师生共读、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段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等,使每一个学生想读、能读、爱读,读出美、读出情趣、读出感情。学生主体了,积极性也就高了。
此外,巧用示范,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也是激发学生阅读的好方法。可以老师示范,也可以请朗读能力强的学生读,让其他学生模仿。教师激情的朗读是引导孩子们进入语文情感世界的一条捷径。怎么用示范?一是老师示范在难点上,在关键处,在美文中;二是尽量让学生来示范,老师“示范”多了,就会喧宾夺主,占据课堂宝贵的时间。正如于永正老师说的:指导低年级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倘若老师只是从道理上讲应怀着什么感情读,哪个字读重音,哪里应该读得快,哪里应该读得慢……是不够的,而且,“强加”的东西只能是“外在”的。俗话说:说十遍不如做一遍。教师范读一下要现实的多,有效的多。
四、珍视独特感受,培养学生阅读思考能力
我们提倡学生在读书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而且在读的过程中悟出方法。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个性心理品质和获得信息的多少,取决于他们认识水平的深浅程度,也决定了他们质疑问难的水平。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的提问
往往会停留在字词句段和文章的表面情节上,得不到深入,起不到加深理解培养思维能力、扩大知识面的作用,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一是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如《草船借箭》可以抓住“借”字发问,为什么用“借”而不用“骗”。二是抓住矛盾,把课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揭示出来。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可抓住“焦急”和“耐心”提问,这两个词用在一起是不是矛盾的?为什么?三是比较优劣,对教材的重点字词或重点句,通过比较认识为什么要这样写而不那样写,为什么要用这个字词而不用那个字词。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中,“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在这可提问为什么用“抽”字而不用“生”或“长”字?
总之,对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教学非常重要,阅读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对丰富小学生的思维内涵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小学时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小学生能在此期间养成独立、自主的阅读习惯,将会对其终身有益。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安排学生进行阅读,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多角度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等等,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张兴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教育革新,2007.
2.李桂莲: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学法指导[J],教材与教法,2006.
3.肖烘艳:小学语文朗读训练的优化[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