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用具(陶瓷笔洗)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房用具——陶瓷笔洗
笔洗简介:
笔洗,古代盥洗用的器皿,笔洗与文房用具的统称。

最早见于西晋青釉制品,敞口、宽折沿、阔腹直壁、平底。

洗沿和里心多刻画水波纹。

宋代以后均有烧制。

样式有鼓钉洗、圆洗、单柄洗等。

青釉印花三兽足洗
青釉印花三兽足洗底部
青釉印花三兽足洗,西晋,高9cm,口径20.7cm,足距15.7cm。

洗折沿,深腹,平底,下承以三兽足。

器外壁模印网纹一周,上下戳印圆圈纹,网纹带上又均匀分布6尊模印塑贴佛像。

洗沿刻划条形羽状纹饰。

洗内底刻划太阳纹、水波纹和羽毛纹。

此器内外施青黄色釉,釉面有侵蚀剥落的现象。

洗是当时主要的生活器皿之一,类似后世的脸盆。

此洗属南方越窑系青瓷,它借鉴和吸收了青铜器的纹饰和造型,是西晋时期流行的样式。

以佛像作为装饰,反映了当时佛教已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

模印塑贴是陶瓷装饰的技法之一,工序是先模印出花纹,然后用泥浆粘贴在坯体上,花纹凸起,具有立体效果。

钧窑鼓钉三足洗
钧窑鼓钉三足洗款识清
钧窑鼓钉三足洗,高9.4cm,口径23.5cm,足距9.5cm。

洗作鼓式,亦称鼓式洗。

器身上下饰鼓钉二周(上22枚,下18枚),其下承以三如意头足。

洗内施天蓝色釉,外为玫瑰紫色釉。

底刷黄褐色薄釉,绕底一周有支烧痕,并刻有“一”字标记。

河南禹县钧台窑址曾发现刻有“一”至“十”数目字的钧瓷标本,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官钧窑瓷器相同,此类数目是同类制品从大到小的编号。

此件洗属最大尺寸者,器物完整无损。

其玫瑰紫釉色及蚯蚓走泥纹为钧窑器之特征,是为传世官钧窑瓷器的代表作品。

洗底“瀛台静憩轩用”为清代官款。

钧窑月白釉单柄洗
钧窑月白釉单柄洗底部
钧窑月白釉单柄洗,高7.3cm,口径20cm,底径6.7cm。

洗长圆形,口沿的局部为伸出的花瓣形折沿,沿下有一环形柄,通体施天蓝釉,釉质凝厚滋润。

洗有陶和瓷制品,陶洗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均有制作,瓷洗以唐代越窑、宋代钧窑,尤其是元代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的制品为多。

钧窑大部分产品的基本釉色是各种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较淡的蓝色称天青,较深的称天蓝,此件比天青更淡,故称月白,具有萤光般的幽幽光泽。

官窑青釉圆洗
官窑青釉圆洗底部
官窑青釉圆洗,宋,高6.4cm,口径22.5cm,足径19cm。

洗敞口,器身近直,洗里坦平,圈足矮宽,底部边沿露胎无釉。

造型端庄典雅。

通体施青釉,釉呈粉青色,纯净莹澈。

釉面上,金丝般的开片纵横交织,片纹间又闪现出条条冰裂纹,优美和谐。

这件宋代官窑圆洗是宋时宫廷御用器,在造型、工艺及装饰技巧方面都十分考究,尤以釉色及片纹突出。

在釉层较薄的器口或未被釉层遮盖的器底部分,形成“紫口铁足”,使器物愈显古朴庄重。

清代乾隆皇帝尤为喜爱,曾为此洗拟诗一首,由皇家玉作匠师以楷书镌刻于洗之外底。

诗曰:
修内遗来六百年,喜他脆器尚完全。

况非髻垦不入市,却足清真可设筵。

讵必古时无碗制,由来君道重盂圆。

细纹如拟冰之裂,在玉壶中可并肩。

下署“乾隆御题”。

素三彩海蟾纹三足洗
素三彩海蟾纹三足洗,明正德,高10.8cm,口径23.7cm,足距17.8cm。

洗口内敛,平底,下承三如意头式足,口沿黄彩暗刻楷书“正德年制”四字款,内施青白釉,外壁刻划16个海中嬉游的蟾蜍,纹饰构图简练。

以黄彩绘蟾蜍,绿彩绘海水,白彩绘浪花,紫彩涂口、足,
色彩和谐分明,清爽悦目。

传世的正德素三彩已屈指可数,这件洗可谓是稀世珍品。

洗在古代生活中用途广泛,有盥洗用具,亦有文房用具或陈设品。

其形制广口,折沿,宽唇,深腹,平底。

汉至晋代流行在器物内底刻鱼纹,有陶、青瓷制品。

宋代南北瓷窑普遍烧造。

明清时则以江西景德镇窑的青花、五彩、粉彩及斗彩等陶瓷制品为佳。

官窑葵瓣洗,高4.8cm,口径18.7cm,足径11.2cm。

洗八瓣葵花式,斜直壁,折底,圈足。

通体施粉青釉,釉面开片,片纹交织如网。

足底边无釉,露铁黑色胎。

宋代官窑瓷器与汝、哥、钧窑瓷器一样,特别注重釉色美。

其凝厚的釉层系采取先素烧坯体、然后多次施釉的方法完成的,釉层厚度往往大于坯体的厚度。

烧成过程中,选用优质木材作燃料,以保证窑内的温度和气氛。

官窑瓷器多为素面,既无精美的雕饰,又无艳彩描
绘,多用凸凹直棱或弦纹为饰,在釉面自然优美的片纹点缀下颇显高贵典雅。

此洗造型优美,釉层莹润如玉,在溢青流翠的釉面上片纹纵横交错,大片纹间又闪现条条小冰裂纹,构成优雅和谐的艺术整体。

龙泉窑青釉塑贴双鱼纹洗
龙泉窑青釉塑贴双鱼纹洗洗内底
龙泉窑青釉塑贴双鱼纹洗,高6cm,口径23.5cm,足径13cm。

此洗敞口,折沿,圈足。

洗心内塑贴两条游鱼,外壁刻凸菊瓣纹一周。

口沿两侧各有两个穿孔,相互对应,可用于穿饰金属提环,以便于提携。

此器釉色青翠,塑贴鱼纹清晰,是南宋龙泉窑的典型作品。

在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中亦发现有类似器物。

哥窑葵花洗
哥窑葵花洗底部
哥窑葵花洗,高3.5cm,口径12cm,足径8.8cm。

洗呈葵花瓣式,洗心微向内凸起,底有6个支钉烧痕。

通体施灰色釉,釉汁厚润,釉面满布开片,纹片大小相间,大片的纹线呈铁黑色,小片的纹线呈金黄色,故有“金丝铁线”之称。

洗在古代生活中用途广泛,有盥洗用具,亦有文房用具或陈设品。

其形制广口,折沿,宽唇,深腹,平底。

汉至晋代流行在器物内底刻鱼纹,有陶、青瓷制品。

宋代南北瓷窑普遍烧造。

此洗造型玲珑小巧,典雅可爱,是宋代哥窑瓷器中的精细之作。

汝窑天青釉圆洗
汝窑天青釉圆洗底部
汝窑天青釉圆洗,宋,高3.3cm,口径13cm,足径8.9cm。

洗敞口,浅弧壁,圈足微外撇。

胎呈香灰色。

通体施淡天青色釉,釉色莹润。

釉面开细碎片纹。

外底有三个细小如芝麻粒状的支烧钉痕,并有镌刻的“乙”字。

器物外底所刻“乙”字,一般认为是此洗入藏清代宫廷后所刻。

精于鉴古的乾隆皇帝曾将自己所喜爱的古董划分等级,一些器物上留下了当时镌刻的“甲”、“乙”、“丙”、“丁”等标志。

在故宫博物院所藏宋代汝窑瓷器上,还有镌刻“蔡”、“寿成殿皇后阁”等铭文的,一般认为是宋代所刻。

“蔡”字当与宋徽宗的宠臣蔡京有关,“寿成殿皇后阁”是宋代宫殿名。

文献记载汝窑用玛瑙作釉的原料,其实玛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釉的主要成分也是二氧化硅。

因此,玛瑙的加入对釉的性质不会产生多大影响,只能说明烧造宫廷用瓷之不惜工本。

“冰裂纹”、“香灰色胎”、“芝麻挣钉”是鉴别真假汝窑瓷器的重要依据。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蟠螭纹洗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蟠螭纹洗洗心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蟠螭纹洗洗底
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蟠螭纹洗,宋,高3.5cm,口径13.1cm,足径11cm。

洗直口,平底微内凹,浅圈足。

里外施青白釉,口边无釉,镶铜口。

洗中心印团螭纹。

此洗印纹凸起,立体感强,为景德镇窑南宋时期仿定窑产品,有“南定”之称。

鲜红釉葵花式洗
鲜红釉葵花式洗心
鲜红釉葵花式洗底部
鲜红釉葵花式洗,高3.8cm,口径15.9cm,足径13cm。

洗通体作十瓣葵花式,敞口,浅身,腹壁近直,平底。

通体施鲜红釉,釉面匀净,色鲜艳。

口沿与腹壁花瓣出筋处显露洁白的胎色,与器身的红釉相映生辉。

底施白釉,无款。

纯红釉瓷器创始于元代晚期,至明永乐年间完全成熟。

宣德红釉与永乐红釉齐名,釉层肥润,呈色鲜红,釉面多有桔皮纹,口沿有整齐的“灯草边”,红白分明。

器物以碗、盘、洗多见。

宣德以后,红釉趋于衰落,历朝虽仍有少量制作,但成功者罕见。

此洗凭其造型和红釉特征来判断,应为稀有的宣德红釉器珍品。

青花鸾凤纹葵瓣式洗
青花鸾凤纹葵瓣式洗洗心
青花鸾凤纹葵瓣式洗底款
青花鸾凤纹葵瓣式洗,高4.5cm,口径17.5cm,足径14.2cm。

洗呈五葵瓣形,里心微凸起。

通体青花装饰。

口沿内外饰青花双线纹,里心绘凤、凰各一只,间以朵云。

外壁绘团形凤凰10组,与葵瓣式器身相对应。

底青花双圈内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此器造型别致,釉质莹润,青花色调浓艳,工艺技法娴熟。

广窑荷叶式洗,清,高4cm,口径10.4cm。

洗作荷叶舒卷式,卷沿深腹,造型别致。

其胎体厚实,器身施天青釉,釉色莹润,通体开片,且纹片大小不一,纹理自然,体现了文房用具的清新雅致,别具情趣。

豇豆红釉洗
豇豆红釉洗底款
豇豆红釉洗,清康熙,高3.9cm,口径8.2cm,足径7.5cm。

洗敛口,圈足。

里施白釉,外施豇豆红釉,有绿色苔点。

足底施白釉,书青花“大清康熙年制”三行六字楷书款。

豇豆红釉是一种呈色多变的高温颜色釉,用还原焰烧成,为清康熙时期铜红釉中的名贵品种。

其基本色调如成熟豇豆的红色,故名。

成品有高下之分,上乘者称“大红袍”;略次者,釉色中含有深浅不一的斑点及绿苔,又称“美人醉”或“美人霁”;下品呈色暗褐,称“驴肝”、“马肺”。

豇豆红烧成难度很大,只能由官窑少量生产,仅供皇室内廷使用,且无大件器物,最高不过20cm。

仿宋汝釉圆洗
仿宋汝釉圆洗底部
仿汝釉圆洗,清乾隆,高5cm,口径16.7cm,足径8.7cm。

洗圆形,敞口,直壁,口沿下及近足处各有一周凸棱,圈足。

通体施天青色仿宋代汝窑釉。

底有9个支钉痕,中心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

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以烧制青瓷而著称,其釉色清纯宁静,青中闪蓝,有“雨过天青”的美誉。

景德镇仿宋汝窑器始自明宣德时期,但传世品极少。

清雍正皇帝、乾隆皇帝酷爱汝窑器,曾授意督陶官唐英大量仿制,《清宫造办处活计档》中记载着景德镇雍正六年(1728年)和乾隆三年(1738年)时仿汝窑器均多达40余件。

此器造型端庄古朴,胎质细腻,釉色匀净素雅,釉面细密的开片纹纵横交错,是乾隆朝仿汝器的典型之作。

汝窑青釉洗,高5.2厘米、口径16.7厘米、底径13.1厘米。

汝窑窑址在今河南宝丰,为北宋宫廷烧制瓷器,历年不久,即遭北宋末年金人南侵,南宋周辉已有汝器“近尤难得”之叹。

汝窑为宋代名窑中传世品最少的一个品种,流传至今不足百件,主要有盘、碗、洗、盏托之类,器体一般较小,所见器物有两种铭文:一为“奉华”,奉华堂是南宋高宗时德寿宫的配殿,“奉华”铭器是奉华堂的专用品;另一种刻铭“蔡”,物主可能为徽宗时权臣蔡京或其子驸马蔡鞗,应为蔡氏父子受宫廷赏赐所得。

汝窑瓷胎多数如香灰,透过釉层,其色调与官窑器有些近似。

汝窑瓷器的釉色不同于同时期其他的青瓷,呈现一种淡淡的天青色,浓淡不一,色调稳定,变化较少,具有独特的风格。

汝窑器以精美名贵著称,受皇室珍爱直至南宋。

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记载一份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宋高宗赵构宠臣张俊向高宗进奉礼物的清单,其中供奉的汝窑器有10种,共16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