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碑学”和“帖学”是由清后期书法理论家提出并不断构建完善的两个名词,作为后植入的书法史概念,它的提出为划定和品评历代书作书风构建了宏观的概念范畴。帖学和碑学这两个名词最早出现在康有为的《广艺舟双楫》中。帖学:“晋人之书流传曰帖,其真迹至明犹有存者,故宋、元、明人为帖学宜也。”碑学:“阮文达亦作旧体书,然其为《南北书派论》,深通此事,知帖学之大坏,碑学之当法,南北朝碑之可贵。”这是帖学碑学这两个名词最早出现之处。
首先来说碑学,从概念上认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碑”是指众多石刻文字中的一种,其必须是经过精心磨制的、有一定规格和形制的长方形竖石。广义的“碑”泛指摹勒在石质材料上的一切石刻文字。主要包括碣、摩崖、墓志、塔铭、石阙铭、造像题记、画像题字、刻经、界石、建筑物构件题字等。碑一般分为碑额、碑阳、碑阴、碑侧、碑座。由于碑刻文字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所以自从其产生后不久,古人就开始研究。随着历代研究的深入,逐步形成了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碑学。所谓“碑学”是有关石刻研究的总称。也称碑版学,碑学是金石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碑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主要指的是石刻原刻文字,其研究内容是:1、石刻的肇始和源流及演进;2、石刻的名义与体制;3、石刻的文字与图案;4、石刻的考释和著录及鉴定;5、石刻本身承载的历史事实与文献经典;6、石刻的艺术与文化。从书法艺术角度说,碑学是指崇尚碑刻书艺的书法流派。是指清代阮元倡导南北书派论,把妍美潇洒的古代墨迹归为南派“帖学”,把古拙、朴厚、粗犷的碑刻纳入北派“碑学”范畴。[在有代表性的书史著作中使用“碑学”概念,大约可归纳为三种情形:一、专指北碑。二、北碑加篆隶。三、北碑加唐碑。
帖学的发端是建立在北宋时期《淳化阁贴》的辗转翻刻传拓的基础之上的。《淳化阁帖》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官刻丛帖。因此被称为“帖祖”。帖学研究的对象与内容:从宋代至今,帖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指的是墨本与刻石的拓片或拓本,而非原刻石木。帖学研究的内容是:一是将法帖作为临摹的主要对象来研习书法艺术;二是对法帖版本的传刻源流及真伪进行鉴别;三是对法帖收录的书法作品的真伪优劣进行鉴定;四是对丛帖释文的正误进行辨证;五是通过法帖的书迹资料来研究书法史、文字发展史;六是用法帖来开拓文献学、史学研究的范围。从书法艺术角度说,帖学是指崇尚历代法帖的书法流派,以区别于碑学。[2]归纳起来,其概念可以扼要地概括为三种:一、学晋(人之帖)。二、写晋唐以来行草、小楷。三、学阁帖、甚至主要指学赵、董。帖学的起源历史悠久,它是从甲骨文、篆、隶、章草发展而来,历经周、秦、汉、魏、晋,至晋朝楷、行、草、篆、隶五体皆备,特别在王羲之手里这五种书体达到了完善成熟,形成了一个完备的书体和笔法的成熟系列。这个书体和笔法系列在王羲之之后历经千余年,传承有序,谱写了几乎整个的书法史。可以说以王羲之书法为主导的帖学书法是中国书法的主线、正脉,或者说是基础。
碑学和帖学是书法史上两个最大流派。由于审美观念的不同,其创作方法便随之各异。其用笔的不同反映出用力也有很大的差异。帖多用指腕,而碑多用肘臂,结果使两派具有不同的审美意象与价值,并导致在立意、章法、结体、点画乃至运笔、用墨等方面有着一系列的差异。同时,也凸现和彰显了各自的特色。从审美上讲,碑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质朴之美、刚健之美、雄强豪放之美;帖派书风追求的是一种飘逸之美、潇洒之美、妍媚之美。如果说帖派书法属于“优美”风格的话,碑派书法则属于一种“壮美”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