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15(精品)
最新浙教版九年级科学《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一课时优秀课件

实验教学
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实 践能力和科学素养,提高学生对能 量转化的认识和理解。
问题式教学
通过设置问题串,引导学生积极思 考、主动回答,培养学生的思维能 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练习反馈
通过针对性的练习和及时的反馈, 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提 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应试技巧。
04
教学内容及过程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情境式教学
02
通过创设贴近生活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科学概念,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合作学习
03
通过小组讨论、分工合作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
协作能力。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
运用多媒体技术呈现生动的图片、 视频、动画等资源,增强教学的趣 味性和实效性。
引入新课
复习旧知
回顾能量和能量的形式
提出问题
能量如何量度?如何判断能量 的多少?
引导思考
通过展示各种形式的能量,让 学生感受能量的存在和转化
基本概念教学
总结能量:定义、单位、分类 (动能、势能、内能等)
重点强调能量的单位和各种能 量的特点
通过例题解析,帮助学生加深 对能量的理解
实验探究教学
实验目标
最新浙教版九年级科学《能量转化 的量度》第一课时优秀课件
xx年xx月xx日
目 录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方法与手段 • 教学内容及过程
0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能量的转化与 守恒的基本概念;
熟悉能量转化的常 见形式及其应用。
理解能量转化过程 中的相互关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和探究能量的转 化过程;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理解能的转化跟做功的关系。
2、 知道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初步掌握功的计算方法【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功的概念、功的必要因素【教学过程】1、 引入讲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能量存在的不同形式,以及能量的相互转化。
投影举例:提问:箱子的能量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全体回答)通过什么方法实现这样的变化?(全体或个别)分析:提(用力)到二、三楼投影举例:举重和马拉车提问:杠铃和马车的能量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全体回答)通过什么方法实现这样的变化?(全体或个别)投影分析:提问:做功的结果是什么?(全体回答)讲述:从上述的例子中我们知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能量发生变化2、功的概念设问:功是什么?投影:投影:投影练习:(P74.讨论)投影提示:学生个别回答、分析、矫正投影提示:学生个别回答、互相指正学生全体回答3、功的计算投影(引入的例子):问:两位同学对箱子做功大小有什么关系?投影:投影:P74阅读:课本计算例子投影练习:投影提示:投影分析:板书分析:解:w=G·h=8000×5m=40000j答:这个过程向上的拉力对物体做功40000j4、功的能关系讲述:对物体做功能使物体能量发生变化,而做功的物体本身必须具有能量,因此科学上可以用做功来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能量的单位与功的单位一样,也是焦耳。
5、小结【教学反思】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
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学生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已经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因而,如今的课堂教学具有很强的动态生成性,教师不可能完全按照原先设计好的教学流程一步一步的实施教学,尤其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随时都会产生许多教师事先无法预设的东西,这些都是教学中生成的新的教学资源,那这时作为我们教师如何运用敏锐的目光,去发现这种新的生成资源,如何发挥自己的教学机智,用智慧去开发这种鲜活的生成资源,使教学活动真正落到实。
九年级科学上册 3_3 能量转化的量度(第1课时)教案 (新版)浙教版 (2)

能量转化的量度使用范围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第3节第1课时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二个必要因素,理解能的转化与做功的关系(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初步掌握功的计算方法.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日常生活做功的现象的分析与体验理解功的二个必要因素(2)通过探究与比较知道功的计算方法,初步理解的转化与做功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与活动体验让学生知道科学来自生活实践,科学问题可以通过实验来解决。
教学重点(1)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二个必要因素,理解能的转化与做功的关系(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初步掌握功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知道功的二个必要因素,理解能的转化与做功的关系.教学器材准备身边的学习用具,课本,桌子、笔等教学设计本节课选自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第三章第2节的第一课时。
它的主要内容为:功的定义,做功的二个必要因素,做功的计算、单位以及功与能的关系。
本节课联系了已有知识并将对其进行深入。
同时它又为动能、势能以及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等各后续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而对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进行抽象思维的基本能力,也学习了力的基础知识以及能的转化。
对功与能知识有初步的了解,但对于功的二个必要因素,特别是力与距离的对应关系的应用有一定的难度。
同时对能的含义与做功实质的理解不可能马上到位,需要有一个过程,而课本也安排了以后的动能势能、内能的转化,直到最后一节学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即到了最后一节才会对功能关系有一个深入的理解。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以下几点: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体验、分析归纳等各种方式理解上述知识,从而培养自己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课标的要求,我确定上述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针对学生的特点并充分发挥科学这门课的与实践紧密结合的特点,我采用以探究体验为主、启发并结合分析归纳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学习中参与知识迁移的全过程。
3.3能量转化的量度第1课时公开课

浙教版科学九上《能量转化的量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思考2:从力和运动的角度分析,以上两个过程有什么共同特点?杠铃和重物都受到了力的作用,且在力的方向上都发生了移动。
为了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功的有关知识。
讲授新课一、功1.功的定义:在科学上,如果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力做功也常说成物体做功,如运动员作用在杠铃上的力对杠铃做功,也可说成运动员对杠铃做功。
思考讨论:当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时,运动员对杠铃做功了吗?出示图片: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当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时,虽然要用很大的力,由于杠铃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了一段距离,所以运动员并没有对杠铃做功。
那么,怎样理解做功的含义?读图:(1)想一想,在这两个实例中有什么共同特点?叉车对货物和人对小车做功了吗?出示图片:叉车;推小车;叉车把货物从地面抬升到一定高度;人推小车在水平路面上通过一段路程共同特点:货物和小车都受到了力的作用,并且都在力的方向上运动了一段距离。
学生阅读课文叙述功的定义学生思考讨论读图回答问题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理解做功的含义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理解做功的含义做功做功(2)想一想,下图中的力有没有做功?并写出原因。
人用力搬石头,石头没有搬动参考答案:石头虽然受到人对它向上力的作用,但没有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因此这个力没有做功。
人提书包在水平路面上匀速通过一段距离参考答案:书包受到人的提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上的,而书包是在水平方向通过一段距离,在提力方向上没有通过一段距离,因此提力也没有做功。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科学上,做功必须包含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
注意:这两个因素是严格的,缺一不可!思考与讨论:(1)做功跟我们日常所说的“做工”或“工作”一样吗?参考答案:科学上做功,它有严格而明确的含义,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偏重于“成效、贡献”。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反思15

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反思教材分析:本节课教科书着重安排功和能的初步学习(分两课时),重点学习功的知识。
理解功和能的关系是本节教科书的一条主线,也是定量分析能量转化过程,提出“守恒”思想的重要基础。
从目标达成来看,学生对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掌握的较好,但是对功表达上不准确,比如说“受到了惯性”“有功”“射出去的箭不受到力的作用”等,老师未给予及时的明确纠正,另外,在分析射击等实际问题时,学生出错说明了对功的掌握还不是很到位。
值得学习的几点:1.老师有激情,很具有亲和力,课堂上设置的一些学生动手活动,很好的调节了课堂的氛围。
但是个别活动是否有必要仍值得探讨,例如“让学生上台做篮球的动作”“三个学生举哑铃”,是否只是个形式,对课堂的知识的理解有帮助吗?2.最后的"魔术解密"环节设置的比较好,体现了科学来源于生活,回归生活的理念,另外,老师并没有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告诉学生一个博客的地址,创设了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
3.注重学生的感性认识。
比较以前的老教材和现在新教材,会发现,新教材增加了很多的感性认识,比如让学生体会“一个成年人的质量”“1帕大概是多大”等,这些知识能让学生更好学以致用。
需要探讨的地方:1.老师在奖了学生一个苹果后,又对学生说“能分析这个做功情况的话,谁就能够得到苹果。
”,这样做法不是很好。
老师偶尔给学生奖励是可以的,应该注重激发学生学生学习的内驱力,而不是单纯靠物质奖励。
记得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故事:有一个外国老太太在午睡的时候,她家的窗外总是有一群小孩子在那玩耍,吵闹声让他无法入睡。
于是,有一天她走出来,对孩子们讲:“你们在这玩耍,我很开心,听到你们的欢笑声我很高兴,所以我给你们10美分的钱作为奖励,明天你们再来好吗?”孩子们听了非常的高兴,第二天照样来到窗口下玩耍。
第二天,老太太照旧给了这些孩子5美分的钱;第三天,孩子们又来到了窗口下玩,老太太只给了小孩们1美分。
这时小孩子们都堵着嘴,说:“我们玩的这么辛苦,你只给我们1美分,我们明天不来了。
3.3能量转化的量度(第1课时)

焦耳是英国物理学家。 1818年12月24日生于索 尔福,焦耳从小体弱不 能上学。他很喜欢电学 和磁学,对实验特别感 兴趣。焦耳可以说是一 位靠自学成才的杰出的 科学家。焦耳最早的工 作是电学和磁学方面的 研究,后转向对功热转 化的实验研究。1866年 由于他在热学、电学和 热力学方面的贡献,被 授予英国皇家学会柯普 莱金质奖章。
②做功的实质:就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③功可用来量度能量转化的多少
例 3:
起重机把8000N的重物竖直向上匀速提升5m 后又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了 2m,在这一过程 中钢丝绳向上的拉力对物体做功多少焦? 起重机向上提重物时对重物做了功.而又 水平移动2m时没有对重物做功,因为重物 没有在拉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
例 2:
举重运动员将60千克的杠 铃举高2米,运动员对杠 铃至少做多少功?(g取10 牛/千克)
从做功的多少可以看出能量变化的程度 解: G=mg=60千克×10牛/千克=600牛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W=Gh=600牛×2米=1200焦
杠铃的势能增加1200焦。
5.功与能的关系:
①能:
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就说物体具有能(单位:焦耳)
判断题
1.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举力做了功. (×) 2 .人提着一重物沿水平方向匀速移动一段距离,提力 对重物做了功. (×) 3.苹果从树上落下,重力对苹果做了功. (√)
4 .小球在光滑平面上移动一段距离,桌子的支持力对 小球做了功. (×)
4、某足球运动员在水平方向用25牛的力,将 10牛的球沿水平地面踢出,踢出后球在地面上 滚了30米才停下来。在球滚动过程中,脚对球
第3节能量转化的量度

人提书包在水平路面上 匀速通过一段距离
拓展练习
1.在图的四种情境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
A.提着水桶在水平地面上匀速前进 B.扛着米袋慢慢爬上楼梯 C.用力推汽车,汽车没动 D.举着杠铃原地不动
拓展练习
2.举重运动员将150千克的杠铃举高1.8米, 运动员对杠铃至少做多少功?(g=10N/kg)
(能量转化)
做功
同学体内的化学能
科学书的机械能
任务驱动
1.将重为5牛的书匀速提高1米,书的机械能增加多 少?你对它做功多少?
2.提着重为5牛的书沿水平路面匀速通过1米,书的机 械能增加多少?你对它做功多少?
3.将重为10牛的书匀速提高2米,书的机械能增加多 少?你对它做功多少? 4.提着重为10牛的书沿水平路面匀速通过2米,再匀速 上升2米。书的机械能增加多少?你对它做功多少?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S,并能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功的国际单位是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主动建构功的概念。 2.通过对具体实例进行对比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兴趣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教学反思
1.由于这节课安排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所以课堂 时间可能会比较紧张,要注意语言的简练。
2.本节课侧重的是做功两个必要因素得出的过程, 没有时间对物体受多个力做功情况进行仔细分析, 所以接下来应该安排一节有关这方面的习题课来 加深学生对做功的理解。
学情分析
“功”的概念对九年级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 识,但通过前面两节的学习,学生对能量已经有了 初步的认识,对机械能以及影响动能和重力势能大 小的因素也有所了解,因此我们也可以先根据能量 转化的多少来判断做功的多少。但在具体实例中能 量转化究竟应该如何量度,学生还是感到比较迷茫, 故教师可以借此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 学生主动地建构知识。
(新)浙教版九年级科学上册3.3《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设计

3.3.1能量转化的量度教学目标:1.会描述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用两个必要因素解释相关现象;2.熟记功的公式及其变形,单位,并能熟练应用公式进行简单计算;3.理解能的转化跟做功的关系;4.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做功的实质。
教学重点:功的概念,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应用功的相关公式进行计算教学难点:功的概念,应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解释相关现象复习引入:师:常见的能量的形式有哪些呢?生:机械能(动能、势能)、光能、热能。
师;还有补充吗?生:电能、化学能、核能……师:很好。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用手托起书本。
受力物体是什么?施力物体是什么?生:施力物体是老师的手,受力物体是书本。
师:那现在老师把这本书托高,有什么能量发生转化呢?生:化学能转化为势能(机械能)。
师:对,消耗了老师体内的化学能,而这部分能量转化为书本上升的势能。
那如果我把铅球举高一米,和把书本从一楼托到5楼,这两个消耗的能量一样吗?生:不一样。
师:因为力不一样,而且上升的高度也不一样。
由此,我们知道像这种不能仅仅单独的由力的大小或者移动的距离的大小来比较或表示,所以,我们今天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功。
(板书)一、功新课讲授:接下来请同学们把书本翻到第73页,读图,从力和运动的角度分析:运动员举杠铃和马拉车这两种情景有什么共同特点?(给大家思考3分钟)生:有力,都有距离产生。
师:移动的距离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作图)生:在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师:像这样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且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我们就说物体做功。
(板书)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1)物体受到力的作用;(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现在,请大家一起来判断一下下面这些例子有没有做功:1.把粉笔盒从桌面上拿起来;沈菁昕:做功。
2.餐厅服务员托着餐盘行走在水平地面上,服务员对餐盘有没有做功?为什么?生:没有做功。
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节能量转化的量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中,我们所讲的功是机械功。
对于功的认识,是对前一节能量转化的深化。
正确地理解功的概念,是学好功率、功的原理、机械效率和机械能等知识的基础,特别是对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学生准确地理解、掌握它,就能够更好的去了解功的原理、机械效率等知识,并解决相关的问题。
本章从功和能的角度来研究力学现象,学生对此比较陌生,功和能的概念比较抽象,因此较难理解。
二、学情分析
“功”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知识,但通过前一节及以前的学习,学生对能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尽管学生尚未学过影响动能和势能大小的因素,但这并不影响学生根据经验判断具体物体的势能的大小。
而且学生对不同事例中能量转化的多少凭自己的生活经验也能作初步的判断。
但在实例中能量转化究竟应该如何量度,学生还感到比较迷茫。
三、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的因素。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W=FS,能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
3.知道功的国际单位是焦。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中例子的分析,主动建构功的概念。
2.通过对实例、实验的观察、分析、对比,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教学过程的各环节中,有目的地对学生实施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构建轻松和谐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乐趣。
重点: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有关功的计算
难点:判断是否做功。
四、整体教学设计思路
在能量转化的度量的第一课时中,始终把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保持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通过创设极具张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迫切需要知道为什么的心理气氛,然后引导学生将好奇转化为探究的欲望,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以问题激思维,通过多个探究性实验,不断推动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从而达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资源与器材准备
多媒体课件、大小矿泉水桶、篮球、粉笔、讲台
七、教学反思
功在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较为困难。
在课堂教学中,1、将抽象知识生活化,体现从“生活走向科学”的教学理念,从学生身边的实例:抬水、展示打球动作、展示做功和不做功等活动,变抽象为身边的例子,也助于学生的理解,并且较好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实验的设计,通过两个利用身边物体的学生实验设计,活跃了课堂氛围,强化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
3、对难点“判断是否做功”的突破时,结合生活例子,一步一步做好铺垫,能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但在教学中也存在以下问题:1、九年级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不强,教师通过学生实验、实验设计等方法活跃课堂,但效果一般;2、在授课过程中,为了课时的完整性,教师的主导性过强,应将更多的解答疑难、总结概括的机会留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