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总复习总结-中央财经大学李健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学复习提纲
一、货币
有限法偿与无限法偿
无限法偿:指不论支付数额多大,不论属于何种性质的支付,对方都不能拒绝接受。
如:金属货币制度下的本位币
有限法偿:指在一次支付中若超过规定的数额,收款人有权拒收,但在法定限额内不能拒收
货币的职能
1.交换媒介职能
交换手段:货币在商品交换中作为商品流通的媒介
计价标准:用(观念中或者想象中的)货币去计算并衡量商品或劳务的价值,为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标价,成为交易的前提
支付手段:货币作为延期支付的手段来结清债权债务关系。
2.资产职能
指货币可以作为人们总资产的一种存在形式,成为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一种手段。
货币的作用
1.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提高交换效率。
促进商品流通与市场扩大;
2.克服了价值衡量与交换比率确定等交易困难,便利了商品交换
3.支付抵消以节约流通费用,通过非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
4.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和资产保存形式
5.通过发挥支付手段和资产职能形成的存款)促进资金集中与有效利用。
货币的负面影响
1.因其买卖分离的交换过程而出现商品买卖脱节、供求失衡。
2.因其支付手段而形成经济主体的债务链条,出现债务危机;
3.因其跨期支付而产生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
货币发挥作用的内在要求
1.币值稳定
2.有能够使货币流量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调节机制
货币中性与非中性
货币中性:
货币面纱论:古典主义二分法
理性预期学派:理性的预期会使得货币的影响消失
货币非中性:
凯恩斯学派:人们注重名义价值而忽视实际价值
货币学派:现代货币数量出发,“货币最重要”
货币的层次划分
通货(M0):流通于银行体系以外的现钞
货币(M1):通货加上私人部门的活期存款
准货币(QM):银行的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等。
本身虽不能直接用来购买,但在经过一定的程序之后就能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
货币的计量
狭义货币量:货币层次中的现金加银行活期存款,即M1。
广义货币量:狭义货币量加准货币,即M2。
货币存量:在某一时点上个经济主体所持有的货币余额。
如:年度货币供应量
货币流量:在某一时期内各经济主体所持有的现金、存款货币的总量。
表现为一定时期内货币流通速度与现金、存款货币的乘积。
货币总量:货币数量的总额,可以是存量也可以是流量
货币增量:不同时点上的货币存量的差额
货币制度
国家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动的结构和组织形式,简称“币制”
目的:保证货币和货币流通的稳定,使之能够正常地发挥各种职能
内容:(规定或确定)货币材料;货币单位(名称、值);流通中的货币种类(主币、辅币及其规格);货币的法定支付偿还能力(有限或无限法偿);货币铸造发行的流通程序;货币发行的准备制度
国家货币制度
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的特点
现实经济中的货币都是信用货币,主要由现金和银行存款构成
现实中的货币都是通过金融机构的业务投入流通中去的
国家对信用货币的管理调控成为经济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
格雷欣法则(劣币驱逐良币):
复本位货币制度下,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价格相同的铸币同时流通时,市场价格偏高的良币会被市场价格偏低的劣币排斥,良币退出流通进入贮藏,而劣币充斥市场。
金本位制
1.金币本位制:只有金币可以自由铸造,有无限法偿能力;辅币和银行券与金币同时
流通,并可按其面值自由兑换为金币;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货币发行准备全部是黄金
残缺不全的金币本位制:
2.金块本位制:又称生金本位制,是不铸造、不流通金币,银行券只能达到一定数量
后才能兑换金块的货币制度
3.金汇兑本位制:虚金本位制,本国货币虽然仍有含金量,但国内不铸造也不实用金
币,而是流通隐蔽或银行券,但它们不能在国内兑换黄金,只能兑换本国在该国存有黄金并与货币保持固定比价国家的外汇,然后用外汇到该国兑换黄金。
实行金汇
兑本位制的多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
国际货币制度
亦称国际货币体系;支配各国货币关系的规则以及各国间进行各种交易支付所依据的一套安排和惯例
内容: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安排、国际收支的调节方式
布雷顿森林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实行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
内容:以黄金为基础,以美元作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实行“双挂钩”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实行固定汇率制,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平价上下1%的幅度内浮动,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以维持外汇行市的稳定;国际收支不平衡则采用多种方式调节。
特里芬难题:
美元若要满足国际储备的需求就会造成美国国际收支逆差,必然影响美元信用,引起美元危机;若要保持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又会断绝国际储备的来源,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外汇收支逆差大量出现,使黄金储备大量外流,到60年代末出现黄金储备不足抵补短期外债的状况,导致美元危机不断发生,各国在国际金融市场大量抛售美元,抢购黄金,或用美元想美国挤兑黄金。
197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瓦解。
牙买加体系:
国际储备货币多元化。
黄金完全非货币化,各国多种渠道调节国际收支
区域性货币制度
某个区域内的有关国家(地区)通过协调形成一个货币区,由联合组建的一家中央银行来发行与管理区域内的统一货币
二、信用
经济范畴的信用: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
高利贷
特点:利率极高,不稳定,且差异极大
原因:自然经济下借贷资金供求矛盾、贷者集中垄断、高偿还风险和信用维系成本
信用风险
借款人未能及时足额归还偿还债务而引发的违约风险
银行信用的特点
1.吸收社会各部门的闲置资金,聚集为巨额的可贷资金,资金贷放规模大
2.独立于商品买卖,具有广泛的授信对象
3.存贷款在数量和期限的灵活满足了存贷款人的多样化需求
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
1.商业信用出现在银行信用之前,银行信用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
2.商业信用的局限性难以满足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银行信用在资金提供规
模、资金流向和范围、借贷期限三个方面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基本的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
3.银行信用不排斥商业信用
消费信用的作用及负面影响
作用:
1.宏观:扩大有效需求、促进商品销售
2.微观:平滑生命周期内的财富,提高生活质量
负面影响:
1.过度发展会掩盖消费品的供求矛盾,导致虚假需求
2.信用膨胀:信贷投放规模过大,导致通货膨胀的压力
3.消费信贷的借款人对未来预期收入的错误判断,会使借款人的债务负担过重
信贷承诺
银行承诺在未来一定时间内,以确定的条件,向商业票据的发起人提供一定数量的贷款,为此,商业票据的发起人要向商业银行支付一定的承诺费。
信用体系构建
1.道德规范是基础
2.高效快捷的社会征信系统
3.法律规范是最后保证
信用机构分类
信用中介机构信用服务机构信用管理机构
怎样理解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
1.市场经济中,企业是负债经营为主,扩大市场范围
2.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
3.信用货币是最基本的货币形式
4.市场经济的居民,企业,政府,金融中介等各个部门均与信用息息相关
5.信用拓宽了市场经济的渠道,降低了市场交易的成本
三、利率
货币的时间价值
来源于对现在消费推迟的时间补偿;
货币具有时间价值的原因:占用货币的机会成本、对通货膨胀损失的补偿、对投资风险的补偿
利息是借贷关系中资金借入方支付给资金贷出方的报酬
利息的实质
1.非货币因素角度
庞巴维克:时差利息论,一切利息都来源于同种和同量物品价值上的差别,而这种差别又是由二者在时间上的差别造成。
利息来源于由资本生产的费时性所决定的现在物品与未来物品的差额。
西尼尔:等待论,利息和利润都是“节欲”的报酬。
马歇尔:第一次区分利息与利润,利息为纯息,利润为毛利息,资本是一种生财之源,资本出借及其形成的资本的等待都是一种牺牲,因此是节欲和等待的报酬,而作为毛利息的利润则不具有这种该特质。
2.货币因素角度
凯恩斯流动性偏好利息论:利息是对人们放弃货币流动性的报酬。
3.现代经济学的观点
利息是投资者让渡资本使用权而索取的补偿或报酬,这种报酬包括对放弃投资于无风险资产机会成本(无风险利率)的补偿和对风险的补偿(风险溢价)。
风险资产的收益率等于无风险利率加上风险溢价。
收益的资本化
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将利息直接与资本的所有权联系起来,认为利息是资本所有权的必然产物,人们可以凭借资本所有权而获得收益
利息转化为收益的一般形态导致了收益的资本化:各种有收益的事物,都可以通过收益与利率的对比进行资本定价
通过收益资本化规律计算出的价格是事物的内在价格
复利的合理性:最初凭借本金而获得的利息应该享有与本金同样的进一步获得额外报酬的权利
复利更能反映利息的本质和经济规律
单期终值和现值
FV=C0(1+r)=PV(1+r)
多期终值和现值
FV=C0(1+r)t=PV(1+r)t
终值复利因子:(1+r)t
现值复利因子亦称贴现因子:(1+r)-t
贴现:计算现值的过程,亦称“现金流贴现分析”
贴现率:计算现值所使用的利率
利率的分类:
1.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
2.官定利率、公定利率和市场利率
市场利率:按照市场规律自发变动的利率,即由借贷资本的供求关系决定并由借贷双方自由一定的利率
官定利率:一国货币管理部门或者中央银行所规定的利率。
该利率规定对所有金融机构都具有法律上的强制约束。
公定利率:由非政府部门的民间组织,如银行公会、行业协会,为了维护公平竞争所确定的属于行业自律性质的利率,又称行业利率,不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3.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
固定利率:在整个借贷期限内,利息按照借贷双方事先约定的利率计算。
浮动利率:在借贷期内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化定期进行调整的利率,多用于期限较长的借贷和国际金融市场上的借贷。
4.名义利率和实际利率
实际利率:物价水平不变从而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不变时的利率
名义利率:包括物价变动因素的利率
i=r-p
5.基准利率和一般利率
基准利率:在多种利率并存的条件下起决定作用的利率,其他利率会随其变动而发生相应变化。
西方国家:中央银行再贴现率一级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之间的同业拆借利率;中国: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
一般利率:相对于基准利率而言,金融机构在金融市场上形成的各种利率。
6.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以一年为界)
7.即期利率和远期利率
即期利率:对不同期限的金融工具以复利形式标示的利率
远期利率:银行在给定即期利率中的从未来某个时点到另一时点的利率
收益率
当期收益率:每年的利息收入与证券购买价格的比率
资本利得(损失)率:由于证券价格变动所导致的收益或损失
RET=C+P t+1−P t
P t
=
C
P t
+
P t+1−P t
P t
总收益率=当期收益率+资本利得率
利率决定理论
1.马克思的利率决定理论:剩余价值在不同资本家中的分割作为起点,利息率在零和
平均利润率之间变化,资金紧张时利率上升,资金宽裕时利率下降。
适用于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的利率决定问题。
2.古典学派“利率决定理论”:投资流量导致的资金需求与利率负相关,储蓄流量导
致的资金供给与利率正相关,二者共同决定利率。
3.凯恩斯“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取决于货币供求数量的对比,货币供给量由货币
当局决定,而货币需求取决于人们的流动性偏好。
在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流动性偏好增强,货币需求上升,利率上升,反之亦然。
货币供求角度分析利率,适用于短期利率变化。
4.新剑桥学派“可贷资金利率理论”:认为利率是借贷资金的价格,取决于可贷资金
的供求状况,供给与利率正相关,需求与利率负相关。
供求对比导致利率变化,与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有关。
5.新古典综合派“IS-LM”模型:利率由既定国民收入下的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共同
决定,均衡利率是商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时的利率。
影响利率变化的其他因素
宏观经济周期:
危机:商品销售困难、资金紧张→资金需求急剧增加、借贷资金供不应求→利率节节走高
萧条:企业和居民对经济前景缺乏信心,对资金需求大幅降低/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市场上出现大量游资→利率不断走低,甚至为零
复苏:信心恢复,消费和投资需求逐步回升→对借贷资金需求增加→利率提高
繁荣:生产迅速发展,利润急剧增长,对借贷资金的需求增加→利率不断上升
利率的风险结构
违约风险:信用风险;不能按期偿还本金和支付利息的风险
流动性风险:因资金变现能力弱或者速度慢而可能遭受的损失
税收风险:各国税收政策的不同和税率的调整给债权人带来的风险
购买力风险与“费雪效应”:通货膨胀导致的货币购买力下降
汇率变动风险与利率:浮动汇率体制下汇率剧烈波动
收益率曲线的经验特征
1.不同期限的债券,其利率随时间变化一起波动
2.短期利率低,收益率曲线更倾向于向上倾斜;如果短期利率高,收益率曲线可能向
下倾斜
3.收益率曲线通常是向上倾斜的
利率的期限结构
1.预期假说:不同债券完全可替代,投资者并不偏好与某种债券。
投资者会根据不同
债券收益率的差异在不同期限的债券之间进行套利
2.市场分割理论:期限偏好理论。
不同期限的债券不是替代品,不同投资者会对不同
期限的债券具有特殊偏好。
一般人们会偏好期限较短、利率风险较小的证券
3.期限选择和流动性升水理论:不同期限的债券是替代品,但并不完全可替代,要让
投资者持有风险较大的长期债券,必须向其支付流动性升水以补偿其增加的风险。
利率的功能与作用
1.对储蓄和投资的影响:利率变动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居民消费和储蓄的相对比重;还
会影响资本流动的方向与规模,项目收益既定时,利率与社会投资规模反向变化。
可通过差别化的利率调整产业结构。
2.借贷资金供求:资金供求与利率存在负相关关系,并相互影响。
3.资产价格:资产价格等于该资产未来现金流或收益的贴现,在未来现金流或收益既
定的情况下,用来代表贴现率的利率水平越低,该资产价格也就越高,贴现率或者利率越高,资产价格也就越低。
4.社会总供求的调节:主要体现在短期内易于调节的总需求上。
利率降低,增强居民
部门的消费动机,郑家企业投资需求,从而导致总需求增长。
5.资源配置效率:高利率会降低资源耗费速度、优化资源配置效率,但会导致经济增
长下降和失业
利率发挥作用的环境与条件
基础性条件:
1.独立决策的市场主体
2.市场化的利率决定机制:资金供求状况能够对利率水平产生影响,利率变动也会
翻过来调节资金供求
3.合理的利率弹性
经济制度与经济环境:
1.市场化改革
2.投资机会与资金的可得性
3.产权制度等经济制度环境
利率市场化
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在某一时点上由供求关系决定利率的运行机制
必要性:
1.利率管制不利于储蓄的动员和资本的形成
2.导致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诱导并强化企业的“投资饥渴症”,甚至向资金提供
者进行寻租导致腐败
3.利率作为市场资金供求指针的作用几近丧失,金融工具的定价也因此扭曲,导致资
金和事物资源的错误配置。
4.利率管制导致低利率,尽管能够通过刺激投资以保证经济的较快增长,但却是以资
源配置效率低下,环境压力过大为代价的,不利于经济协调发展。
四、汇率
外汇与汇率
广义:外币和以外币标价的金融资产
狭义:外币标示的、在国际结算中直接使用的支付手段
汇率:一种货币用另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又称汇价
直接与间接标价法
直接标价法:应付标价法,以一定单位外币为基准计算应付多少本币间接标价法:应收标价法,以一定单位本币为基准计算应收多少外币
升水和贴水
升水:即期汇率<远期汇率
贴水:即期汇率>远期汇率
汇率决定理论
早期汇率决定理论
国际借贷理论:外汇变动是国际贸易债权债务关系
购买力平价:
绝对购买力平价:e=EP/P*
相对购买力平价:de/e=dE/E+dp/p-dP*/P*
前提:完全竞争+不存在生产率差异+国内外购买篮子相同
汇兑心理学说:预期(外汇的边际效用)
利率平价理论(凯恩斯):r与dE成反比
现代汇率决定理论
货币分析法:e=M*-M-a(y*-y)+b(i*-i)
资产组合法:货币只是资产中的一类,承认本国资产与外国资产的不完全替代性汇兑成本说:出口换汇和进口换汇
汇率对经济的作用:
1.汇率影响进出口
2.汇率影响物价:汇率降低出口增加国内供给不足国内物价上涨
3.汇率影响资本流动:影响短期资本的流动,预期利率上涨会导致当期利率上涨
4.利率影响金融资产选择:外汇升值会导致投资者将本币资产转换成外币资产
汇率发挥作用的条件
进/出口商品需求/供给弹性
市场调节机制、外汇市场与其他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的相关度、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
适合的汇率制度:固定还是浮动,见下
固定汇率制度与浮动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可以避免汇率频繁变动给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带来汇率风险,减少收益的不确定,从而推进国际贸易和跨国的长期投资,有利于一国的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
浮动汇率可以对整个国际收支的运行进行自发的微调,避免政府强制干预给经济带来的剧烈震荡,减少国际投机冲击,实现内外均衡;浮动汇率下的国际贸易和投资面临的汇率风险可以通过金融市场的操作加以分散或转移
汇率风险
1.进出口贸易风险:
2.外汇储备风险
3.外债风险
牙买加体系的特点
1.以浮动汇率为主导
2.以信用货币为基础
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国自行安排汇率制动,只需事先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可
牙买加体系的缺点(3点)
1.汇率波动更加明显,可能导致金融危机
2.没有实现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机制,可能导致债务危机
3.宏观调控难度加大
人民币汇率制度
固定汇率制(1955-1981)
内部结算价与官方汇率并存(1981-1984)
外汇调剂市场汇率与官方汇率并存(1985-1993)有管理浮动汇率制(1994-1997)
钉住汇率制(1998-2005)
有管理浮动汇率制(2005-)
五、金融资产与价格
金融工具:经济主体之间签订的表明交易双方的所有权关系或债权关系的金融契约或合同。
金融工具的特征
法律性:法律保障契约的信用关系
流动性:金融工具的变现能力或交易对冲能力
收益性:金融工具给交易者带来的货币或非货币收益。
风险性:金融工具市场价值变化给持有人带来收益与损失的不确定性
金融工具分类
1.货币金融统计角度(按流动性分类)
2.金融市场投资者交易角度
债券类:持有人对发行人的债权,债券、基金
股权类:持有人对发行人的所有权和剩余索取权,股票、其他权益类工具
衍生类:基于原生性或基础性资产的远期性契约,期货、期权、互换
合成类:跨越了债券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金融工具
金融资产
具有价值并能给持有人带来现金流收益的金融工具。
金融资产价值的大小是由其能够给持有者带来的未来收入现金流的大小和可能性高低决定的。
金融资产包括五个要素
发售人;价格;期限;收益;标价货币
金融资产的风险类型
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政策风险、道德风险
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
系统性风险:因市场的单向性总体变动产生的无法通过资产组合规避的风险
非系统风险:能够通过增加资金持有的种类相互抵消的风险
金融资产的收益
利息、股息与红利等现金流收益与资产买卖价差收益,资产买卖价差收益也称资本利得
资产组合投资收益是所有单个资产收益的加权平均值
金融资产组合从时间和风险两个维度配置资产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
证券投资组合理论,有些风险与其他证券无关,分散投资对象可以减少个别风险或非系统风险
无法消除风险:因为存在系统风险,且投资组合不可能包括所有类别的所有资产。
有效边界:相同风险度上收益最大的点练成的曲线,这条线上的组合都是有效的——同等的风险上具有最高收益率
金融资产的价格
票面价格:有价证券的面值,发行时规定的账面单位值
发行价格:有价证券在公开发行时投资者认购的成交价格。
市场利率与票面利率关系决定了发行价格与票面价格的关系
市场价格:有价证券公开上市以后,在二级市场上流通交易时的价格。
市场价格围绕面值并随市场利率变化而变化
价格指数
综合指数:将全部上市的证券纳入指数
成分指数:选取有代表性的证券作为指数的样本
相对指标:确定一个基期,加权计算出样本股票的市值;由后续报告期样本股票的市价总值与报告期市价总值相比乘以100得出
绝对指标:直接采用样本股的市场价值总额作为指数,有货币单位
影响有价证券价值的因素
基础因素:证券的期限、市场利率水平、证券的名义收益、预期收益水平
其他:政治、经济、外交、军事
证券的内在价值
证券的理论价值,是证券未来收益的现值,取决于预期收益与市场收益率水平。
计算证券的内在价值,一般采用现金流贴现法。
现金流贴现法
估算投资对象的未来现金流,找到能够反映投资风险的贴现率,对未来现金流进行贴现
绝对价值评估
债券的价值评估
到期一次性支付本息
P B=
A (1+r)n
分期付息到期一次还本付息
P B=∑
C (1+r)t
n
t=1+
M (1+r)n
分期付息的永久性债券P B=C
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