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摘要:本文从全方位开放大学校园的角度,探讨高等理工院校充分利用区域和行业优势资源,构建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把企事业单位的教育资源用制度“融进来”,让学生“走出去”,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并把优良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纳入能力、素质综合提升的实践教学体系中。

关键词:高等理工院校;开放式实践教学;工程实践;创新能力
近年来如何结合行业和区域整合企业中的教育资源,建构合理高度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已经成为高等学校的一个重大课题;开放大学校园,形成浓厚的科技文化氛围,实施工程教育创新,合纵连横,让学生真正“走出去”进入工业生产环境,成为切实提升学生工程实践效能的重要环节。

一、工程实践教育需要“内”“外”结合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以提升学生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摆脱传统校内实践教学教材、实验室(实训基地)和校内教师中心地位的限制,把高校与企业、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对高等学校的空间开放程度、利用地区资源和师生观念的转变具有较高的要求。

目前,高等学校教育空间和内容必须开放,它除积淀知识外,更要与最新科技成果、现代大工业生产相衔接,承载现代工业和高校的互动提升压力。

高等理工院校应主动接纳企事业单位进入校园,让他们真实地参与高校教学、科研、校园文化和校园活动,了解年轻一代教师和学生的想法和行动方向,引导他们与企业发展相连,进行一些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在校园中搭建展示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平台。

同时高校应面对工程教学平台新教师缺乏和工程经验的不足的情况下,在企业聘请“产业教授”共同完成培养方案、实践教学内容和实践教材编写。

建立开放共享的设备和师资教学运行机制,共同构建实践教学课堂,创新教学方式。

因此,要求高校教师、学生和企业都要转变观念,打破以教师为中心和理论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观念,让实际动手的实践教学回归工程。

二、优化开放式实践教学环境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最重要的地方,强化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工程教育要把大学的空间延伸到企业,并营造一个与之相匹配的大学成才文化氛围。

在理工院校形成开放的实践教学环境是重中之重。

因此,应拓展和丰富校园空间和内容,
彰显校园科学—工程—技术能力与人文素质一体双面的新特色。

1.开设名人创新能力讲坛,形成科技文化氛围
年轻学生对成才的无限向往,一定程度上对学校“大师”和社会“名人”有崇拜。

据调查,很多学生选择某一所大学就是因对其学校老师的喜爱。

所以,高校可开设名师名人讲坛,激发学生对成功依靠能力和创新的认同感,形成一种特殊崇尚实践中提升能力的学术文化氛围。

西南科技大学地处中国科技城(绵阳),有丰富的、潜在的、密集的教育资源和高科技人才,为学校建构开放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科技文化氛围,提供了优质的师资;也为学校开展开放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提供了平台。

在课程前期邀请绵阳高科技“名人”进行工程技术讲坛和研讨会,“围绕课程进行拓展的实践项目探讨,传授工程技术和商务管理的集成知识,并启发学生寻找新问题、新思路”,激发学生参与工程实践的热情。

2.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提升师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高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给予教师、学生一个培养提升创新能力的舞台。

我校积极加入“卓越工程师计划”,与长虹和东汽等特大型企业,在企业原有培训中心的基础上共同建立工程人才教育中心,以“双方自愿,资源共享,成才为本,互利提升”的运作机制,让学生在企业联合培养1~2年,以实践课程为主,再请企业高级工程师指导。

学生混编进入工作岗位,学分和成绩由工程指导小组认定,学校和企业共同颁发培养证书。

这种联合培养工程人才的新模式,有效地提升了毕业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

学校在利用科技文化周等活动建立一个科技成果展示的竞争平台,营造科技文化氛围,提升学校的育人文化内涵的同时,就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学生必须获得科技创新活动4学分,并建立了模块化、柔性化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可根据各自特点和志向自由选择,促进个性特长的发展;创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实行创新实践学分奖励、开办创新实践班,为学生的创新活动开展提供各种条件。

同时,打造了电子设计、数学建模、挑战杯、电子测向、机械创新设计及机器人等精品科技竞赛,凝练典型工程对象,组建了多个师生共建的创新科研团队,以科研项目及科技竞赛活动等工程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兴趣。

创新实践班的学生在近年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电视大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这些科研项目和论文、科技活动竞赛、企业工程实践活动、专业认证课程、职业证书资质等都与大学生培养方案中的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综合素质模块的学分建立了互通互认体系,将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无缝连接,使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步提升。

三、突出特色和重点,整合优势资源,建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1.建立信息化、制度化的实践教学管理模式
建立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就需要应用一系列的管理行为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高校实践教学效能。

我校建立了一套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实验预约机制和分级管理模式,让开放式实践教学管理模块化、信息化、制度化。

学校目前年均51余万人次在网上预约实验,还建立了实验演示系统、虚拟实验系统和微小实验装置系统等,将学生的实验空间扩展到学生寝室等第二课堂。

特别是在灾后重建项目中,学校在全校园建筑内外、空地和运动休闲场所做到高速无线网全覆盖。

教室和机房变为一体,实践教学内容的移动和开放内容完全由学生自主决定,并将学习、预习、实验模拟、预约等时空大幅提升。

在实验教学中实行精细化管理,制订和完善管理程序和制度,并建立实验教学质量标准和实验教学规范。

实现了分管校长、主管部门、各院、实验中心层层落实责任的分级管理模式,进一步改善了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2.打造实践教学精品要素资源
开放式实践教学中,“放就是要放手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学习,收就是要把学生的自由与自主引入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目标及学校教学管理许可的权限内。

它强调现代与传统之间的互融互补。

因此,要构建优质课程群,精品课程体系,形成优质实践教材资源。

我校形成了由“现代电子系统设计”、“化学综合设计实验”等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为龙头的各级实验教学优质课程群,有四川省教学名师4人,组建了实践教学团队。

学校还大力推进教材建设,加大对优秀实践类教材的培育与投入力度。

近三年,教师共主编、参编正式出版教材112部,部分实践教材获奖或成为国家级规划教材。

学校构建了由“国家级工程训练中心”牵头的国家级、省级、校级组成的三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充分发挥其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学校实践教学的发展。

3.建设实验室平台,深度挖掘实践教学资源
大学生活主要集中在大学校园,所以不能把希望只是寄托在校外实习基地上。

充分挖掘校内资源,为学生提供实践的平台和机会,也是大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校内实验(践)平台,虽然与真正的工业环境有一定差距,但实验是工科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工程能力。

我校利用自身空间大和自制能力强的优势,建成了与教学体系相匹配、与学科相结合的37个本科实验中心(室)以及“核废物与核技术”、“固体废物处理与资源化”、“先进制造技术”等9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同时,与董事单位共建共享实验室16个,构建出学科、专业、公共三级实验教学平台。

每年有大量的本科生、研究生进入实验室深入的学习、研究,创造了丰富的科技成果。

近年来,在实验室建设和实践课程体系设计中,学校自制研发了700多台套设备,开发150多项实验项目。

在首届全国高等学校自制教学仪器设备展示中,获得优秀成果奖两项。

4.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建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注重基础、强化训练、加强综合、培养能力”的基本原则,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和办学特色,构建具有“一个目标,二个结合,三个层次,四年连贯,五个保障”特点的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

按照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关联又相对独立的原则,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校内培养和校外实践锻炼相结合;搭建与人才培养方案相对应的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
综合教育这三个层次的实践教学内容框架;根据学科专业特点,对学生进行连续四年不间断的实践技能训练。

四、立足区域和行业,合纵连横,共建校外实习基地
西南科技大学所在的绵阳市不仅拥有各类科研机构,如中国物理工程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与发展中心、中国燃气涡轮研究院等474家,还拥有诸多高科技产业实体,如长虹、九洲、华晨等300多个企事业单位。

学校充分利用董事会制度,形成了“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的特色模式,有效整合地方优势资源,与上述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160余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学生有机会走出课堂,走向实践教学基地,亲身去感受企业的管理和工业运行模式等等。

师生结合真实的实践现场和企业的一线需求,进行“真刀真枪”的战斗。

与企业联合的开放式教学体系,在高校工科实践教学中,可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效能。

西南科技大学积极营造浓厚的与企业一体的跨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塑造大学校园开放的实践教学环境,在浓厚的跨校园科技文化氛围和优质的实践教学体系和环境中,拓展学校学生工程实践的空间和纬度,快速推进了学校“质量工程”建设,并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陈杰平,谭志静,张华. 浅析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J]. 职业教育研究,2008(3).
[2] 黄翔. 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的实践教学特色[J]. 教育评论,2009(5).
[3] 韩国军,曹雷. 刍议新时期地方高校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0).
[4] 董发勤,彭煜,晏斌. 开放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 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8).
[5] 沈显庆. 培养“双师型”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
[6] 王建伟. 新时期综合型大学实验实践教学模式与创新[J]. 科技管理研究,2010(11).
[7] Vural Hoşgörür, Pınar Bilasa. The Problem of Creative Education in Information Society.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2009)
713-717.
[8] Anca Munteanu, Iuliana Costea, Adrian Jinaru. Developing Links in Creative Group Training at University.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2010) 1825-1829.
[9] 董发勤. 科学设计夯实特色构建本科新型知—能—素质体系[N]. 西南科技大学报,2010-11-1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