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儒林外史》的讽刺艺术

□江苏·镇江冯运红

内容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部讽刺巨作,它的讽刺艺术历来为人们所称赞。它的讽刺艺术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1、诙谐的讽刺和严肃的现实主义的统一;2、真实基础上的夸张;3、作者不作主观的评论,运用白描的手法达到讽刺的目的;4、善于通过人物本身言行的矛盾,使人物处于自我暴露、自我嘲讽的地位;5、将互为矛盾的事物组织到一个场面里来,达到讽刺的目的;6、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7、秉持公心,针对不同的人物作不同程度的恰如其分的讽刺

关键词:《儒林外史》;讽刺艺术;真实性;夸张性;对比;白描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堪称讽刺小说的第一部作品,鲁迅先生对他的评价很高,认为只有它的问世“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①。杰出的讽刺艺术是这部小说艺术上的突出成就,整部小说的成功也正是与这一成就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鲁迅说“讽刺的生命是真实”②。《儒林外史》最真实地描绘了一代儒林的真相,在冷静、如实地叙述中,使人物自身的言行构成了讽刺。

《儒林外史》的讽刺风格,不是剑拔弩张的“犀利”,而是娓娓道来的深沉,即如鲁迅所说的“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它的讽刺艺术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诙谐的讽刺和严肃的现实主义的统一

惺元退士曾这样评价《儒林外史》:“慎勿读《儒林外史》,读竟

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③《儒林外史》中很多人物都是史有原型的,这就增加了文学形象的真实感。如:马纯上取材于冯粹中,迟衡山取材于樊南仲,庄征君取材于程锦庄等。许多人情世态也都是当时社会上常见的,作者抓住了这些材料,加以典型的概括作为文学形象,这些人物巨大的概括性,又反映了时代的真实。作品的事件与场景平平常常,作品中的形象处处保持着生活本身固有的自然形态。如正在居丧的新举人范进在汤知县家的那次家宴,不过是毫不显眼的一次封建文人的聚会,没有什么引人注意的地方。作家的刻画又很简洁未作丝毫的渲染。可是这寥寥几笔准确的勾勒,却获得了十分强烈的讽刺效果。再如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范母一喜而死等等。似乎是作者夸大的结果,其实不然。上述这些人物的言行都是作家严格遵循实际生活的样式精确地描摹出来的。范进发疯时的一举一动作者只要将他如实地描摹下来,就能形成尖锐的讽刺效果。

《儒林外史》虽然建筑在严肃的现实生活中,但为了达到更好的讽刺效果,作者也作了些许夸张,但这并不妨碍作品的真实性。因为艺术的真实并不排斥夸张。在真实基础上的夸张,是讽刺所必要的。“便清晰地透出了社会的荒谬与人心的伪妄;而当人们读这些故事的时候,又觉得他仍然是生活的真实写照”。④在第三回中写五十四岁的范进看了报帖知道自己中举以后的一段情形: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

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我中了!”笑着,

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

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

一直走到集上去了。……胡屠户凶神似的走到眼前,说道:“该死的畜生,你

中了什么?”一个嘴巴打将去。……范进因这一个嘴巴,却也打晕了,昏倒于地。

众邻居一齐上前,替他抹胸口,捶背心,舞了半日,渐渐喘息过来,眼睛明亮,不

疯了。

通过对周进、范进这两件事的夸张描写,反映了科举时代的社会环境引诱和逼迫读书人落入统治者的圈套,把一生的精力都消耗在八股文中,结果丧失了是非观念,丢掉了理想抱负,陷于麻木不仁的状态中。

又如周进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范母一喜而死;严监生临死因点了两根灯草而迟迟不肯断气;严贡生发病闹船家等精彩描写因合理的夸张而取得了强烈的讽刺效果。从而更真实地揭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二、作者不做主观的评论,运用白描的手法达到讽刺的目的

这种讽刺手法是一种比较冷静的讽刺风格,是指作者在叙事描写的过程中,不做主观的情绪流露,“直书其事,不加断语”,语言含蓄有味,不落一字褒贬,对人对事,纯以白描出之。所谓“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比如,第二十回,匡超人对这景兰江和蒋书办攻讦曾经给过他许多帮助的潘三说:“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对这番话,作者只是悠悠道来,并无着意用力之处,但这种口气越是随便冷静,在读者的心目中激射起来的反差情绪就越强烈。作者在描写假“名士”杨执中、权勿用、景兰江、

支剑峰等人时,通过几次“名士”聚会的集中描写以及其他分散的漫画式的勾勒,暴露了他们自命风流、帮闲帮凶和招摇撞骗的丑态。

三、善于通过人物本身言行的矛盾,使人物处于自我暴露,自我嘲讽的地位

在《儒林外史》中大多数篇章在运用讽刺手法刻画人物形象时于嘲弄之中饱含着辛酸的泪。以王玉辉为例。他前后自身言行的矛盾,深刻地反映了“良心与礼教的冲突”。⑤作者通过对他前后言行矛盾的描写,讽刺了像王玉辉这一类深受理学毒害的人。

王玉辉是个老秀才,不仅深中八股之毒,而且深受理学之害。他在宋儒“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一类教条的熏陶下,居然鼓励和赞美自己的女儿自杀殉节:

王玉辉道,“亲家,我仔细想来,我这小女要殉节的真切,倒也由着他行罢。自古'心去意难留'。”因向女儿道:“我儿,你既如此,这是青史上留名的

事,我难道反拦阻你?你竟是这样做罢。我今日就回家去,叫你母亲来和你作

别。”

亲家再三不肯。王玉辉执意,一径来到家里,把这话向老孺人说了。老孺人道:“你怎的越老越呆了!一个女儿要死,你该劝他,怎么倒叫他死?这是

甚么话说!”王玉辉道:“这样事你们是不晓得的。”老孺人听见,痛哭流涕,

连忙叫了轿子,去劝女儿,到亲家家去了。王玉辉在家,依旧看书写字,候女

儿的信息。又过了三日,二更天气,几把火把,几个人来打门,报道:“三姑

娘饿了八日,在今日午时去世了!”老孺人听见,哭死了过去,灌醒回来,大

哭不止。王玉辉走到床面前说道:“你这老人家真正是个呆子!三女儿他而今

已是成了仙了,你哭他怎的?他这死的好,只怕我将来不能像他这一个好题目

死哩!”因仰天大笑道:“死的好!死的好!”大笑着,走出房门去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