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学科发展简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自然地理代表著作
《山海经》—《山经》《海经》
《尚书· 禹贡》
《管子· 地员》篇
《水经》和《水经注》
《徐霞客游记》
3
古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学
一 、以记述山川为主体的自然地理著作
二、以记载疆域政区为主体的政治地理著作 三、以记载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为内容的经
济地理著作 四、古代地图学的发展
14
近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学
一、西方新地理学传入中国
二、“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过渡
15
一、西方地理学传入中国
影响: 举例:
气象学-竺可桢 地形学-李四光 地图学
杨守敬:是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和金石文字学家,是
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学的集大成者,历史地理学方面的代表著作是 《历代舆地图》,绘制了自春秋制明代的历代疆域政区,是历来历 史地理中最详备的一部,此外,还著有《水经注疏》、《水经注 图》,都是中国沿革地理学史上的里程碑著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9
古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学
一 、以记述山川为主体的自然地理著作
二、以记载疆域政区为主体的政治地理著作 三、以记载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为内容的经
济地理著作 四、古代地图学的发展
10
古代地图的发展
中国原始地图的萌芽 九鼎图——“铸鼎象物” 裴秀——中国传统地图学的奠基人
裴秀,生于曹魏,卒于西晋初年。晋武帝时官至司空,
17
第二章 历史地理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学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学 第三节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8
现代历史地理学
第二高潮 第三高潮 第四高潮
19
11
古代地图的发展
贾耽在地图学上的成就 朱思本、罗洪先对地图学的新贡献
12
古代地图的发展
西洋制图学的输入
清代的测绘地图
康熙时期《皇舆全图》,《乾隆内府舆图》
13
第二章 历史地理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学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学 第三节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7
《史记· 货殖列传》
四大经济区
龙门碣石北、山西、山东、江南
13都市圈
长安、洛阳、邯郸、燕、临淄(今山东淄博临淄)、吴
(今苏州)、番禺(今广州)、宛(今南阳)、江陵 (今湖北江陵)、睢阳(今河南商丘)、陶(今山东定 陶西北)、合肥、寿春
8
长安、洛阳、宛 (今南阳)、睢 阳(商丘)、邯 郸、燕(北京)、 临淄(淄博临 淄)、寿春(寿 县)、合肥、吴 (苏州)、番禺 (广州)、江陵 (湖北江陵)、 陶(山东定陶西 北)、
经济地理方面
16
二、“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 的过渡
中国地学会(1909)
中国地理学会 禹贡学会
1934年,顾颉刚、谭其骧发起组织禹贡学会,
是以《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早的地理著作 《禹贡》命名的民间历史地理学会。主要成员 是燕京、北大、清华、辅仁等校师生。学会创 办《禹贡》半月刊。它的创立和存在推动了中 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过渡。
以“职在地官”,精研《尚书· 禹贡》,绘制《禹贡地域 图》十八篇。他制图实践中创“制图六体”,即分率﹑ 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分率指比例尺,准望 即方向,这两项是最基本的绘图原则。这些原则一直延 续到明朝。裴秀的发明推动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走向相 对科学的道路,因此裴秀是古代中国及世界伟大的制图 学家,被视为中国传统地图学的奠基人。
第二章 历史地理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 古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学 第二节 近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学 第三节 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1
古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学
一 、以记述山川为主体的自然地理著作
二、以记载疆域政区为主体的政治地理著作 三、以记载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为内容的经
济地理著作 四、古代地图学的发展
4
政治地理代表著作
《汉书· 地理志》
唐· 李吉甫《元和郡县志》
北宋· 乐史《太平寰宇记》
宋末· 王应麟《通鉴地理通释》
明末清初·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
5
古代中国的历史地理学
一 、以记述山川为主体的自然地理著作
二、以记载疆域政区为主体的政治地理著作 三、以记载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为内容的经
济地理著作 四、古代地图学的发展
6
经济地理著作


《史记· 货殖列传》
作者:司马迁(西汉) 编写体例:以4大经济区、13都市圈为纲,记录各地的 地邑、经济产业等 写作方法:对比方法,如对长江流域及关东地区经济情 况的描述
“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地势饶食, 无饥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 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沂、泗水以北,宜五谷、桑、麻、 六畜,地小人众,数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故秦、夏、梁、 鲁好农而重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