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与创造社论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与创造社关于“革命文学”论争始末

卫公

1927年7月中国大革命失败后,上海成为革命文学家云集之地。鲁迅于10月3日从广州到达上海,度过了他最后的、也是最伟大的十年。创造社诸君亦翩然而至,重整旗鼓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郑伯奇、王独清等人早于广州“四·一五”反革命大屠杀后便离穗赴沪,准备开展新兴文学运动。成仿吾从黄埔军校弄到一笔活动经费也于7月30日来到上海,不久于10月上旬赴日本邀约五位“新锐的斗士”回国重振创造社雄风。接着,10月下旬冯乃超、

朱镜我回上海,11月上旬李初梨、彭康、李铁声回上海。郭沫若也于11月上旬从香港秘密回到上海,并按周恩来的指示发动华汉(阳翰笙)、李民治(一氓)参加创造社以加强党的领导。与此同时,蒋光慈、钱杏邨、孟超、杨邨人等从武汉赴沪组织太阳社,洪灵菲、戴平万、林伯修(杜国庠)、柯伯年(李春蕃)从海外回沪组织我们社,也提倡革命文学。于是,在国际、国内“左”的思潮高涨的大背景下,在老成持重与幼稚轻率的不同个人因素驱使下,诱发了一场鲁迅与创造社等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这场论争大致可分为联合一破裂一论战一重组四个阶段,时间始于1927年冬天,1928年形成高潮,1929年底基本结束。现据笔者掌握的材料,重评这桩诉讼纷纭的历史公案。

1联合鲁迅是创造社同人的初衷。它的行动见诸《鲁迅日记》1927年的记载。11月9日载:“郑伯奇、蒋光慈、段可情来。”11月19日载:“下午郑、段二君来。”指的是创造社代表两次访问鲁迅,谈联合作战事,商议共同恢复《创造周报》,提倡革命文学。鲁迅本于一年前已有此意,他曾向许广平表白:“其实我也还有一点野心,也想到广州后,……与创造社联

合起来,造一条战线,更向旧社会进攻,我再勉力写些文字。”(1)可惜鲁迅到广州后,创造社成员大都星散,失去了一次合作的机会。事实上,鲁迅与创造社诸君也曾有过共同签名发表《中国文学家对于英国知识阶级及一般民众宣言》的行动。(2)现在到了上海,创造社主动提出此事,鲁迅便欣然应允,建议恢复《创造周报》,继续发挥它在革命青年中的作用,并

且联合发表了恢复《创造周报》的启事。

这个过程隐藏着两件事实尚待弄清:一是究竟谁首倡与鲁迅联合?二是恢复《创造周报》发表过什么启事?

关于第一个问题,历来有郑伯奇首倡与郭沫若首倡两说,当事人也各有说法,而且不同时期有不同说法。孰是孰非,请看史料分析。

郑伯奇写过七篇文章谈及此事。

1、《不灭的印象》(原载1936年11月15日上海《作家》月刊第2卷第2期),为痛悼鲁迅逝世而作。郑回忆初次访问鲁迅的情景:“那时候,我有一个不知自量的妄想,以为趁这机会,大家应该联合在—起,把文学运动复兴起来。……我只想到联络各方面的人出一个‘周刊’或《洪水》型的活泼的刊物来作推动。当时留社的朋友只有光慈、独清、可情几个人。大家都赞成我这意见。于是我们便想可以联络的作家,去分头接洽。/找鲁迅先生去的是我和光慈。他住在东宝兴路景云里。这是我到他寓所去的第一次。……/谈话的结果很圆满。我们希望他做一个经常的撰稿员,他无条件地答应了。看起来,决不像是‘漫然应之’;他的样子很诚恳,还谈到一些具体的话。”此时郑的印象清新而深刻,写得也具体,可信性较大。很明显,联合鲁迅的主意是郑伯奇首先提出,并得到同人赞成的。

2、《二十年代的一面——郭沫若先生与前期创造社》(原载1942年

3、

4、

5、6月及1943年4月重庆《文坛》半月刊第1卷第1、2、3、4、5期及第2卷第1期),为纪念郭沫若创作生活25周年而作。向以谦虚谨慎著称的郑伯奇作了退让,便改口说:“沫若和我都主张跟他合作,……蒋光慈也赞成。遂由我和光慈同志去景云里访问鲁迅,提出合作办法。鲁迅先生赞成,并主张仍用《创造周报》名义。”在这种特殊场合下,郑已从一人首倡改为二人提议了。这对于郑来说是可以理解的。

3、《回忆和学习》(原载1950年10月19日西安《群众日报》),为纪念鲁迅逝世14周年而作。郑又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当鲁迅先生到上海的时候,郭沫若、成仿吾先生都不在那儿,创造社面临着大转换的前夕,我留在上海感觉力量单薄,尤其感觉到有集合力量出一个进步文艺刊物的必要。但是鲁迅先生住在闸北景云里,我去访问他,提议联合出一个进步的文化刊物。鲁迅先生非常赞成”。这里,郑补充了一些重要情节,如提议联合鲁迅的原委,郑首倡联合鲁迅

初时郭尚未回上海等。所以郑伯奇无疑是首倡者了。

4、《我的文学经历》(约写于1950年,原载1995年8月22日北京《新文学史料》季刊第3期,总第68期)。郑重申自己倡议联合鲁迅:“我想联合鲁迅先生和蒋光慈(原名蒋光赤)诸人,共同编一战斗性的刊物,由创造社出版。蒋光慈同意我的主张,我便和蒋光慈同去访鲁迅先生,说明了我们的计划。鲁迅先生慨然赞成”。从行文中看出,首倡者为郑伯奇亦可肯定。

5、《艺术剧社前后》(原载1958年2月《中国话剧运动五十年史料集》第1辑)。郑也有简单忆述:“鲁迅先生到上海以后,我们曾提出合作的希望,鲁迅先生欣然表示同意”。这里虽笼统地说“我们”,但也包括郑伯奇自己在内。

6、《略谈创造社的文学活动》(原载1959年4月26日北京《文艺报》半月刊第8期,总第240号)。郑对此又作了重要补充:“……鲁迅先生由广州来到上海,蒋光赤、段可情和我便同去见鲁迅先生,提出联合行动的意见。鲁迅先生大为赞成,建议恢复《创造周报》,他愿意积极参加。当时郭沫若同志已由潮汕(笔者按:应为香港)潜回上海:完全同意这个主张”。由此看来,最初是郑伯奇他们提出联合鲁迅的主张,后来又得到郭沫若同意的。

7、《创造社后期的文学活动》(原载1962年8月1日西安《延河》7、8月号合刊)。郑对此说得更为完整:“……许多进步作家和革命知识青年从各地到上海,从事文化活动。蒋光慈、段可情、黄白薇等先后都来了。创造社成了大家经常出入和临时安身的地方,一时顿形活跃,不久,鲁迅先生也由广州来上海。年底前后(笔者按:应为1927年11月上旬),沫若同志参加南昌起义,行军潮汕以后,也经由香港回到上海。我们觉得这么多的进步作家聚集上海,大家联合起来,共同办一个刊物,提倡新的文学运动,一定会发生相当大的影响。……蒋光慈和段可情也有同样的想法。我们取得郭沫若同志的同意和支持,同去访问鲁迅先生,谈出联合的意思,鲁迅先生立即欣然同意。他并且主张不必另办刊物,可以恢复《创造周报》,作为共同园地,他积极参加。我们都很高兴。沫若也表示非常欢迎。我为此曾两次访问过鲁迅先生。”这充分说明郑伯奇是联合鲁迅的首倡者,蒋光慈和段可情所见略同,此事还得到郭沫若同意和支持。此篇是郑伯奇回忆创造社后期活动的集大成,史料比较可靠;况且写作此篇时郭沫若是国家领导人之一,以郑的品格论,他是决不会也不敢掠人之美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