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媒体暴力对儿童侵犯行为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媒体暴力对儿童侵犯行为的影响
概述
近年来,随着儿童侵犯事件的频繁发生,媒体暴力这一名词也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众所周知,幼儿时期的人类是模仿性最强的。
而随着近年来媒体的普及和大量充斥着色情、暴力等诸多可能对幼儿形成不良影响的影视作品不加修饰的出现在儿童的眼前时,幼儿那种与生俱来的模仿特性就造成了一种可怕的后果。
如何减轻这种影响对儿童的影响以及以后的儿童的时候环境应具有何种条件,这两点则是本文重点讨论的问题
一、媒体暴力对儿童侵犯行为的影响
(一)媒体暴力
媒体暴力一般被认为是包括电影、电视、电子游戏、报刊等在内的媒体含有或刊登暴力内容,并对人们正常生活造成某种不良影响的暴力现象。
其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1、真实暴力:即指媒体对城市骚乱、示威游行、政治暗杀事件、战争场面、凶杀、爆炸、强奸、抢劫等暴力案件的报道。
2、幻想中的暴力:即指在一些影视剧和娱乐节目中存在的暴力场景,如在电视剧里大量存在的暴力镜头,一些儿童节目中出现的暴力游戏等。
(二)儿童侵犯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1973年为侵犯行为下了一个定义——侵犯行为是指一种行为对他人或生物造成身体或情感的伤害,
或者是与扼杀生物、损坏或破坏物体相连的行为,如攻击别人、扔东西等。
而儿童侵犯行为则具体表现在:
1、取乐性攻击:
以言语、身体或工具直接或间接地向他人施以攻击,以取得心理快乐、精神愉悦的攻击行为。
有些幼儿追求心理愉悦不是通过正常的途径,而是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有些行为没有导致他人的严重伤害,动机仅仅是为了取乐,但结果却可能给他人心理、精神、肉体增加痛苦。
2、手段性攻击:
试图获得某一目的而产生的攻击行为。
在幼儿的攻击行为中, 很多属于手段性的攻击行为。
它往往集中于争夺所有权或行使权--幼儿之间相互为玩具而你争我夺,为游戏角色而争吵、谩骂,把别的幼儿从玩具旁边推开,便于独占;或为保护自己的玩具不被别的幼儿夺走而不遗余力等。
但他们的行为在别人眼里则被看作是攻击性的。
3、模仿性攻击:
模枋是幼儿学习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形式。
影视和文艺作品中的许多人物形象,往往会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
尤其他们在看了武打作品后,会马上效仿其中榜样人物的攻击行为。
4、习惯性攻击:
有的幼儿多次出现攻击行为又没有得到有效矫治, 因而养成某种习惯,攻击行为频频发生。
这种行为的动机或意图往往是不明确
的, 其表现方式也多种多样, 如言语讽刺、挖苦、谩骂,或用工具拍打别人的头部、身体等。
(三)影响
人类的幼儿时期是一种模仿学习阶段,在此阶段,人类对于世界的概念是一种模糊的、不明确的概念。
在这一时期,人类的世界观尚未形成,故人类会在这一时期不断模仿他所能见到的同类抑或非同类的一切行为。
这也就解释了狼孩等一系列此类问题发生的原因。
所以,随着当今社会媒体的普及,幼儿绝大多数的时间都受到了媒体的影响。
又加上现在媒体对于暴力事件热情的不断升温。
幼儿所接触到的暴力元素也逐渐增多。
天生的模范能力使得幼儿在其与他人的接触中不受控制的做出侵犯行为(主要是攻击性行为)。
随着行为次数的增加,幼儿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来自同龄人的排挤而变得孤僻。
长时间这样的生活会使得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心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
虽然现在社会上大多数成年人心理或多或少有着一些疾病,但是一个从小心理不健全的人,在长大后有很大程度的可能成为社会不安定因素,这也间接的导致了犯罪率的增长,故能看出这种影响的可怕程度。
二、如何减轻儿童受到的影响
当今学者对于如何减轻媒体暴力对儿童侵犯的影响普遍有五条措施,这五条措施分别是:
1、对孩子的侵犯行为进行分析,适当的自卫不应被视为侵
犯或欺负,相反应该予以鼓励。
如果不问青红皂白,得知孩子在外面与别人有争执了,就将他痛打一顿,实际上是教他用打人来
对待自己不满意的人,同时也会使自己的孩子今后变得更加懦弱。
2、对儿童的日常环境进行适当的控制:尽可能减少学生接
触侵犯行为的机会,如观看武打、凶杀、暴力性的影视节目,不让孩子玩暴力电子游戏等。
3、家长也应杜绝自己的争吵、谩骂或大打出手等侵犯行
为。
4、如果一旦发现孩子在与伙伴的冲突中以非暴力的方式
解决问题,家长或老师则应立即给以表扬。
5、注意家庭抚养方式:爱孩子不等于百依百顺,适当通过
一些挫折使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
6、平时加强对孩子交往指导,对于孩子的侵犯行为,要予
以批评教育。
7、尽量不用武力对付孩子。
你在外面打了别人,回家我就
要惩罚你,这种因果式暴力解决问题的方法,会使孩子错误地认为:强大就会被服从。
成人在打孩子的同时也在教会他们解决问题的暴力手段。
8、移情感受、模拟感受被侵犯的痛苦:在孩子身上模拟其
侵犯的动作,让好打架的孩子受到皮肉之苦,通过“移情”的方法使其感受到对方的痛苦,从而达到行为改变的目的。
总结
综上所述,减少儿童生活中的暴力元素是一件社会当务之急的事情。
虽然在现实中彻底杜绝这一元素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让
儿童在生长的过程中不受或尽可能的少受这一元素的影响是确实可行的。
通过家长的直接影响,让儿童理解到暴力不是其行为的第一准则,对于国家减少犯罪率也是一件必不可少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