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妇女现状调研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困妇女现状调研报告
人类社会由两性构成,男女平等是一个永恒的世界性话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女性生存发展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准确、真实地了解和掌握我市城乡贫困妇女的基本情况、生存和发展需求,寻求解决对策,增强为城乡贫困妇女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促进妇女的进步与发展,市妇联在全市开展了贫困妇女生存与发展状况的调研。
通过采取统计、发放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入户访谈等方式,对全市21个乡镇(区)贫困妇女家庭进行了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1050份,回收1050份。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xx市位于xxxx省东南部,总面积为5513平方公里,全市辖有21个乡镇区,xxxx个行政村,34个社区,总人口58万人,其中妇女28.4万人。
享有低保的人数为25082人,其中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对象12730人,妇女6116人;农村低保对象12352人,妇女4270人。
二、贫困妇女共同关切的几个问题
调查显示,贫困妇女家庭普遍存在生活保障、子女教育、患病就医、无创业技能、无住房或住房拥挤等困难。
有30%的贫困妇女将“生活保障”作为最需要解决的困难;有25%的贫困妇女将“疾病诊治难”作为最需要解决的困难;有15%贫困妇女家庭将“子女求学难”作为最需要解决的困难,;有16%贫困妇女将“本人创业难”作为最
需要得到解决的困难;有2%贫困妇女将“住房困难”作为最需要得到解决的困难;有12%贫困妇女家庭将“其他困难”作为最需要得到解决的困难。
(一)生活保障问题――贫困妇女的基本需求
收入低、生活困难是贫困妇女的共同处境,其中半数以上妇女无独立经济来源,只能依靠低保、社保或其他社会救助维持生活,生活质量低下,需要通过多种渠道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二)健康问题――贫困妇女的普遍关注
女性特殊的生理特点导致贫困妇女普遍患有妇科及其他疾病,但受经济条件所限,大部分不注重个人卫生保健,不做定期体检,有病不及时就诊,常常带病劳作,恶性循环。
部分城镇妇女参保意识不强,怀有侥幸心理,没有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遇到重大疾病时束手无策,给个人身心及家庭生活带来沉重负担和影响。
(三)子女教育问题――贫困妇女的突出困难
尽管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减免了中小学生的学杂费,但城镇学生的资料费、服装费、补课费,农村学生的食宿费、交通费等仍令一些贫困家庭无法承受。
而高中、大学阶段高额的教育支出,更是为大部分贫困家庭雪上加霜。
同时,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的课后托管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困扰着被调查对象。
(四)创业就业问题――贫困妇女的脱贫希望
大部分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妇女希望通过创业就业走出困境,但因为受信息、资金、技术、项目及就业岗位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大都对独立创业就业信心不足,希望政府及妇联组织能够提供全方位的创业就业扶持,以实现脱贫致富。
(五)养老问题――贫困妇女的后顾之忧
调查显示,老龄贫困妇女大都面临经济条件和生活自理困难的问题,且精神生活匮乏,即使与子女同住赡养无忧者,也大都因子女工作繁忙而精神空虚。
不仅如此,人口老龄化、子女多为独生的现状,也让大部分非老龄贫困妇女对今后的养老问题表示忧虑。
因此,提供完善的养老保障,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成为贫困妇女的共同期盼。
(六)住房保障问题――贫困妇女的迫切需要
贫困妇女的居住条件大都较差,多数调查对象的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不足十平方米,且内部设施设备简陋,特别是一些单身母亲,因没有住房而租房或借住亲属家里,特别希望争取到廉租房、棚户区或泥草房改造等政策,改善住房条件和居住环境。
(七)心理疏导问题――贫困妇女的内在渴望
贫困妇女特别是单身母亲往往会遭受不公正的社会待遇,一方面,在创业就业过程中,用工单位大都认为女人年纪大、麻烦多、家庭负担重,不愿意录用;另一方面,在实际生活中,由于生活贫困加上老
人、子女的重负,精神负担日益加重,其中的单身母亲大都很难走上再婚道路,心理抑郁问题呈上升态势。
因此,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缓解精神压力,成为贫困妇女特别是单身母亲的另一重要需求。
三、存在问题及原因
造成妇女贫困的原因:在调查的对象中,有35%是因疾病引起的,有30%人因残疾引起的,有20%是因单亲引起的,有15%是其它原因引起的,主要包括城市下岗、农村无致富项目,年龄大失去劳动能力等。
调查显示,我市贫困妇女基本特点以及存在问题及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因病残等生理原因贫困的群体面大
因生理原因(如老、病、残等)导致贫困的人数达到65%,这些家庭,一方面病人治病需要大量的花销,另一方面又失去劳动能力,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济负担十分沉重,生活条件相当艰苦。
(二)因丧偶或离异的单亲妇女贫困面大
丧偶、离异使家庭结构残缺,收入锐减。
在丧偶家庭中,90%以上是因丈夫生前患重大疾病或不治之症,治病期间用光了家里的储蓄,甚至债台高筑,使得家庭经济陷于困境。
而因夫妻离异造成家庭困难的的妇女一是因家庭经济困难产生夫妻矛盾而分道扬镳,离异后对方缺乏责任心,借口没有钱养孩子,将抚养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母亲;二是夫妻积怨深厚,离异后一般双方很难见面,或者对方无正当职业,
应给孩子的抚养费很难到位。
因丈夫死亡或离异,家中没有劳动力,没有固定经济来源,单亲妇女大都靠耕种几亩田地或打零工维持生计,生活十分困难。
(三)受教育程度偏低,思想落后
与社会和家庭地位相应的是,贫困妇女仍然信守“三从四德、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等封建观念,安于现状,不善于学习。
绝大多数贫困妇女文化程度低、缺乏技术,观念保守、思想落后,听天由命,存在得过且过的消极思想和“懒、靠、要”的思想。
(四)依赖土地生存,缺少致富项目
农村妇女从事养殖、种植的逐渐增多,部分妇女担当了家庭生活的主要角色,从单纯的农业劳动向生产经营方面转变,生活也走上了富裕的道路。
但贫困妇女由于缺乏资金,无法改变贫困的生活现状。
在调查的人当中80%以上都是依赖土地生存,不能实现人力资源转移,同时她们还要赡养老人,抚育子女,在经济上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困境。
(五)缺乏自我健康保健意识,健康状况差
贫困妇女的身体状况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据调查显示,由于贫困,有相当数量的贫困妇女有病不能及时就诊;还有的自我保健意识差,又忙于生计,无暇顾及个人卫生保健,加之基本营养补充不足,教育孩子成才压力大,贫困妇女常常带病劳作,恶性循环,健康状况普遍很差。
另外调查显示,贫困妇女普遍不做定期妇检;患各种妇科疾病的比例高。
调查结果使我们对贫困妇女的健康状况十分担忧。
(六)贫困妇女地位、权益保障亟待改善
虽然妇联和社会各界积极开展了维护妇女合法权益和救助贫困母亲等活动,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妇女的地位和权益问题,家庭暴力的现象还存在。
女性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逆来顺受是绝大部分农村妇女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处世方式。
“丈夫打老婆”现象很多,面对家庭暴力,农村妇女往往选择“回娘家、忍气吞声、破坏家庭财产、自杀”等极端方式。
感情完全破裂时也不愿提出离婚,一是怕人耻笑,二是担心子女。
四、主要做法
近年来,xxxx市妇联把为贫困妇女办实事,解决实际困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为广大妇女特别是贫困妇女办实事解难事,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一)大力开展扶贫帮困活动,为贫困妇女解燃眉之急
在“xxxx”节、母亲节及“两节”等重大节日开展走访慰问贫困母亲活动,为贫困母亲送去救助金及生活用品,送去党和政府及妇联组织的的温暖。
今年母亲节期间,市妇联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百名母亲救助活动”,为全市100名低保贫困母亲每人送去xxxx元救助金。
(二)开展科技培训和技能培训,帮助贫困妇女脱贫致富
根据贫困妇女的实际情况,协调有关部门在帮扶结对、信息服务、
政策引导、技能培训等方面努力为贫困妇女提供多方位服务。
充分利用“无围墙工厂”、就业培训中心、翰墨培训学校,入基层、进村镇,结合农时制定培训计划,举办手工编织、电脑技术、家政服务等技能培训班,帮助广大妇女及贫困妇女增长生产生活技能,创业就业、增收致富。
(三)实施妇女健康工程,引导贫困妇女树立健康生活理念
重点抓好妇女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广泛动员全市妇女和家庭参与妇女健康行动,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利用卫生服务的观念和能力。
今年xxxx节期间,在全市开展了关爱女性健康活动,为全市近4万农村妇女发放体检优惠卡,并为近千名农村低保贫困妇女实施免费检查。
(四)实施“母亲安居工程”,解决单亲贫困母亲住房问题
从xxxx8年开始,在全市实施了省政府援建贫困单亲母亲安居工程。
四年来,市妇联从省市多方争取资金150多万元,为我市153户低保单亲贫困母亲援建安居住房,解决了贫困母亲的住房问题。
(五)为贫困少年儿童办实事,解决贫困妇女的后顾之忧
积极开展各类关爱贫困家庭子女行动,解决贫困妇女的后顾之忧。
xxxx0年,在全市开展的“恒爱行动”中,为全市近500多名贫困家庭儿童编织了爱心毛衣或捐赠了衣物;大力实施“单亲贫困母亲子女助学”行动,为全市考取二本以上院校的22名贫困单亲母亲子女上大学提供资助,每户资助1000元。
xxxx1年,开展“百名女童关爱”
活动,其中,“百名女童午餐工程”为全市100名贫困家庭在校女童每人发放xxxx元的爱心午餐费;同时,为我市xxxx名贫困女童每人发放2箱升泰鲜奶,价值约一万元。
切实做好“春蕾计划”,xxxx1年我市两名贫困家庭女童被到丹东幼师班学习。
五、几点建议
和谐社会是一个各得其所、各尽其能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也是人民基本生活有所保障的社会。
帮助贫困女性群体走出困境,实现弱势群体的利益与社会其它群体利益协调发展,是正确化解社会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
根据调查和妇联系统近几年来的初步探索,当前帮助贫困妇女脱贫,推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教育引导,树立科学思想理念
妇联组织要利用各种有效载体,加强对妇女的素质教育,尤其是要对贫困妇女进行“四有、四自”教育,引导贫困妇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使妇女充分认识到妇女参加社会劳动是妇女彻底解放的先决条件,使她们焕发自身活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敢于走出家门,敢为人先。
(二)建立贫困妇女儿童救助机构,加大扶贫力度
1、完善特殊困难家庭救助体系。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府在助困、助医、助业、助学、助房和司法援助等方面提供一系列的
咨询服务和救助政策。
按照我市实情,坚持低保制度“应保尽保”的原则不动摇,一是实施入学帮扶,对贫困妇女家庭的子女不仅要保障其完成义务教育,在高中、大学的升学上也要给予补助和支持;二是实施就医帮扶,对全市范围内的贫困、孤寡、伤残、痴呆等妇女在患重大疾病时给予医疗补助。
2、相关部门要关注妇女儿童事业。
社会各界人士以及公益团体、群团部门、慈善机构、行政企事业等单位要采取民间、政府、社会救助等方式救助贫困妇女儿童,为他们营造良好的生存发展环境。
(三)拓宽就业渠道,帮助贫困妇女群体脱贫致富
1、努力拓宽就业途径。
在农村信用社发放的信用贷款和妇联开展的小额担保贷款,要优先提供给要求创业的贫困妇女。
根据贫困女性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各级就业服务中介机构,结合农村妇女富余劳动力转移,为贫困女性提供免费就业信息,拓宽就业渠道。
动员组织各企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城镇社区服务业为贫困妇女优先提供就业岗位,特别是农村自办企业、公益性岗位要优先吸纳贫困妇女就业。
2、加强技术培训和就业指导。
政府要建设妇女培训基地,提供基础性培训服务。
以劳务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一个多层次的培训体系,对中青年妇女进行轮训。
同时,大力发展社会培训、指导,通过政策引导,鼓励贫困妇女积极参加就业培训,培养远见卓识,帮助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贫困妇女找到工作岗位。
(四)提高贫困妇女生命质量,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1、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完善农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积极防范城乡妇女因各种不可测因素而致贫。
政府应逐年增加对农村保障的投入,同步调整农村低保标准,民政部门力争把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群体全部纳入保障范围。
2、加快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有效解决和缓解了农村妇女儿童大病无钱可治的问题。
建议政府继续倾斜财政资助比例,对低保家庭、五保户、特困户等绝对贫困人口免费参加合作医疗,由财政统一补贴。
同时,进一步完善个人缴费、集体承担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模式,健全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障制度。
3.进一步扩大贫困妇女医疗健康援助范围。
针对贫困妇女中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应充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免费体检和医疗援助,通过完善城乡医疗保险制度尽量减少贫困妇女的医疗负担。
建立贫困妇女“两癌”检治长效机制,进一步扩大农村贫困妇女“两癌”检查项目的覆盖面,逐步由农村向城镇延伸。
4、积极探索市场化的养老机制。
坚持家庭养老保障与社会养老保险相结合,多渠道广泛筹集资金,创办公益性老年公寓(敬老院)、大学、公园,为失去劳动能力、孤寡、老弱妇女和孤残儿童创造温馨生活环境。
同时,实行农村“五保”统筹和低保补助相结合,使农村老年贫困妇女都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五)提高妇女地位,消除性别歧视
妇女是社会生产的中坚力量,在扶贫帮困工作中要不断发挥妇女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要利用各种有效载体对贫困女性进行教育,帮助贫困女性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她们树立自主、自强、有作为的意识。
积极借鉴先进地区妇女儿童工作经验,同时,广泛组织开展关注妇女儿童的社会公益活动,引导树立社会性别平等意识。
(六)建立健全维权网络,依法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切实维护广大妇女的合法权益。
要继续在广大妇女中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提高她们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加强妇女维权和法律援助体系建设,帮助她们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要深入研究妇女儿童维权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不断健全、完善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地方法律法规,切实维护妇女在就业、社保、升学、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合法权益,重点并着力解决贫困、病残等弱势妇女儿童群体的权益保护问题。
同时,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对任何损害妇女身心健康的丑恶现象和侵犯妇女权益的违法犯罪活动要坚决铲除,依法严惩。
(七)加强贫困妇女心理疏导工作,化解不良情绪应高度重视
贫困妇女的心理健康问题,组织相关部门建立相应的心理咨询机构,组建专业工作人员队伍,深入妇女群众开展心理疏导工作,为贫困妇女供心理健康服务,排解不良情绪,化解潜在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