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角三角形(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2.直角三角形(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定理(勾股定理)及判定定理的证明方法,并能应用定理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问题。

(2)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会识别两个互逆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2.能力目标:

(1)进一步经历用几何符号和图形描述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的过程,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2)进一步掌握推理证明的方法,发展演绎推理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①了解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方法.

②结合具体例子了解逆命题的概念,识别两个互逆命题,知道原命题成立,其逆命题不一定成立.

难点

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方法.

教学过程

本节课设计了七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第二环节:讲述新课;第三环节:议一议;第四环节:想一想;第五环节:.随堂练习;第六环节:课时小结;第七环节:课后作业。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通过问题1,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回顾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性质。

[问题1]一个直角三角形房梁如图所示,其中BC⊥AC,∠BAC=30°,AB=10 cm,CB1⊥AB,B1C⊥AC1,垂足分别是B1、C1,那么BC的长是多少? B1C1呢?

解:在Rt △ABC 中,∠CAB=30°,AB=10 cm , ∴BC =12 AB =1

2 ×10=5 cm . ∵CB 1⊥AB ,∴∠B+∠BCB 1=90° 又∵∠A+∠B =90° ∴∠BCB 1 =∠A =30°

在Rt △ACB 1中,BB 1=12 BC =12 ×5= 52 cm =2.5 cm . ∴AB1=AB =BB 1=10—2.5=7.5(cm). ∴在Rt △C 1AB 1中,∠A =30° ∴B 1C 1 =12 AB 1=12 × 7.5=3.75(cm).

解决这个问题,主要利用了上节课已经证明的“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由此提问:“一般的直角三角形具有什么样的性质呢?”从而引入勾股定理及其证明。

教材中曾利用数方格和割补图形的方法得到了勾股定理.如果利用公理及由其推导出的定理,能够证明勾股定理吗?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P18,阅读“读一读”,了解一下利用教科书给出的公理和推导出的定理,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 2:讲述新课

阅读完毕后,针对“读一读”中使用的两种证明方法,着重讨论第一种,第二种方法请有兴趣的同学课后阅读.

(1).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

已知:如图,在△ABC 中,∠C =90°,BC =a ,AC =b ,AB =c . 求证:a 2+b 2=c 2.

证明:延长CB 至D ,使BD =b ,作∠EBD =∠A ,并取BE =c ,连接ED 、AE(如图),则△ABC ≌△BED .

∴∠BDE =90°,ED =a(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对应边相等). ∴四边形ACDE 是直角梯形.

∴S 梯形ACDE =12 (a+b)(a+b) = 1

2 (a+b)2.

∴∠ABE =180°-(∠ABC +∠EBD)=180°-90°=90°, AB =BE . ∴S △ABE =1

2 c 2

1

C 1

B C

A

B

C

A B

A

∵S 梯形ACDE =S △ABE +S △ABC +S △BED , ∴12 (a+b) 2= 12 c 2 + 12 ab + 1

2 ab, 即12 a 2 + ab + 12 b 2=1

2 c 2 + ab, ∴a 2+b 2=c 2

教师用多媒体显示勾股定理内容,用课件演示勾股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并强调.具体如下: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反过来,如果在一个三角形中,当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时,我们曾用度量的方法得出“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结论.你能证明此结论吗?

师生共同来完成.

已知:如图:在△ABC 中,AB 2+AC 2=BC 2 求证:△ABC 是直角三角形.

分析:要从边的关系,推出∠A =90°是不容易的,如果能借助于△ABC 与一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而得到∠A 与对应角(构造的三角形的直角)相等,可证.

证明:作R t △A′B′C′,使∠A′=90°,A′B′=AB ,A′C′、AC(如图), 则A′B′2+A′C′2.(勾股定理). ∵AB 2+AC 2=BC 2,A′B′=AB ,A′C′ ∴BC 2=B′C′2 ∴BC =B′C′

∴△ABC ≌△A′B′C′(SSS )

∴∠A =∠A′=90°(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因此,△ABC 是直角三角形.

总结得勾股逆定理:如果三角形两边的平方和等于第三边的平方,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互逆命题和互逆定理.

观察上面两个命题,它们的条件和结论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在前面的学习中还有类似的命题吗?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

上面两个定理的条件和结论互换了位置,即勾股定理的条件是第二个定理的结论,结论是第二个定理的条件.

C

A

B

'

'

'

C A B

这样的情况,在前面也曾遇到过.例如“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交换条件和结论,就得到“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又如“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那么它所对的直角边就等于斜边的一半”.交换此定理的条件和结论就可得“在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条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那么这条直角边所对的锐角等于30°”。

3:议一议

观察下面三组命题:学生以分组讨论形式进行,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命题与逆命题的区别与联系。

让学生畅所欲言,体会逆命题与命题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要能够清晰地分别出一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能够将一个命题写出“如果……;那么……”的形式,以及能够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

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给予适度的引导,学生若出现语言上不严谨时,要先让这个疑问交给学生来剖析,然后再总结。活动时可以先让学生观察下面三组命题:

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它们相等.

如果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是对顶角.

如果小明患了肺炎,那么他一定发烧.

如果小明发烧,那么他一定患了肺炎.

三角形中相等的边所对的角相等.

三角形中相等的角所对的边相等.

上面每组中两个命题的条件和结论也有类似的关系吗?与同伴交流.

不难发现,每组第二个命题的条件是第一个命题的结论,第二个命题的结论是第一个命题的条件.

在两个命题中,如果一个命题条件和结论分别是另一个命题的结论和条件,那么这两个命题称为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另一个命题的逆命题,相对于逆命题来说,另一个就为原命题.

再来看“议一议”中的三组命题,它们就称为互逆命题,如果称每组的第一个命题为原命题,另一个则为逆命题.请同学们判断每组原命题的真假.逆命题呢?

在第一组中,原命题是真命题,而逆命题是假命题.

在第二组中,原命题是真命题,而逆命题是假命题.

在第三组中,原命题和逆命题都是真命题.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原命题是真命题,而逆命题不一定是真命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