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填海造地及其影响分析

香港填海造地及其影响分析
香港填海造地及其影响分析

香港填海造地及其影响分析

罗章仁

香港海岸为山地丘陵海岸,岛屿星罗棋布、港湾错落,具有优良的水深和隐蔽条件。港口建设条件十分优越,维多利亚港被誉为世界3大天然良港之一。但由于山丘坡度陡,沿岸泥沙来源少,淤积作用弱,平地与滩涂窄小,使建设用地不足。香港自开埠以来,以填海造地补沿岸用地之不足,香港港口主体维多利亚港水域一直是填海造地的主要区域。现在,海港填海造地活动已威胁海港正常功能的发挥;海港环境容量下降;环境问题突出;城市中心活动高度密集,交通经常堵塞;人们的生活环境进一步恶化。

1 填海造地的发展与分布

香港填海造地由早期的小现模劈山傍岸填海发展到近年向水深较大的海区填海,填海方式由用劈山的山石填海发展到吹填泥沙填海或两者结合;填海区的深度愈来愈大,达到15m,速度愈来愈快,近几年平均每年填海 500 hm2,至 1995年香港填海总面积达到6200 hm2

(表 1,图 1)。

2 填海造地对促进香港发展的意义

从历史上看,香港填海造地促进了香港的发展。

2.1 增大陆地面积、提供大量城市用地

香港原有陆地面积约1033km2,由于历年填海造地面积不断增大,1969年为1046km2[6]、1983年为1061km2[7]、1986年为1066km2[8]、1988年为1071 km2、1995年1095km2②。总计填海造地 6 200km2,占香港陆地面积的 5.7%。重要的是填海土地用于香港城市发展最重要的设施如港口、机场、陆路通道及主要街市,填海区面积占香港现有建成

区面积160km2的40%,而且是香港最繁华的区域。

2.2 保证港口陆域用地

香港经济发展依赖于港口,维多利亚港是香港国际中转港的主体、由于城市迅速发展原港口陆域用地不断被挤占。港口搬迁与发展所需陆域用地,都是以填海造地补偿,使港口陆

域用地得以保证,目前港口有数百公顷用地。

2.3 创造了巨额的财政收入及经营利润

香港中心区土地价格昂贵,每平方英尺售价以万港元计。填海造成的土地收入归政府,因此,使政府获得巨额的财政收入。据潘国城的资料,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西九龙、中环、湾仔和东南九龙填海总面积720hm2,政府纯收入约2040.6×108港元[1],即每公顷净收入2.8×108港元。据此估计,80年代以来香港政府从填海造地可获得数千亿港元的收入。

填海的土地出卖或批给房地产或其他业主经营,还可创造高额的经营利润,进一步为

社会创造财富。

2.4 美化城市

在填海造地沿岸,都为入工岸线,一般都经过一定的建设,如建海堤等,通常较为美观。如维多利亚港沿岸有许多地方成为可供人们游憩的场所,沿岸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夜晚乘游船观赏维多利亚港灯光夜景,从山顶欣赏海城交融的景象,己成为有特色的旅游观赏项目。

填海造地后虽有不少负面的影响和下足之处,但从环境保护的某些方面与美学观点看,

总体上还是美化了城市的。

3 填海造地产生的环境问题

香港填海造地也产生了负面作用,出现了环境问题。它们涉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活动

方面。

3.1 多利亚港的正常功能受到威胁

维多利亚港是香港港口的主体,主要功能有:商港(主要为集装箱港和件杂货港)、高速船客运和海峡轮渡、渔港、游艇港、军港等。主要设施有葵涌集装箱码头、19个公共货物装卸点和海运码头、76个浮简(泡)和其他碇泊区、高速客船码头和轮渡码头及军用码头、渔船和游艇避风靠泊区及中流作业其它设施等。1994年,香港港口货物吞吐量14×108t,集装箱处理量1.1×107TEU,1993年高速快船客运量2012.7万人次、渡海客运8431万人次[3]。维多利亚港十分繁忙,港内船舶穿行如梭,密度很大。维多利亚港港界水域原有 7 000 hm2,至 1995年填海总计 2 800hm2,现有水域 4 200 hm2,仅为原水域面积的60%。因此造成了港口水域用地不断被挤占,水域减少,造成了船舶活动密度过大,船舶航行条件恶化,部分航道如港九海峡主航道大型船舶通航已被局部限制;中流作业浮筒被迁移至条件较差的港区界以外,被迁移数己达到12%;此外,填海使港九海峡附近的波高增大,港口中流作业及小型船舶安全受到威胁,近年来海事平均以30%的速率增长,1993年达到286宗。

然而香港政府汁划在海港再填海750hm2,使填海面积占原港口水域面积的一半以上,海港水域仅存3459hm2。这将会形成什么样的局面?

维多利亚港过去和未来关乎香港繁荣,更是香港未来繁荣所系。按近年来香港港口活动量发展的趋势可推测未来香港港口面临的巨大压力。近年来海港进出船舶每年以10%的速度增长[1],货物吞吐量以10%的年增长率增长。90年代以来集装箱处理量更以20%的年增长率增长,即4年处理箱量翻一番。仅此可见未来维多利亚港港口负荷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要顺利解除这些压力,就要增加港口的通过能力,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建设新港址取代维多利亚港,而应当首先保证维多利亚港正常功能的发挥和进一步发掘其潜力。现在,因填海造地与城市其他设施的扩展,维多利亚港除青衣岛沿岸9号码头岸线外,码头用岸线无大的发展潜力,水域又已显得不足,若再在海港填海、原有的港口陆上设施和水域中流作业浮筒要进一步受到影响,因此,现在已经到抉择要“港口”还是要“土地”的时候了。要使维多利亚港的功能正常发挥,就要保护维多利亚港水域,不能再在维多利亚港填海造地,包括不能实施原来香港政府拟定的填海计划(除了建设港口需要的)。

3.2 港九海峡将变为“河”

维多利亚港优良之处在于海峡和海湾相间,海峡水道与海湾水道联结成为水深和泊稳条件良好的水道系统[9]。海峡往往成为控制潮流的节点,港九海峡就是维多利亚港西部主湾与东部九龙湾之间的连接通道,原来宽1.7~3.7km,长约3km,两岸是香港最早发展的区域,由干不断填海,现在宽度仅 0.8~1.4 km,长度延伸至 5~6 km。据香港政府的规划,土瓜湾与九龙湾将基本填满,这样从上环至鲤鱼门将形成宽0.8~1.3km(鲤鱼门宽约500m)、长约 11 km的狭窄的水道,称其为“河”,实不为过(表 3 )。假若按已定的计划实施填海,“河”的长度可延长至15km,环绕香港岛的东北部。

3.3 水动力环境的变化

填海影响潮流和波浪动力变化:

3.3.1 潮流的变化

海湾-海峡地貌系统的潮流动力决定于海湾水域的纳潮量和海峡的过境流量,香港维多利亚港的纳潮量取决于海港水域面积,海峡过境流量受海峡过水断面控制。填海引起的变化

有:

(1)填海减小纳潮面积和纳潮量。减弱潮流动力。填海使维多利亚港减少纳潮面积2800hm2,若以一般大潮潮差2.5m计,港界范围内纳潮量减少0.7×108m3,即减小了40%。

潮流被减弱。

(2)在海峡填海缩窄了过水断面,减小过流能力,但增大海峡最大流速。海峡是过境潮流的节点,在海峡填海,将缩窄过水断面,减小过境潮流的通过能力,从而减弱潮流动力。

若海峡全部被填,则会引起潮流水道系统的改变,如昂船洲至长沙湾间的海峡原宽1km,1992年全部填满,将引起相邻区域潮流动力的调整,对海区而言,潮流动力将减弱。

填海使港九海峡宽度减小一半;过水面积减小约1/3,估计过水流量减少15%~25%。同时,过水断面减小,增大了海峡两端的水位差,断面最大流速因此而增大。按断面面积与流速关系估算,填海使断面最大流速增大约15%。

(3)局部区域潮流动力变化

填海改变水域边界轮廓,导致局部区域动力变化。顺直边界使潮流顺畅;若边界弯曲,可产生涡流。凸出处水流可能变急;凹入处水流缓慢甚至不畅。如启德机场东观塘地区水域

的水流将十分不畅。

3.3.2 对波浪作用的影响

填海减小水域,理论上波浪强度应有所减弱。然而在港九海峡,由于两岸海堤已伸至较深的水域,沿岸已没有起消能作用的浅滩,当波浪传播至海堤时波能消耗不大,而且海堤墙还起反射作用,入射波与反射波能迭加,使波高加大。这对风浪或船成波浪都起作用。通常白天船舶穿行如梭,于是形成了白天港九海峡波浪汹涌的状况,波高常达到0.8~1.0m,

小船安全航行受到威胁。

3.4 水质恶化、加重环境污染

香港人口与制造业密集于维多利亚港沿岸,每天有数百万吨污水排入海中靠较强的潮流搬运与扩散污染物,但还是造成了海港海水与海底沉积物被污染,填海减少海港水容积和减弱潮流动力,减小水环境容量和污染物扩散能力,在局部水流不畅的区域如观塘等地水质严重恶化,并加快污染物在海底积聚。部分填海工程破坏了有保护价值的自然生态环境,如红

树林和海滩等。

3.5 对地貌和沉积的影响

填海减弱潮流动力,将形成大部分水域较以前利于沉积的环境,在潮流增强的海峡,如

港九海峡趋向于冲刷加深。但是,由于香港海港水域泥沙来源较少、海水含沙量小,沉积作用不会有大的变化;港九海峡冲刷加深则会比较显菩。

此外,由于近期以来海港以吹填泥沙的方式填海,在吹填施工期间,吹填尾水携带的泥沙将返回海中,这些泥沙将在底层运动并逐渐沉积。回返泥沙的总量及扩散范围与吹填总量、吹填返海尾水输沙量与水流环境及施工环境有关。从近几年海港泥沙吹填量达到数千万立方米的情况看,在吹填施工期间,吹填区周围可能有数百万立方米的泥沙沉积。

3.6 城市高密度活动的环境问题

城市发展一般由中心向外围扩展。香港由于在维多利亚港填海造地,虽然也向周围新市镇扩展[10、11],但同时又问中心区域即向新填海造地区发展。新发展区的城市活动密度大,虽然有意识控制居住人口,但由于新填海区形成了新的繁华的商业、金融、旅游、饮食等吸引人的行业,各种设施又尽量提高利用率,设施和人的活动密度不断加大,导致交通量空前加大。但交通又受到旧区旧的道路系统的制约,交通不畅至今难以解决。停车难且价格昂贵,到中心区活动很不方便,中心区吸引力大但人们又怕到中心区,这是城市活动高密度发展出现问题的预兆。若继续在海港填海,增大城市的活动密度,中心区的环境问题将会愈来愈严重。诸如水、大气、居室生活条件及人们的游憩场所环境都受到城市高密度活动和交

通条件的影响。

因此,香港继续在海港中心区填海发展城市设施与加强活动密度的高度集中发展的

计划,需要认真思考。

填海工程建筑地基处理方法

填海工程建筑地基处理方法 摘要:本文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填海造陆工程不同建筑的地基处理方式的选择及其他常用的地基处理方式。 关键词:填海造陆;强夯法;碎石桩;钻孔灌注桩;CFG桩 1、引言 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紧缺,尤其是一些沿海城市因为受到建设用地保有量有限和发展经济等因素的压力,而需向海岸边开辟新土地。填海造陆区域作为建筑物的地基,需要通过有效的地基处理措施,来保证满足地基承载力及沉降的要求。本文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探讨几种常见的地基处理方式。 2、工程概况 某沿海城市填海区域面积42000m2,区域规划建筑物有7层住宅(多层)3栋,11层住宅(小高层)3栋,17层住宅(高层)3栋。区域地质由上至下为回填开山混合料、砂层,局部区域有淤泥质土。 3、地基处理方式的比选依据 地基处理方式的选择需要依据建筑物的设计地基承载力、区域填土的类型和基础底层的软土的分布情况等。根据本工程各建筑物荷载的不同,将填海造陆区域分成3个区,每个区分别经过比选,选择确定经济、有效的地基处理方式。 4、多层建筑区域地基处理方式 该区域要求地基承载力不小于220kpa,查看地勘报告,该区域回填材料为开山混合料及砂砾层(含淤泥20%)。根据以上基础资料及建筑市场调查资料,经过技术、经济比选后,选择确定采用强夯法进行地基处理。 强夯法是为提高地基的承载力,用重锤自一定高度下落夯击土层使地基迅速固结的方法,也称动力固结法。利用起吊设备,将10~25吨的重锤提升至10~25米高处使其自由下落,依靠强大的夯击能和冲击波作用夯实土层。 强夯法施工前需根据工程需要通过现场试验以确定夯实遍数和有效夯实深度。该区域采用强夯法处理,实现松软土层人工固结,施工效率较高,施工成本较低。为保证强夯效果,施工中严格控制夯击遍数、夯击深度、夯沉量等。夯击的遍数由地基土的性质决定,本工程采取先夯2~3遍,最后再以低能量夯击一遍;夯击加固的深度依据土层实际厚度和湿陷等级来确定,单位夯击量应综合考虑地基的土壤属性、结构类型载荷大小和打算夯击的深度等。 5、小高层建筑区域地基处理方式

香港轨道交通发展模式对其经济的影响分析

香港轨道交通发展模式 对其经济的影响分析 【摘要】在香港这个寸土寸金的城市中,在这样一个高度集约化的用地结构中,能够支撑这样拥有庞大的居住人口、繁荣的金融商业活动、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这依托于香港城市发展的TOD模式与港铁“轨道交通+土地综合利用”模式相结合。本文通过对香港轨道交通发展模式的系统分析,探求其对香港经济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轨道交通;发展模式;经济 一、香港轨道交通发展模式产生背景: (1)城市背景: 香港市世界上典型的地少人多的城市,地域面积1108平方公里,位于海拔50m以下的部分仅占17.8%,其余大多是陡峭的丘陵,郊野、林地面积占76%,建成区面积只占24%,住宅区只占总面积的7%,在这7%的住宅中容纳了超过700万的人口。独特的地理、地貌特征以及人口情况决定了香港高度集约化的土地利用结构,而实现这样的结构必须依托高效率的交通系统。 (2)社会背景 轨道交通是地铁、轻轨和城际铁路等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方式的统称。香港各类公共交通工具每日载客约1100万人次,轨道交通客

流量约占公共交通客流量总量的31.6%。轨道交通区别于城市其它类型出行方式,拥有运输客流量大、行驶平均速度快、准点率极高、安全舒适、使用清洁能源对城市环境造成的污染较小,能源消耗较低的特点,因此成为香港政府多年来优先发展的对象。 香港轨道交通系统由地铁、九广铁路、轻轨和有轨电车等组成。目前,香港共有5 条地铁,分别为东涌线、荃湾线、观塘线、港岛线、将军澳线; 3 条九广铁路,分别为东铁线、西铁线和马鞍山线; 另外还有为特殊服务而设置的机场快线,迪士尼线,以及轻轨和昂坪360缆车线。香港地铁公司被誉为“目前世界上惟一盈利的城市地铁”,对轨道交通带动商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香港自197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城市轨道交通,目前已形成一个完善的地铁、轻轨交通体

[全]初中地理考点-香港与澳门-填图记忆与测试-含答案

初中地理考点-香港与澳门-填图记忆与测试-含答案 1、上图为澳门的大三巴牌坊

2、香港和澳门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端,分别位于珠江口东、西两侧,与广东省相邻。香港由香港岛、九龙、"新界"组成,澳门由澳门半岛、氹仔岛和路环岛组成。图中有北京通往九龙的京九铁路。 3、"上天"一建设高层建筑,"下海"一-填海造地,主要是为了解决港澳地狭人稠的矛盾。 4、香港和澳门被誉为"东方明珠"。香港是世界著名的自由贸易港,也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信息服务中心及航运中心。澳门博彩旅游业发达,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5、香港和内地的经济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香港的优势(发达地区):信息技术、资金、管理经验、人才 内地(落后)的优势:众多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厂房租金低。填图测试——香港与澳门(总分350,每错一空扣10分)

3、上图为澳门的____________

4、香港和澳门地处中国大陆的____________端,分别位于____________东、西两侧,与广东省相邻。香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澳门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组成。图中有北京通往九龙的____________。 3、"上天"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填海造地,主要是为了解决港澳____________的矛盾。 4、香港和澳门被誉为"____________"。香港是世界著名的____________,也是重要的国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澳门____________发达,是其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晋江围头湾填海造地工程启动征海

晋江围头湾填海造地工程启动征海 围头湾填海造地工程是我省13个大型填海造地项目之一。工程用海规划海岸线长度约19.4公里,用海面积约41.03平方公里,拟形成陆域面积33.9平方公里。 作为我省13个大型填海造地项目之一的围头湾填海造地工程,历经两年精心筹备,昨日(8月3日)晋江围头湾填海造地工程正式启动,并发布该工程海域使用补偿实施方案。按照规划,晋江将用5年时间完成约40平方公里的填海造地工程建设,今后填海新区将成为晋江南部具聚集力和发展活力的中等规模滨海生态新城。 “新大陆”面积约为晋江现有陆地面积的1/16 围头湾填海造地工程是我省13个大型填海造地项目之一。工程用海规划范围东起金井镇水产养殖场,西至东石镇白沙村,涉及东石、英林、金井三个镇的近海海域,海岸线长度约19.4公里,用海面积约41.03平方公里,拟形成陆域

面积33.9平方公里。项目填海造地面积相当于晋江现有陆地面积(649平方公里)的十六分之一,比晋江一些镇(街道)的面积还大,如英林镇面积为28平方公里左右。可以说,填海造地后的“新大陆”面积相当于晋江一个中型城镇。 工程将充分合理利用潮间带海域资源,通过适度围填海造地,缓解晋江城市发展和产业布局迫切需要解决的空间制约问题;依托围头湾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对台优势,建设先进体育城市和省级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引进台湾新兴产业技术,发展运动休闲、生物医药、健康疗养等产业,建设度假酒店、游艇中心、海洋公园等项目,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休闲度假、宜业、宜商、宜居的滨海生态城。 填海新区可住40万人 “晋江现有陆域面积649平方公里,已建用地占了44.8%,扣除山体、水体、耕地、绿化外,剩余的可用空间相当有限,实施填海造地势在必行、意义重大。”昨日,晋江市委书记尤猛军表示,晋江围头湾填海造地工程是解决晋江人地矛盾突出、经济建设用地紧张,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强化土地保障而采取的一项长远战略举措,也是全省13个大型围海造地项目之一。 尤猛军说,该项目的落地,能够为晋江现代化产业基地、滨海园林城市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国土资源保障,“这也是改革开放以来,晋江投资总额大的一个单体项目,总投资额达到100多亿元”,未来的填海新区将是晋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城市次中心。

香港城市通风研究报告

香港城市通风可行性研究-风环境报告 前言 香港是世界上人煙最稠密的城市之一。高密度的城市生活固然有其優點,例如可 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公共交通及基建設施的使用效益、生活設施更為便利等。然而,高密度生活亦要付出一些代價,就是難以透過城市設計來配合自然環境,包 括採得日光及自然空氣/通風等,因此,完善的規劃及樓宇設計實在非常重要。 是次研究以香港獨特的都市結構為重點。從街道的佈局、建築物的高度,以至空 曠地方、建築密度、地標、綠化等,均為影響樓宇內外環境質量的因素(例如自 然空氣流通、日光照射、採光及氣溫等)。 顧問隊伍與本港及國際多位專家攜手合作,一起就香港市區所面對的問題進行質 量評估。他們對本港建築環境的意見重點概述如下: ■對主風道及風道的整體網絡缺乏周詳考慮,未能配合盛行風。 ■高樓大廈林立,形成一道「切切實實」的防風體,阻擋風流向背後的市區建築群。■建築物高度近乎一致,導致天然風在樓頂輕拂而過,無法繞入市區建築群。 ■街道緊密而狹窄,未能配合盛行風的流向,加上兩旁高樓林立,形成深深的都市 峽谷。香港市區空間一向有限,環境相當擠迫,這種現象在許多發達國家均屬罕見。若要改善香港 的空氣流通情況,關鍵在於改善城市的設計及規劃,盡量令空氣流動。 ■市區總體上缺乏通風設計,例如空曠地方少,各建築物之間或大型而相連建築物 內的分隔空間極其有限,平台建築過多等。 ■建築用地龐大且缺少通風空間,而建築物設計並無考慮透風度,甚至形成風屏障。■建築物的伸延部分及街道上的障礙物進一步阻礙主風道及風道。 ■市區普遍缺乏草木、遮蔭及園林景觀。-般而言,城市的通風情況並不理想。行 人一般只能感受到輕微的風量,或幾乎靜止無風的狀態,故此必須開展相關的措施,以改善現況。透過各種設計及評估工具,政府當局、規劃師、工程師、建築師、設計師及業界人士可更有效改善市區內的空氣流通情況。進行研究的目的,是希望發展出一套更具科學基礎的方法改變市區面貌,概念上可稱為「都市針灸」,藉以為香港這個人煙稠密的城市締造長久的優質生活空間。是次研究探討的最大目標是:「應當如何設計及規劃我們的城市,才可令自然空氣更加流通?」有關個別樓宇的通風效果或室內空間設計,或就控制空氣污染物而進行的空氣質素評估,均已分別由《建築物條例》及《環境影響評估條例》規管,因此並非是次研究的目的所在;儘管如此,是次研究所提出的建議,難免會涉及上述兩項條例的範疇。 設計研究假設在改善通風情況後,高密度的城市會有甚麼變化,以視覺效果顯示出所需 背景 「為使城市樓宇規劃更趨完善,我們正研究在處理所有大型發展、重建計劃和其他未來規劃時,可否如衡量交通流量和評估基礎建設需求一樣,把空氣流通評估作為其中一個考慮因素。我們 建議諮詢相關團體有關空氣流通評估的量度方法、範圍和應用機制,以及其他詳細的規定。」 全城清潔策劃小組 二零零三年八月 社會人士呼籲政府制訂改善本港都市居住環境的措施。在全城清潔策劃小組最後 報告書所提及的建議中,包括研究可否在處理所有大型發展、重建計劃和其他未 來規劃時,把風環境評估作為其中一個考慮因素。全城清潔策劃小組已要求規劃署就引進風環境評估及一些細則如評估準則、方法、應用範圍和實施機制等,與有關的政府部門討論,並徵詢專業和相關團體的意見。此外,為開拓一個健康舒適可續的市區生活空間, “香港首個可持續發展策略”亦相繼制訂。“我們的理想,是要令香港 成為一個健康、經濟蓬勃、公義,並尊重天然環境和文化傳統的社會。我們邀請社會人士參與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香港和澳门

2016学年第二学期地理公开课教案 时间:2017年5月24日早上第四节;班级:初二(5)班授课人:朱炳坤 内容:第七章《南方地区》 第三节“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 一、课标与教材分析 课标内容: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港澳的地理位置。 2、根据资料,了解港澳在城市用地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 具体分析: 1.根据香港和澳门政区图,说出两个特别行政区的位置和范围; 2.了解我国实施的“一国两制”政策; 3.根据相关资料,概括香港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了解香港和澳门的土地开发状况;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的: 港澳位于南方地区,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自己解决的: 港澳地区的位置和范围、两种扩展土地的方式 需要教师指导解决的: 港澳地区如何解决土地以及空间不足的问题 多数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内容: 港澳地区在建设高楼大厦以及填海造地所带来的弊端

三、教学目标 1、在图上找出港澳的位置、范围,说出港澳的位置优势。 2、通过资料展示了解港澳实行的“一国两制”的政策。 3.能够运用地形图、景观图、数据资料了解港澳在城市用地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成功经验,树立城市发展更应重视人地协调的基本观念。 四、教学方法与媒体 语言:普通话教学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图释导学法。 媒体: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设计 【构建动场】 课件展示播放歌曲视频-----《东方之珠》, 引入本课题。 [新课讲解,研讨展示] 活动1【实物展示】: 1.港币 2.港澳通行证 活动2:看位置,话环保 活动3:读图议图,话城市发展 【自主学习】 课件展示港澳地区分布图,让学生自主完成

上海与香港的城市区位发展特征与经验比较分析

上海与香港的城市区位发展特征与经验比较分析上海与香港的城市区位发展特征与经验比较分析一、资源优势比较 1. 地理区位 上海位于北纬31度14分,东经121度29分,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 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江苏、浙江两省,北界长江入海口,长江与东海在此连接。上海正当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地理位置优越,是一个良好的江海港口。香港位于中国东南端, 是发展日渐迅速的东亚地区的枢纽,地理条件优越。香港总面积达 1 100 平方公里,由香港岛、一海之隔的九龙半岛和新界, 包括235个离岛, 组成, 其中郊区多集中在新界。香港拥有世界上最优良的深水港。 从地理区位优势来看, 位于长江口南案, 长三角的东段, 面向太平洋的上海与位于我国华南地区、珠三角的南端,面向南中国海的香港不分伯仲, 自身的区位优势非常明显。 2. 土地资源与水资源 上海境内除西南部有少数丘陵山脉外, 全为坦荡低平的平原,是长江三角洲冲积平原的一部分, 平均海拔高度为 4 米左右。陆地地势总体呈现由东向西低微倾斜。2002年,上海全市面积6340.5 平方公里, 占全国总面积的0.06%,南北长约120公里, 东西宽约100公里。其中区域面积5299.29 平方公里,县域面积1041.21 平方公里。2002年香港岛的面积是80.40 平方公里。2002 年九龙的面积 是46.89 平方公里。2002年新界及离岛的面积是973.74 平方公里。2002年香港总面积是 1 101.03 平方公里。上海地区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水资源丰富,是著名的江南水乡,境内水域面积69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1%。香港水资源欠缺, 需内地供给补助。

关于填海造地换领土地使用证的政策探讨.

关于填海造地换领土地使用证的政策探讨 按照200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填海项目竣工后形成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海域使用权人应当自填海项目竣工之日起三个月内,凭海域使用权证书,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换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确认土地使用权”。但由于《中国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属于上位法的原因,因此并未对换发的土地属于无偿使用还是有偿使用予以确定。为此,国内各省市均发布了各地的海域使用管理条例(或办法,对此做了不同的规定,笔者拟结合工作实际对此问题加以探讨: 一、对于填海造地换领土地证的几种观点 观点一:应直接予以换发有偿使用的土地使用证,即不用再缴纳土地出让金,用地企业直接领取土地证。这个观点的代表是辽宁省。 于2005年4月1日施行的《辽宁省海域使用管理办法》(辽宁省人民政府令179号第二十三条规定:“填海项目竣工后形成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海域使用权人应当自填海项目竣工之日起3个月内,凭海域使用权证书,向县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以上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换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换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不得收取土地出让金”。 观点二:换发土地证,可不用再缴纳土地出让金,但如转让或改变原填海用途,则需要补缴土地出让金。这个观点的代表是江苏省。 于2005年7月1日起施行《江苏省海域使用管理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海域使用权人应当在围垦、填海项目竣工之日起三个月内,凭海域使用权证书,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土地登记申请,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登记造册,换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确认土地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期限为海域使用权剩余期限。换发国有土地使用权证书,不收取土地出让金。转让围垦、填海形成的土地的使用权,应当经土地所在地设区的市、县(市人民政府批准,并补缴土地出让

论城市规划与空间形态解读(一)

论城市规划与空间形态解读(一) 【论文关键词】:城市规划;空间形态;香港【论文摘要】:在城市规划中,城市空间形态设计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以香港为例,从其城市概括说起,再详细介绍了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规划设计与空间形态变化。还将香港中环作为特色街区,分时间段对各阶段的发展和标志性建筑物分别介绍。最后,企图从香港城市的规划与空间形态中,对我们的城市规划有些启迪作用。前言 香港自古是中国的领土,原属广东省新安县。在鸦片战争时期,被割给英国。到了1984年,中英签署了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于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了香港的行使主权,香港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特别行政区。之后,香港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与内地很多城市相比较下,香港在社会经济发展很多方面有很多值得内地城市学习的地方。对于城市规划方面,香港城市发展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1.城市概括 香港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交通、金融和旅游中心,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商品生产基地之一。其位于广东省南端、珠江口东侧,北接广东省深圳市,距广州市中心约140KM。香港主要由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三部分组成,包括了230个大小岛屿,总面积1066。53KM2。现有人口600多万,98%以上属于中国国籍。香港平均每平方公里为5890人,是世界上人口密度较高的地区之一。2.城市设计与空间形态结构发展历程 香港当局和政府历来重视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其城市结构和城市形态的发展是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控制和指导下有序地进行着。香港特殊的发展历史,客观上导致了香港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出多元文化和边缘文化的特征。 香港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主要是经历了三个阶段: 2.1初步发展阶段 1841年英国人强占了香港岛,并对香港进行大规模的开发建设。他们开发香港的主要目的是把香港建设成"自由贸易港城"。香港开埠时期正值英国维多利亚鼎盛时期,因而,这一时期香港的标志性建筑主要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这一时期香港的城市空间形态深刻地刻下了英国殖民文化的烙印,并对香港后来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2缓慢发展期 这一阶段是指从1930年到1946年,此时香港被卷入国际经济政治旋涡,直接受到世界经济不景气、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影响,导致城市发展缓慢,最终,多元国际时代取代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这一时期香港的标志性建筑由维多利亚时代的产物转变成国际风格的高层新建筑。1935年建成的汇丰银行成为香港城市天际线变化的突出标志,这一时期香港的城市空间形态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2.3高度发展阶段 从1970年到1997年,由于香港人口的迅速增长和城市用地的极度紧张,导致香港城市形态发生巨变,形成高度集约化发展的城市空间结构。其主要特点是:建筑形态高层化;建筑功能复杂化;建筑风格个性化;城市天际线体现大尺度、高密度、多层次的特点。 2.4全新发展阶段 至1997年之后,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其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没有发生很多的变化。3.典型街区分析 香港中环是香港的重点街区,它的发展变化最能体现香港城市形态的变迁。如建于1886年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总行是当时香港中环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筑风格模仿欧洲古典式,盛行于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到了1935年,雄居中环的12层具有国际风格的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是香港最高的大厦,成为当时香港的象征。如今,香港重重叠叠,鳞次比的座座高楼高耸入云,特别是中环一带,更是大厦毗连,飞廊交接,造型别致,各具风采。耗资50亿港币,高52层的汇丰银行大厦,巍峨雄伟,正面像巨大的火箭塔,大厦主体如待命发射、直冲云

围头湾填海造地工程

晋江新闻网讯(记者林婧楠)作为目前福建省最大的围填海项目,围头湾填海造地工程初步规划方案已敲定,这是12月11日记者从晋江市围头湾区域建设用海规划海域使用论证报告评审会上获悉的。 围头湾填海造地工程规划区范围东南起金井镇养殖场,西北至东石镇白沙村,西南至2m等深线左右,东北至现状岸线和沿海大通道所包围的潮间带海域,距离厦门、泉州中心城区均约50km。项目将依托围头湾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对台优势,打造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滨海新城。 项目规划用海总面积约40多平方千米,其中形成陆域面积约30多平方千米,保留水域面积约9.3平方千米,以无居民海岛内白屿和现有入海河流水系为景观带,形成不同功能分区。占用现状岸线22.3千米,可形成人工岸线约63.2千米,建设期为5年。 该规划区定位为ECFA产业对接试验区、海洋公园生态区和晋江次中心城区三个中心。其用地结构将规划为“一心一轴三区”。“一心”即为中部生态核心,“一轴”即水域、绿地等开放空间组成蓝绿景观轴,“三区”即在规划区内由西向东依次布置西部滨海综合生产区、中部海洋公园生态区、东部滨海休闲生活区。 其中,西部将发展临港产业;中部则以内白屿为中心,周边水域为主体,布置对生态影响小的第三产业区;东部将依托传统服装纺织业、制造业、体育产业基地延伸及金井城市定位。根据功能划分,三大区内共设置了港口物流加工区、传统产业升级区、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区、科技研发区、配套生活区、海洋公园区、游艇生活区、银发疗养院、滨海度假区、综合产业研发区、生态湿地区、金井外水城区、滨海运动公园带(区)。

此外,该区域对外交通,将由城市快速路与市域交通性干道共同构成,对内交通则形成“二横四纵”的城市道路交通系统。在绿化方面,将规划“两心两带四轴”的绿地水域系,其中公园绿地面积为776.09hm2,水域面积为707.73hm2。 在防洪排涝方面,区内规划预留水域面积约为9.3km2,遭遇涝水时,可对区内涝水起到一定调蓄作用。除此之外,还将保留区内原本的排洪泄洪通道,以确保规划区周围水系正常泄洪排涝,对周围村庄的防洪、排涝影响不大。

围填海造地对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与计划指标制度适用问题3稿

关于围填海造地对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与计划指标制度适用问题的法律意见书 一、具体规定的梳理归纳 (一)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制度 1.新增建设用地及其土地有偿使用费概念 新增建设用地为农用地和未利用地转为建设用地。(填海造地造出的建设用地,其中含未明确具体用途的是否属于未利用地?) 2.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征收范围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含建制镇)建设用地范围内的新增建设用地(含村庄和集镇新增建设用地);(下文提及:海洋功能区划已明确围填海造地规模和范围的,应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即如已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则其中填造出的建设用地应缴纳新增建设土地有偿使用费。即使未明确围填海造地规模和范围的,如需要安排围填海造地的,涉及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也应按法定程序修改,填造出的建设用地应缴纳新增建设土地有偿使用费。) (2)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含建制镇)、村庄和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外单独选址、依法以出让等有偿使用方式取得的新增建设用地; (3)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移民迁建用地占用城市(含建制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经批准超出原建设用地面积的新增建设用地。 3.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缴纳主体 国土资源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在收到市、县人民政府已足额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有效凭证后,再依法办理用地批准文件。严禁市、县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转嫁由用地单位缴纳。严禁在审批新增建设用地时采取“以租代征”等方式,逃避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市、县人民政府凡不按国家规定的等别和征收标准及时足额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的,国土资源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一律不得办理用地审批手续和批准文件。任何地区、部门、单位和个人,均不得减免、缓缴、挤占、截留和挪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上文已明确,不论何种情形,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应由政府部门缴纳,项目公司并非缴纳主体) (二)围填海造地相关规定 1.围填海造地的规划 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关于加强围填海造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第1条规定:海洋功能区划已明确围填海造地规模和范围的,应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未明确规模和范围的,可暂不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需要安排围填海造地时,涉及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的,应当按法定程序修改并分别报国土资源部、国家海洋局备案。 2.围填海造地的土地供应制度 (1)《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域使用管理法》第32条规定:填海项目竣工后形成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海域使用权人应当自填海项目竣工之日起三个月内,凭海域使用权证书,

香港城市设计导则

1.引言 城市设计 2.背景 3.地理设计环境 4.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5.应用范围 6.城市设计指引 6.1一般的城市设计考虑因素核对表 6.2特定的主要城市设计课题的指引 ( 1 )市区边缘地区和乡郊地区的结集程度和密度 ( 2 )发展建筑高度轮廓 ( 3 )海旁用地 ( 4 )公共空间 ( 5 )街景 ( 6 )文化遗产 ( 7 )观景廊 ( 8 )建筑物的外露支柱 7.特定的主要土地用途的指引 8.实施 空气流通 9.背景 10. 整体目标、应用范围 11. 空气流通意向指引 11.1主要原则 11.2地区层面 ( 1 )地盘布局 ( 2 )通风廊/风道 ( 3 )街道布局的定向、模式及扩阔街道 ( 4 )海旁用地 ( 5 )高度轮廓 ( 6 )休憩用地及行人区的绿化和分布 11.3地盘层面 ( 1 )平台建筑 ( 2 )建筑物的排列 ( 3 )建筑物的透风度 ( 4 )建筑物的高度和外形 ( 5 )园景美化设施 ( 6 )外伸的障碍物 ( 7 )冷质物料 12. 空气流通评估 13. 结论 二零零六年七月版本 1.引言

1.1为了提升香港作为世界级城市的形象,以及改善我们建设环境的 质素,规划署先在二零零三年完成了「香港城市设计指引」研究 ( 下称「城市设 计研究」 ) ,再在二零零五年完成了「空气流通评估方法可行性研究」。 1.2本章所载的城市设计指引,是根据上述两项研究的结果和建议制 订的。内容涵盖主要的城市设计及空气流通课题,旨在从宏观及微观层面上缔 造美感和功能兼备的环境。 城市设计 2.背景 2.1简单来说,城市设计犹如艺术创作,可以创造一个美好的环境,亦 是城市规划中一个重要的元素。对于香港这类人烟稠密的动感之都,城市设计 尤为重要。它关乎建筑群整体的视觉影响、人与环境之间的连系、活动空间的建 立、 容和公共空间,以及改变整体城市景观的过程。城市设计就实体和空间的 配置,以及建筑形式的组合及其与四周空间和环境的立体关系,制定一个大纲, 以达致环境美化和高质素的社会文化。 2.2要为香港建立一个高质素、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优质建设环 境,在规划和发展过程中,须充分考虑城市设计的概念和原则。 2.3规划署于二零零三年完成「城市设计研究」。目的是拟备一套城市 设计指引,推动市民认识城市设计上的考虑因素,并作为评核城市设计的大体 纲领。下文各节详载根据「城市设计研究」的结果和建议而制订的参考性城市设 计指引。 3.地理设计环境 3.1香港山峦环抱,海滨蜿蜒伸展,并有天然海港横贯其间。这地理环 境对城市形貌有以下重要的影响: (a)围绕维多利亚港和背靠鲜明山脉的发展,树立了我们城市的面貌; (b)香港的陡峭地形促使各区的城市发展集中在平地和填海土地上,绵延 的山脉则构成城市的天然背景;以及 (c)山脉将香港分割成数个各具特色的景色区。虽然这些景色区的发展 形式或密度各不相同,但不一定影响毗邻的景色区。 4.城市设计的基本要素和特点 4.1城市设计应着重表现香港优美特色的基本设计要素。改善香港建 设环境中未如人意的部分,并保存和巩固香港的特色,是整体城市设计的方向 和概念。 4.2 香港的城市设计要素包括: 宏观层面:都市形象 ?天然环境 ?海港 ?山脊线 ?基础设施 ?环境保育 ?地区特色和市容?轴线规划 ?都市模式和外形?门廊 ?功能分区 ?土地用途和活动 中观层面:建筑物和空间 ?建筑物的组合?结集程度和高度

填海造地

填海是指因为土地使用出现紧张或者因需配合规划等原因而需要将海岸线向前推,用人工建设的方式扩充土地面积。一些沿海城市因为受到建设用地保有量有限和发展经济等因素的压力,而需向海岸边开辟新土地。填海在我国古代就有过,当时被认为是逆天而行。填海把原有的海面填进泥土以产生陆地。对于山多平地少的城市,填海是一个很有效制造平地作为市区发展的方法。不少沿海大城市,例如香港,都是使用这个方法制造平地。荷兰是填海造陆最多的国家。 填海原则 由于环保人士认为填海工程会破坏环境,所以他们均反对进行填海工程。在香港,部分环保人士于2003年就一项填海工程提出诉讼,希望能推翻有关规划。2004年1月9日,香港终审法院宣判环保人士胜诉,并提出了进行填海的三个原则: ·有迫切及凌驾性的当前需要(包括社群的经济、环境和社会需要) ·没有其他可行方法 ·对海港的损害减至最少 这次判决影响深远,可能会影响其他地区日后填海的原则。 填海造地

在海中心建造的日本关西国际机场荷兰自13世纪起就开始大规模围海填海,如今荷兰国土的百分之二十是人工填海造出来的,丘陵都被挖去填海去了,故有“上帝造海,荷人造陆”之称。 日本的填海计划很早,石川润一郎说:“日本早在11世纪就有了填海造地的历史记录,当时一个名叫平清盛的将军就在神户填海建了一个人工码头。到了江户17世纪,幕府将军又在东京湾进行了大规模的填海造地。”二战后,日本大规模填海造地的情况更为普遍,1945至1975年,日本政府造地11.8万公顷,过去一百年来,日本一共造就了1200万公顷的土地。 香港山多平地少,1842年香港首次将兴建皇后大道的沙石推进大海,以后香港便不断填海造地,一百多年来,填海面积已达六十七平方公里,占香港总面积超过百分之六。台湾台塑集团的麦寮六轻也是填海造陆的巨大工程,开发造地的面积约2255公顷。 中国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围填海活动,到上世纪末,沿海地区围填海造地面积达1.2万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围填海230至240平方公里。正是考虑到保护海洋环境,2002年,《海 多平方公里左右。[1] 在亚洲,陆地资源贫乏的沿海国家和地区,都很重视利用滩涂或海湾填海造地,像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和中国香港、澳门等,都在向大海要土地。 荷兰 由于目前国际上对海洋经济观念上认识的不断成熟,一些海洋大国也在逐年减少围海造地的面积。进入21世纪以来,荷兰在保障抵御海潮和防洪安全的前提下,研究退滩还水方案,实施与自然和谐的海洋工程计划,不再将海域直接围死形成新的陆地,而是尽量保留海域。

香港的城市规划发展史

香港的城市规划与发展史 摘要:香港作为一个完全殖民资本促动型城市规划发展的典型城市,从一个边陲渔村迅速崛起为一个世界知名的国际性大都市,它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港城市风貌。国际流变中的香港,经历了特殊的城市演变,以世界瞩目的速度实现了城市的繁荣,展示出充满特色的发展轨迹,是城市发展的一个典范。本文就以时间为脉络,对香港开埠以来城市发展历程及不同阶段城市规划进行了一个梳理,分析了香港城市发展演变过程和主要特点。 关键词:香港城市规划发展制度转型 一、香港城市概况 香港自1842年开埠后,从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贸易商港。1997年回归后,香港特区继续其亚太金融中心的地位,截至2011年底,全港本地生产总值达到1.89万亿港元。香港是一个高度城市化的地区,也是世界上人口最为稠密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人多地少一直是香港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核心问题之一。香港特区总土地面积为1108平方公里,已建成区面积仅有265平方公里,占比约24%。剩余土地以林地、草地、灌丛为主,且有41.9%的土地属于郊野公园及其他受法定保护的土地,大量自然用地得到很好的生态保育。截止2011年,全港人口为710.81万人,主要集聚在都会区和新市镇,是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如何使香港更好地适应全球竞争格局的同时,满足本地居民的发展需求,是香港的城市规划所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香港城市发展综述 香港全境的土地约有80%的地域属于丘陵山地,唯一较广阔的平地位于新界西北部,主要建成区位于维多利亚港狭长的南北面。据估计,香港人口的大多数居住于港九市区及新市镇,仅有约5%居住在新界乡郊地区,其增长以大规模移民为主,从开埠之初的5000余人猛增至1997年的650余万人。二次大战后的人口激增,加上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对香港的城市发展提出了紧迫的要求。 40~50年代的香港移民聚居在港岛和九龙市区,且大部分居住在自己搭建的简陋寮屋,没有完备的市政设施,居住环境十分恶劣。在60年代末,香港政府采取措施,大量清拆寮屋,并通过公屋政策,把人口迁移到市区外围地带,使香港城市发展向郊区延伸。至70年代,香港各主要市区渐趋饱和,城市发展只有向新界扩展,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新市镇计划。经过20多年的努力,已成功地把35%的居民分散到8个新市镇。这项计划增加了香港的城市建成区,人口密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七章 南方地区 第三节 “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教案_25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八年级下册 第三节“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 一、教学设计理念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旨在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针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本节课一开始导入部分就设计了情境,让学生读图思考北京的王先生乘坐火车沿着哪条铁路线可以直达香港九龙,这一设计既复习了八年级上册铁路部分的知识点,又让学生感受到地理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旨在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积极性。针对“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本人在教学中不仅注重通过引导学生读图析图,增强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即结合图片记忆地理知识的能力,还通过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展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学生,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地理学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地理技能和地理学习方法,这有利于本节的教学。但是,香港和澳门这一区域离我们生活的江苏南京比较远,绝大多数学生也没有去香港和澳门实地旅游考察过,同时这一区域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也无直接联系,因而在教学中要注重多用图片,化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将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用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结合中国政区图、香港澳门政区图,能够说明香港和澳门的位置和范围。 2、结合图片、文字等资料,能够归纳出香港和澳门“人多地狭”的区域特征及应对措施。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小组进行打牌游戏,能够说出改革开放初期,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的合作模式名称,以及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在经济合作中各自的优势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香港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依然保留有大片绿地,树立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港澳与祖国内地的密切联系,树立团结协作互惠共赢的观念。 四、教学重点 港澳地区的区域特征;港澳地区与内地的密切联系

天津滨海新区填海工程项目简介

天津滨海新区填海工程项目简介 1项目概况1.1项目名称滨海新区围海造陆工程项目1.2项目地点滨海新区临港产业及工业区滨海新区南港工业区滨海新区汉沽中心渔港滨海新区东疆保税港区滨海新区南疆矿石码头及物流区1.3滨海新区经济形势和市场预测临港工业区、临港产业区、南港工业区、滨海旅游区新增围海造陆面积80平方公里,35个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正在开工建设。 滨海新区兴建八大产业功能区,给土地利用带来很大压力。向海要地已经成为沿海城市破解土地紧缺的一种选择。城市工业区通过围海造地形成,一个好处在于方便海上运输。 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代表,中国海洋开发力度加大,核电、钢铁、重化等国家重大项目向沿海地区聚集。 天津临港工业区是国内围海造地最大的一个项目,规划面积为80平方公里,将用8年左右时间,滚动投资800亿元,完成围海造地以及基础配套、航道码头建设,建成一个海上工业新城。 4年时间里,临港工业区投入滚动资金近400亿元,围合海域45平方公里,造出陆地33平方公里,形成配套齐全、5万吨级航道支撑的20平方公里建设用地。围海造地的资金由多方融资获得,政府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 围海造地投资巨大,不过新陆地吸引的投资同样惊人。目前,临港工业区的招商引资协议额已经达到1500亿元,百亿元以上项目5个,已开工项目规模680亿元。 滨海新区所引进的企业多为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包括以LG、孚宝等世界500强为代表的十大外企;中船重工为代表的八大央企;天津碱厂、大沽化工厂等为代表的三大津企。"据了解,临港工业区建设项目今年将投资90亿元,在完成围海造陆20平方公里的同时加快配套设施建设。 临港工业区只是天津滨海新区八大产业功能区之一,临港产业区建设项目,今年将围海造陆20平方公里及建设配套设施;南港工业区建设项目将投资90亿元,围海造陆20平方公里及建设配套设施,定位于世界级重化工业为核心的持续竞争的工业复合体,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滨海旅游区项目建设也将围海造陆20平方公里,完成40亿元投资,同时还将启动房地产一期工程,最终将在海上建起水岸休闲居住、水上休闲运动、海洋文化会展博览及综合服务功能齐全的旅游度假区。 另外,中新天津生态城吹填三期工程今年也将造陆4平方公里,天津还将填海建成30平方公里的东疆保税港口。 2.项目发起人和发起缘由本项目发起人为原中交天津航道局第五项目部外聘员工赖殿杰随着滨海新区工程范围的扩大及发起人从事三年以上围海造陆工程的经验不断丰富,发起人决定自己组建工程公司并且组织施工人员进行项目独立施工。 2.1项目募集资金用途1.2.1组建独立的工程公司1.2.2补充工程款,加强公司承揽项目工程及施工能力 3.业绩工程(07年底至今) 1、天津港北港池集装箱码头三期工程(地基处理I标段) 2、天津港南疆专业化石矿码头软基处理工程 3、天津港东疆保税港区雨水管线二期软基处理工程 4、天津港东疆保税港区人工沙滩黄沙铺设工程 5、汉沽区中心渔港围埝护坡项目4.工程现期及远期规划现期:我公司利用自有550万资金完成了天津新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位于滨海新区临港工业区内的20万平方米的软基处理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预计年底前进入真空预压期并如期完工。 规划: 1.天津新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在临港工业区的新址占地面积约120万平方米,由于天津

《“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教学设计精编版

《“东方明珠”──香港和澳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说出香港、澳门的位置及组成,并分析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2.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香港、澳门人多地狭的特点,以及如何实现拓展空间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3.举例说明祖国内地与香港澳门优势互补的合作关系,以及不同阶段的经济合作模式。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计算、对比、分析的方法,理解香港、澳门“人多地狭”的区域特点。 2.运用读图和资料分析的方法,理解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密切的经济联系,以及合作方式变迁的原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讲述港澳两地被英国和葡萄牙侵占的历史,阐述回归祖国后设立特别行政区、实行“一国两制”政策的重大意义,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国策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香港和澳门的位置、范围;港澳地区与祖国内地密切的经济联系。 2.教学难点 针对地狭人稠的现状,如何实现拓展空间与保护环境的双赢;香港、澳门与祖国内地间合作模式的转变。 三、教法学法 为了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地位,让学生真正学会学习,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启发引导、精讲多练;学生的学法主要是自主学习(预习教材,收集、整理资料)、讨论交流、读图分析。 四、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学生活动材料。 五、教学过程 展示香港和澳门的风景图和七子之歌,引出香港和澳门。畅畅暑假要和父母去港澳旅游,父母提前给他办好上港澳通行证,他很奇怪,香港、澳门是中国的一部分,为什么还要办理通行证呢?记得去年暑假他和父母游览了国内几个地方,并没有要求办理通行证啊。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香港、澳门是特别行政区。 师:你知道香港、澳门为什么特别,“特别”在什么地方吗?我们随畅畅一起游香港,就先从香港、澳门的“特别”说起。 【设计意图】 赴港澳游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但去香港和澳门需要提前办理通行证。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出特别行政区的概念,符合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讲授新课 一、香港和澳门是我国的两个特别行政区 师:结合历史知识,你知道香港和澳门为什么会成为特别行政区吗?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填海造地项目管理的意见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填海造地项目管理的意见 【法规类别】土地综合规定 【发文字号】琼府[2011]81号 【发布部门】海南省政府 【发布日期】2011.11.15 【实施日期】2011.11.15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地方规范性文件 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填海造地项目管理的意见 (琼府〔2011〕81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政府直属各单位: 为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依法、规范、有序管理海域,集约、高效、合理使用海域资源,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拓展发展空间,推进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结合本省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省填海造地项目管理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要强化填海造地规划管理。填海造地项目用海要遵循《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对我省海洋产业发展战略定位和产业布局的要求,符合海南省海洋功能区划。海南省海

洋功能区划要与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港口规划等相衔接。要科学编制填海造地的总体规划,从严控制填海造地规模,实施填海造地总量控制制度,统筹各地区填海造地容量管理。 二、要严格执行填海造地年度指标管理制度。应综合考虑国家要求和我省海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等实际情况确定全省填海造地年度指标。建设项目填海造地规模指标由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安排使用。省海洋行政主部门应当根据当年填海造地项目用海需求情况,在国家下达填海造地年度计划指标范围内统筹安排。建设项目需要填海造地的,必须首先取得填海造地年度计划指标,方可进入用海审批程序。填海造地27-50公顷的项目用海,由建设单位向省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填海造地指标申请;填海造地27公顷以下的项目用海,由市、县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报经同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