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复习第一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
1审美现象:审美是人生基本体验之一,在自然中在社会生活中,在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中,审美是体现种种人生的经历和体验。审美现象是审美关系中的中的现象(通过主体器官和现实建立关系)审美是自由的,是作为一个整体和现实发生关系,是人对现实的一种情感关系
2审美现象的构成: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1,形式层2,意蕴层3,存在 在时间上,审美关系的建构与审美主客体的生成是同时同步的,没有先后之分,但是在逻辑上讲,是审美关系在前审美主客体在后,审美关系是审美主客体的确定者。
审美关系还可以分为,(静观关系,对话,存在)3审美关系在先原则:审美关系之前和之外无所谓审美主题和审美客体。4审美现象的历史性:审美现象本身以及人们对审美现象的反思都从来不是一尘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衍变的,在这一衍变的过程中他们既有历史的必须性又有不同时代历史和语境造成的差异性。5意义:审美现象的历史性使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审美现象,有助于更准确的把握美学的发展衍变。毕达哥拉斯,美即数的和谐。苏格拉底,美是善的。柏拉图,美是一切具体事物背后的原则。亚里士多德,美是感性事物的本身。6审美意识,指人类在生存实践中萌发的有某种不明晰审美追求的意识。往往通过具体感性的审美活动体现缺乏明确而系统的理论表达故而不成熟不自觉。分为初级审美意识和高级审美意识。存在于民间活动中。特点:审美意识是不自觉的感性的直观的意识。7美学思想:是以哲学形式或文艺批评创作理论的形式出现的。特点:美学思想是自觉地,理性的。19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一书的问世标志美学成为独立学科。美学的研究对象,西方,把美学看作美,艺术,人的审美心理感受意识,扩大到世界对象全体。东方,主张以美为对象,主张美学研究的是艺术,主张美学是19世纪以来的实验心理学和心理学美学的路向,以人的审美心理感受审美经验为对象。主张美学对象定位在老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8美学的科学定位:归属于人文科学,美学是关于审美现象的综合性的人文科学,是将以艺术活动为典范的现实审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是一门以人类生存为出发点通过集中审视社会性的审美关系的历史性审美活动,对审美主客体,审美形态,审美经验,艺术存在和审美及审美教育等进行思考解释和论述的学科。9西方美学发展:本体论—认识论—语言学论,本体论:指以本体存在为思考中心的发展阶段,代表人物:毕达哥拉斯(说的和谐)柏拉图(美和美
的关系)亚里士多德(感性事物本身)普洛丁(太一)认识论:主旨探索审美何以可能,如何构成。英国资本主义,培根(美在想象)大陆理性主义:试图将审美现象与最高真理纯粹知识联系起来,代表人物:笛卡尔(我思故我在)法国启蒙主义:美在关系:没就在关系中,以关系为转移。狄德罗 同一事物的内部关系,事物之间的关系,食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德国古典美学:认识论阶段的美学顶峰,康德,三大批判 语言学论—生存论阶段,通过语言的考察来解释审美活动的主体构成。构成作用揭示审美活动的自由超越的非理论本质。10中国美学发展,基本特征:天人合一,远古时期神人以和,先秦儒家:真正的美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互爱。道家:真正的美在于人与道德融为一体。两汉时期:汉代形成了以气,阴阳,五行为核心的宇宙论结构。《淮南子》以道家思想为主,揉和了儒法阴阳等家,董仲舒:天人感应。魏晋时期:美学有了真正的进步,美与艺术自觉的时代。条件,佛教东传,玄学兴起,文学艺术的发展。隋唐:儒道佛三教并重的思想自由,通过杜甫、白居易、韩愈体现。宋:以市民为对象的世俗文艺勃兴,以及市民审美趣味为核心的世俗审美心态勃兴,追求平淡境界,以禅喻诗。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开始暴露虚伪性不合理性。浪漫主义新思潮,崇尚独创,重自我,重个性,重感情的美学思潮。李贽(童心说)11.中国现代美学:梁启超 戊戌变法 ,王国维 意志是生活之父,蔡元培:美育实践为核心,以美学代宗教。鲁迅:通过审美和艺术改造国民精神。
12当代中国美学:纵向(1)20世纪50年代_70年代极左路线统治(2)70年代—80美学热(3)80—90初对当代美学全面比较和反思,横向;主观论美学,客观论,主客观,实践。
李泽厚:美是人类实践获得社会属性。四个条件:实践是制造和使用工具的物质生产实践。是美学研究的根本基础。是自然的人化。美与美感都是社会历史的成果。13.审美活动的存在方式:(1)需要,人的需要世人的本质的一种内在的规定性,不仅是人的一切活动赖以发展的根据和动力,也是显示人的实际发展及其所达到的人化程度的一个根本标志。审美活动的3大动力机制: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需要:人的需要(1)根本上是一种超越了机体限制的社会性需要(2)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3)人既有物质需要也有精神需要,这两方面相互区别渗透,从根本上使人的需要与动物的本能需要区别开。审美需要:(1)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
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都贴性质。(2)从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相互区别和联系的角度看,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精神追求。审美理想:是主体心目中关于美的完善的美的概念。审美理想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建出来的理想形态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主体对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作出的审美判断,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需要组成部分。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中和审美评鉴中表现出来的主管爱好和倾向。审美趣味存在个性性与社会性,特性与普遍的矛盾。审美情趣有明显的个性差异。(1)必须把审美趣味联系与具体的审美对象(2)审美趣味作为主题审美,必须受到审美理想的制约。14: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就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求,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过程。
审美活动的生成状态:(1)惊异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a,柏拉图把惊异看成哲学研究决定性的起点,b,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们有了惊异才开始研究哲学,c,黑格尔把惊异这一范畴引入了美学领域。审美中的惊异:审美惊异不是一种理性的求知欲,而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审美惊异的产生依赖于主体的一定自身条件,也依赖于对象本身一定的客观条件。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的直接接触中,审美体验:主体在具体的审美活动中被具有某种独特性质的客观对象所深深的吸引,情不自禁的对之进行领悟、体味。咀嚼,以至于陶醉其中,心灵受到摇荡和震撼的一种独特的精神状态。属于存在论的范畴。
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惊异,体验,澄明是审美主体的三个主要存在环节。
所谓澄明就是揭开遮蔽寻求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