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史系列篇之--草鞋的前世今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鞋史系列篇之———

文北京/全岳

草鞋的前世今生

【草鞋,泛指以细长草类的叶茎为原料,

是用手工编织的一种古老形制的鞋子。由于原料来源广泛,

编织工艺简单,成为人类穿用最久远、最简约、最廉价的鞋子。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华夏儿女是穿着草鞋走过了几千年,用双足丈量着草鞋的历史,

演绎着草鞋的文化。】SHOES HISTORY

ESSENCE

鞋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六千年前。因为草类为

天然有机材料,极易腐朽而毁灭,在漫长的岁月极难保留草鞋的实物。但是,从考古发现的编制物的印痕不难推断,草鞋的发明至少在6000年前。

沈从文先生在他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谈到古老编织物时说:“值得注意的是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发现的距今六千年前的织物残片……或许是以手工编制而成的某种罗纹织物。”从此书“织物与编织物印痕(图20)”中可以清晰地看出,

半坡遗址发现的编织物纹理与现代编织物纹理竟何其相似。这些织物的纹理,要比草鞋的纹理复杂得多,由此可以推断草鞋在此时或更早,已经诞生。

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时珍曰世本言黄帝之臣,始作履,即今草鞋也。”

可见5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就有了草鞋之物。

最早的草鞋实物,出自西周遗址的考古发现,以及汉墓陶俑脚上着草鞋的画像证实,至少在三千年前的商周时代就有草鞋的穿用。草鞋由鞋底,

鞋耳,鞋鼻三部分组成,结构十分简单。底部的形状与脚底相似,

两侧分布的鞋耳通过草绳与脚面相合,前后的鞋鼻分别与脚趾和脚跟固定,达到穿着稳定的目的。鞋底的纹理经纬分明,

经线之“筋”多为四根构成底形,

纬线之“绳”,交错于经之间,厚实而耐磨;鞋耳可多可少,可长可短,适可而止;前后鞋鼻与鞋底鞋耳连为一体,形成草鞋的基本形状与结构。这种形制简约而实用的草

鞋,几千年来基本没有改变,足见古老发明者的智慧是何等之高超。

草鞋为什么只有鞋耳而没有鞋面呢?有一则久远的故事诠释了它的缘由。

说的是很久以前,有一个吕老汉发明了一种带鞋帮的草鞋,送给街坊邻居们穿用,解除了大家上山砍柴时的赤脚之苦。几天后,一个奴隶主找上门来,

要吕老汉为他家专门打草鞋,想就此发财,结果遭到吕老汉的当场拒绝。那个奴隶主老羞成怒,将吕老汉打得皮开肉绽,昏死了过去。乡邻们闻讯赶来,

见吕老汉奄奄一息。吕老汉忍痛坐起来,就教大家打草鞋的方法。当他教罢如何选草、搓绳、穿鼻、打底后,刚要教如何打鞋面的时候突然倒地而死。打鞋面的方法就此

Vol.39/No.15/Westleather

(下转第67页)

失传。人们怎么打也只能打成没有鞋面的草鞋,也就是只有几个鞋耳的草鞋。所以,古往今来只有鞋耳,而无鞋面的草鞋。

民谣唱草鞋结构“草鞋四股筋,越打越伤心”中的“筋”,就是草鞋的经线,形成草鞋的底形;“新打草鞋八股索,阿妹编来阿哥搓”中“索”,是指草鞋的纬线,交织成厚厚的鞋底;“脸有皱纹,耳朵不少”中的“耳朵”,就是犹如鞋帮的鞋耳。

民间说草鞋结构的谜语“少时青青到老黄,几分遭打结成双,送君千里终须别,弃旧迎新拋路旁”颇为有趣;说草鞋的耳和鼻“有耳不闻雷公响,有鼻不知桂花香,云南贵州都走遍,不知性命落何方”更是惊天动地。无论芒草、蒲草还是稻草、布条编织的草鞋,

其形制基本相同。最早称草鞋为

“屝”。战国初年的《左传·僖公四年》,就有“屝”的描述:“若出于陈郑之间,共其资粮屝屦,其可也。”这其中的“屝”,即草鞋;“屦”,即鞋的统称。那时还没有发明“鞋”这个字,“屦”就等同现在的鞋字。

“资粮屝屦”四个字,足以说明草鞋与粮食同等的重要。

“屝”之后,草鞋还有“屩”、“蹝”、“不借”等不同的称谓。

汉代《急就篇》“屐屩封粗羸窭贫”中“屩”,就是指草鞋。《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蹑屩担簦,说赵孝成王。”

《孟子·尽心上》:“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

也”;《急就篇》“裳韦不借为牧人”中的“不借”,也指的是草鞋。草鞋怎么有“不借”这个奇异的名字呢?《释名·释衣服》:“言贱易有宜各自蓄之。不假借人也。汉文帝曾履不借以视朝。”晋崔豹《古今注》

:“不借者,草履也。以其轻贱易得,故人人自有,不假借于人。自古丝质者为履,麻质者为不借,或以其易于损坏而称不借。”

自从汉朝的“履”字成为鞋子的统称后,

“草履”就成为草鞋的通用名;自从唐朝的“鞋”字成为鞋子的统称后,

“草鞋”就成为草鞋的通用名,一直沿用至今。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雅士更是穿草鞋、说草鞋、写草鞋、吟草鞋,于是“不借”的草鞋传世流芳。

“舜视弃天下,犹弃敝蹝也”这句话名垂千古。其意是说,像舜这样的天子,

为国事劳累却得不到一点好处,所以丢掉这样贵而不富的天子之位,就像仍掉破草鞋那样毫不可惜。而后来人连个县令这样的芝麻官也舍不得丢掉,是因为他们得到了许多好处。“蹝”字,汉赵岐解释说“蹝,草履也。敝喻不借。”

汉元帝时代的黄门令史游奉命编纂《急就篇》,第一次把各种鞋履言简意赅地收入其中:“履舃鞜裒縀紃,靸鞮卬角褐袜巾。裳韦不借为牧人,完坚耐事愈比伦。屐屩封粗羸窭贫……”短短三十余字,

草鞋“不借”和“屩”竟提及两次。

《急就篇》问世后,“蓬门野贱,

穷乡幼学,递相承禀习之。”可见受众之多,影响之大。

诗圣杜甫落难成都,自建草堂,更自编草鞋,可见生活之困顿。因无芒草可寻,只好把棕榈树那又细又长又结实的棕丝采下来,学着打起棕草鞋来。从此,

家人都穿他打的棕草鞋,乐此不疲。诗人以其超人的想象力用棕丝自编棕草鞋,

于是草鞋又多了一款新品种。诗坛名人打棕草鞋的故事一时被传为佳话。无论草堂的“草”,还是草鞋的“草”,都是杜甫一生历经磨难的真实写照:贫贱不移的风骨,催生了绝世的“诗圣”

。苏东坡不但爱穿草鞋,还赞美它“竹仗芒鞋轻胜马”。这里的“芒鞋”,是用芒草编的草鞋。诗人在《定风坡》中咏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诗人描写自己在途中遇雨时拄竹杖、穿芒鞋的心境以抒发自己不惧怕政治风云变幻和泰然自若的生活态度,尽显遭遇挫折也无所畏惧的倔强性格。同时,也表现了他在政治上虽不得志,但却能在精神上以苦作乐,随遇而安,堪称善于摆脱心灵枷锁的哲人。就连他足下的芒鞋,也为他自家所编。五十亩杂草丛生的荒地,多年生的芒草随处可见,苏东坡岂能错过这些天赐鞋料的良机。再从他“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