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损伤病理学》PPT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
18
2.干细胞因子受体的变化规律
干细胞因子受体(SCFR),C-kit 干细胞、集落形成细胞和肥大细胞 C-kit/SCF信号传导途经 增殖和分化中起重要作用 原始干细胞C-kit的表达 造血早期起重要作用
h
19
(三)细胞增殖与死亡基因 骨髓细胞凋亡及修复
1.bcl-2 家族
线粒体外膜、内质网膜及核外膜
感染发生时间:照后2天,照后1~2周为多见
感染的菌种:早期革兰氏阳性球菌
晚期革兰氏阴性杆菌
感染部位:全身感染多见
局部感染口咽部和皮肤
霉菌感染:极期或后期
使用抗菌素,菌群失调
机体衰弱
重症骨髓型和肠型多见
h
11
4 远期效应病变
远期效应:指受照射后数月,数年甚至数十年
所发生的慢性损伤效应。
远期效应特点:累及脏器组织的广泛性
h
13
(一)造血组织的病理变化
<12Gy,细胞凋亡为主 常见于照后1天内,最多见于照后6h 凋亡的过程:早期、中期及晚期3个阶段 早期:核染色质浓缩、聚集,在核内形成不规则的染色质
团块,聚集在核膜下,呈环状、半月形、条索状、 戒指形或不规则形 中期:核染色质进一步浓缩、聚集,核完整性被破坏 形成数个大小不等、形状不一的核碎片 晚期:核碎片被细胞膜性结构包绕 连同局部细胞器一起形成凋亡小体 可游离于细胞之间,亦可被邻近细胞吞噬 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结构完好 核固缩,胞浆发泡,h 或细胞皱缩,细胞质浓缩 14
h
3
序言
伦琴射线发现的第二年(1896年):病理学 40~60年代:国内外高峰
骨髓、淋巴组织、胃肠道等敏感组织 70~80年代:中枢神经系统 近10年:并发症(放射性肺、肝等纤维化
造血和免疫功能低下 霉菌感染 放射性皮肤溃疡及其癌变)
h
4
一、急性放射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一)组织细胞的辐射敏感性
辐射敏感性取决于:细胞分化程度、细胞增殖能力 代谢状态及细胞周围环境等
肠型(狗为10~100GyHale Waihona Puke Baidu大鼠10~250Gy)
脑型放射病(100~1500Gy)
基本病变:
早期: 广泛的细胞变性、凋亡和坏死
严重的血管反应和出血
致死性、继发性感染
晚后期:
多种远期损伤效应病变 h
7
1 组织细胞的广泛变性、凋亡和坏死
效应细胞:
淋巴细胞、造血细胞、生精细胞
肠上皮细胞(见于肠型和脑型)
放射损伤病理学
一、急性放射病的基本病理变化
(一)组织细胞的辐射敏感性
(二)放射损伤的基本病变
二、各器官系统的病理变化
(一)造血组织的病理变化
(二)淋巴组织的病理变化
(三)消化道(小肠)的病理变化
(四)消化腺(肝脏)的病理变化
(五)中枢神经系统(脑)的病理变化
(六)呼吸系统(肺)的病理变化
(七)皮肤的病理变化
5 基本恢复期
造血细胞明显增多,形态良好,增生活跃
各系统各阶段细胞比例及形态基本恢复至正常
h
17
(二)造血生长因子及受体的变化
1.IL-3基因表达在骨髓辐射损伤后的变化
IHC、ISH及IS RT-PCR IL-3mRNA造血细胞凋亡减少 造血细胞修复时增加 内源性IL-3表达 凋亡后修复中起促进作用
中度
感觉器官上皮 内皮细胞 皮肤 唾液腺 肾肝肺的上皮
低度 CNS 内分泌腺 心脏
不敏感 肌肉
软骨 骨 结缔组织
同属高度敏感组织细胞 病变的发生时间: 细胞分裂周期
h
6
(二)放射损伤的基本病变
小剂量(1Gy以下): 放射反应
极大剂量(1500Gy以上): 射线下死亡
在1~1500Gy:
骨髓型(1~10Gy)
3 “空虚”期
造血细胞几乎消失殆尽,脂肪细胞充塞
散在少量的浆细胞及网状细胞
显示造血功能极度低下
血池
h
16
(一)造血组织的病理变化
4 再生修复期
造血细胞再生灶
幼稚造血细胞为主,分布致密,每见核分裂像
细胞核内Ag-NOR及DNA含量增加
再生灶位于小梁旁、骨内膜下或小血管周
以红系细胞再生较早,粒系和巨核细胞居后
123456
A
35
30
百分率(%)
25
apoptosis
20
necrosis
15
C
10
5
0
0Gy
6Gy
9Gy
12Gy 15Gy 20Gy
照射剂量
图1 照后6h骨髓和淋巴细胞凋亡和坏死情况
(一)造血组织的病理变化
2 残留期 残存少量的发生变性的巨核细胞 晚、中幼红、粒系细胞少量 充血和出血加重,出现水肿
神经元细胞(见于脑型)
细胞肿大
胞核浓缩或肿胀,空泡化
核固缩、碎裂、溶解消失
线粒体、内质网一系列损伤,核糖体减少
典型的凋亡现象
h
8
2 严重的血管反应和出血
照后数小时: 小血管扩张充血、血瘀滞 微血栓、水肿和出血 通透性明显升高 内皮细胞变性、凋亡和坏死 管壁破裂或细胞连接增宽
h
9
3 致死性继发性感染
h
1
放射损伤病理学
三、中子辐射损伤病理变化及其特点 (一)中子对机体组织作用的某些特点 (二)中子损伤的病理变化及其特点 四、辐射远期效应的病理变化 (一)血液和造血器官的变化 (二)辐射致癌效应 (三)对胎儿的损伤效应 (四)加速老化 (五)缩短寿命
h
2
复习题
简述放射损伤的基本病理变化。 试述放射的远后效应及其主要病理变化。
细胞分化程度低、分裂活跃、代谢旺盛(即DNA合 成旺盛)的组织辐射敏感性较高,反之则较低 同一组织器官:各类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差异 小肠粘膜:腺窝细胞敏感,绒毛上皮敏感性低 睾丸:生精上皮敏感,间质和支持细胞低度敏感
h
5
表1 人体各种组织对射线的敏感性
高度 淋巴结 胸腺 骨髓造血 肠上皮 性腺 胚胎组织
病理变化的多样性
主要的远后效应:
造血功能障碍(血像异常、贫血、白血病)
免疫功能低下和重建不良
恶性肿瘤、晶体混浊(白内障)
生育力下降、胚胎畸形、青少年发育障碍
老化加速、寿命缩短、遗传效应
顽固性皮肤溃疡、多种器官纤维化
h
12
二、各器官系统的病理变化
(一)造血组织的病理变化
1 凋亡和坏死清除期 造血细胞核膨胀、核固缩碎裂,吞噬 红系细胞(尤其原幼和早幼) 对射线更敏感,损伤早且严重 粒系细胞和巨核细胞 血窦和小血管扩张、充血、血淤滞
感染:最多见和严重的并发病变之一
原因:白细胞数量和功能的下降
网状内皮系统功能的减退
免疫功能的抑制
皮肤和粘膜等正常屏障功能的削弱
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细菌入侵
感染的发生率:骨髓型放射病最多见
肠型和脑型活存时间短而减少
感染的部位:以口腔、肠道和肺为多见
肠型以肠道多见,骨髓型以口腔多见
h
10
3 致死性继发性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