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求语文课堂上的有效对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求语文课堂上的“有效对话”
案例背景
苏格拉底与弟子柏拉图通过对话,阐发了智者对人类,对世界,对宇宙的追问。

巴西著名教育家保罗·弗来恩则指出教育和教学应该是对话式的,是一种对话性的、创造性的活动。

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效率高低往往取决于对话过程中的有效程度。

而当下语文教学中的对话存在的以下问题令人堪忧:
一.虚假对话教师有一系列预设问题和预设答案,学生揣摩教师意图,给教师以想要的答案,学生是教师思想和教参答案的代言人。

二.精英对话在这种对话中主角是少数善于思考,善于表达的学生而多数学生只是看客,课堂中的对话只是几个精英学生在表演着思维的艺术体操,其他学生则冷眼旁观。

三.肤浅对话
当学生把自己的感受或看法表达出来之后教师不作任何评价或者只一个劲叫好或者干脆莫衷一是。

由于教师未对学生进行积极、正确、深入的引导,学生仍停留在原有认知水平上。

综观以上现象我们不禁追问:何谓有效对话?如何做到有效对话?下面的教学片段是《白色方糖》,在教学中教师充分重视课堂对话的有效性,从而使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案例描述
1:朱老师将全班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互问互答,教师也参与其中。

文中有这样两个句子:“我把一块白色方糖投入他的杯盏中”,“我把一块白色方糖放进他的杯中”这两个句子分别出现在文章的前后两段,片段一:
生1:投和放能否互换?生2:投是不经意的动作。

师:你分别做一下这两个动作,有什么不同吗?生2:“放”进去的方糖伴随着搅拌漫漫融化,“投”可能会溅出来。

师:哦,那你说说“投”可能包含哪些看不见的东西?生2:可能是尊重、关心吧!
生3:为什么偶然的动作会让这个老人很感动?
师:他的老伴没了,女儿走了,本来已经没有人为他泡咖啡,而现在我为他这样
泡咖啡他感动了,是吗?
生4:我觉得有两种可能,第一种是你说的,第二种是也许这样的动作他的女儿他的老伴做过,他觉得很温馨。

师:你为你的亲人泡过咖啡吗?也许会成为别人温馨的记忆哦!记住:要“放”。

与其对老爸老妈说我以后赚大钱孝敬你还不如把你的爱落实到一举一动!
案例分析
有效对话的实现需要教师追求对话深度
语文教学的魅力在于提升生命韵味,陶冶人文情怀,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若不能使学生思想上有所触动,情感上激起共鸣,内心里有所沉淀,那么我们的教育无异于雪泥鸿爪转瞬即逝同时也失去了它的本真价值。

在《白色方糖》中朱老师先是创设了一个模拟情境:“你来做一下放这个动作”。

让学生在做中比较出“投”和“放”这两个词的区别,品味出一个“放”字的微妙之处在于这“放”字包含着太多的东西比如细心、关爱、尊重等。

由学生的问题“为什么一个细小的动作让这个老人如此感动”引领学生更进一步走进这个孤独老人的内心世界,然后老师很自然地话锋一转“你为你的亲人泡过咖啡吗?也许会成为别人温馨的回忆,记住哦要放!”当学生若有所思的表情出现时也就意味着有些东西已经沉淀到他的内心里了。

德国大文学家歌德曾说过:“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朱老师似是漫不经心实是别有用心地引领学生一步步由浅表到内核由文章到生活进行思索,在步步深入的对话过程中叩问学生心灵,学生受感染被熏陶并自主地走向精神成长而这过程又是那么自然而然,正所谓“润物细无声”,正因为朱老师追求对话深度从而实现有效对话进而很好地实现语言和精神的统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