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忘却的记念》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设计

【素养目标】

1.了解鲁迅的生平及创作,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及相关资料。

2.分析文章的语言,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的情感,梳理情感脉络。

3.分析并概括柔石、白莽的形象特征。

4.学习爱国青年为追求真理、为进步事业而舍生忘死、勇于献身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理解关键语句,体会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旧中国的救亡图存的斗争过程中,有这么一群青年人,他们不畏强权,不畏牺牲,以鲜血铺就了新中国的明天。今天,我们一起跟随鲁迅先生,走近《为了忘却的记念》。

二、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字豫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2.了解“散文”

散文是文学的一大样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报告文学等;狭义的专指表现作者情思的叙事、抒情散文。散文以表现性情见长,形式自由,结构灵活,手法丰富多样,抒情、叙事、议论各主其事,也可兼而有之。散文的最主要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

3.相关背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配合其军事“围剿”,疯狂地进行文化“围剿”。他们一方面利用其御用文人对抗革命文艺运动,一方面大肆逮捕、拘禁、秘密杀害革命作家。1931年1月17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作家被捕;同年2月7日,被秘密枪杀于上海龙华的特务机关松沪警备司令部。大批“左联”作家被通缉,鲁迅先生也时刻面临被捕的危险境地。鲁迅先生没有畏惧反动派的屠刀和淫威,在闻知柔石、白莽等“左联”的五位青年遇难的消息后,发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前驱的血》《黑暗中国的文艺界的现状》等文章,深刻揭露反动派的罪行。在烈士遇难两周年的日子里,即1933年2月7日至8日,鲁迅先生怀着无限的悲愤写下这篇文章《为了忘却的记念》。

4.解题

①“为了”,表明目的;

②“忘却”,即忘记;

③“记念”,即“纪念”,有深切怀念之意。

5.了解“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是中国共产党于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上海领导创建的一个文学组织,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

6.了解“左联五烈士”

1931年2月7日,左联作家有柔石、胡也频、殷夫、冯铿及尚未加入左联的李伟森与其他18位共产党员,被国民党秘密杀害于上海龙华。牺牲的这5位年轻作家,史称“左联五烈士”。“左联五烈士”就义后,左联即刻发表了抗议和宣言,指斥国民党暴行,国内外进步力量也声讨这一暴行。

三、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竦.身(sǒng)不屑.(xiè)惴.惴(zhuì)

爱憎.(zēng) 戳.穿(chuō) 吮.血(shǔn)

什.物(shí)涅槃.(pán) 挈.妇(qiè)

2.解释词语。

隐约其辞: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使人不易完全明白。

素不相识:向来不认识。

明珠投暗:比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集团,也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

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仓皇失措:匆忙慌张而不知所措。

急于事功:做事急于求成。

延口残喘:比喻勉强维持生存,用于将死之人。

(二)初读课文。

【思考1】通读课文,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写与白莽的交往,交代写作的目的。

第二部分:写与柔石的交往。略写冯铿。

第三部分:白莽柔石被捕。

第四部分:狱中的情况和遇难,我的境遇和心情。

第五部分:抒发悲愤之情,表达坚定的信念。

四、文本研究

【思考1】研读内容,理解含义

1.怎样理解题目的“忘却”和“记念”?

明确“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因为“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可见,所谓“忘却”,就是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鲁迅的心情太沉痛了,但是为了战斗,必须调整情绪,摆脱悲哀。“为了忘却”就是为了战斗,要以战斗作为对烈士更好的纪念。

2.文章第一部分第二段中“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只在《文艺新闻》上有一点隐约其辞的文章”这句话的含意应如何理解?

明确这句话极概括地叙述了当时上海报刊对五烈士遇害牺牲的四种不同态度:①“不敢”,同情革命者,想刊载以揭露反动派,但怕惹祸;②“不愿”,不想惹是非、担风险,明哲保身;③“不屑”,站在反动立场上,充满轻视情绪,认为革命者流血牺牲不值一提;④“隐约其辞”,只有《文艺新闻》巧妙地透露出一些消息。

3.第四部分中“原来如此!……”自成一段,其中的感叹号和省略号各有什么作用?试分析该句的深层次含意。

明确作用:感叹号表明了作者此时正在挂念狱中的进步青年,却忽然得知他们已被杀害的震惊;而省略号表明了作者更加复杂的感受,有对反动政府残暴的极度愤慨和对青年们遇害的巨大悲伤,因感情过于强烈而无法诉诸言语。深层次含意:反动派竟如此卑劣凶残地对待无辜青年,柔石等这样的好青年竟会遭到如此残酷的杀害。

4.文章第五部分最后一段中“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有怎样深刻的含意?请简要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