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生理课件:肾的排泄功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蛋白质 葡萄糖
Na+ K+ Cl磷酸根 尿素 尿酸 肌酐 氨
血 浆 原 尿 终 尿 重吸收率 (g%) (g%) (g%) (%)
99
8
0.03
0
100
0.1
0.1
0
100
0.33
0.33
0.35
99
0.02
0.02
0.15
94
0.37
0.37
0.6
99
0.004
0.004
0.05
67
0.03
0.03
2. 神经调节
剧烈运动时,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末梢释放去甲 肾上腺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α受体,肾血管收 缩,肾血流量减少。参与血流量的再分配
3. 体液调节 人体急性失血或中毒性休克时,血管紧张素和血 管升压素释放增多,肾血管强烈收缩,肾血流量 急剧减少。维持一定的血压,保证重要器官(心、 脑)的血液供应。
√E. 滤过膜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
1.尿生成的基本过程包括: (ABC)
A.肾小球的滤过
B.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C.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D.集合管的浓缩和稀释
E.经输尿管输送到膀胱贮存
2.肾脏血液供应的特点是:
(ABCDE)
A.血流量大,主要供应肾皮质
B.经过两次毛细血管网
C.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压高
出球端 有效滤过压 =45 –(35+10) = 0(mmHg) ≤0 无滤液生成
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生成的超滤液 (原尿)量,125ml/min
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钟的肾血浆流量 的比值。19%
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
1. 有效滤过压(EFP) ①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剧烈运动、急性失血→血压降低→EFP↓→尿量减少 ② 肾小囊内压 结石、肿瘤压迫→囊内压↑ → EFP↓→尿量减少 ③ 血浆胶体渗透压 肝病或静脉输入大量生理盐水→ 胶体渗透压↓→
调节性重吸收(受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调节)
2、K+的重吸收
重吸收量占总滤过量的94% 部位:主要在近端小管(65-70%) 机制:主动重吸收
3、HCO3-的重吸收
部位:近端小管80-90%,其余在远端小管和集合管 机制: 被动重吸收 特点:⑴ 以CO2的形式重吸收;
⑵ HCO3-的重吸收优先于Cl-的重吸收; ⑶ HCO3-的重吸收与Na+-H+逆向交换呈正相 关(H+分泌↑→重吸收HCO3-↑)。 意义: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③ 重吸收的途径
跨细胞途径和细胞旁途径
④ 重吸收的方式
原发性主动转运:Na+、K+的重吸收
主动
同向转运: Na+和葡萄糖的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
逆向转运: Na+—K+交换 Na+—H+交换
被动:单纯扩散、易化扩散、水逆着渗透压梯度被重吸收
出胞和入胞:大分子物质
1、NaCl和水的重吸收
第三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及其分泌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物质转运功能包括重吸收和分泌 ① 重吸收
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原尿中某些成分重新 摄回血液的过程。 ② 分泌 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产生的物质 或血液的某种物质转运至小管液中
成分

蛋白质 葡萄糖
Na+ K+ Cl磷酸根 尿素 尿酸 肌酐 氨
0.1
0
0.0001
0.0001
0.04
0
一、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
① 重吸收证据 量:原尿180L/d→终尿1.5L/d 质:原尿中的葡萄糖、氨基酸浓度与血浆相同, 终尿中几乎没有葡萄糖、氨基酸。
② 重吸收的特点:选择性重吸收 有用的全部、大部、部分重吸收(如葡萄糖、氨基 酸、维生素等)(如水、Na+、Cl-) 无用或有害的则不吸收(如肌酐、氨等)。
D. 一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尿量
E. 两侧肾脏每分钟的血浆流量
6.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率为:
A. 100ml/min D. 200mi/min
√B. 125ml/min
E. 175ml/min
C. 150ml/min
7. 原尿的成分:
A. 和终尿近似
B. 葡萄糖比终尿少
C. Na+、K+浓度比血浆高 E. 葡萄糖含量比血浆少
2、分泌NH3
部位: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酸中毒时近端小管也分泌 来源:谷氨酰胺脱氨 机制: 扩散,与H+结合成NH4+ 特点:泌NH3与泌H+相关 意义:排酸保碱
调节机体酸碱平衡
3、分泌K+
部位: 远曲小管、集合管 机制: Na+-K+交换
特点:Na+-K+交换与Na+- H+交换竞争性抑制。 酸中毒: Na+- H+ ↑, Na+- K+ ↓→泌K+ ↓→高血钾症 碱中毒: Na+- H+ ↓, Na+- K+ ↑→ 泌K+↑→低血钾症

① 近端小管
Na+在钠泵的作 用下主动重吸收; Cl-在电场力的作 用下被动重吸收; 水在渗透压的作 用下被动重吸收
② 髓袢
降支细段:对水通透性 高,对NaCl通透性极低
升支细段:对NaCl易通 透,对水不通透
NaCl H2O
③ 升支粗段:
✓ 对NaCl的重吸收, 通 过 Na+: 2Cl-: K+ 同向转运体和 钠泵的协同作用 完成
肾小管
髓袢降支粗段
髓袢降支细段 髓
髓袢升支细段 袢
远端小管 髓袢升支粗段 远曲小管
皮质肾单位和近髓肾单位
皮质肾单位
分布
外、中皮质层
占肾单位总数 80-90%
肾小球体积

髓袢
短(只达外髓层)
小动脉口径
入﹥出
出球小动脉分支 形成毛细血管网缠绕
在皮质部肾小管周围
球旁器
有,肾素含量多
功能
尿的生成
近髓肾单位 内皮质层 (近髓) 10-15% 大 长(深入内髓层) 差异小 形成肾小管周围毛细 血管网和U形直小血管 几乎无 尿的浓缩与稀释
D.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内血压低
E.肾血流量有自身调节
3.正常情况下,下列哪些物质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膜:
A.水
B.电解质 C.蛋白质
(ABD)
D.葡萄糖 E.脂肪酸
4. 组成近球小体的细胞包括: (ABD) A. 近球细胞 B. 致密斑 C. 闰细胞 D. 间质细胞 E. 主细胞 5. 肾小球的有效滤过压取决于:(ACD) A.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B. 血浆晶体渗透压 C. 肾小囊内压 D. 血浆胶体渗透压 E. 全身动脉血压
1.8
45
0.004
0.004
0.05
79
0.001
0.001
0.1
0
0.0001
0.0001
0.04
0
滤过屏障—滤过膜
肾小球毛细血管内的 血浆经滤过进入肾小 囊,其间的结构称为 滤过膜
滤过膜的结构
①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有直径为70-90nm的窗孔, 通透性大,阻止血细胞通过 ② 基膜 有直径为2-8nm的网孔, 允许水和部分溶质通过 ③ 肾小囊脏层足突 有直径为4-11nm的裂孔, 限制蛋白质通过
D. 可调节血管升压素的分泌;
E. 可感受肾血流量的变化
4.肾脏球旁细胞的生理功能是:
A. 分泌血管紧张素 √B. 分泌肾素 C. 分泌醛固酮
D. 分泌前列腺素
E. 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
5.肾小球滤过率是指:
A. 一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超滤液量
√B. 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超滤液量
C. 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尿量
血 浆 原 尿 终 尿 重吸收率 (g%) (g%) (g%) (%)
99
8
0.03
0
100
0.1
0.1
0
100
0.33
0.33
0.35
99
0.02
0.02
0.15
94
0.37
0.37
0.6
99
0.004
0.0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4
0.05
67
0.03
0.03
1.8
45
0.004 0.004
0.05
79
0.001
0.001
球 旁 器(近球小体)
① 近球细胞(球旁细胞):分泌肾素 ② 致密斑:感受小管液中NaCl含量的变化,并将信息
传至球旁细胞,调节肾素的释放。 ③ 球外系膜细胞(间质细胞):具有吞噬功能
肾血液循环的特点
1. 血流量大,主要分布在皮质 2. 两套毛细血管网血压差异大 ① 肾小球毛细血管网的血压高 →有利于肾小球的滤过 ②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网的血压低 → 有利于肾小管的重吸收
机械屏障:有效半径大于4.2nm的物质不能通过 电学屏障:带负电荷的物质不易通过,带正电荷的
物质较易通过。 以机械屏障为主,电学屏障主要阻止带负电荷的白
蛋白
滤过动力—有效滤过压
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 囊内压)
入球端 有效滤过压
=45 –(25+10) =10(mmHg) >0 有滤液生成
√D. 蛋白质含量比血浆少
8. 哪种情况可导致肾小球滤过率升高:
A. 注射大量肾上腺素
B. 肾交感神经兴奋
√C. 快速静脉滴注生理盐水 D. 静脉滴注高渗葡萄糖液
E. 注射血管升压素
9. 肾炎患者出现蛋白尿主要是由于:
A. 血浆蛋白浓度升高 B. 肾小球滤过率增高
C. 囊内压降低
D.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肾的排泄功能
排泄
➢ 定义:机体将物质代谢的终产物和进入体内的异 物以及过剩的物质,经血液循环由相应的途径排 出体外的过程
➢ 人体的排泄途径及主要排泄物 ① 呼吸:CO2、水、挥发性物质 ② 消化:唾液排出重金属、消化管排泄胆色素和无
机盐。注:粪便的排出不属于排泄 ③ 皮肤:汗液 ④ 肾:尿的生成
排泄的生理意义:维持内环境的稳态
D. 由皮肤排出水和汗液 E. 由肾脏排出尿液
2.肾动脉压由120mmHg升到150mmHg时肾血流量变化:
A. 明显增加
B. 明显减少
√C. 无明显改变
D. 先增加后减少 E. 先减少后增加
3.关于致密斑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可感受入球小动脉血压的变化
B. 可感受血液中NaCl含量的变化
√C. 感受小管液中NaCl含量的变化;
肾血流量的调节
1. 自身调节 肾血流量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因素的作用,在肾动脉 灌流压变动于80-180mmHg范围内时,保持相对稳定 的现象。 意义:在安静状态 下维持肾脏血流量 的稳定和正常的泌 尿机能。
肌源性学说
80→180mmHg ↓
入球小动脉受牵张刺激增强 ↓
口径缩小,阻力增大 ↓
使流入的血量不致增多
4、葡萄糖的重吸收
① 吸收部位:仅限于近端小管 ② 吸收方式:继发性主动转运 ③ 近端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超过
8.96~10.08mmol/L时,已达极限。 ④ 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时的最低血糖浓度 ⑤ 人体两肾全部近端小管在单位时间内能重吸收葡
萄糖的最大量,称为葡萄糖的吸收极限量。
✓ 速尿和利尿酸抑 制该转运体,发 挥利尿作用
④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受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的调节——调节性重吸 收其余肾小管各段的重吸收——必然性重吸收
NaCl和水的重吸收小结
1、近端小管 Na+主动,Cl-被动,水在渗透压的作用下被重吸收 2、髓袢 降支细段:水被重吸收,而NaCl不被重吸收 升支细段:NaCl被重吸收,而水不被重吸收 升支粗段:按Na+:2Cl-:K+的比例重吸收 3、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思考:在安静、 运动、应急情况下肾血流 量是如何调节的?
尿生成的过程
① 肾小球的滤过 ②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 ③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
尿生成的过程
第二节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滤过:血液流过肾小球时,血浆中水分和 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进入肾小囊形成原 尿的过程。
原尿 = 血浆的超滤液
成分
K+代谢的特点: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也要排出 一部分 对长期不能进食的病人补钾
思考: 1、哪些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和Na+有关? 2、哪些物质的重吸收与分泌与酸碱平衡有关?
第四节 尿的浓缩和稀释
肾脏通过尿液的浓缩与稀释调节水平衡,当机体缺水 时,水重吸收多,尿量少,尿被浓缩,保护体内的水 分;当机体多水时,水重吸收少,尿量多,尿被稀释。 1、尿液渗透压 > 血浆渗透压 = 高渗尿→ 浓缩 例如:出汗、呕吐、腹泻→机体缺水 2、尿液渗透压 < 血浆渗透压 = 低渗尿→ 稀释 例如:输液、饮水→机体多水 3、尿液渗透压等于血浆渗透压 = 等渗尿
EFP↑ → 尿量增多
2. 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急性肾小球肾炎时:少尿、蛋 白尿、血尿 3. 肾血浆流量 肾血浆流量增多,血浆胶体渗 透压升高速率减慢,达到平衡 点时间延长,有效滤过长度增 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大。
1.排泄途径不包括:
A. 由肺呼出CO2
B. 由大肠排出食物残渣
√C. 由大肠排出混合于粪便中的胆色素
➢ 肾脏的功能 ① 排泄功能:生成尿 ② 内分泌功能: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等 ③ 调节机体酸碱平衡 ④ 调节机体离子平衡 ⑤ 调节机体水平衡
排泄系统
本章基本内容
1 与尿生成有关的结构
2 尿液生成的基本过程
3 尿液生成的调节
4
尿液的排放
第一节 肾的结构和血液循环特点
肾小球
肾小体
肾小囊
肾单位
近曲小管 近端小管
二、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
分泌作用:肾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将自身代谢产 生的物质分泌至小管液中 排泄作用:将血液的某种物质排入小管液中 二者统称为分泌
1、分泌H+
部位:主要在近端小管 机制: Na+ —H+交换,属继发性主动转运。 特点:每分泌1个H+,可重吸收1个Na+和1个HCO3意义:排酸保碱,维持体内酸碱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