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接受·文学形式·意识形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接受·文学形式·意识形态

【摘要】:新千年以来,在破除“本质主义”迷信、反思“文化研究”不足之后,重新审视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关系价值成为文学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本文认为,文学本性的认识应该有三个基本维度,即文学接受、文学形式、意识形态。论文以综合性视角和系统的方法,从关系反思和理论建构的意图出发,以历史上出现的“五种”文学基本观念即“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客观说”、“接受说”为讨论的场域,分别从形式观念、关系形态、原因阐释三个层面,主要探讨了文学接受、文学形式、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五种”复杂关系构成,即“传达关系”、“表述关系”、“审美关系”、“客体关系”和“自反关系”。全文除导言和结论外,共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讨论的是文学形式、意识形态、文学接受三个核心范畴和相关理论认识问题。关于文学形式讨论的主要问题有,我国当代文学理论对文学形式认识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当前文学形式的理解困境是什么?该怎样重新认识文学形式?关于意识形态讨论的主要问题有,传统理论对意识形态的认识的主要线索是什么?在当代意识形态理解遇到了什么困难?该怎样重新理解意识形态?关于文学接受讨论的主要问题有,文学接受在传统理论中是否发挥作用和作用是什么?该如何认识“期待视野”这一接受美学“方法论顶梁柱”的理论有效性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对“期待视野”的确定方法可能会有哪些?第二章讨论的是“模仿说”下文学接受、传达形式与意识形态三者关系问题。首先,从文学形式观念层面,讨论了何谓“模仿说”下

的总体形式观念“传达形式”?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哪些?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样的关联?其次,从“三者”关系层面,讨论了“传达关系”的三种主要表现形态,即“自然社会理性传达关系”、“宗教神学信仰传达关系”、“人文主义理性传达关系”。再次,对“传达关系”得以形成的原因加以阐释,问题包括:是什么构成了“传达关系”得以形成的“绝对性”话语权威?口头传播如何影响了“传达关系”的传达方式?为什么说“对等思维”水平下的“世界观念”阅读期待是“传达关系”得以形成的主体性条件?第三章讨论的是“实用说”下文学接受、表述形式、意识形态三者关系问题。首先,从文学形式观念层面,讨论了何谓“实用说”下的总体形式观念“表述形式”?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哪些?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其次,从“三者”关系层面,讨论了“表述关系”的三种主要形态,即“修辞层表述关系”、“类型层表述关系”、“中心层表述关系”。再次,对“表述关系”得以形成的原因加以阐释,问题包括:王权政治如何建立起“表述关系”得以产生的“社会性”话语权威?自然人性和世俗观念如何影响了“表述关系”的表述方式?为什么说“定向思维”水平下的“趣味”阅读心理是“表述关系”得以形成的主体性条件?第四章讨论的是“表现说”下的文学接受、审美形式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首先,从文学形式观念层面,讨论了何谓“表现说”下的总体形式观念“审美形式”?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其次,从“三者”关系层面,讨论了“审美关系”的三种主要表现形态,即“中介审美关系”、“实践审美关系”、“理性审美关系”。再次,对“审美关系”得以形成的原因加以阐释,问题包括:“个人主义”意识形态如何确立起“审美关系”得以产

生的“主体性”话语权威?社会表述危机如何在“立法之人”上得到调节并表现在文学领域?为什么说“闭合思维”水平下的“反思性直觉”是“审美关系”得以形成的主体性条件?第五章讨论的是“客观说”下的文学接受、客体形式与意识形态三者关系。首先,从文学形式现象层面,讨论了何谓“客观说”下的总体形式观念“客体形式”?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哪些?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其次,从“三者”关系层面,讨论了“客体关系”三种表现形态,即“不透明客体关系”、“透明性客体关系”、“半透明客体关系”。再次,对“客体关系”得以形成的原因加以阐释,问题包括:现代社会“工具理性”如何确立起“客体关系”得以形成的“无意识结构”话语权威?文学学科独立如何影响了文学客体的存在方式?为什么说“形式思维”水平下的“文本深蕴”期待是“客体关系”得以形成的主体性条件?第六章讨论的是“接受说”下的文学接受、自反形式与意识形态三者间关系。在引言部分,简要讨论了“客观说”之后有没有一种新的基本文学观念产生?该怎样理解“接受说”?接下来讨论的是,首先,从文学形式观念层面,讨论了何谓“接受说”下的总体形式观念“自反形式”?其表现形式主要有哪些?它们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其次,从“三者”关系层面,讨论了“自反关系”的三种主要表现形态,即“消解性自反关系”、“交流性自反关系”、“生产性自反关系”。再次,对“自反关系”得以形成的原因加以阐释,问题包括:当代“文化主导”如何确立起“自反关系”得以形成的“对话性”话语权威?新的“范式”转移如何影响了“自反关系”的经验维度的形成?为什么说“逆转思维”水平下的“对话交流”期待是“自反关系”得以形成的主体性条件?结论部分:对五种文学

观念之间的关系加以简要评述总结,提出走向“关系诗学”的思想主张。【关键词】:文学接受文学形式意识形态文学观念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I0

【目录】:摘要6-8ABSTRACT8-14导言14-38一、研究背景14-20二、研究现状20-29三、研究思路29-38第一章核心范畴:文学形式、意识形态、文学接受38-77第一节关系与话语:理解文学形式38-52一、文学形式传统理解39-46二、文学形式理解困境46-49三、文学形式重新阐释49-52第二节描述与实践:理解意识形态52-67一、意识形态传统理解52-56二、意识形态理解困境56-60三、意识形态重新阐释60-67第三节经验与阐释:理解文学接受67-77一、隐蔽动力:文学接受在历史上的文学功能67-69二、期待视野:先验结构与体验建构互动生成69-74三、实际应用:期待视野多种阐释方法可能性74-77第二章模仿说:文学接受、传达形式与意识形态77-120第一节形式观念:”模仿说”与”传达形式”77-90一、何谓”传达形式”78-81二、”传达形式”表现81-90第二节关系形态:文学接受、传达形式与意识形态90-103一、”自然社会理性”传达关系91-97二、”宗教神学信仰”传达关系97-10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