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ppt
靶向药物汇总分析PPT
加强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个性化精准医疗在靶向药物领域的快速发 展和应用。
谢谢
THANKS
激活或抑制机体免疫系统,增强对肿瘤细 胞的免疫应答。
常见靶点类型
激酶类靶点
如EGFR、HER2、ALK等,通过抑制激酶活 性,阻断信号传导通路。
生长因子受体类靶点
如VEGFR、PDGFR等,通过抑制生长因子 与其受体的结合,阻断信号传导。
细胞周期相关蛋白类靶点
如CDK、Aurora激酶等,通过调节细胞周 期进程,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其他类型靶向药物
1 2
作用机制
包括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抗血管生成药物等,通 过不同的机制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常见药物
索拉非尼、舒尼替尼、贝伐单抗等。
3
适应症
用于治疗多种癌症,如肾癌、肝癌、胃肠间质瘤 等。
不同类别药物优缺点比较
小分子抑制剂
01
优点包括口服给药方便、作用迅速等;缺点包括可能产生耐药
性、对非靶标酶的影响等。
单克隆抗体药物
02
优点包括高度特异性、激活免疫系统等;缺点包括生产成本高、
可能引起免疫反应等。
其他类型靶向药物
03
优点包括多种机制干扰肿瘤细胞生长、对某些难治性癌症有效
等;缺点包括副作用较多、需要个体化治疗等。
05 临床应用现状及挑战
CHAPTER
适应症范围及疗效评估
适应症范围
03 靶向药物作用机制及靶点
CHAPTER
作用机制
阻断信号传导
诱导细胞凋亡
通过抑制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的关键蛋白 ,如激酶、生长因子受体等,阻断细胞增 殖、分化、迁移等过程。
第18章靶向给药系统
在体内的分布取决于微粒的粒径大小。一般 大于7μm的微粒被单核白细胞摄取进入肺组 织或摄取 200~400nm的纳米粒集中于肝后迅速被肝清 除, 小于10nm 的纳米粒则缓慢积集于骨髓。
2,主动靶向制剂
药物载体的表面修饰,靶向于体内的某一特 定部位. 修饰的药物载体: 修饰的脂质体(长循环脂质体,免疫脂质 体,糖基修饰的脂质体),修饰的微球,修饰的 钠米粒等; 前体药物:抗癌药前体药物,脑部靶向前体药 物,结肠靶向前体药物.
18.4.2 微粒
微粒(microparticales)是指一类粒径在微 米级的载药粒子,包括微球(microsphere) 和微囊(microcapsule)
磁性微球、热敏感微球、pH敏感微球、血 管栓塞微球。
纳米粒具有天然的被动靶向作用,主要分 布于肝Kupffer细胞,其次是脾、骨髓等。 减少或避免纳米粒载体在体内对吞噬细胞 的趋向性,需加以修饰。如长循环纳米粒。
3,物理化学靶向制剂
利用某种物理化学方法使载药微粒在特定 部位发挥药效。 磁性靶向制剂:磁性微球、纳米粒 栓塞靶向制剂:栓塞物→靶组织 热敏靶向制剂:热敏脂质体 PH敏感的靶向制剂: PH敏感脂质体(利用肿瘤间质液的PH值比 周围正常组织显著低的特点设计)
18.2.2 其它分类
磁性脂质体
磁性脂质体是通过在脂质体中掺入铁磁性 物质制成,使其进入体内后在体外磁场的 效应下引导药物在体内定向移动和定位集 中的靶向给药。 磁性脂质体通常由铁磁性物质、抗癌药物 及脂质体等组成
免疫脂质体
用单克隆抗体修饰脂质体制成免疫脂质体 作为药物释放载体,可选择性地作用于抗 原阳性的癌细胞,提高了局部药物浓度, 减少对正常细胞的毒性,延长药物血中的 半衰期。 免疫脂质体在肿瘤治疗中研究的最多,可 以用作肿瘤化疗或生物治疗的载体。
肺癌最新的靶向治疗ppt课件
02 03
信号转导通路异常
肺癌细胞中存在多种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如PI3K/Akt/mTOR、 Ras/MAPK等。这些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可以导致细胞生长、增殖和转 移等过程的异常。
免疫逃逸
肺癌细胞可以通过多种机制逃避机体的免疫攻击,如表达免疫抑制分子、 诱导免疫细胞凋亡等。这些机制可以降低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促进 肺癌的发展和转移。
一线治疗研究进展
针对EGFR基因突变
针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如L858R突变和19号外显子缺失突变,已 有多种靶向药物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和阿法替尼等获得批准。这些药物显著提高了患
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针对ALK基因重排
针对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基因重排,已有多种靶向药物如克唑替尼、色瑞替尼和 艾乐替尼等获得批准。这些药物在提高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方面也表现出显著效果。
联合治疗策略
联合治疗的意义
联合治疗研究进展
肺癌靶向治疗中,单一药物往往难以 完全控制肿瘤进展,联合治疗可以同 时作用于多个靶点,提高治疗效果。
目前已有多个临床试验在探索联合治 疗在肺癌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并取得 了一定的成果。
联合治疗模式
包括靶向药物联合、靶向药物与传统 化疗联合、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联合 等模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 的治疗方案。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靶向治疗分类
根据作用机制,靶向治疗可分为小分子抑制剂和单克隆抗体两类。小分子抑制 剂主要通过抑制癌细胞内关键酶或信号转导通路来发挥作用,而单克隆抗体则 通过与癌细胞表面的特定抗原结合,触发免疫反应。
肺癌靶向治疗的作用机制
肺癌靶向治疗主要针对肺癌细胞中异常表达的某些基因或蛋白质,如EGFR、ALK、ROS1等。通过抑制这些基因或蛋白质的 功能,肺癌靶向治疗可有效抑制肺癌细胞的生长、繁殖和扩散。
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一线靶向治疗现状及进展68页PPT
Avastin 7.5mg/kg every 3 weeks + CG 6
PD
Avastin 15mg/kg every 3 weeks + CG 6
PD
Two-stage design – Initially, 210 patients were randomised to one of the three arms (1:1:1) – following assessment, 1:1 randomisation continues to the CG-alone plus one CG + Avastin arm – no crossover allowed
12
18
24
30
36
Months
Sandler A, NEJM 2019
Gemcitabine-cisplatin +/- Avastin in NSCLC: a phase III trial
CG alone 6
Previously untreated, stage IIIb,
IV or recurrent NSCLC (n=830)
OS 高加索人(n=945)
亚裔(n=121) 腺癌(n=412)
11.3月 10.5月 17.6月 12.0月
鳞癌(n=347)
10.2月
B组(CV) 10.1月 9.1月 20.4月 10.2月
8.9月
P 0.0441 0.0025 0.4992 0.0673
0.0567
结论:联合治疗对高加索人总生存期的改善优于亚洲人, 而且独立于组织学分型,不过亚洲人总生存期较长
EGFR-TKI与化疗药物联合存在某些共同获益人群 EGFR-TKI与化疗药物存在拮抗的作用
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生物学研究进展
药物靶向递送系统的生物学研究进展在现代医学领域,药物治疗是对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传统的药物给药方式往往存在诸多局限性,如药物在体内分布广泛,难以精准到达病变部位,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同时还可能引发全身性的副作用。
为了克服这些问题,药物靶向递送系统应运而生,成为了生物学和医学研究的热点领域。
药物靶向递送系统是指通过特定的技术和策略,将药物精准地递送到目标组织、细胞或细胞器,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降低副作用。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生物体内的分子识别机制,如抗原抗体反应、受体配体结合等,使载药载体能够特异性地识别并结合病变部位的靶点。
近年来,纳米技术的发展为药物靶向递送系统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纳米粒子作为药物载体,具有诸多优势。
首先,纳米粒子的尺寸较小,可以通过增强渗透与滞留效应(EPR 效应)被动地在肿瘤组织中富集。
其次,纳米粒子的表面可以进行多种修饰,如连接靶向分子、装载响应性材料等,以实现主动靶向和智能释药。
例如,脂质体纳米粒是一种常见的纳米载体,它由磷脂双分子层组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载药能力。
通过在脂质体表面修饰特定的抗体,可以实现对肿瘤细胞的靶向识别和药物递送。
除了纳米粒子,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药物靶向递送系统也在不断发展。
例如,基于聚合物的药物递送系统具有可调节的结构和性能,可以实现对药物的控释和靶向输送。
此外,病毒载体、细胞载体等生物源性载体也在药物靶向递送中展现出了独特的潜力。
病毒载体可以利用其天然的感染能力将药物基因递送到特定的细胞中,而细胞载体则可以通过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实现药物的靶向传递。
在靶向分子的选择方面,研究人员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抗体是一种常用的靶向分子,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亲和力。
然而,抗体的生产成本较高,且可能引发免疫反应。
因此,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系列小分子配体,如叶酸、多肽等,作为替代的靶向分子。
这些小分子配体具有成本低、免疫原性弱等优点,但在特异性和亲和力方面可能不如抗体。
《靶向治疗》课件
常见的基因治疗策略 包括溶瘤病毒治疗、 基因编辑等。
基因治疗可以通过多 种方式实现,如基因 敲除、基因置换或基 因修饰等。
03
靶向治疗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靶向治疗
总结词
肺癌的靶向治疗主要针对肺癌细胞中特定的基因突变,通过 抑制突变基因的表达或促进正常基因的表达来达到治疗目的 。
详细描述
肺癌的靶向治疗主要针对肺癌细胞中特定的基因突变,如 EGFR、ALK、ROS1等,通过使用特定的靶向药物,如吉非 替尼、克唑替尼等,来抑制突变基因的表达或促进正常基因 的表达,从而达到治疗肺癌的目的。
肝癌的靶向治疗
总结词
肝癌的靶向治疗主要针对肝癌细胞中特定的基因突变和受体,如VEGF、EGFR、c-MET等,通过抑制突变基因和 受体的表达或促进正常基因和受体的表达来达到治疗目的。
详细描述
肝癌的靶向治疗主要针对肝癌细胞中特定的基因突变和受体,如VEGF、EGFR、c-MET等,通过使用特定的靶向 药物,如索拉非尼、贝伐珠单抗等,来抑制突变基因和受体的表达或促进正常基因和受体的表达,从而达到治疗 肝述 • 靶向治疗的主要类型 • 靶向治疗的临床应用 • 靶向治疗的未来展望 • 靶向治疗的挑战与对策 • 案例分享
01
靶向治疗概述
靶向治疗定义
靶向治疗是一种针对特定疾病或特定 基因突变的药物治疗方法,通过设计 特定的药物来针对疾病相关的靶点, 以达到精准治疗的目的。
靶向治疗的优势与局限性
01
02
03
耐药性
长期使用靶向治疗可能会 导致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 。
高昂的价格
靶向治疗药物通常价格较 高,可能给患者带来较大 的经济负担。
不适用于所有患者
不是所有患者都适合接受 靶向治疗,需要根据患者 的具体情况进行评估。
肿瘤靶向用药PPT课件
VEGF抑制剂在肾癌治疗中的应用
总结词
针对肾癌,VEGF抑制剂如贝伐珠单抗等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缩小肿瘤体积,延长生存期。
详细描述
肾癌是一种血管丰富的恶性肿瘤,肿瘤的生长和扩散依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VEGF抑制剂如贝伐珠单抗等可与 VEGF蛋白结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缩小肿瘤体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HER2阳性乳腺癌的靶向治疗
总结词
针对HER2阳性的乳腺癌,靶向药物如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等可显著降低肿 瘤复发率,提高生存率。
详细描述
约20%的乳腺癌患者HER2基因过度表达,这些患者病情进展较快,预后较差。 然而,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等靶向药物可特异性地与HER2蛋白结合,抑制 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显著降低肿瘤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肿瘤靶向用药ppt课件
目 录
• 肿瘤靶向用药概述 • 肿瘤靶向用药的研发历程 • 肿瘤靶向用药的临床应用 • 肿瘤靶向用药的未来挑战与对策 • 肿瘤靶向用药的案例分享 • 总结与展望
01
肿瘤靶向用药概述
肿瘤靶向用药的定义
01
肿瘤靶向用药是指针对肿瘤细胞 特有的基因或蛋白质,设计具有 针对性的药物,以抑制或杀死肿 瘤细胞的治疗方法。
肿瘤靶向药的未来展望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肿瘤靶向药的研发将更加深入,有望发现更多的治疗靶点和治疗 策略。
未来,肿瘤靶向药将更加个性化,根据患者的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特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 方案。
同时,随着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等新型治疗方法的出现和发展,肿瘤靶向药将与其他治疗方 法相结合,进一步提高肿瘤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
肿瘤靶向用药的发展前景
新型靶点的发现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将会有更多的新型靶点被发现, 为肿瘤靶向用药提供更多的治疗
肝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肝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肝脏治疗药物由于潜在的不良反应一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水平,如何发挥药物的肝靶向性成为医师们的研究热点。
本文系统地阐述了肝脏靶向给药系统三大类型的靶向释药原理,并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展望。
标签:肝靶向;受体介导;固体脂质纳米粒;磁性导向肝脏是人体参与消化、排泄、解毒和免疫等过程的重要器官,肝脏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有些肝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等极大地危害着人类的健康。
其治疗目的主要是基于药物到达肝脏病变部位、杀灭致病肝病毒、修复受损的病变组织或消除疾病症状。
临床用于治疗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等肝脏疾病的药物较多,但大多数药物由于在肝脏分布少、对其他脏器毒副作用大或在体内不稳定等,其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因此,探索肝脏疾病的有效治疗方法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靶向制剂(TDDS)是一类使药物浓集到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既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药物的疗效,降低对其他正常器官、组织及全身的毒副作用,又可增加药物的稳定性,减少药物的用量,使制剂具有缓释或控释特性的靶向给药系统,为第四代药物制剂,是药剂学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肝靶向给药系统(HTDDS)可将药物有效地送到肝脏的病变部位,减少全身分布,减少用药的剂量和给药次数,提高药物的治疗指数,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因此,HTDDS对肝病治疗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近年来,关于HTDDS用于肝病治疗的研究不断涌现,特别是肝靶向药物临床治疗的积极开展,为肝病的靶向药物治疗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有益的临床尝试,本文就肝靶向给药系统的类型、原理及近5年来的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1 肝的主动靶向给药肝脏的主动靶向是指用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导弹”,将药物定向地运送到肝细胞中浓集而发挥药效,其主要是利用受体-配体结合或抗原-抗体结合等生物特异性相互作用,以及利用前体药物实现药物的靶向传递[1]。
1.1 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介导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ASGP-R)是特异性存在于哺乳动物肝细胞上数量丰富的一种异源低聚物的内吞受体,可特异性识别末端带有半乳糖残基或乙酰氨基半乳糖残基的寡糖或寡糖蛋白,并与之相结合,所形成的配基-受体复合物发生微观簇集,然后内陷,复合物被细胞内吞进入溶酶体,释放出负载药物。
药剂学4 靶向制剂概述PPT幻灯片
(2)微球中所含的不能生物降解的铁磁性 粒粒子直径一般应在10-20μm之间,最 大不超过100μm 。
供注射用者的粒径应在1-3μm以下,其 间保持一定相斥力,不聚集成堆,不堵 塞血管,在毛细血管内能均匀分布并扩 散到靶区,产生疗效。
一、磁性靶向制剂
采用磁性材料与药物制成磁导向制剂,在足够强的体外磁场引导下, 通过血管到达并定位于特定靶区的制剂称为磁性靶向制剂。 磁性微球可一步法或两步法制备,一步法是在成球前加入磁性物质, 聚合物将磁性物质包裹成球;两步法先制成微球,再将微球磁化。 磁性微球的形态、粒径分布、溶胀能力、吸附性能、体外磁响应、载 药稳定性等均有一定要求。 应用磁性微球时还需要有外加磁场,它通常由两个可调节距离的极板 组成,每个极板含多个小磁铁。 磁性微球除了用于实体瘤的治疗以外,亦可用于净化骨髓,除去骨髓 中的癌细胞,以便将自身骨髓移植用于临床癌症患者的治疗。
Tumour tissue
Free drug
Nanoparticles
Large Particles
(一)被动靶向制剂
➢ 是采用脂质、类脂质、蛋白质、生物材料等 ➢ 作为载体材料,将药物包裹或嵌入其中 ➢ 制成各种类型的、 ➢ 可被不同器官(组织、细胞)阻留或摄取的 ➢ 胶体或混悬微粒制剂。
被动靶向制剂
Introduction
靶向给药系统 (target drug delivery system)又 称靶向制剂 是借助载体、配体或抗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胃 肠道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地浓集于靶组织、靶 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制剂。
靶向给药系统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主要是 针对癌症的治疗药物,
由于不需共价连接,因此一种药物载体可装载不同种 类的药物,并且较大分子连接物有更高的载药量。
《新型给药系统》课件
THANKS 感谢观看
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缓控释给药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包括骨架型、渗透型、生物降解型等新型缓控释材料的开发和应用 。这些新型材料能够根据药物性质和疾病特点,实现对药物释放速度和释放时间的精准控制,提高治疗效果。
缓控释给药系统的挑战与前景
尽管缓控释给药系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许多挑战,如生产成本、药物稳定性、安全性等问题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缓控释给药系统有望在慢性疾病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新型给药系统》ppt课件
• 新型给药系统简介 • 新型给药系统的技术原理 • 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 新型给药系统的市场前景与挑战 • 新型给药系统的实际应用案例
01 新型给药系统简介
新型给药系统的定义与分类
定义
新型给药系统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 ,将药物传递到目标部位,实现局部 或全身治疗目的的医疗技术。
智能给药系统的挑战与前景
尽管智能给药系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如材料稳定性、生产成本、安全性等问题。未来,随着 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智能给药系统有望在重大 疾病智能化治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04 新型给药系统的市场前景与挑战
新型给药系统的市场前景
1 2 3
创新药物研发
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给药系统为创新 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有望为患者提供 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才和技术支持。
研发周期长
02
新型给药系统的研发需要经过长时间的临床试验和验证,耗费
大量时间和资源。
成本压力大
03
新型给药系统的生产成本较高,可能影响其市场推广和应用。
新型给药系统的未来发展方向
纳米材料与肿瘤靶向给药与纳米技术PPT课件
叶酸:靶向肿瘤细胞的抗肿瘤药物的载体。
30
药物组成
31
作用机制
32
例:低密度脂蛋白(LDL)---抗癌药物靶向新载体
LDL是存在于哺乳动物血浆中的脂蛋白,LDL受体活性及 数量在一些癌细胞中高出正常细胞20 倍以上。可作为一种特 异性受体载体及抗癌药物靶向新载体, 将药物释放到靶细胞。 特点: LDL是内源性脂蛋白, 可避免在体循环中被迅速清除 可克服一般载体靶向性差、不良反应大
46
树枝状大分子的结构特点: 精确的分子结构; 高度的几何对称性; 外围大量的官能团; 分子内存在空腔; 分子量可控; 分子本身具有纳米尺寸。
3
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系指在1-1000纳米的尺度里,研究物质的电子、原子和
分子内的运动规律和特性的一项崭新技术。
物质在纳米尺度下,显著地表现出许多新的特性,而利用这些特
性制造具有特定功能的药物,称为纳米药物。
药物纳米载体是以纳米颗粒作为药物载体,将药物治疗分子包裹
在纳米颗粒之中或吸附在其表面,通过靶向分子与细胞表面特异性受
主动靶向
通过改变微粒在体内的自然分布而到达特定靶部位。也 即避免巨噬细胞摄取,防止在肝内浓集。
主动靶向制剂包括修饰的药物载体、前体药物与药物大 分子复合物三大类制剂。
26
修饰的药物载体作为“导弹”,将药物定向地 运送到靶区浓集发挥药效。
载体可以是受体的配体、单克隆抗体、对体内 某些化学物质敏感的高分子物质等。
脂质体在体内细胞水平上的作用机制有吸 附、脂交换、内吞(endocytosis)、融合(fusion) 等。
24
脂质体与细胞的相互作用
重症哮喘的发病机制及靶向治疗的现状研究及进展(2023版)解读PPT课件
未来研究方向和意义的探讨
01
深入研究发病机制
进一步揭示重症哮喘的发病机制 ,为开发更有效的靶向药物提供 理论依据。
02
个体化治疗策略
03
拓展研究领域
针对不同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发病 机制,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策略, 提高治疗效果。
探索新的治疗靶点和药物,如免 疫调节剂、基因治疗等,为重症 哮喘的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支气管热成形术
这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热能减少气道平滑肌数 量,降低气道高反应性,从而改善哮喘症状。临床试验 显示,该方法对重症哮喘患者具有显著疗效。
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
精准医学在重症哮喘中的应用
研究人员正在探索利用精准医学方法,如基因测序和 生物标志物分析,对重症哮喘患者进行个性化治疗。
新型药物研发
临床试验的结果
多项临床试验表明,靶向药物在重症哮喘治疗中具有较好 的疗效和安全性,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靶向药物的最佳用药时机、剂量和疗 程等问题,同时探索多种靶向药物的联合治疗策略,以进
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02 重症哮喘的发病机制
气道炎症机制
1 2 3
炎症细胞浸润
、平滑肌增生和血管增生等。
03
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在重症哮喘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涉及多个基因和基因多态性
的异常。
靶向治疗的潜力和挑战
靶向治疗的优势
针对重症哮喘发病机制中的关键环节进行干预,具有 更高的疗效和更少的不良反应。
面临的挑战
目前对重症哮喘发病机制的认识仍不全面,部分靶向药 物在临床试验中未能达到预期效果,需要进一步探索和 优化。
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通过对发病机制的研究,可以发现新的治疗靶点和药物作用机制,为重症哮喘的靶向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恶性肿瘤靶向治疗新进展课件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药物不良反应管理与应对
01
02
03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
建立完善的药物不良反应 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处 理不良反应。
个体化治疗方案
根据患者基因型、病情等 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 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
药物剂量调整
根据患者反应情况,适时 调整药物剂量,确保治疗 效果与安全性。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因肿瘤类型、部位、分期等不同而异,常见症状包括肿块、疼痛、出血等。
诊断方法
包括病理学检查(如活检)、影像学检查(如CT、MRI等)、肿瘤标志物检测 等。
03
靶向治疗药物概述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靶向治疗药物原理及分类
原理
ERA
恶性肿瘤现状与挑战
恶性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
全球范围内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严重威胁人类 健康。
恶性肿瘤治疗现状
传统治疗手段如手术、放疗、化疗等具有一定局限性,疗效与副作 用之间存在矛盾。
恶性肿瘤异质性
恶性肿瘤具有高度异质性,不同患者之间以及同一患者不同病灶之 间存在差异,给治疗带来挑战。
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生长、分裂、迁移和血管生成等过程, 达到抑制或杀死肿瘤细胞的目的。
分类
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大分子靶向药物(包括单克隆抗体、抗体 偶联药物等)。
各类靶向治疗药物优缺点分析
小分子靶向药物
01
02
优点:口服方便,透过血脑屏障能力强,适 用于多种肿瘤。
缺点:易产生耐药性,副作用较多,对正 常细胞也有一定杀伤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形机制
➢ 隐形化的关键: ➢ 在于如何使巨噬细胞将纳米粒误认
为是自体物质 ➢ 隐形的启发: ➢ 最早来源于仿生学: 囊性纤维化病人
体内分离得到的绿脓杆菌,外覆被一层
隐形机制
➢ 隐形:在普通纳米粒表面通过物理吸 附或共价结合亲水性聚合物,形成一层 或多层保护性的亲水衣膜,可阻碍调理 作用,制成隐形纳米粒
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靶向给药(系统)研究进展
内容提要 概述 类别 靶向性质量评价
靶向给药系统 ()
TDDS
一、概述
载 体 选择性浓集定位于 靶器官
药物局部或全身 特定靶向区域靶组织
血液循环
靶细胞
细胞内
概述
TDDS
特点 定位浓集,高效、低毒
控制释药,血浓恒定 顺应性提高 理想的靶向制剂应具备的三大要素:
峰浓度比: 与普通制剂比较 ()p/()S 为峰浓度
值表明药物制剂改变药物分布的效果:
TDDS
四、靶向机理
4.1 被动靶向( ) 4.2 主动靶向( ) 4.3 牵制靶向
()
4.1 被动靶向
TDDS
()
即自然靶向:药物被载体通 过正常生理过程运送至肝、脾、 肺等器官
一般的微粒给药系统具有被动
吞噬机制
➢ 调理素()包括:
➢
免疫球蛋白的多个亚级(人体中的G1和
G3)
➢
补体系统的一些组成(C3b,iC3b,
C1q)、
➢
纤维结合素()等
4.1被动靶向( )
TDDS
靶向性影响因素微粒粒径/表面性质
微粒的粒径及其表面性质决定吸附哪种
调理素及其吸附程度,同时决定了吞噬的
途径和机制,如:
用戊二醛处理过的红细胞容易受的调理, 从而通过受体被迅速吞噬;
3.1 靶向性评价相对摄取率
相对摄取率:某器官或组织对靶向药物 选择性
()p/()S :第i个器官或组织的药时曲线下面
积
3.2 靶向性评价靶向效率
靶向效率:表示药物制剂对靶器官的选 择性
()靶/()非靶 ()靶:表示靶器官/组织药时曲线下面
积 ()非靶:非靶器官/组织的药时曲线下
3.3 靶向性评价峰浓度比
微粒表面性质的影响电荷状况、亲水性
亲水表面的微粒:不易受调理也就较少被吞 噬而易浓集于其它部位;
疏水性表面微粒:则易被巨噬细胞吞噬而靶 向于肝部;
带负电荷微粒: 电位绝对值越大,易为 肝网状内皮系统滞留而积集于肝;
被动靶向 ()
4.2 主动靶向 ()
TDDS
通过改变微粒在体内的自然分布而到达特 定靶部位。也即避免巨噬细胞摄取,防止在肝 内浓集。主要方法包括: 载体修饰:
被动靶向 ()
根据微粒大小自然分布:
粒径:>7 肺毛细血管机械截留
< 7 肝脾中单核巨噬细胞摄取
100-200微粒被网状内皮系统巨 噬细胞摄取到达肝枯否细胞( 1)溶酶体 中;
Hale Waihona Puke 巨噬细胞吞噬作用❖ 网状内皮系统
❖ ()
❖ 单核-巨噬细胞对微粒的吞噬作用决定于
❖ 1.血浆中的某些特定蛋白
❖
即调理素()
➢ 影响隐形的因素高分子链的链长与密
隐形机制
➢ 具隐形作用的聚合物: ➢ 最重要的性质是亲水性和柔韧性 ➢ 亲水性强, 氢键结合大量水分子; ➢ 有柔韧性,高分子链可以自由摆动, 形成
类 ➢ 似于电 子云的“保护云”( ) ➢ “保护云”的密度越大,立体保护作用越
隐形化试剂:
➢ 同时满足亲水性/柔韧性要求的聚合物: ➢ 聚 乙二醇()、、 、聚山梨酯80(80)等 ➢ 其中免疫原性和抗原性极低,且 ➢ 通过认可作为人体内使用的聚合物, ➢ 被广泛研究和使用
随着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材料科学的 发展
细胞水平、分子水平上了解药物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比较全面研究 制备、性质、体内分布、靶向性评价以
及药效与毒理
1993年:、创办靶向制剂专业期刊
TDDS
研究进展
近三十年来,靶向制剂已成为医 药领域
研究热点:
已有产品在临床研究和应用;
唾液糖蛋白类衍生物
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 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它存在于哺乳动
二、靶向制剂分类 TDDS
靶向制剂最初的含义是指狭义的抗癌制剂, 但是随着对于靶向制剂研究的不断深入, 研究领域逐渐拓宽;
目前从给药方式、靶向的动力源和靶向制 剂的载体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广义的靶向制剂:
分类:
(1) 载体的形态和类型: 可分为微球、纳米粒、脂质体、乳剂、
单克隆抗体偶联物等 (2) 靶向源动力: 主动、被动靶向制剂
牵制靶向制剂 前体靶向药物 (3) 靶向性机理: 生物物理靶向制剂
分类:
(4) 根据给药途径: 口服给药、静脉给药、鼻腔给药、
结肠给药、眼部给药等 (5) 根据靶向部位:
肝靶向、肺靶向、骨髓靶向、肿瘤
TDDS
三、靶向性评价
三个衡量参数:
1. 相对摄取率:与普通制剂比较 2. 靶向效率:与非靶器官比较 3. 峰浓度比:与普通制剂比较
覆被、抗体/受体介导 前体药物:特定靶区激活
4.2主动靶向
4.2.1修饰的载体:
用等亲水性材料修饰:
在普通纳米粒表面通过物理吸附或共 价结合一层或多层亲水性聚合物, 可避 开巨噬细胞吞噬,延长在血液中循环时间
降低吞噬,延长滞留时间,靶向其他组 织器官
修饰载体靶向其它器官或组织
➢ 避开巨噬细胞吞噬 ➢ - “隐形”纳米粒() ➢ - “长循环”纳米粒 ( ) ➢ - “空间稳定”纳米粒 () ➢ 隐形():是指纳米粒在进入体循环后,可 ➢ 以避开肝脏等RES系统的摄取,而转运到体 ➢ 循环中长时间存在或转运至其它组织或器官
靶向给药系统 ()
靶向给药载体类型: (1)脂质体 () (2)乳剂 () (3)微球 () (4)微囊 () ( 5 ) 纳米粒 ()
概述
TDDS
靶向制剂 研究应用: 细胞毒素药物 药物稳定性低,溶解度小 低吸收或生物不稳定性药物 t1/2 短,分布面广,缺乏特异性
研究进展
首先由 P在1906年提出;
4.2主动靶向/ 修饰的载体
➢ 结合细胞特异性配体
➢
某些细胞表面有特异受体,
可将对受体有强亲和力特异性配体与微
粒表面结合,使微粒导向特定细胞,从
而改变微粒的分布;
主动靶向 ➢ 结合细胞特异性配体受体结合靶向
➢ 糖与多糖修饰:
➢ 许多细胞(包括巨噬细胞,如细胞)表面的 膜多糖或糖蛋白,在细胞的相互作用中起重 要作用。应用糖衍生物修饰载体,可靶向白 细胞、肺泡囊、肝细胞等靶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