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油气运移(11)解析

合集下载

油气运移

油气运移

一般正构烷烃分子越小,越易运移或运移距离越远。因此,发生
运移的深度段这些比值降低。 ③利用热解色谱S1,S1/(S1+S2)指示运移
一般热解色谱蒸发烃量( S1 )与总烃含量相当,在未发生运移的
部位保持稳定。在运移的深度段上其含量或比值下降,可视为运移。
二 、初次运移的地球化学示踪特征
需注意的原则: 上述研究思路建立在一定研究基础之上: ①必须是烃源岩层已进入成熟阶段; ②指示有机质丰度的残余有机碳和镜检显示的干酪根类型应基本类
N2含量:一般随运移距离而增大;
2、成熟度梯度变化 一般随运移距离而降低。
3、同位素组成变化
一般随运移距离而降低。
三 、二次运移的地球化学示踪特征
三 、二次运移的地球化学示踪特征
的。 石油天然气在运移中随物化条件的变化,必然引起自身在成分上、 性质上的变化,与实验室的色层分析极为相似。
三 、二次运移的地球化学示踪特征
(一)石油二次运移的地球化学示踪特征
1、根据原油组分和性质变化确定油气运移方向
随运移距离增大: 非烃化合物含量相对减少;
高分子烃类化合物含量及芳烃含量相对减少;
二 、初次运移的地球化学示踪特征
(3)Ⅲ型与Ⅱ型正烷烃相对排烃率差别
研究发现Ⅲ型正烷烃排出率随碳数的增加而迅速递减,分异效应
明显。 Ⅱ型变化不大,说明不同类型烃源岩,排烃机理和运移不同。 Ⅲ 型以产气为主,少量的油溶于气中运移,因此溶解度大的低碳 数烷烃优先排出,分异现象明显。 Ⅱ型以生油为主,少量气溶于油中整体运移,几乎无分异效应。
影响因素:吸付扩散溶解。
一 、运移过程中石油组分的分馏作用
1.族组成 ⑴泥(页)岩烃/非烃低,砂岩烃/非烃高; ⑵泥页岩非烃较多,砂岩 非烃较少( 运移强) ⑶运移方向上,距离增加,烃/非烃逐渐增大; ⑷砂岩层内上、下界面附近,烃/非烃较高(与页岩排烃有关)。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油气运移与聚集
• 油气运移概述 • 油气聚集概述 • 油气运移与聚集的关系 • 油气运移与聚集的实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01
油气运移概述
油气运移的定义
定义
油气运移是指油气从源岩向圈闭构造的迁移过程, 包括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
初次运移
指油气在生成后从源岩向储层或运移通道的迁移 过程。
二次运移
指油气在储层中通过水动力或浮力作用向圈闭构 造的迁移过程。
总结油气运移与聚集的研究成果
成果一:油气运移与聚集的机理研究
油气运移与聚集的机理是油气地质学 的重要研究内容,通过对油气运移与 聚集机理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油气 的形成过程和分布规律,为油气勘探 和开发提供理论支持。
总结油气运移与聚集的研究成果
成果二:油气运移与聚集的模拟方法研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油气运移与聚集的模拟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可以预测油气 的分布和运移规律,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决策依据。
该盆地的油气聚集模式呈现出多种聚集模式的复合特征。 在盆地的不同地区和不同层位上,油气聚集的模式有所不 同。通过对盆地内各聚集模式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过程的研 究,揭示了盆地内油气的分布规律和主控因素。
总结词
烃源岩对油气聚集的影响
详细描述
该盆地的烃源岩对油气的聚集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类型 的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具有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对油气的 运移和聚集也有所不同。通过对烃源岩的分布、演化及生 烃过程的研究,揭示了烃源岩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04
油气运移与聚集的实例分析
实例一:某油田的油气运移路径
总结词
复杂的地质条件
详细描述
该油田位于一个复杂的地质环境中,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和多条油气运移路径。 通过分析地层和构造特征,确定了油气的主要运移方向和路径,为油田的开发 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十一次课油气运移

第十一次课油气运移
L点已封闭: 压力300bar 增加1000m;25℃ 沿等容线增加压力
M点已封闭: 压力720bar
❖热增压是异常高压形成的重要因素
③异常高压的排烃作用
欠压实 蒙脱石脱水 生烃增压 流体热增压 … …
烃源岩封闭
形成异常高压
形成微裂缝
超过破裂极限
微裂缝闭合
孔隙流体排出
3烃类浓度梯度扩散作用
烃源岩与储集层之 间存在浓度差: 扩散作用
二 石油和天然气的初次运移
油气初次运移primary migration 初次运移的环境:烃源岩环境;低孔隙度 低渗透率
初次运移问题:
①石油是如何从低孔低渗的烃源岩中运移出来的; 动力 通道
②烃源岩中含水很少;初次运移的相态是什么
1 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
1石油初次运移相态 ①游离相油相
水溶相运移存在的问题
5异常地层压力: 如果某一深度地层的压力明显高于或低于静水压力; 则称该地层具有异常地层压力;
6压力系数:某一深度的地层压力 与该深度静水压力的比值;
压力系数>1:异常高压 压力系数<1:异常低压 7破裂压力:导致岩层发生破裂的
压力;通常约为静岩压力的85%;
3 油气运移的基本方式
稳态渗滤 非稳态幕式与扩散是油气运移的三种种 基本方式;
2 意义
最优越的生油层是与储集层呈互层关系的;那些过厚 的块状泥岩生油层并不是最有利的;其中会有相当一部 分厚度对初次运移排油是无效的;即它们所生成的烃类 是排不出来的死生油层;
2 0 km 20
据Garven; 199P15 P2
P3
P5
P4
2
km
200 km 0
2非稳态幕式:超压流体流动

地质勘探中的有机地球化学考核试卷

地质勘探中的有机地球化学考核试卷
A.镜质体反射率
B.生物标志物参数
C.热解温度
D.地震波速
3.有机地球化学分析中,可能影响样品质量的因素有:( )
A.采样方法
B.样品保存条件
C.实验物标志物的主要类型:( )
A.正构烷烃
B.甾烷
C.芳香烃
D.三萜类化合物
5.以下哪些是常用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 )
7.有机地球化学分析中,______是样品预处理的重要步骤,可以有效地提取有机质。
8.油气藏的运移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______、______和______是主要因素。
9.在有机地球化学研究中,______和______是常用的分析手段,可以提供有关有机质类型和成熟度的信息。
10.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评估有机污染物的______和______。
A.甾烷
B.萜烷
C.芳香烃
D.烷基酚
18.在进行有机地球化学数据分析时,以下哪些步骤是必要的:( )
A.数据清洗
B.数据标准化
C.数据建模
D.结果验证
19.以下哪些技术可以用于有机质丰度的测定:( )
A.热解析
B.红外光谱
C.激光诱导荧光光谱
D.电子探针
20.以下哪些是地质勘探中有机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 )
A.岩石热解
B.气相色谱
C.地震勘探
D.激光诱导荧光光谱
13.关于有机碳同位素分析,以下哪项描述是正确的:( )
A.可以用来判断有机质的来源
B.只能用于古环境分析
C.与有机质的成熟度无关
D.不能用于油气藏评价
14.下列哪种环境不利于有机质的保存:( )
A.低氧环境
B.高盐度环境

【经典油气技术讲座】油气运移规律PPT

【经典油气技术讲座】油气运移规律PPT

ppt课件
7
与油气成因现代概念相联系的油气运移 中,在初次运移的解释上仍存在一些困难, 因此有人又从砂岩生油的主张去寻求出路, 因为砂岩中的运移解释上容易被人接受,所 以并不否认油气在砂岩中的运移。
如韦贝尔(Вебер)在对现代沉积 研究后指出,只要条件适合,砂岩和粉砂岩 也可含有丰富的有机物质,因此生油岩石与 储油岩石可以复合一体。
ppt课件
4
油气运移是与油气成因紧密联系的。无 论是有机学派还是无机学派,都存在油气运 移问题。
只是不同的油气成因理论对油气运移的 方式、动力、途径(mode、power、track)等 主张各异。
无机成因学派一般认为深大断裂是油气运 移的主渠道;而有机学派则将连通的孔隙、 裂缝、断层、不整合面视为油气运移的路径。
Section 2 Primary migration
初次运移问题是油气有机成因说不可分割的 组成部分,任何有机成因理论如果不能同时解决 好油气初次运移问题,终将功亏一篑。特别是对 于晚期成油说来说,初次运移的研究难度相当大, 因而也是研究较为薄弱的环节,以致常常成为不 同学术派系攻击的把子。
ppt课件
ppt课件
9
他认为,砂层平均含沥青20ppm,泥层含沥 青170ppm;虽然前者含量不多,但只要一小部分 转化成石油,就可为油藏提供足够的油源。按他 们的推算,泥岩占沉积岩总体积的一半,泥岩平 均含烃约200ppm,其总量相当于储层中石油的60 倍;只要泥岩排出3.3ppm到储层中去即可满足世 界石油的储量。
所以他们认为,砂岩不仅是潜在的储集岩,
在适当的条件下也是重要的母岩;从砂岩中C19C32正烷烃奇偶碳分子分布之平滑看,比泥岩中的 相应成分更接近于石油,可能就是石油中高分子

技能认证采气专业考试(习题卷106)

技能认证采气专业考试(习题卷106)

技能认证采气专业考试(习题卷106)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63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165.井组动态分析的目的,是要使井组内油水井达到分层注采平衡、( )平衡、水线推进相对均匀。

A)吸水指数B)注水量C)压力D)注采比答案:C解析:2.[单选题]采取压堵结合的方法既可控制高含水层的产液量,又可充分发挥( )的作用,会取得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

A)压裂层B)调参层C)堵水层D)压堵层答案:A解析:3.[单选题]形成圈闭的条件是具备储层、盖层和( )。

A)油气运移B)油气聚集C)遮挡物D)生油气层答案:C解析:4.[单选题]气井关井操作需在得到( )指令后方可进行。

A)生产调度B)领导C)地质技术员D)班长答案:A解析:5.[单选题]螺杆泵井运转正常后机油每( )月更换一次。

A)4B)3C)2D)1答案:B解析:6.[单选题]分层开采井的自喷井井下工艺管柱中,除封隔器以外,最常用的控制工具是( )。

D)配产器答案:D解析:7.[单选题]完井时要求油层和井简之间保持最佳的( )条件,油层所受的伤害小。

A)通道B)连通C)封隔D)开发答案:B解析:8.[单选题]非选择性堵水是将封堵剂挤入油井的( ),凝固成一种不透水的人工隔板,达到堵水的目的。

A)油层B)出水层C)气层D)夹层答案:B解析:9.[单选题]油井产液量是反映油井生产动态的基础数据,正常生产时,油井产液量()。

由于量测不准,导致两次计量误差较大。

不能真实反映单井的产液能力,从而影响对油井的分析、判断。

A)一直保持固定数值B)相对比较稳定或逐渐变化C)没有变化D)变化很大答案:B解析:10.[单选题]要计算关井不同时间油层中部测量点的压力,应该用( )将测量点折算到油层中部。

A)实测静压梯度B)流压梯度C)温度梯度D)压差答案:A解析:11.[单选题]121.多裂缝压裂是在( )内,压开两条或多条裂缝的压裂工艺技术。

第11章 油气运移

第11章 油气运移

促使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多种多样,但需要强调的是在烃源岩 有机质热演化生烃过程的不同阶段,其主要排烃动力有差异,即上 述各作用力的作用时间及作用大小是不同的. 在中-浅层深度,压实作用为主要动力; 中-深层以异常压力为主要动力,由于油气大量生成主要发生 在中-深层,因此,异常压力更显得重要.
泥质烃源岩不同阶段的排烃动力 埋藏深度 m 0~1500 1500~4000 4000~7000 温度 ℃ 10~ 50 50~150 有机质 热演化阶段 未 熟 成 熟 油气运移动力 正常压实,渗析,扩散 正常压实-欠压实,蒙脱石脱水, 有机质生烃,流体热增压,渗析, 扩散
F浮力 = V ( ρW ρ O )g
g--重力加速度; ρo--石油的密度.
式中:V--油相体积; ρw--水的密度;
浮力的方向垂直向上.在水平地层 水平地层条件下,油气垂直向上运移至 水平地层 储盖层界面;在地层倾斜 地层倾斜情况下,油气则沿地层上倾方向运移. 地层倾斜
2,水动力 水流的方向性: 水流的方向性: ▲ 压实水流 压实水流的流动方向:是从盆地中心向盆地边缘; ▲ 地表渗水 地表渗水的方向:是从盆地边缘露头区向盆地内部流动. ▲ 局部地区或局部构造 局部地区或局部构造:水的流动可以沿水平地层作水平运动,也 可以沿倾斜地层向下倾或沿上倾方向运动. 因此,水动力在油 气运移过程中的作 用(阻力 动力) 要 阻力或动力 阻力 动力 看水流动方向与油 气浮力方向是否一 致而定.
膨胀型粘土(蒙脱石) 向非膨胀型粘土(伊 利石)转化的数量随 深度增加的曲线(据 Schmidt, 1978)
蒙脱石
随D T
104.4—110 C, 加入钾云母
脱去层间水和有机质分子(进入粒间孔隙)
伊利石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油气田的盖层或圈闭遭到破坏,油气逸散到地表。有
的则保存至今,成为能源生产基地。
1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盖层 储油层
圈闭
四大要素 生油层
保存
油气田的形成 三个过程 运移
聚集
2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一、 生油气层
• 通常把能够生成油气的岩石,称为烃源岩(或 称为生油气母岩),由烃源岩组成的地层为生 油气层。
15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三、 油气的盖层
图 生储盖层纵向分布示意图 因为生油层一般都是暗色的泥岩,经地层压力压实后 是很致密、不渗透的岩层,大多数是实际油藏中的好盖层。
16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三、 油气的盖层
• 良好盖层具备的条件: • ①盖层要有一定的厚度,能承受地层巨
大的压力; • ②盖层的分布要稳定,防止储集层上方
下来的,它们可能是沙丘、海滩或沙漠,可能是珊瑚礁,也
可能是泥沙淤积的河流。这些沙子被掩埋后,受力被压缩,
沙粒结合在一起,最终被掩埋到地层深处,直到今天成为我
们发现石油的地方。
• 储集层出现在岩石中,在你我看来这种岩石似乎是实心的,
而事实上它具有非常微小的孔隙空间,这些微细孔隙正是石
油或气体郁积的地方。我们就是从这样的岩石中取出每天都
27
五、 油气运移 7. 构造运动力
28
五、 油气运移
3.2 油气的运移与聚集
促使油气运移的动力
• 8. 浮力
• 当油气进入饱含水的储集 层之后,由于油、气、水 的密度不同而发生重力分 异作用,即气轻上浮,水 重下沉,油居中间。这种 促使油、气、水发生分异 作用并使油气上浮的力, 即为浮力。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复习资料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复习资料

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复习资料(总2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石油天然气地质与勘探各章思考题第一章思考题1.石油的主要元素组成、化合物组成、石油的地球化学类型,海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2.微量元素钒和镍的石油地质意义,正烷烃分布曲线特征的石油地质意义;3.石油颜色、比重、粘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石油、天然气的溶解性特点,石油具有荧光性、旋光性的原因;4.天然气的主要化学组成、产状类型;;5.油气中碳、氢同位素丰度表示方法,油气中碳、氢同位素分布特点;6.油田水的基本特征、主要化学组成、水型,苏林水型划分方案7.重要名词术语:正烷烃分布曲线、生物标志化合物、石油的荧光性、石油的旋光性、凝析气(藏)、固态气水合物、油藏饱和压力。

第二章思考题1.油气成因两大学派的根本分歧、两大学派的代表性观点,油气有机成因早期说和晚期说的根本分歧;2.生物有机质的类型及其成烃潜力,干酪根类型划分及各类型相关特征;3.有利于油气生成的大地构造条件、岩相古地理古气候环境、理化条件;4.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过程、各阶段的主要特征;5.烃源岩的基本地质特征,反映烃源岩有机地化特征的主要指标;226.生物气、油型气、煤型气的主要特点,无机和有机成因甲烷、煤型气和油型气、有机和无机成因CO2的主要识别标志;7.油源对比的基本原理、目的、目前常用的方法;8.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条件的异同;9.重要名词术语:生油门限、时间-温度指数、低熟油、煤成烃、生物气、油型气、煤型气、烃源岩、油源对比、氯仿沥青A、干酪根。

第三章思考题1.重要名词术语:储集层(岩体)、盖层、排替压力、有效孔隙度、相渗透率、相对渗透率;2.什么是孔隙结构?反映岩石孔隙结构的参数有哪些?3.碎屑岩的储集空间,影响碎屑岩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4.碳酸盐岩的储集空间、渗滤通道;影响碳酸盐岩孔隙(洞)和裂缝发育的主要因素;5.盖层的基本特征、封闭油气的机理,影响盖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和盖层封闭油气的相对性。

石油天然气的运移

石油天然气的运移

第四章 石油与天然气的运移石油与天然气是流体,它们具有流动的趋势,只要没有约束条件,它们就会无休止地运动下去,直至到达地表面逸散。

那么油气在地下的运动规律是什么?受哪些因素影响?运动的相态、时间、距离和方向是什么?搞清这些问题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重要的是对油气勘探具指导意义。

这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

§1 与油气运移有关的几个基本概念一、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我们把油气在地下的一切运动称为油气的运移(不称运动是因为它们运动缓慢)。

为了表征油气生成后在不同的环境、不同阶段的运移特点,又分为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图4-1)。

油气聚集初次运移生油岩二次运移生油岩输导岩二次运移输导岩初次运移(a )(b )(a )初次和二次运移早期(b )初次和二次运移晚期及油气藏的形成油气 图4-1油气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初次运移——油气从烃源岩向储集层的排出(或运移)。

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储集层以后的一切运移。

二次运移包括了成藏前油气在储层或输导层内的运移,也包括了油气藏破坏以后的运移。

二、油气运移的基本方式油气运移的基本方式是扩散和渗滤。

渗滤是油气以不同的物理相态在浮力或其它动力作用下,由高势区向低势区流动的一种机械运动方式,可用达西渗滤定律来描述。

用一个常见的例子来说明渗滤(手上划破一个口子)。

扩散是分子布朗运动的传递过程,是一种分子运动,流体的扩散速度与浓度梯度有关,服从费克(Fick )第一定律:J =-DgradC (4-1)式中:J——扩散速率;D——扩散系数;C——物质浓度。

上式表明,物质的扩散速度与扩散系数、浓度梯度成正比,扩散方向是从高浓度向低浓度扩散。

一般分子越小,运动能力越强,扩散系数越大,越易扩散。

所以天然气的扩散损失要比石油大的多。

人们越来越重视研究天然气的扩散作用。

三、岩石的润湿性润湿性是指流体附着在固体上的性质,是一种吸附作用。

不同流体与不同岩石会表现出不同的润湿性。

易附着在岩石上的流体称为润湿流体,反之为非润湿流体。

技能认证采气专业考试(习题卷19)

技能认证采气专业考试(习题卷19)

技能认证采气专业考试(习题卷19)说明:答案和解析在试卷最后第1部分:单项选择题,共66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单选题](1690635)当计量分离器中气体压力大于安全阀弹簧对()的压力时,安全阀被顶开,气体冲出,使分离器内的压力降低,达到安全工作压力。

A)销子B)阀杆C)阀芯D)阀座2.[单选题]我国稠油具体分类标准中,将( )又分为两个亚类,油层条件下原油黏度在150mPas以下的为亚一类,黏度在150mPas以上的为亚二类。

A)普通稠油B)特稠油C)超稠油D)重质油3.[单选题]电路中某两点间的电位差叫( )。

A)电源B)电流C)电压D)电阻4.[单选题]汉字输入方法中,一般同时按下( )键,就可以在中西文之间进行切换。

A)Ctrl+空格B)Ctrl+AltC)Ctrl+ShiftD)Shift+Alt5.[单选题](1690367)雷达液位计在测量液位时,探针测量的是()。

A)液体物位B)液体面积C)液体高度D)液体体积6.[单选题]国际稠油分类标准中,原始油藏温度下脱气油黏度为100~1000Pas或者在15.6℃(60℉)及大气压下密度为934-1000kg/m的原油为( )。

A)凝析油B)轻质油C)沥青质砂油D)重质原油7.[单选题]注水开发油田,影响油层压力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井组( )的变化。

A)注入量B)油水井C)注采比D)储采比8.[单选题]注水井测试应由下至上逐层段进行,仪器每层段停留( )。

A)1~3minB)3~5minC)5~10minD)10~15min9.[单选题]质量控制新七种工具是日本质量管理专家于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用于全面质量管理的( )阶段。

它们与运用于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和预防的QC工具相互补充,共同致力于质量提高。

A)计划B)生产C)销售D)分析10.[单选题]深井泵也称为抽油泵,它是( )装置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A)水平井B)抽油井C)自喷井D)斜井11.[单选题]( )的目的是获得计算机的用户权限或管理员权限,使人侵者控制该计算机并以此计算机为基地去访问其他联网计算机。

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

石油和天然气的运移

高地温区 低地温区 深 浅 盆地中心 盆地边缘
3.粘土矿物的脱水作用
蒙脱石 失去热结力合水伊利石自由水水载V体(压运力移)
4.甲烷气的作用(有机质的生烃作用)
有机质向烃类转化过程中,伴随有CH4等烃类产生
提供动力和通道:异常高压 产生微裂缝; 提供载体: 促使烃类增溶,与水一起运移出生油层
烃源岩生烃过程也孕育了排烃的动力,由此推断油气的 生成与运移是一个必然的连续过程。
❖欠压实
——泥质岩类在压实过程中由于压实流体排出受阻或来不及 排出,孔隙体积不能随上覆地层压力的增加而减小,导致孔 隙流体承担了部分上覆地层压力,出现孔隙流体压力高于其 相应的静水压力的现象。
欠压实带中异常高压驱动油气水——欠压实中心向上下排出
2.水热增压作用
—温度对流体运移的影响
H,T,泥岩中的 流体体积膨胀,P,促 使烃类初次运移。
一、油气的初次运移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物理状态
石油游离相
为主分连散续状状
水溶相(少量)
水溶相 天 然 气 油 溶 相
游离相
(二)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
1、压实作用
——生成油气的沉积物质在上覆沉积负荷作用下, 导致孔隙缩小,流体不断被排出的作用。
❖正常压实:
——在压实过程中,岩石孔隙体积随上覆重力负荷(S)的 增加而相应减小,沉积物密度增大,流体相应排出,此时 孔隙流体基本保持静水压力的现象,即地层压力≈静水压力
4.距离:Tissot研究结果,有效排烃厚度28米。
二、油气的二次运移
(一)油气二次运移的物理相态
运移环境:运移通道粗,多样,毛细管阻力小。
油——游离相(连续的油珠或油条)为主。 气——游离气相为主、可呈溶解相。

油气成藏动力学考核试卷

油气成藏动力学考核试卷
16.下列哪些条件有利于油气藏的形成?()
A.良好的烃源岩
B.高孔隙度的储集岩
C.低渗透率的盖层岩
D.活跃的地质构造活动
17.下列哪些因素可能导致油气藏的分布不均?(]
A.地质构造的差异
B.沉积环境的差异
C.油气运移路径的差异
D.地下水活动的差异
18.下列哪些措施可以增加油气藏的可采储量?()
A.提高采收率技术
得分:_________判卷人:_________
五、主观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请简述油气成藏的主要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2.描述油气藏的压力系统及其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
3.论述地质构造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并举例说明。
4.请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油气成藏动力学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4.评价油气藏经济性的主要指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
5.储集岩的孔隙度是指:_______。
6.油气藏的压力系数定义为:_______。
7.下列哪种岩石通常被认为是最常见的烃源岩:_______。
8.油气成藏的地质时期主要在:_______纪到_______纪。
9.油气藏的盖层应具备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
A.生烃过程
B.运移过程
C.聚集过程
D.燃烧过程
16.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中,下列哪个参数表示岩石的封闭性:()
A.孔隙度
B.渗透率
C.压力系数
D.含油饱和度
17.下列哪种方法不适用于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
A.钻井取心
B.地震勘探
C.地球物理测井
D.化石分析
18.油气成藏的地质构造背景主要是:()

4.油气运移(11)

4.油气运移(11)

2. 蒙脱石脱水增压作用
蒙脱石
随D T
104.4—110 C,加入钾云母
脱去层间水和有机质分子(进入粒间孔隙)
伊利石
蒙脱石脱水的结果:
• V水↑>V孔↑,Pf↑,促使排烃 • 封闭性地层条件下,产生超压, 产生超压 出现微裂缝——排烃 • 矿物蒙脱石转变为伊利石
膨胀性粘土(蒙脱石)向非膨胀性粘土 (伊利石)转化的数量随深度增加的曲线
油或气、水同时存在时,油或气相运移所需的最 小饱和度。
某相流体饱和度低于一定数值时,相对渗透率为0,不流动。 烃源岩中油相运移临界饱和度可小于10%,甚至可降到1%。
五、地静压力、地层压力、静水压力、测压面
•地静压力:
由上覆沉积物的基质和孔隙空间流体的总重量所引起的 压力,又称静岩压力:s=ρ rgh
砂泥岩间互 层层组中,泥 岩的孔隙度, 流体压力和 孔隙水含盐 量分布特征
•页(泥)岩中水的含盐量与孔隙度成反比:含盐量增加, 则孔隙度减小。 •含盐量与渗透压力成反比关系:含盐量高则渗透压低。 •渗透流体运动方向:从含盐量低流向含盐量高部分。
6. 其它作用
构造应力作用:导致岩石产生微裂缝系统,有利于流体的运移 毛细管力的作用:一般表现为阻力,仅在源岩和储集层的界面 处才表现为动力。因为不同大小孔喉造成的毛细管压差,
其合力的方向指向孔喉大的一侧
扩散作用:在岩石致密和高压地层中对天然气可在浓度梯度下 进行分子扩散 胶结和重结晶作用:是碳酸盐岩源岩排烃的主要动力,胶结和 重结晶作用使得碳酸盐岩孔隙度变小
4.2 油气初次运移
三、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
——较大孔隙、微层理面、构造裂缝与断层、微
裂缝、缝合线、有机质或干酪根网络。
4.油气运移

地质勘探油气资源探测技术考核试卷

地质勘探油气资源探测技术考核试卷
C.能量较强
D.与入射角有关
5.下列哪些技术可用于油气资源探测的遥感方法?()
A.光学遥感
B.红外遥感
C.微波遥感
D.激光遥感
6.油气资源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
A.地质评价
B.技术评价
C.经济评价
D.环境影响评价
7.下列哪些方法可以用来确定油气藏的边界?()
A.地震剖面法
B.地球化学法
C.钻井资料法
10.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过程中,无需考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五、主观题(本题共4小题,每题10分,共40分)
1.请简述地震勘探的基本原理,并说明地震勘探在油气资源探测中的作用。
2.论述油气藏形成的四大要素,并分析这些要素如何影响油气藏的品质和开发价值。
3.描述遥感探测技术在油气资源勘探中的应用,并讨论其优势和局限性。
B.岩性油气藏通常呈透镜状分布
C.水动力油气藏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
D.煤成气油气藏主要分布在火山岩地区
13.下列哪种方法不属于油气资源评价的方法?(")
A.地质评价
B.技术评价
C.经济评价
D.环境评价
14.在油气资源评价中,下列哪种参数对资源量估算最为关键?()
A.储量丰度
B.油气藏面积
C.储集层厚度
A.了解地层结构
B.寻找矿产资源
C.改善生态环境
D.发展农业生产
2.下列哪种方法不属于油气资源探测技术?()
A.地震勘探
B.遥感探测
C.磁法勘探
D.无人机航测
3.在地震勘探中,反射波与折射波的差别主要体现在()
A.波速
B.入射角
C.折射率
D.能量大小
4.关于油气藏的类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油气开采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油气开采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油气开采基础知识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油气藏形成的必要条件不包括()A. 生油层B. 储集层C. 盖层D. 断层答案:D解析:油气藏形成的必要条件包括生油层、储集层和盖层,断层不是必要条件。

2. 石油的主要成分是()A. 碳和氢B. 氧和氮C. 硫和氮D. 金属元素答案:A解析:石油主要由碳和氢组成。

3. 以下哪种储集层孔隙度最大()A. 砂岩B. 碳酸盐岩C. 页岩D. 火山岩答案:A解析:砂岩通常具有相对较大的孔隙度。

4. 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不包括()A. 压实作用B. 浮力C. 热力作用D. 水动力答案:D解析:油气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有压实作用、热力作用和浮力等,水动力不是初次运移的主要动力。

5. 渗透率的单位是()A. 平方米B. 平方微米C. 达西D. 厘米/秒答案:C解析:渗透率的单位是达西。

6. 以下哪种驱动方式能量最充足()A. 水压驱动B. 弹性驱动C. 溶解气驱动D. 重力驱动答案:A解析:水压驱动能量最充足。

7. 油气田开发方案编制的基础是()A. 地质研究B. 油藏工程研究C. 经济评价D. 环境评估答案:A解析:地质研究是油气田开发方案编制的基础。

8. 提高采收率的方法不包括()A. 化学驱B. 热力驱C. 微生物驱D. 降低开采速度答案:D解析:降低开采速度不能提高采收率,其他选项都是提高采收率的方法。

9. 注水开发中,注水井的布置方式不包括()A. 边缘注水B. 切割注水C. 面积注水D. 点状注水答案:D解析:注水开发中注水井的布置方式通常有边缘注水、切割注水和面积注水,没有点状注水这种方式。

10. 油井自喷的主要能量来源于()A. 井底压力B. 地层压力C. 井口压力D. 油管压力答案:B解析:油井自喷的能量主要来源于地层压力。

11. 气顶油藏中,气顶体积与油环体积的比例称为()A. 气油比B. 含气率C. 含油率D. 油气比答案:B解析:气顶油藏中,气顶体积与油环体积的比例称为含气率。

油气运移简介

油气运移简介

(一)初次运移动力
◆渗透流体压力
流体(主要是水)在渗透过程中,含盐量发生变化。一般情 况下:含盐度高,渗透压力低;含盐度低,渗透压力高。泥岩 中部流体压力高,泥岩顶部、泥岩底部流体压力低。
砂页岩互层中页岩的孔隙度、流体压力及孔隙水含盐度分布
16
(二)初次运移的时间
初次运移:与生油同时或略后, 边生边移 Waples(1981)提出石油运移 窗的概念,认为石油的初次运移也和 生油一样,存在开始、高峰和结束三 个阶段。初次运移开始的时间稍晚于 生油门限,而运移高峰与生油高峰期 相当。 按照上述概念可推断,初次运移开始的温度、压力(及与温压相适应
26
油气充注模式图(据England等,1989)
(A) 石油从源岩进入储层。注入行油的“麻绳”状通道 与源岩连接起来; (B) 石油经过一系列“波阵面”推进至圈闭; (C)和(D)由于石油不断向下取代水,充注石油的孔隙增 多,直至微小的孔隙保留未被充注为止。
(二)二次运移的动力和阻力
1、浮力(动力) 当油气进入储集层后,油气水三相共存,首先起作用的是 油、气、水三者密度差引起的浮力。 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 (1)油气水密度差 F=V (ρw-ρo) g
11
④ 渗透作用 渗透作用是指水由含盐度低的 一侧向含盐度高的一侧运移的作用,它与溶液 的扩散作用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由于页岩是 天然的半渗透膜,有渗滤盐类离子的作用,造 成地下水各层之间的含盐度有很大差别。
据Jones 计算(1967),当含盐量达到5%时, 可产生42kg/cm2的渗透压力差,达15%时, 可产生224kg/cm2的渗透压力差。所以,他认 为温度和含盐度的不同是地下流体流动的两个 关键因素。如果渗透流指向一个封闭的岩系, 则将使岩系内的流体产生异常压力。 ⑤ 构造作用 (抬升——高压;下沉——低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 =ρ wg h
单位:大气压(atm)或帕斯卡(Pa)。1atm=101kPa。
• 水压头:地层压力所能促使地层水上升的高度(上 覆水柱的高度): h=P/(ρ wg)
式中, P为地层压力,h为水压头,ρw为水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由 于,水的密度为1,1个大气压的地层压力约相当于10m高的水柱重量。
低成熟阶段,水溶 相运移最有可能 生油高峰阶段,主 要以游离油相运移 生凝析气阶段,以 气溶油相运移 过成熟干气阶段, 以游离气相运移
油气初次运移过程中的可能相态
4、烃类运移相态小结 没有一种模式能让大多数人普遍接受和充分信任。每种模式都有 一定的依据,但同时存在一些难于解释的问题。 大多数人赞同以连续油相运移为主。在油相运移中,虽普遍接受 连续油相运移模式,但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微裂隙运移模式,气 相运移和水溶相运移是石油初次运移的非主流模式。 天然气运移相态包括水溶相、油溶相、游离相或扩散相中的一种 或多种。
•静水压力: 由静水柱重量所造成的压力。是由连通在地层 孔隙中的水柱所产生的压力。 pw = ρ
w
g H
式中pw ---静水压力;H--上覆水柱高度;ρw --水密度;g--重力加速度
•静水压力梯度:上覆水柱增加单位高度时所增加的压 力。单位用Pa/m单位表示。静水压力梯度约为0. 1×105Pa/m.
油或气、水同时存在时,油或气相运移所需的最 小饱和度。
某相流体饱和度低于一定数值时,相对渗透率为0,不流动。 烃源岩中油相运移临界饱和度可小于10%,甚至可降到1%。
五、地静压力、地层压力、静水压力、测压面
•地静压力:
由上覆沉积物的基质和孔隙空间流体的总重量所引起的 压力,又称静岩压力:s=ρ rgh
方向上。为了研究油气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在
含油气盆地内,需要追索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 它是寻找油气田的理论根据 价值: 预测油气田的分布,指导油气勘探的实践。
二、油气运移的阶段划分
根据时间顺序 : 二次运移: 油气自烃源岩层向储集层 油气进入储集层或运 或运载层(输导层)的运移 载层以后的一切运移
(s--静岩压力;h--上覆沉积物的厚度;ρ r--上覆沉积物的平均总体密度; g--重力加速度)
静岩压力实际为由颗粒产生的有效压力(σ )和孔隙流体
产生的流体压力(p)之和
s=σ+p
•地静压力梯度:指每增加1米沉积物所增加的压力,pa/m, 约为0. 2 3×105Pa/m
• 地层压力:
地下岩层孔隙流体的压力,又称地层流体压力或 孔 隙流体压力。
4.1 概述
★ 油气运移的证据
①地表:油气苗 ②油气:生成于烃源岩,储集于储集岩。 ③烃源层:分散状态油气→富油气区:聚集状态油气 ④油气藏中油、气、水按比重分异。 ⑤从油源区→成藏区,化合物分布有规律渐变。
4.1 概述
★ 研究油气运移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意义:
一般情况下,大油气田分布在油气运移主要
局限性:水源问题;溶解度问题;化学成分问题
2、游离相(烃相)运移 以游离的油相或气相进行运移 主要论点:当生油层中生成的烃类能饱和孔隙水和有机物的吸附 时,烃类在孔隙中可以形成不连续的油滴和气泡,当生油层中含 油饱和度足够大时,烃类可以呈不同程度的连续烃相运移。 烃相运移方式:连续油相运移,间隙性运移 证据:1)对生油岩进行显微观察时,发现游离相的石油存在于
•测压面: 同一层位各点水压头顶面所组成的一个面。 静水条件下,测压面水平;动水条件下,测压 面倾斜。
单一储集层内静水压面示意图
4.2 油气初次运移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物理状态
石油初次运移的相态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水
溶相与游离相之争,近年又出现了扩散相运移的新观点。
游离相占据主导地位(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石油的 初次运移 水溶相居次要地位 某些条件下,油可溶于气体中进行初次运移 一般认为,可以呈游离相和水溶相运移
天然气的 初次运移
某些条件下,气可以溶于油中进行初次运移
4.2 油气初次运移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物理状态
1、水溶相运移
油气被水溶解成分子溶液,水作为油气运移的载体进行 运移。从运动力学角度,水溶液沿细小的孔隙喉道运移,基 本不存在毛细管阻力,只有水分子之间的内摩擦阻力 优点:从物理学角度看它是最理想的运移相态
若对整个油气运移来说 ,则是一个几乎同时存在的连续过程
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油气运移聚集过程示意图
三、油气运移的基本方式
★——渗滤、扩散
1、渗滤:机械运动,整体流动,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由机械能高的地方向机械能低的地方流动。 2、扩散:分子运动,使浓度梯度达到均衡。 扩散方向:从高浓度向低浓度。
四、油气运移临界饱和度
烃源岩孔隙和裂隙中——最直接的证据
2)在较厚的烃源岩剖面中,可测定出烃源岩对初次运移的色层 效应,即随着距离烃源岩-储层接触面距离的减少,烃源岩中的
氯仿抽提物含量有减小的趋势——支持游离相运移的观点
3、油气初次运移的综合模式 Tissot ( 1980 )和 Burker ( 1981 )综合应用 Kerogen 热演化生 油各阶段的埋深、温度、作用因素及产物提出综合模式: 1.当生油岩埋深<1500m—生物化学生气 产物以生物CH4气为主,液态烃较少,可以皂胶束形式溶解在 水中,以水作为运载体,在欠压实作用形成的异常高压驱使下由 生油层向储集层初次运移。 2.埋深1500--4500米—热催化生油气阶段(生油窗) Kerogen大量向油气转化,形成数量较多的液态烃,生油层中 的含油饱和度增加,油相的相渗透率随着增加,以游离的油相自 生油层向储集层发生初次运移。 3.当埋深>4500米—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液态烃发生高温裂解,形成大量CH4,液体溶解在CH4中, 以CH4作为运载体发生初次运移。
4.油气运移
4.油气运移petroleum migration 概述
内 容 提 要
油气初次运移 油气二次运移
4.1 概述
一、油气运移概念 概念:地壳中的石油和天然气在各种天
然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移动。
4.1 概述
★ 油气运移的结果 (1) 使分散的油气在储集层的适当部位富集起来 形成油气藏; (2)直接运移出地表,成为油气苗; (3)导致油气的分散,使油气藏遭破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