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油气运移(11)解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油气运移
4.油气运移petroleum migration 概述
内 容 提 要
油气初次运移 油气二次运移
4.1 概述
一、油气运移概念 概念:地壳中的石油和天然气在各种天
然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移动。
4.1 概述
★ 油气运移的结果 (1) 使分散的油气在储集层的适当部位富集起来 形成油气藏; (2)直接运移出地表,成为油气苗; (3)导致油气的分散,使油气藏遭破坏。
(s--静岩压力;h--上覆沉积物的厚度;ρ r--上覆沉积物的平均总体密度; g--重力加速度)
静岩压力实际为由颗粒产生的有效压力(σ )和孔隙流体
产生的流体压力(p)之和
s=σ+p
•地静压力梯度:指每增加1米沉积物所增加的压力,pa/m, 约为0. 2 3×105Pa/m
• 地层压力:
地下岩层孔隙流体的压力,又称地层流体压力或 孔 隙流体压力。
4.1 概述
★ 油气运移的证据
①地表:油气苗 ②油气:生成于烃源岩,储集于储集岩。 ③烃源层:分散状态油气→富油气区:聚集状态油气 ④油气藏中油、气、水按比重分异。 ⑤从油源区→成藏区,化合物分布有规律渐变。
4.1 概述
★ 研究油气运移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意义:
一般情况下,大油气田分布在油气运移主要
烃源岩孔隙和裂隙中——最直接的证据
2)在较厚的烃源岩剖面中,可测定出烃源岩对初次运移的色层 效应,即随着距离烃源岩-储层接触面距离的减少,烃源岩中的
氯仿抽提物含量有减小的趋势——支持游离相运移的观点
3、油气初次运移的综合模式 Tissot ( 1980 )和 Burker ( 1981 )综合应用 Kerogen 热演化生 油各阶段的埋深、温度、作用因素及产物提出综合模式: 1.当生油岩埋深<1500m—生物化学生气 产物以生物CH4气为主,液态烃较少,可以皂胶束形式溶解在 水中,以水作为运载体,在欠压实作用形成的异常高压驱使下由 生油层向储集层初次运移。 2.埋深1500--4500米—热催化生油气阶段(生油窗) Kerogen大量向油气转化,形成数量较多的液态烃,生油层中 的含油饱和度增加,油相的相渗透率随着增加,以游离的油相自 生油层向储集层发生初次运移。 3.当埋深>4500米—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液态烃发生高温裂解,形成大量CH4,液体溶解在CH4中, 以CH4作为运载体发生初次运移。
•静水压力: 由静水柱重量所造成的压力。是由连通在地层 孔隙中的水柱所产生的压力。 pw = ρ
w
g H
式中pw ---静水压力;H--上覆水柱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ρw --水密度;g--重力加速度
•静水压力梯度:上覆水柱增加单位高度时所增加的压 力。单位用Pa/m单位表示。静水压力梯度约为0. 1×105Pa/m.
低成熟阶段,水溶 相运移最有可能 生油高峰阶段,主 要以游离油相运移 生凝析气阶段,以 气溶油相运移 过成熟干气阶段, 以游离气相运移
油气初次运移过程中的可能相态
4、烃类运移相态小结 没有一种模式能让大多数人普遍接受和充分信任。每种模式都有 一定的依据,但同时存在一些难于解释的问题。 大多数人赞同以连续油相运移为主。在油相运移中,虽普遍接受 连续油相运移模式,但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微裂隙运移模式,气 相运移和水溶相运移是石油初次运移的非主流模式。 天然气运移相态包括水溶相、油溶相、游离相或扩散相中的一种 或多种。
方向上。为了研究油气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在
含油气盆地内,需要追索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 它是寻找油气田的理论根据 价值: 预测油气田的分布,指导油气勘探的实践。
二、油气运移的阶段划分
根据时间顺序和介质条件的变化,可将油气运移分成两个阶段:
初次运移 : 二次运移: 油气自烃源岩层向储集层 油气进入储集层或运 或运载层(输导层)的运移 载层以后的一切运移
天然气的 初次运移
某些条件下,气可以溶于油中进行初次运移
4.2 油气初次运移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物理状态
1、水溶相运移
油气被水溶解成分子溶液,水作为油气运移的载体进行 运移。从运动力学角度,水溶液沿细小的孔隙喉道运移,基 本不存在毛细管阻力,只有水分子之间的内摩擦阻力 优点:从物理学角度看它是最理想的运移相态
P =ρ wg h
单位:大气压(atm)或帕斯卡(Pa)。1atm=101kPa。
• 水压头:地层压力所能促使地层水上升的高度(上 覆水柱的高度): h=P/(ρ wg)
式中, P为地层压力,h为水压头,ρw为水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由 于,水的密度为1,1个大气压的地层压力约相当于10m高的水柱重量。
若对整个油气运移来说 ,则是一个几乎同时存在的连续过程
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油气运移聚集过程示意图
三、油气运移的基本方式
★——渗滤、扩散
1、渗滤:机械运动,整体流动,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由机械能高的地方向机械能低的地方流动。 2、扩散:分子运动,使浓度梯度达到均衡。 扩散方向:从高浓度向低浓度。
四、油气运移临界饱和度
局限性:水源问题;溶解度问题;化学成分问题
2、游离相(烃相)运移 以游离的油相或气相进行运移 主要论点:当生油层中生成的烃类能饱和孔隙水和有机物的吸附 时,烃类在孔隙中可以形成不连续的油滴和气泡,当生油层中含 油饱和度足够大时,烃类可以呈不同程度的连续烃相运移。 烃相运移方式:连续油相运移,间隙性运移 证据:1)对生油岩进行显微观察时,发现游离相的石油存在于
•测压面: 同一层位各点水压头顶面所组成的一个面。 静水条件下,测压面水平;动水条件下,测压 面倾斜。
单一储集层内静水压面示意图
4.2 油气初次运移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物理状态
石油初次运移的相态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水
溶相与游离相之争,近年又出现了扩散相运移的新观点。
游离相占据主导地位(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石油的 初次运移 水溶相居次要地位 某些条件下,油可溶于气体中进行初次运移 一般认为,可以呈游离相和水溶相运移
油或气、水同时存在时,油或气相运移所需的最 小饱和度。
某相流体饱和度低于一定数值时,相对渗透率为0,不流动。 烃源岩中油相运移临界饱和度可小于10%,甚至可降到1%。
五、地静压力、地层压力、静水压力、测压面
•地静压力:
由上覆沉积物的基质和孔隙空间流体的总重量所引起的 压力,又称静岩压力:s=ρ rgh
4.油气运移petroleum migration 概述
内 容 提 要
油气初次运移 油气二次运移
4.1 概述
一、油气运移概念 概念:地壳中的石油和天然气在各种天
然因素作用下发生的移动。
4.1 概述
★ 油气运移的结果 (1) 使分散的油气在储集层的适当部位富集起来 形成油气藏; (2)直接运移出地表,成为油气苗; (3)导致油气的分散,使油气藏遭破坏。
(s--静岩压力;h--上覆沉积物的厚度;ρ r--上覆沉积物的平均总体密度; g--重力加速度)
静岩压力实际为由颗粒产生的有效压力(σ )和孔隙流体
产生的流体压力(p)之和
s=σ+p
•地静压力梯度:指每增加1米沉积物所增加的压力,pa/m, 约为0. 2 3×105Pa/m
• 地层压力:
地下岩层孔隙流体的压力,又称地层流体压力或 孔 隙流体压力。
4.1 概述
★ 油气运移的证据
①地表:油气苗 ②油气:生成于烃源岩,储集于储集岩。 ③烃源层:分散状态油气→富油气区:聚集状态油气 ④油气藏中油、气、水按比重分异。 ⑤从油源区→成藏区,化合物分布有规律渐变。
4.1 概述
★ 研究油气运移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意义:
一般情况下,大油气田分布在油气运移主要
烃源岩孔隙和裂隙中——最直接的证据
2)在较厚的烃源岩剖面中,可测定出烃源岩对初次运移的色层 效应,即随着距离烃源岩-储层接触面距离的减少,烃源岩中的
氯仿抽提物含量有减小的趋势——支持游离相运移的观点
3、油气初次运移的综合模式 Tissot ( 1980 )和 Burker ( 1981 )综合应用 Kerogen 热演化生 油各阶段的埋深、温度、作用因素及产物提出综合模式: 1.当生油岩埋深<1500m—生物化学生气 产物以生物CH4气为主,液态烃较少,可以皂胶束形式溶解在 水中,以水作为运载体,在欠压实作用形成的异常高压驱使下由 生油层向储集层初次运移。 2.埋深1500--4500米—热催化生油气阶段(生油窗) Kerogen大量向油气转化,形成数量较多的液态烃,生油层中 的含油饱和度增加,油相的相渗透率随着增加,以游离的油相自 生油层向储集层发生初次运移。 3.当埋深>4500米—热裂解生凝析气阶段、深部高温生气阶段 液态烃发生高温裂解,形成大量CH4,液体溶解在CH4中, 以CH4作为运载体发生初次运移。
•静水压力: 由静水柱重量所造成的压力。是由连通在地层 孔隙中的水柱所产生的压力。 pw = ρ
w
g H
式中pw ---静水压力;H--上覆水柱高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ρw --水密度;g--重力加速度
•静水压力梯度:上覆水柱增加单位高度时所增加的压 力。单位用Pa/m单位表示。静水压力梯度约为0. 1×105Pa/m.
低成熟阶段,水溶 相运移最有可能 生油高峰阶段,主 要以游离油相运移 生凝析气阶段,以 气溶油相运移 过成熟干气阶段, 以游离气相运移
油气初次运移过程中的可能相态
4、烃类运移相态小结 没有一种模式能让大多数人普遍接受和充分信任。每种模式都有 一定的依据,但同时存在一些难于解释的问题。 大多数人赞同以连续油相运移为主。在油相运移中,虽普遍接受 连续油相运移模式,但有越来越多的人支持微裂隙运移模式,气 相运移和水溶相运移是石油初次运移的非主流模式。 天然气运移相态包括水溶相、油溶相、游离相或扩散相中的一种 或多种。
方向上。为了研究油气在地壳中的分布规律,在
含油气盆地内,需要追索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 它是寻找油气田的理论根据 价值: 预测油气田的分布,指导油气勘探的实践。
二、油气运移的阶段划分
根据时间顺序和介质条件的变化,可将油气运移分成两个阶段:
初次运移 : 二次运移: 油气自烃源岩层向储集层 油气进入储集层或运 或运载层(输导层)的运移 载层以后的一切运移
天然气的 初次运移
某些条件下,气可以溶于油中进行初次运移
4.2 油气初次运移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物理状态
1、水溶相运移
油气被水溶解成分子溶液,水作为油气运移的载体进行 运移。从运动力学角度,水溶液沿细小的孔隙喉道运移,基 本不存在毛细管阻力,只有水分子之间的内摩擦阻力 优点:从物理学角度看它是最理想的运移相态
P =ρ wg h
单位:大气压(atm)或帕斯卡(Pa)。1atm=101kPa。
• 水压头:地层压力所能促使地层水上升的高度(上 覆水柱的高度): h=P/(ρ wg)
式中, P为地层压力,h为水压头,ρw为水的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由 于,水的密度为1,1个大气压的地层压力约相当于10m高的水柱重量。
若对整个油气运移来说 ,则是一个几乎同时存在的连续过程
油气的运移和聚集
油气运移聚集过程示意图
三、油气运移的基本方式
★——渗滤、扩散
1、渗滤:机械运动,整体流动,遵守能量守恒定律, 由机械能高的地方向机械能低的地方流动。 2、扩散:分子运动,使浓度梯度达到均衡。 扩散方向:从高浓度向低浓度。
四、油气运移临界饱和度
局限性:水源问题;溶解度问题;化学成分问题
2、游离相(烃相)运移 以游离的油相或气相进行运移 主要论点:当生油层中生成的烃类能饱和孔隙水和有机物的吸附 时,烃类在孔隙中可以形成不连续的油滴和气泡,当生油层中含 油饱和度足够大时,烃类可以呈不同程度的连续烃相运移。 烃相运移方式:连续油相运移,间隙性运移 证据:1)对生油岩进行显微观察时,发现游离相的石油存在于
•测压面: 同一层位各点水压头顶面所组成的一个面。 静水条件下,测压面水平;动水条件下,测压 面倾斜。
单一储集层内静水压面示意图
4.2 油气初次运移
一、油气初次运移的物理状态
石油初次运移的相态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水
溶相与游离相之争,近年又出现了扩散相运移的新观点。
游离相占据主导地位(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 石油的 初次运移 水溶相居次要地位 某些条件下,油可溶于气体中进行初次运移 一般认为,可以呈游离相和水溶相运移
油或气、水同时存在时,油或气相运移所需的最 小饱和度。
某相流体饱和度低于一定数值时,相对渗透率为0,不流动。 烃源岩中油相运移临界饱和度可小于10%,甚至可降到1%。
五、地静压力、地层压力、静水压力、测压面
•地静压力:
由上覆沉积物的基质和孔隙空间流体的总重量所引起的 压力,又称静岩压力:s=ρ rg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