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苏联模式” 启示“中国特色”(平时作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思“苏联模式”启示“中国特色”
王丽君J201102037(历史系)
摘要:对于苏联模式,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它曾经取得过光辉成就,也存在着严重问题。反思苏联模式,是为了总结其“利”与“弊”,从中吸取经验教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
关键词:“苏联模式”;“利”与“弊”;“中国特色”
我国在研究和评述“苏联模式”时, 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规范的关于“苏联模式”的概念和范畴。一般意义上的时间范围应该包括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到戈尔巴乔夫改革之前。从内容上来看, 所谓“苏联模式”[1],一般是指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其基本内涵也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政治方面表现为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自上而下的干部委任制、软弱而低效的监督机制、地位特殊的国家安全机关。经济方面表现为单一社会主义公有制指令性计划经济。思想文化方面表现为文化专制主义。对外关系方面是霸权主义。关于苏联模式的评价,长期以来一直在学术界争论不休,大体有两种意见:一是全盘否定苏联历史;二是采取辩证分析的态度,既承认苏联模式曾经取得的辉煌成就,也指出其自身存在的严重弊端。在此认为必须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和苏联模式持辩证分析的态度,不能搞历史虚无主义,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吸取苏联解体的教训,使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蒸蒸日上。
一、苏联模式的利与弊
(一)苏联模式的“利”
苏联模式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确立了国家的政体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阶级——无产阶级专政的性质,这在人类历史上是开天辟地的创举。苏联模式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次成功实践,这一成功实践将社会主义从科学理论转变为成功实践。正因为如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苏联为首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苏联模式坚持共产党在国家社会生活的核心作用和领导地位。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今天看来是无比正确的,也是非常必要的。正是在苏联共产党的领导下,苏联才在短时期内解决了沙俄帝国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都不能解决的俄国民众对“和平、土地、面包”的迫切要求;也正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苏联人民忘我劳动、英勇战斗打败了法西斯,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还是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苏联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2]
[1]王志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对苏联模式的扬弃[J].延边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0).
[2]肖引.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苏联模式的反思[J].湖北社会科学,2008(11).
苏联模式确立以计划经济为基础。实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这是苏联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环境和历史认识所决定的,我们决不能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眼光来审视苛求前人。[1]俄国革命成功以后,苏联共产党人所面临的两方面的问题是:一方面俄国民众对和平、土地、面包的迫切需求,另一方面是各种反动势力对苏维埃政权的虎视眈眈,尤其是帝国主义对苏维埃的侵略野心已充分暴露。在此危难紧急关头,怎样采取科学的经济运行模式,在短时期内改变苏联经济的落后面貌,应对复杂危难局面,是摆在苏联共产党人面前的严峻课题。历史选择了计划经济的模式,因为在一个社会经济条件落后的国家短时间内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化国家转变,需要组织动员全社会的一切资源,需要对这些资源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只有这样才能集中掌握建设工业基础所必须的资源。苏联的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的确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国内面临的二大问题。当然,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的模式属于动员型经济,它使经济任务服从于政治目的,采用了一些非常严酷的措施和手段,在实施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
(二)苏联模式的“弊”
苏联模式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采取了行政命令,高度集中的强制性做法。如全盘集体化时期强迫农民入社,对富农采取强制性迁徙,由此而造成了1932 年~1933年、1946年~1948年两次大饥荒,导致上百万人因饥饿、疾病而死亡。这种做法明显违背了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超越了事物发展的循序渐进的规律,而造成的严重后果是无法弥补的巨大损失。
苏联模式由于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领导,导致了个人权力的无限膨胀;再加上缺乏监督,造成了极端个人崇拜。党的最高领导人听不进党内不同的意见,对本来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采取了大规模镇压的手段,以至于使很多优秀的共产党人含冤。这些共产党人没有死在敌人的枪口下,却死在了自己人的手上,这不能不说是巨大的历史悲剧。大规模的镇压和清洗,使党内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遭到破坏,正常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被指责为攻击党、攻击党的领袖。一旦正常的民主生活没有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就会泛滥成灾,人们的思想被禁锢在教条主义的条款之中,思想僵化和封闭就不可避免了。
苏联模式由于实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完全排斥市场经济的规律,长期把重工业、军事工业置于优先地位,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导致了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
二、“苏联模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反思苏联模式,总结它的“得”与“失”,最终目的是为了吸取苏联模式的失败教训,走好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路,对于我们回顾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时又吸收了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而形成的。它同苏联模式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一是继承,二是扬弃。[1]
(一)新中国成立当初,选择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是那个时代的必然产物。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从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大局出发,采取向苏联“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在国内如何进行经济建设的问题上也采取苏联模式。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基本上采纳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即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制度,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选择苏联模式原因有三:第一,建设社会主义对于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是个全新的课题;第二,中国共产党人缺乏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经济管理方面的经验。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国初期毫无建设经验而又必须立刻着手从事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下,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就成为自然而然的选择第三,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促使中国共产党人采纳苏联模式。新中国成立以后,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对中国实行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包围、封锁和孤立,新中国不可能从帝国主义国家得到什么帮助,当时只有社会主义国家和战后为独立而斗争的国家同情中国,只有苏联有能力帮助中国。
(二)苏联模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历史的借鉴。从苏联学来的好的成功的经验,对我国的经济建设确实起了有益的作用。特别是苏联模式确立的几条主要原则,基本上被我们全部继承下来,演变成了四项基本原则,成为我们的立国之本。,当时毛泽东及中共中央已经认识到苏联模式所固有的弊端,开始思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怎样从苏联模式中吸取经验教训,走出一条有创造性、有活力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毛泽东思考和探索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不能重走苏联老路,要兼顾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三者之间的关系;二是中国的经济管理体制方面不能搞高度的中央集权,提出中央要给地方放权;三是对于人民内部矛盾不能重蹈苏联肃反扩大化的覆辙,提出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毛泽东的这些反思和探索,为后来的中共党人留下了非常宝贵的思想财富。
在新中国经历了28 年长期摸索之后,在经历挫折之后,在总结国际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之后,邓小平终于发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适合中国的情况,走中国自己的道路。这些成果集中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重新认识和概括了社会主义本质,把发展生产力列入社会主义本质的范畴。这一伟大探索,初步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