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史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中国古代史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

第五章 中国古代史学术动态

第一章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初步形成 第一节华夏文明的起源 一、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在夏王朝之前,中华大地存在一个三皇五帝的古史系统。尽管很多史家认为,这些古帝并非实有其人,而是由神话传说构成的,是不可信的伪古史。然而,这些传说仍然具有可信的成分,越来越多的研究成果表明,这个古史系统反映了我们祖先创造历史的轨迹,是我国从蒙昧时期进人文明时代的缩影。 三皇五帝时代处于我国的新石器时代。在这一时期,人们普遍使用磨制石器进行生产劳动。原始农业有了长足的进步,进人锄耕阶段,农作物的品种北方以粟为主,南方以水稻为主,产量有很大提高,经济作物品种增多。农业的发展为家畜饲养业奠定了基础,饲养牲畜的品种和数量都较以前明显增加。手工业技术也有了提高,制陶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 从现有考古资料看,目前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已达七千多处,遍布全国各区域,其文化内涵、时间先后等方面各有差异,如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大溪文化、良诸文化;山东地区的大汶口文化;鄂、豫地区的屈家岭文化;东北、内蒙古地区的红山文化;甘、宁地区的齐家文化等。这些文化各有其重要价值,反映出明显的区域性特点,形成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异彩纷呈的特色。 从大约五千年前开始,我国黄河、长江流域的一些氏族、部落先后从母系氏族进入到父系氏族公社时代,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表明原始社会已经处于解体阶段。 二、古代国家的形成 原始社会时期,部落联盟的首领一般由联盟议事会选举产生,这也就是后人津津乐道的“禅让制”。在不断进行的掠夺性战争中,部落联盟首领获得了更多的财富,他们的家族变得更加富有和强大。随着部落联盟的发展和联盟首领后代地位的加强,他们开始觊觎联盟首领这一有利可图的位置。 禹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后,有意识地扶植其子启的势力,在他长期刻意的安排下,启在争夺部落联盟首领的斗争中取得胜利,建立了夏王朝,禅让制为王位世袭制所取代。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公共权力”日益蜕变为个人及家族权力的结果。夏王朝建立后,原始社会的部落联盟管理机关被彻底改造为维护夏后氏王权的国家机器,因而有学者认为“启的夺权是质变,是野蛮与文明、部落制度与国家的分野”。 夏王朝建立后,夏朝君王建立了一套贯彻和维护王权的强制性机关,从而成为取代联盟管理机关的专政机构。同时,在地方上分封夏后氏同姓和异姓方国诸侯,使他们与夏王建立君臣名分的政治纽带,成为夏后氏家族的统治机器在全国各地的延伸。从这个意义上说,夏朝应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王朝。在夏王朝国家机器的运行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制度,其中有不少是承袭原始社会末期早期国家的制度而来,在夏朝得以继续完善和发展。 商朝的国家形态上承夏朝、下开西周国家制度的先河。我国早期国家的一些基本制度,在商朝时期确立、完善而为后来的周朝所承袭并全面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内外服制”。所谓“内”、“外”,分别指商王直接统治地区和诸侯国地区。商王直接统治的中心地区又称为“王畿”,由内服百官治理;中心地区以外的土地是由商王分封或由他承认的诸侯国管理,他们与商王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上下级的臣属关系。这种国家结构在西周时演绎成分封体制,从而更加完善。“内外服”的国家结构,是我国夏、商、西周时期独具特色的一种国家结构形式。此外,商朝职官系统的设置、刑法的制定等都较前代完善,对后来的西周产生了很大影响。 西周王朝建立后,历经周公、成王、康王三世的经略,国体一改商王朝时异姓国族林立而臣服于商的运作模式,逐渐建立起一个“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硕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硕士研究生必读书目 Part I: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经典导读》,何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年。《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彭英明,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史》,陈国新主编,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中国民族理论研究二十年》,金炳镐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干部读本)》,民族出版社,2002。《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理论与实践》,金炳镐、青觉,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4。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民族问题著作选》(增订本),中央民族学院民族学研究所,1985。 《中国民族理论发展论纲》,周传斌,兰州大学出版社,2005。 Part II:民族主义理论 《民族与民族主义》,(英) 厄内斯特〃盖尔纳著;韩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民族与民族主义》, (英)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著;李金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民族主义:理论, 意识形态, 历史》(英) 安东尼〃史密斯著;叶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民族主义》,(英) 埃里〃凯杜里著;张明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美)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著,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族群性和民族主义:人类学透视》,埃里克森. (王亚南译),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2。

Part III:民族学与民族社会学 《民族学基础》(苏) 勃罗姆列伊, 马尔科夫主编;赵俊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宋蜀华, 白振声主编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 《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马戎编著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西方民族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马戎,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 《民族社会学:目的、方法和某些研究成果》,(苏) 阿鲁秋尼扬等著;马尚鳌译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 《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美)塞缪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主编,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多元文化与社会进步》,[美]P .K.博克.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社会转型:多文化多民族社会》,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族群社会学:美国及全球视角下的种族和族群关系》,(美) 马丁〃N. 麦格著;祖力亚提〃司马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Part IV:世界民族问题 《民族主义、国家结构与国际化:南斯拉夫民族问题研究》余建华著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少数的权利:民族主义、多元文化主义和公民》(加拿大) 威尔〃金里卡著;邓红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 《少数人权利的法理》,周勇,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民族主义与当代国际政治》,刘中民, 左彩金, 骆素青著,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全球化进程中的东南亚民族问题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

初一七年级历史练习题第25课 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25课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通过这次练习,意味着你] 1、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知道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故事,找出两者之间共同之处,能运用比较法去认识历史现 象和历史人物 3、观察“唐长安城示意图”。了解长安城城市建设布局特点,培养观察能力。 [课堂同步练习(A)] 一、课堂训练 1、在隋唐与各国的交往中,中国有三位高僧做出重要贡献,其中不包括( ) A.玄奘 B.义净 C.法显 D.鉴真 2、下列内容,哪些是鉴真和玄奘的共同之处 ( ) ①都是唐朝的僧人②都在唐朝的对外交往中有重大贡献 ③都为完成自己的使命历尽艰辛④都有一种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3、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至今还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的国家是 ( ) A.印度 B.阿拉伯 C.朝鲜 D.日本 4、沟通中西文化,把中国的造纸、纺织、制瓷等技术传到非洲、欧洲的国家是 ( ) A.天竺 B.波斯 C.大食(阿拉伯) D.东罗马 5、唐朝的对外交往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频繁局面,原因是( ) ①唐朝的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②对外交通发达 ③唐政府实行较为开放的对外政策④西欧处于文化低潮时期 ⑤唐朝统治者大多推行三教并行的宗教政策 A.①②③⑤B.①②③④C.②③④⑤D.①③④⑤ 6、据史料记载,隋唐时“民间佛经多于六经数十百倍”,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 ①统治者推崇佛教②佛经浅显易懂③雕版印刷佛经④人们盼望安定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7、对日本影响深远的哪些事件( ) ①遣唐使②鉴真东渡③“大化改新”④明治维新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 8、假如你要查看有关印度的历史地理风俗,你该查阅下列哪本书( ) A.《徐霞客游记》 B .《西游记》 C .《大唐西域记》D.《史记》 9、天竺戒日王对玄奘说:“弟子闻彼国有《秦王破阵乐》歌舞之曲,未知秦王是何人?复 有何功德,致此称扬”你知道秦王是谁吗?( )

简明中国古代史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 30 道试题,共 60 分。) 1. 周平王迁都雒邑后的周,史称东周 2. 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是齐桓公- 3. 弭兵之盟的发起国是-宋国 4. 春秋时期修筑的水利工程是邗沟 5. 我国历史上“围魏救赵”的著名战例是-桂陵之战 6. 战国时期,在魏国进行改革并制定《法经》以维持社会秩序的是李悝 7. “三家分晋”的“三家”是指韩、赵、魏8. 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历史是《春秋》 9. 秦朝作为规范化文字推行于全国的是小篆 10. 秦在进军岭南时,为了转运粮饷,修筑了沟通了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的灵渠 11. 南朝四个政权依次是宋齐梁陈12. 商朝的建立者是汤 13. 在牧野一战中大败而死的是-纣14. 西周朝的建立者是周武王 15. 我国现已发现的距今170万年的古人类化石是元谋人 16. 我国属于原始群前期的人类是-----北京人 17. 我国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类是-----山顶洞人 18. 原始群后期人类的婚姻形态属于--------. 血缘婚 19. 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址是------. 河姆渡文化 20. 废除“禅让制”,确立王位世袭制的是------启 21. 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为推翻秦王朝统治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是------巨鹿之战 22. 曹操为解决军粮问题,招募流亡农民,实行---屯田制 23. 决定“天下三分”的重要战役是-------赤壁之战 24. 三国时期,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的是--------曹丕 25. 灭吴,结束三国鼎立局面,使中国重归统一的是----司马炎 26. 西晋的诸侯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展开了长达16年的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27. 东晋时期,率军三次北伐的将领是--桓温 28. 稳定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使南北对峙局面长期延续的重要战役是----淝水之战 29. 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土地制度方面实行了------均田制 30. 北魏贾思勰撰写的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著作是------《齐民要术》 1. 隋文帝时期对中央机构进行了较大改革,确立了-------三省六部制 2. 开创了我国典章制度专史编撰方法的重要史书是---------------《通典》 3. 公元1004年北宋与辽议和,兄弟之国,宋每年给辽银十万绢20万匹。史称--澶渊之盟 4.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交子- 5. 1127年,金入东京掳宋徽宗、钦宗和后妃宗室、大臣等人北返,北宋亡。史称---靖康之变。 6. 西夏的建立者是--------李元昊- 7. 北宋王小波、李顺起义提出的口号是------均贫富- 8. 1141年宋金和约,宋向金称臣宋每年向金输银、绢各25万两史称---绍兴和议 9. 1271年,废弃“蒙古”国号,改国号为元的是----完颜阿骨打 10. 元代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是--------行中书省- 11. 元代官修的一部重要的农书是------《农桑辑要》 12. 科举制度的正式确立是在-------隋炀帝时期- 13. 元朝中央设立管理全国宗教事物和吐蕃政务的机构是-------宣政院, 14. 为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元朝在澎湖设立-------巡检司 15. 西藏地区正式成为我国行政区划的一部分开始于-----元朝- 16. 王祯编撰的一部农业科学著作是--------《农书》 17. 《通鉴纪事本末》一书的作者是-------袁枢-- 18. 明代中央设大理寺、都察院、刑部合称--------三法司--- 19. 明代宦官王振挟持英宗亲征,结果兵败被俘,史称-----土木之变 20. 公元1619年,努尔哈赤与明发生了决定辽东形势的重要战役是----萨尔浒之战 21. 为根除宦官对皇权的干扰,清代设立了--内务府-尽收宦官之权. 22. 土尔扈特回归祖国是在------乾隆时期23. 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北段是--------永济渠- 24. 火药发明于-----唐末25. 隋末农民大起义中河北起义军的领袖是--------窦建德- 26. 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统治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

《中国古代史》学习指南

学习指南 一、中国古代史概况 中国古代史讲述我国远古至明清时期的历史。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 史学界一般把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分界线划在公元前21世纪。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分界线,虽有西周、春秋、战国、秦、西汉、东汉、魏晋等多种不同的说法,但战国封建说较为流行,以公元前476年为界。按照这种划法,原始社会大约从17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奴隶社会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5年到1840年。这种划法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把春秋战国划在两个不同的社会形态,把清朝后期排除在古代史之外。但它对于我们认识中国古代的历史仍然是有一定帮助的。我们的课程体系基本上是按照这种流行的分期方法来处理问题的,但对其中的某些环节进行了调整,将春秋战国视为一个整体,并将涉及清代后期的若干问题。 我国的原始社会包括猿人、智人和氏族公社三个时期,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遗存。从已发现的材料看,“元谋人”、“蓝田人”和“北京人”是我们的远古祖先。智人开始人工取火,并发明了弓箭,推动了原始社会的发展。氏族公社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组织,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两个阶段。仰韶文化是母系氏族公社的典型,龙山文化是父系氏族公社的典型。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没有剩余产品,所以没有人剥削人的现象。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和分工的发展,原始集体生产逐渐被个体生产所取代。个体生产发展的结果是财产私有。随着私有制的发展,出现了贫富的分化,导致了原始社会的瓦解。 我国的奴隶社会包括夏、商、周三代。夏朝是奴隶社会的形成阶段,商朝是发展阶段,西周是鼎盛阶段,春秋战国则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的阶段。在夏商周三代,全部土地和奴隶在名义上属于国家所有,各级奴隶主只享有占有权和使用权,在形式上表现为奴隶主阶级的多项占有。与奴隶主阶级这种所有制相适应,在政治上表现为严格的宗法制、分封制和等级制。奴隶主阶级为了保持他们的统治地位,建立了强大的国家机制。神权也是奴隶主阶级进行统治的特别重要的补充手段。 我国的封建社会包括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夏金元和明清五个时期。有时处于统一的局面,有时则出现分裂的格局,情况复杂。秦汉时期包括秦、西汉、东汉三个王朝,是第一个统一时期,也是封建时代的重要发展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第一个分裂时期,包括三国、西晋、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等阶段,头绪相当纷繁。三国是指魏、

中国古代史各朝代特征

中国古代史各朝代特征 先秦(距今约170万年前~公元前221年) 先秦包括原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涉及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和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 1、政治方面:社会制度不断进步 (1) 原始民主制。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和氏族公社两个阶段,氏族公社分为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同消费、平等生活。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是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反映了原始社会的原始民主制度。 (2) 分封制和井田制。夏朝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西周为了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经济上实行井田制,使周王朝加速了全国经济文化的发展,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日益崩溃,封建制逐步形成,社会正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韩非子顺应社会变革的要求,提出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符合封建统治者建立中央集权地需要。秦国的商鞅变法,建立县制,维护和巩固了封建经济基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 2、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 在原始社会,人们使用以石器为主的简单劳动工具。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逐渐发展起来,人们过着以原始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在奴隶社会,生产工具和耕作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夏朝开始了原始的水利灌溉农业;商朝青铜器制造业发达,金属工具用于农业生产;春秋后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显著的发展;战国时期,随着铁器和牛耕的推广,封建经济初步发展起来。 3、思想文化方面:半坡氏族的彩陶文化是原始社会的文化代表,它蕴藏着中国原始文字的起源。以甲骨文和青铜器制造为代表的商文化在古代世界占有特殊的地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信史是从商朝开始的。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和经济大发展,思想和科技出现了繁荣局面。a思想方面形成了百家争鸣和思想解放的局面;b教育方面,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私学兴起;c天文、历法、医学等科学技术有了发展;d文学艺术也有了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为后世文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中,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东方文化有着深远影响。 4、民族关系方面:我国的原始人类不仅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北起辽河,南至珠江也都有远古人类的遗迹。传说中的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联盟,在黄河流域繁衍生息,构成了以后华夏族主干。春秋战国时期,诸候争战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了严重灾难,但客观上加强了华夏族和其他各族的接触,促进了民族融合,国家渐趋统一,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造了条件。 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 (自动保存的)

古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变迁 一、秦朝的民族政策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纷争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秦大一统后,国家疆域空前辽阔,中原地区的华夏民族与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融合问题显得十分棘手。秦朝首创皇帝制度,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独揽一切大权,建立了一套以皇权为中心的政治组织体系,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个最高官职。设置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分管国家各项事务1。“皇帝”成为中国古代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把全国分成36个郡,由中央直接管辖,一个郡下又分若干县。始皇帝采取了一系列维护国家统一的政策。秦朝颁布统一全国的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与车轨;统一文字;修建了从帝都咸阳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开通联系长江与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修筑长城以及进行大规模的移民等等。这些措施对封建王朝的经济文化发展,巩固国家统一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秦朝面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管理,也逐渐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以后各封建王朝的民族政策,大都有借鉴与延续秦朝

的制度,具体有以下2: 1、在民族聚居地设“道” 秦在征服边疆各少数民族,完成统一大业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并根据边疆少数民族具体情况进行了特殊的设置。在郡下设“道”就是秦始皇对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设置,道就是县的特殊形态。道的设置,就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的发端,为后代皇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设置开创了先河。 2、武力征服少数民族 秦始皇统治中原后对少数民族实行的就是武力征服的政策,最突出的就就是“北击匈奴”与“南平百越”。秦始皇的武力征服统治,虽对我国多民族国家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但这种战争,对被征服者带来了灾难的痛苦,它也加深与激化了秦皇朝内部矛盾,就是秦皇朝短命速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3、制定管理少数民族的法律 秦始皇在对少数民族的统治过程中,制定了专门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民族法,涉及少数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涉及面相当广,这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步专门治理少数民族的成文法。 4、少量征收、贡献方物 面对靠近内地的少数民族,秦始皇在赋税方面对她们有优惠政策,每年只需缴纳少量的赋税。面对偏远的民族地区,秦实际上

第25课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

第25课唐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抽测】 1、贞观之治局面出现在哪个皇帝在位时期? 2、开元盛世局面出现在哪个皇帝在位时期? 3、唐朝时期出现的农用工具有哪些,它们的用途分别是什么? 4、唐朝陶器中的精品是什么? 5、唐朝著名的国际性大都市是哪里? 6、唐太宗李世民的两点统治措施? 【学习目标】 1. 能记住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掌握唐朝与吐蕃交往的史实。 2.能掌握中外交流频繁的条件及遣唐使、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相关史实。 能记住唐朝的民族政策与对外政策并理解其重要意义。 (独学完成) 阅读教材P12—14,在书上标记出:①唐朝实行的民族政策;②北方民族对唐太宗的尊称;③藏族祖先的名称;统一吐蕃的首领;他迎娶的汉族公主;汉藏通婚的影响;④唐蕃会盟的时间、盟约及意义。 2.阅读教材P14—16,在书上标记出:①中外交往盛况空前的原因;②与唐朝交往最密切的国家和地区;③唐朝初年西行取经的僧人、目的地、他的著作及其地位;④唐玄宗时赴日本的僧人及其贡献;⑤唐朝和睦的民族关系与频繁的中外交往的意义;⑥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 【综合提升】(独学完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皇南面坐,夷狄千群趋。献号天可汗,以履我国都。 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1)材料一中的“文皇”和材料二中的“联”指的是谁?他被少数民族尊称为什么? (2)根据材料二,说一说“朕”之前的统治者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是怎样的?“朕”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是什么?试举一例说明。 (3)“文皇统治”,为了密切汉藏之间的关系,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有什么历史意义? (4)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你有什么建议? 【知识梳理】(独学完成) 民族政策:,唐太宗被尊称为: 民族关系唐与吐蕃:吐蕃概况:吐蕃是中国古代政权名,7世纪前期,统 一了青藏高原各部落,定都罗些。 唐蕃交往史实: 对外交往唐对外交往出现盛况空前局面的原因: 对外交往的表现: 对外交往的特点: 根据新知探究阅读教材并在书上做好圈点勾画,然后完成综合提升、知识梳理3、对学内容:

中国古代史历史学教学大纲下

课程编号:16014202 《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大纲 (The Syllabus of Ancient Chinese History) 适用专业:历史学本科 总课时:72(其中理论72 ) 学分:4 制定单位:历史文化系执笔者:王芳审核人:赵元编写日期:2010年9月20日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本科的主干基础课。它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科学地、系统地阐明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及其规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专业相关理论和历史基本知识独立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扎实掌握历史学科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发展动态,了解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增强学生为社会服务的自信心和能力。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 第十章隋朝:统一帝国的再建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隋朝前期的政治 掌握隋初的各项政治制度及隋与少数民族的关系;熟练掌握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大索貌阅、输籍定样等重要概念; 第二节隋朝政治经济的发展 了解隋朝政治经济的发展的概况,熟练掌握隋代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及其影响。 第三节隋朝的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 了解隋朝的文化和对外文化交流的发展概况。 第四节农民起义与隋朝的灭亡 掌握隋末农民起义的具体经过及结果,熟练掌握隋末农民起义的背景及其意义。了解隋朝在中国古代史上的历史地位。 第十一章唐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 第一节唐前期的政治和经济 掌握唐初的各项政治制度及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熟练掌握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武则天的统治等重要史实。分析唐代前期繁盛局面产生的重要原因。 第二节唐后期的政治和经济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第一部分先秦 【阶段特征】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是我国的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原始社会的内容不列入高考范围,故本单元主要涉及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完成期间的历史变化。其间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期,其特点有:1、夏朝、商朝和西周(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这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表明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商朝奴隶制文明有新的发展;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走向强盛。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展开广泛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B大国争霸。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C分封制瓦解。D 民族融合。(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扩大A 井田田制瓦解。B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因之得到发展。C 封建经济初步繁荣。(3)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第二部分秦汉【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了。B 封建中央和地方官制初步建立。C 统治思想:秦朝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是道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期用儒家思想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的措施和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及东汉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E 选官制度的进步:废除世卿世实禄的制度。秦朝:按军功授爵;两汉是察举制和皇帝征召。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经济重心在北方);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⑤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3.民族关系:A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B 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方:主要是与匈奴的关系,以战争为主。西方:与西域的关系,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南方和西南:主要是越族和西南夷,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4.对外关系:A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 一、专业简介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专业)是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兼容、理论与政策兼纳的综合性新兴学科,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立学科(专业)(世界上只有中国单列其为独立学科),也是中央民族大学的特色、优势学科。本专业是部委级重点学科、中央民族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985工程”重点学科,同时也是全国同类专业中唯一拥有本科、硕士、博士(包括博士后)教学培养层次和系列的学科。 1984年我校开始设置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研究方向;1995年,经国务院学位办审核批准,获得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了该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这也是在全国范围内第一个获得了该专业博士学位授予权。本专业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在全国同类学科(专业)中领先,拥有首批北京市精品课程、北京市精品教材。 二、培养目标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学科的科研、教学及行政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其基本要求为: 1、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系统掌握马列主义、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和民族问题的理论,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纲领、政策及实践经验,系统了解世界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中国历代民族政策,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胜任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方面较高层次的科研、教学或管理工作。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外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问题研究摘要

中国古代民族融合问题研究 陈玉屏 四川民族出版社 前言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 民族发展的实质是一个不断融合的过程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四次民族大融合:先秦时期是第一次民族大融合时期,“天下万国”——为数众多的族群不断聚散分合,但其趋势是一些主要的族群规模不断扩大,而族群数量减少,到了周初,以“周礼”的形成为标志,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继而四夷各族逐步形,经春秋战国,四夷中一大批民族或族群融入华夏,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民族大融合完成,秦汉时期,民族融合出现了“互动”现象,少数民族与汉族间的相互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方五胡政权的建立和南方经济的大发展,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前所未有的大交融,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后果产生了一个经济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峰的盛唐王朝,辽宋金元时期第三次民族大融合。清朝时期,经济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民众的双向流动大规模进行,我国历史上第四次民族大融合完成 建立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里素质——共同文化 达到相当的理性高度的文化认同,在民族融合进程中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 华夏族最终形成理论意义上的民族是在周朝初期,周礼的形成和同遵同礼,此后的发展趋势是华夏族——汉族犹如滚雪球越滚越大 融合是民族从产生直至消亡的严演进过程中的永恒主题 本书目的:客观的系统的研究中国历史上汉族占主体,少数民族占部分这种独特的民族融合现象,科学的分析其原因,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时实践价值 1、儒家民族观与中国古代民族融合 儒家的民族观具有凯敏包容的时代特点 强调夷夏之分的意识源于实践——夷夏碰撞的社会现实 孔子首创了自觉的、系统的民族理论——孔子以他的仁学为出发点看待和处理人际关系的归宿,孔子的理想社会是不分民族、世界大同的社会,孔子十分推崇没有剥削,没有阶级,泯灭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界限的、人人平等的理想社会,孔子的民族观,有事与他提倡的仁和主张的德政密切联系,孔子对人生命的重视——当时战乱连连的现实,孔子的民族观有着朴素的民族平等思想的因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的民族同化思想——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儒家以礼仪作为标准来区分夷夏 重夏轻夷的倾向,华夷存在这较大的差别和摩擦冲突,轻视落后的优越感 孔子“夷不乱华”的主张中包含了在夷夏冲突中保护现金的华夏文明,不能倒退到“披发左衽”的落后状态的意愿,是有一定的进步性的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民族是孔子民族观的重要内同,孔子提出一种以文化心里素质为记住、部分族类、一视同仁、兼容并包、共同发展的民族观,正确总结了华夏族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也反映了春秋时代民族关系进程的主流,这是合乎理性的明智选择,更是他的仁学思想在民族问题上的逻辑结论,孔子主张行仁德之政和修文德以来远人的民族观对后世处理民族问题上有着积极的影响 战国时儒家民族观的进一步发展,孟子对四夷的看法又进了一步 秦汉时期的民族观是以坚持大一统的主张为基础的 大一统观念的成熟标志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董仲舒完成 大一统的国家观念被历代封建统治者所接受,汉儒认为只有华夷统一的国家,才是完全意义上的中国,主张“爱及四夷”,强调对四夷以仁义道德的感怀和礼制,进一步发展孔子修文

第25课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25课唐朝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教学目标 ①唐朝疆域广大,唐政府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各民族之间的友好交住空前频繁。通过对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及其作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 ②通过对唐太宗、松赞干布、文成公主、金城公主为发展民族关系所做出贡献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理解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唐僧取经的故事与历史事实的联系和区别的分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和历史事实的鉴别能力。 ③通过对《唐朝对外交通路线》图的观察,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 ④运用阅读、讨论和联想比较法,探究唐朝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及其表现。使学生感知日本等国的遣唐使节和中国的鉴真、玄奘等,为发展唐代中外友好交往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及其重大贡献。唐代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外交通发达,政府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中外交往出现了盛况空前的局面。由此可见,国力的强大是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基础,开放的对外政策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社会进步。 重点和难点 重点: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唐朝对外开放的政策。 难点: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唐朝的对外开放丰富了中外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 导入新课 提问:“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情况? 教师指出:唐朝前期处于繁荣阶段,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时期。这一时期,唐朝与边疆各族的关系得到发展。 一、和同为一家 探究点: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1、唐朝的疆 域2、边疆各族的分布

3、唐朝与突厥的关 系4、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对少数民族的态度:开明、平等、一视同仁 读图了解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 表现:(1)唐朝与突厥的关系:唐朝多次击败突厥,先后设立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等机构管理天山南北地区。 (2)唐朝与回纥的关系:唐朝对其进行册封,曾 3次将公主嫁给回纥可汗,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3)唐朝与靺鞨的关系:唐朝对其进行册封,与唐朝长期保持和好。 (4)唐朝与南诏的关系:开元年间,唐玄宗册封其首领为云南王。 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A、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通婚 B、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尺带珠丹(吐蕃赞普)“和同为一家” 唐蕃通婚的意义:增强了汉藏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关系 C、9世纪初唐蕃结盟,建立会盟碑,此碑成为汉藏两族团结友好的历史见证。 唐朝处理民族关系都有哪些措施? ①册封;②战争;③设立行政机构;④和亲;⑤会盟。 和亲是汉族与少数民族友好交往的重要形式。历史上除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外,还有哪些汉族公主与边地少数民族首领成亲? 715年,固安公主嫁奚王李大(酉甫) (宗室出女辛氏) 717年,永乐公主 嫁契丹首领李失活(东平王外孙女杨氏) 722年,燕郡公主嫁契丹王李郁于 (宗室出女慕容氏) 726年,东华公 主嫁契丹王李邵固(玄宗侄甥女陈氏)等 二、西行与东渡 探究点:唐朝的中外交往 1.背景: 唐朝开放的对外政策;先进的经济、文化;对外交通发达。

2016电大简明中国古代史网上作业答案第一次

2016电大简明中国古代史网上作业答案第一次 单选题 1、决定“天下三分”的重要战役是() A.淝水之战B.赤壁之战C.夷陵之战D.官渡之战 2、原始群后期人类的婚姻形态属于()A.乱婚时期B.血缘婚 C.对偶婚D.族外婚 3、北魏贾思勰撰写的一部重要的农业科学著作是()A.《农书》B.《农政全书》C.《齐民要术》D.《农桑辑要》 4、西周朝的建立者是()A.周文王B.周公C.周武王D.周平王 5、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历史是()A.《资治通鉴》B.《春秋》C.《史记》D.《汉书》 6、弭兵之盟的发起国是()A.宋国B.齐国C.晋国D.楚国 7、南朝四个政权依次是() A.宋梁齐陈B.宋陈齐梁C.宋齐梁陈D.陈宋齐梁 8、东晋时期,率军三次北伐的将领是()A.谢玄B.桓温C.祖逖D.谢安 9、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重要文化遗址是()A.河姆渡文化B.仰韶文化 C.龙山文化D.大汶口文化 10、我国现已发现的距今170万年的古人类化石是() A.蓝田人 B.山顶洞人C.北京人D.元谋人 11、春秋时期修筑的水利工程是() A.邗沟B.都江堰C.郑国渠D.灵渠 12、春秋时期,首先称霸的是()A.秦穆公B.齐桓公C.楚庄王D.宋襄公 13、我国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初期的人类是()A.北京人B.山顶洞人C.丁村人 D.长阳人 14、灭吴,结束三国鼎立局面,使中国重归统一的是()A.司马懿B.司马昭 C.司马炎D.司马睿 15、秦朝作为规范化文字推行于全国的是() A.金文B.楷书 C.隶书 D.小篆 16、废除“禅让制”,确立王位世袭制的是()A.启B.禹C.益 D.汤 17、“三家分晋”的“三家”是指() A.赵、魏、秦 B.齐、魏、赵C.韩、赵、魏D.楚、赵、燕 18、稳定了东晋在南方的统治,使南北对峙局面长期延续的重要战役是A.淝水之战B.官渡之战C.赤壁之战 D.夷陵之战 19、在牧野一战中大败而死的是()A.武王 B.桀C.纣D.幽王 20、我国属于原始群前期的人类是()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丁村人 D.长阳人 21、西晋的诸侯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展开了长达16年的混战,史称()A.七国之乱B.安史之乱C.八王之乱D.三藩之乱 22、北魏孝文帝改革在土地制度方面实行了()A.均田制 B.屯田制C.占田制 D.井田制 23、在秦末农民大起义中,为推翻秦王朝统治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是()A.长平之战B.马陵之战C.桂陵之战D.巨鹿之战 24、曹操为解决军粮问题,招募流亡农民,实行()A.占田制B.井田制C.均田制D.屯田制 25、我国历史上“围魏救赵”的著名战例是()A.城濮之战B.马陵之战C.长平之战D.桂陵之战 26、周平王迁都雒邑后的周,史称() A.东周B.后周C.北周D.西周 27、商朝的建立者是()A.契B.盘庚 C.汤D.纣 28、战国时期,在魏国进行改革并制定《法经》以维持社会秩序的是()A.李悝B.商鞅C.吴起D.申不害 29、三国时期,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制度的是()A.曹操B.刘备C.曹丕D.孙权 30、秦在进军岭南时,为了转运粮饷,修筑了沟通了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的() A.永济渠B.邗沟C.灵渠D.北渠 多选题 1、秦朝中央机构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为()A.丞相B.太尉C.御士大夫D.刺史 2、三国时期著名的战役有() A.官渡之战B.赤壁之战C.夷陵之战D.淝水之战 3、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的三长制。三长是()A.邻长B.保长C.里长D.党长 4、“三传”指的是() A.《春秋》B.《左传》C.《穀梁传》D.《公羊传》 5、西晋户调式的内容即()A.占田制B.户调制C.九品混通D.品官占田荫客制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 课程类别校级优秀□省级优质□省级精品√国家精品□项目主持人丁毅华 课程建设主要成员赵国华、吴琦、熊铁基 中国古代史是高等学校历史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以内容丰富、资料浩繁、研究方法多样、研究历史悠久为基本特色的学科为依托的课程。 华中师范大学是一所百年老校,历史文化学院是国学大师钱基博、张舜徽等曾经执教的学院,他们是我院中国古代史课程建设的开创者。现仍在工作岗位上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研究的熊铁基教授也已成为全国知名的史学家。我院的《中国古代史》课程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雄厚的实力。近20年来,老中青几代人又不断努力,使学科建设水平、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成为一门有实力、有特色的课程。 本课程受到国家、地方和学校的支持和扶植。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是国家级文科人才培养基地。本课程1991年被列为学校第二批重点建设的校级主干课程,1993年经过评估验收,被评为优秀。1994年12月,被评为湖北省普通高校优质课程。1997年、2002年又两度被评为湖北省普通高校优质课程。2004年,经过严格的评审,被湖北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湖北省教育厅文件,鄂高教[2005]4号)。学校对于本课程有显著的投入,课程的建设、改革一直在进行。与此同时,本课程在历史文学院的基地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担任课程负责人的是丁毅华教授。 丁毅华,硕士研究生学历,1982年起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史的教学工作。曾多次获得校级教学优秀奖,并主持过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并获省级奖励。参加了八卷本《湖北通史》的撰写,承担其中的“秦汉”一卷,1999年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分别获得湖北省、武汉市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部分收入《丁毅华史学论文自选集》,2002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治学严谨,教学能力强,经验丰富,对教学研究关注和投入多,所撰写的教学研究论文已有多篇公开发表。 中国古代史教研室是一个团结、协作的集体。目前在岗教师共9人,年龄结构基本合理。在这支队伍中,有老一辈的历史学家熊铁基教授(博导),也有中青年博导、博士。多年来,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已形成良好的教学梯队。 熊铁基教授主要研究领域是秦汉史、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出版了多种专著,如《秦汉新道家略论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年)、《秦汉官制史稿》(与安作璋合著,齐鲁书社1984年)、《秦汉军事制度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汉唐文化史》(湖南出版社1992年)、《中国老学史》(与马良怀、刘韶军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5年)、《秦汉文化志》(《中华文化通志》之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二十世纪中国老学史》(与刘韶军等合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等,长期担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副会长,已经成为知名的史学家。

专题三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专题三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1)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2)元朝回族形成 三、能力训练 一、选择题1“长安——河西走廊——新疆——中亚”的交通路线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A张骞通西域B鉴真东渡C玄奘西行D郑和下西洋 2“你挑着担,我牵着马……”唐僧到西天取经的故事妇孺皆知。唐僧西行取经的目的地是()。A天竺B新罗C日本D波斯 3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A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B印度南端C好望角D波斯湾 4“天皇皇,地皇皇,莫惊我家小郎。倭倭来,不要慌,我有戚爷会抵挡。”儿歌中的“戚爷”()。A打退了沙俄侵略军B七下西洋C荡平东南沿海倭寇D收复台湾 5清朝初期,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之战,重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A沙俄侵略者B 荷兰侵略者C法国侵略者D英国侵略者 6清朝时期,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当时代表中央同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的是()。A伊犁将军B黑龙江将军C驻藏大臣D乌里雅苏台将军 7美丽的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关于新疆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派班超出使西域B西汉王朝设西域都护C清朝打败回部噶尔丹的叛乱D郑成功收复新疆 二、非选择题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丝绸之路路线A——河西走廊——新疆地区——西亚——欧洲 (1)指出图中A代表的城市和丝绸之路的开辟者。 材料二:郑和与哥伦布首次远洋航行对比表 (2)有人认为“世界海洋第一人”不是哥伦布、麦哲伦,而是明朝的航海家郑和。从材料二看,郑和被称为“世界海洋第一人”的理由有哪些? (3)丝绸之路的开辟和郑和下西洋是中外交往史上的典范。请指出它们的共同作用。 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文成公主入藏,带去许多工艺品,谷物、菜籽、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材料二: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西藏等边陲地区也都处在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材料三:清朝,西藏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于清初到北京,受到顺治皇帝接见,被正式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史实发生在哪个朝代? (2)清朝初期受到册封的西藏喇嘛教首领除了材料三中的达赖还有谁? (3)为了有效地管理西藏,清朝还设置了什么机构? (4)综上所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