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呼啸山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呼啸山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双重性格和命运
摘要:英国作家艾米丽·勃朗特的唯一代表作小说《呼啸山庄》,写作于19 世纪,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最奇特的小说。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向读者展现了男女主人公颇为挣扎的心灵历程,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同时对于社会制度的冷酷及其扼杀纯真爱情的行为,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通过分析小说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性格,阐述在社会扭曲的情况下人性所发生的扭曲、折裂和毁灭。换言之,正是因为特殊的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了人物的特殊性格,进而导致命运的悲剧。
关键词:《呼啸山庄》; 希斯克利夫; 环境; 双重性格; 悲剧命运
在英国小说史上,希斯克利夫可以说是一个最为复杂的人物形象。他就像拦在每一个读者面前的狮身人面的“斯芬尼克斯”。他轰轰烈烈地爱着凯瑟琳、扑朔迷离的身世、残酷地报复埃德加、深刻地理解哈里顿爱情、通过死亡救赎自己的心灵,直到最后与凯瑟琳同穴而眠,所有这一切都强烈地震撼着每一个读者的心。
一、作者通过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思想
在《呼啸山庄》这部小说中,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在主人公希斯克利夫身上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并在他身上倾注自己的孤独与反抗,也表达了他不满和蔑视资本主义社会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说,复仇的希斯克利夫是一个极具悲情色彩的人物形象,同时也引发了人们深深的同情,通过塑造这一形象,强烈地控诉了19 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主人公最后复苏的人性则反映出了作者所具有的人道主义思想。因此可以这么认为,在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身上折射出了艾米莉·勃朗特全部的激情、力量、愤慨、同情和理想。作者艾米丽·勃朗特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相容相系。在小说的开头部分,作者描写了呼啸山庄的自然环境,这对于作者塑造人物和表达小说主题进行了恰当的铺垫和渲染。“呼啸”一词的英文是当地的方言,其含义是席卷而来的暴风使大自然发出的咆哮的声音。在山庄,北风常年不断而且十分猛烈,迫使所有的树木不能像天空生长,而是倾倒向一边,树木的这种不正常的发育,使他们失去了本该拥有的优雅体形,被狂风吹得萎靡不振、树形扭曲,这一状态显然是象征了终年不断地承受压力摧残而扭曲的人性。
爱情具有排他性,在爱的反面则是恨。当人性因社会环境的恶劣而扭曲时,人本能地就会选择低层次的残忍和报复。在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身上,艾米丽表现了变态和扭曲的人性,同时作者又对扭曲人性的回归充满了信心,强调了在其中爱所具有的主导作用。
二、希斯克利夫性格的双重性分析
小说的主人公希斯克利夫之所以被认为是具有双重性格,主要因为在他的身上集中展现了爱的强烈和恨的痛彻,他深爱着凯瑟琳,而且胜过爱他自己,但是却又在爱的过程中表现得十分扭曲残暴。当凯瑟琳背叛了他的时候,希斯克利夫消失殆尽了他生命中最后的一点儿爱,并且由爱而生恨,而强烈的恨又激发出了他强烈的不屈、坚硬、残忍的个性,这种爱把
他的一切都扭曲了,使他变成了一个怪物和恶棍,世界观的扭曲令他到死都不后悔自己的所作
所为。综上所述,可以说希斯克利夫具有复杂矛盾的性格。希斯克利夫用两个词来概括他的未来,那就是死亡和地狱。他认为失去了凯瑟琳,活着也是在地狱里。对希斯克利夫来说,凯瑟琳就是他的全部,比他自己重要得多。可以说,希斯克利夫的感情始终被凯瑟琳控制着,他说: “但愿我能一直揪住你,直到我们两个都死了为止! 我可不管你受着什么样的罪。”不论是活着的凯瑟琳还是死去的凯瑟琳,都同样深深地影响着希斯克利夫。他带着泪水、痛苦和绝望咒骂凯瑟琳,对凯瑟琳不予宽恕,甚至在凯瑟琳死去18 年之后,希斯克利夫还要把坟墓掘开,以便自己能够查看她的脸,当他看到凯瑟琳在坟墓中安静地躺着时,希斯克利夫感到一种深深的安慰。他诅咒凯瑟琳的灵魂永无宁日,永远追随、纠缠、折磨他,直到他自己死去。最终希斯克利夫由人蜕变为魔,他的人性彻底地被扭曲了,也彻底地堕落了。而在这种变态的过程中,疯狂的爱和强烈的恨哪一个的作用更大呢? 是发自灵魂地对凯瑟琳的爱,同时又是痛彻心扉的对凯瑟琳的恨,把他折磨得由人变成了魔。可以说,希斯克利夫与凯瑟琳之间互相地纠缠着、折磨着,甚至彼此在相互谋杀,他们之间的爱与恨没有终结。
三、解读希斯克利夫的悲剧命运
小说《呼啸山庄》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是一名弃儿,后来被山庄的老庄主恩萧收养。因此,希斯克利夫从小就受到恩萧家族其他成员的侮辱与歧视。老庄主恩萧的夫人、少庄主亨德利都厌弃、记恨他,甚至山庄的仆人都敢对他进行欺辱。当希斯克利夫和凯瑟琳彼此深沉而强
烈地相恋的时候,他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与同情彼此的命运。但是,受门第观念深刻影响的凯瑟琳最后选择要与画眉山庄的继承人埃德加结婚时,希斯克利夫顿时感觉自己失去凯瑟琳后就一无所有了。凯瑟琳最终的婚姻选择,把她自己推到了背叛者的一边,在她的生命中丢掉了最宝贵的东西,她对于世俗选择了屈从,不仅背叛个人的感情,而且违背个人本来拥有的天性,挣扎在自己编织的罗网中直到最终死去。而凯瑟琳的背叛更是把希斯克利夫推上了
复仇的不归之路,而且不能回头、无法自我救赎。于是,希斯克利夫火山喷发一般实施着自己酝酿已久的复仇计划,而且又如天上的暴雨般不可控制。由于他心中的希望被彻底地摧毁了,他变得什么都不顾忌,因此必然会有他出走后重新回来进行疯狂的报复。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在人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他的基本需要具有不同的层次,而其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和归属需要,人只有天生的需求得到满足后,才能完成自我的最终实现。因此,人类会不遗余力地去争取实现基本需求的满足,而且在这个世界上他会把这一目标看得比一切别的东西都要高。在小说中,原来的希斯克利夫是一个正常的人,他之所以选择忍耐亨得利对自己的屈辱待遇,是因为有对
凯瑟琳强烈的爱支撑着他。但是在这一切都不存在了的时候,必然会彻底地改变他的精神世界。
读者大多会同情希斯克利夫的复仇动机,同时更无限惋惜其复仇的悲剧性。他采取压迫者的手段与标准报复压迫他的人,同时他也选择背叛抛弃了自己原有的人性,把自己与曾经的恋人凯瑟琳的联系彻底地割断了。最终的结果是他用来复仇的武器诅咒了他的一生。作者之所以把备受社会摧残的希斯克利夫作为主人公,并将其放到小说的核心位置,是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出小说的主题思想,具体说就是当时的人们虽然渴求友谊、爱情和知识,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最后的结局只能是孤独以及道德的沦丧。作者艾米丽·勃朗特在小说中为读者展现了男女主人公处于挣扎中的心灵历程,并深切地同情他们悲剧的爱情,更是对纯真美好的爱情被冷酷的社会制度所扼杀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可以说,希斯克利夫命运的悲剧性,充分揭示了19 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的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以及冷酷的门第观念摧残、扭曲了原本善良的人性。
最终大多数读者选择谅解希斯克利夫残忍恶毒的复仇行为,主要是因为读者们深刻地认识到希斯克利夫不单单有复仇者残忍的一面,他更有作为恋人无比痴情的一面,正是由于他的爱备受挫折,才导致他憎恨和报复周围的一切人。在恋人凯瑟琳死去18 年以后,他把自己的老情敌逼死了,并把其全部的财产据为己有,直到他亲手打开凯瑟琳的坟墓,亲眼察看她在坟墓里躺着才作罢。但是希斯克利夫的复仇并没有带给他真正意义上的成功,以及精神的宁静,他始终回忆着自己的唯一的一次爱情,并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因此,他经常深夜在附近的庄园徘徊,期待着能看到凯瑟琳和自己的幻影,可以说他这是在有意识地一步步把自己引向精神幻觉、疯狂和死亡之路。在小说的最后,他最终得以摆脱复仇的心理重压,因为哈里顿和小凯瑟琳具有相似的天性,并在画眉山庄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呼啸山庄留给了男女主人公的灵魂,从此他们的灵魂得以安宁,重新建立起了新的和谐。
四、结语
《呼啸山庄》这部小说在作者生前并没有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岁月的积淀,《呼啸山庄》由于其魅力独特而引发了方兴未艾的研究热潮,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喜爱这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小说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的悲剧命运,集中展现了当时英国资本主义激化的社会矛盾和复杂残酷的社会现实。出于人的天性,人类渴求现实的幸福,但是残酷的社会现实却压抑扭曲了人的欲望,使之变得畸形,那些原本健康的、积极的人性因
而变得消极和病态。其中希斯克利夫的灵魂就是这样被资本主义社会扭曲了,正是当时社会的摧残,导致了他命运的悲剧性。
参考文献:
[1]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M].王惠君,王惠玲,译.伊犁: 伊犁人民出版社,2001: 54 -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