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治疗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9例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腹腔镜治疗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9例分析[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脾切除术的体位、脾蒂的离断方法。
方法回顾分析9例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手术资料,术中据手术暴露要求调整相应体位,均采用脾动脉预阻断,二级脾蒂离断法。
结果本组9例手术顺利,无中转开腹病例,术中出血少、无并发症发生,患者均痊愈出院。
结论良好的体位对脾脏的显露及脾脏周围韧带的离断至关重要,脾动脉的预阻断在ls中安全可行,二级脾蒂离断法安全可靠、经济实用。
[关键词] 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腹腔镜;手术
[中图分类号] r657.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01-182-02
1992年carrol首次报道腹腔镜脾切除术(laparoscopic plenectomy,ls)[1],ls技术在国内迅速发展,云南省弥勒县人民医院肝胆外科2000年1月~2012年9月,共收治经腹腔镜脾切除术及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脾脏良性肿瘤患者9例,现将治疗经验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9例患者发现脾大或左上腹包块7例,伴上腹胀痛或不适6例,伴食欲减退、乏力2例,无症状2例,男5例,女4例,年龄18~62岁,平均(44.2±5.1)岁,b超、ct检查发现脾脏占位性病变,
术前诊断:脾脏单纯性囊肿3例,脾脏海绵状血管瘤4例,脾错构瘤1例,海绵状淋巴管瘤1例,术前常规检查,无凝血功能障碍,无心、肺、肝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表现,手术耐受良好。
1.2 手术过程
1.2.1 戳孔的建立患者在电动手术床上首先取仰卧位,全身麻醉成功后,留置胃管及导尿管,术区常规消毒铺巾,采用4 孔法:脐上左上方2 cm 穿刺为观察孔(a孔),建立气腹,气腹压力控制在12~15 mm hg,左锁骨中线脐水平线上置入10 mm套管(b),在腹正中线脐上4 cm置入10 mm套管(c),在左腋前线,脾脏下方置入5 mm套管(d),主刀和扶镜医师位于患者右侧,一助位于患者左侧。
1.2.2 脾动脉的预阻断首先取平卧位,探查腹腔,排除腹腔其他脏器病变,观察脾脏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粘连情况,以及脾门、胰尾、大网膜位置是否存在副脾,副操作孔伸入无创肠钳钳住胃体向右上方牵拉,用超声刀自右向左离断部分胃结肠韧带,将胃体及胃结肠韧带向右上方掀起,显露胰腺上缘,观察脾动脉,打开胰颈左侧胰腺上缘被膜,用直角钳在脾动脉下缘轻轻分离,显露脾动脉后过悬吊带预阻断脾动脉。
1.2.3 脾周粘连和韧带的分离将体位调整为右侧卧位,副操作孔伸入肠钳,抓起脾结肠韧带,助手操作孔伸入抓钳抓起结肠系膜,与肠钳对拉,形成张力,用超声刀稍贴近脾脏切断脾结肠韧带,用
三叶牵开器将脾脏下级轻轻托起,切断背后侧脾肾韧带,由b孔用抓钳抓住脾膈韧带下方,将脾脏往下压,显露脾膈韧带,由c孔用超声刀切断脾膈韧带;副操作孔伸入无创肠钳抓住胃底向右上方牵拉,分离切断部分脾胃韧带,显露胃短动脉,过结扎夹闭或过4号丝线双结扎,切断脾胃韧带。
1.2.4 离断脾蒂再次调整体位为切石位,用分离钳或超声刀解剖脾胰韧带,由胰尾部向脾门处分离,在脾门处自下而上逐支分离出脾叶动静脉,脾蒂离断前收紧脾动脉预阻断带,逐支用4号丝线或结扎夹双结扎扎脾动脉,再结扎脾静脉;远端上钛夹夹闭,切断脾蒂。
1.2.5 创面处理将脾脏推向盆腔,生理盐水冲洗脾窝,检查脾蒂血管、胃短动脉结扎扎是否可靠,明确无活动性出血,创面喷洒生物蛋白胶,经d孔置入22号乳胶引流管一根至脾窝。
1.2.6 取出脾脏将一个1 000 ml引流袋剪去引流管及一端,卷成卷烟状,由b孔置入,展开引流袋,装入脾脏,再次检查创面无活性出血,用抓钳从b孔将袋口抓出腹腔,同时退出套管,延长b孔至2~3 cm,经此孔将脾在标本袋内夹碎后取出送病理检查,缝合切口。
2 结果
9 例患者术程顺利,出血约50~100 ml,手术历时2~4 h余,术后第1天腹腔引流量约25~50 ml,淡血性液体;生命体征平稳,
疼痛可忍受,无腹胀,第2天晨停胃肠减压,测血液、引流管淀粉酶在正常值范围,引流量逐渐减少,术后第3~4天拔出引流管,第2~3天恢复排气,进流质,下床活动;术后每3天测定血小板,均未超过300×109/l,病理检查:脾脏单纯性囊肿3例,脾脏海绵状血管瘤4例,脾错构瘤1例,海绵状淋巴管瘤1例,与术前诊断符合,第7~12天痊愈出院,b超随访脾窝无积液、脓肿,无门静脉脉血栓形成。
3 讨论
脾脏原发性肿瘤发生率极低,据krumhbar统计认为[2],脾原发性恶性肿瘤不超过全部恶性肿瘤的0.64 %,而原发性脾脏肿瘤的病理分类目前尚无统一标准,morgenstern将其分为4类[3]:(1)肿瘤样病变。
(2)血管源性肿瘤。
(3)淋巴肿瘤。
?(4)非淋巴肿瘤。
脾血管瘤、脾囊肿等需行脾脏切除的脾良性肿瘤疾病是ls的适应证之一[4]。
在ls术中,手术体位仍然是最值得关心的问题[5],可采用:右斜卧位、切石位、右侧卧位。
不同的体位在显露脾脏时各有不同优缺点,笔者的体会是:右斜卧位和切石位共同的优点是显露脾门比较容易,不足之处是显露脾后外侧及膈顶部十分困难,特别是膈顶部,若脾膈韧带及脾胃韧带处理不满意,将可能导致中转开腹手术;右侧卧位却容易显露膈顶部及脾后外侧区域,脾膈韧带较短患者,选择该体位可避免分离脾胃韧带上部时损伤胃底,不足之处是
如果戳孔定位不好,器械容易互相阻挡,影响操作。
本组9例患者均首先采用右侧卧位,处理脾脏后外侧及膈顶部区域后改为右斜卧位,使脾脏后外侧及膈顶部,脾门部均得到较好的暴露。
在分离脾脏周围粘连和脾脏韧带时遵循“先易后难、由浅入深、步步为营”的原则,先从下极然后外侧,最后内侧的顺序进行。
处理脾蒂方面,目前国内外大多采用一级脾蒂离断法,即用腔内直线型切割钉合器(endo-gia)离断脾蒂,该该方法有潜在大出血及损伤胰尾的可能。
脾动脉绝大多数起源于腹腔动脉(98.8%),以多种形态沿胰腺上缘行至脾门[6],腹腔镜下较正常组织放大5~15倍,血管更加清晰,临床实践充分证明腹腔镜下脾蒂二级血管离断术是可行的[7-8],90%以上的脾切除能够实行二级脾蒂离断法[9]。
本组病例均采用彭淑牖等[10]所倡导的二级脾蒂离断法,在胰腺上缘距脾门4~5 cm处切开后腹膜,找到并预阻断脾脏动脉,脾周围韧带离断后,脾脏相对游离,用分离钳或超声刀将胰尾自脾门处分离,用分离钳在脾门处自下而上逐支分离出脾叶动静脉,脾蒂离断前收紧脾动脉预阻阻断,逐支结扎脾动脉,再结扎脾静脉;分离过程中若出现动静脉的损伤,即刻阻断脾动脉,再结扎或缝扎出血相应血管;这样既达到脾门分离过程出现血管损伤大出血的可控性,同时达到到脾血自行回输,减少了术中出血,较大程度的保证了手术的安全性。
若脾脏动脉与胰腺粘连严重,侧支循环丰富,位
于胰腺实质内,脾动脉较短,存在脾动脉瘤则不采用脾脏动脉预阻断。
ls技术已进一步成熟,目前已逐渐成为外科医师用来治疗需脾脏切除疾病的首选手术方式,笔者认为,熟练掌握脾门部的解剖,术中根据显露要求不同而选择合适的体位,良好的体位对脾脏的显露及脾脏周围韧带的离断至关重要,术中耐心、细致、轻柔的解剖,脾动脉的预阻断是可行而较有效的,二级脾蒂离断法安全可靠、经济实用,值得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洪德飞.腹腔镜脾脏切除的手术操作技巧[j].肝胆外科杂志,2010,18(6):406-407.
[2] 夏穗生,曹秀峰,姜洪池,等.现代脾脏外科学[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0:57-62.
[3] morgestern l,rosenberg j,geller sa.tumor of the spleen[j].world j surg,1985,9(3):468-476.
[4] 谭敏,什羲彦,吴志棉,等.腹腔镜技术在脾脏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华外科杂志,2001,39(8):599-601.
[5] 谭敏.腹腔镜脾脏切除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j].中华腔镜
外科杂志(电子版),2010,3(4):300-301.
[6] 王莉,吴元佐,彭林,等.脾动脉的x线解剖研究与探讨[j].现代医用影像学,1995,4(1):14-16.
[7] 应福明,冯雪峰.二级脾蒂离断法在腹腔镜脾切除术中的应用[j].中国内镜杂志,2004,10(7):83-84.
[8] 蔡秀军,梁霄,虞洪,等.腹腔镜下二级脾蒂离断法脾脏切除术[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3,23(11):687.
[9] 洪德飞.腹腔镜脾脏切除的手术操作技巧[j].肝胆外科杂志,2010,18(6):406-407.
[10] 彭淑牖,彭承宏,陈力,等.避免损伤胰尾的巨脾切除术—二级脾蒂离断法[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1999,19(12):758-759.
(收稿日期:2012-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