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诺贝尔文学奖与流散写作5页word文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诺贝尔文学奖与流散写作
一、引言从首届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的1901年到2012年,全世界共有109名作家获此殊荣,其中欧洲作家占97人,可见欧洲传统文学在文学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有13位。本文通过揭示这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所拥有的生活经历的共同特征并对
其进行分析来表明诺贝尔文学奖评奖从中心向边缘的转移以及这种现象
对文学研究引发的启示。
二、21世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流散身份特征
从种族、语言和地域文化综合来看,21世纪13 位诺贝尔获奖作家除2011年的托马斯·特兰斯特勒默和2012年的莫言之外,其余11人都有文化、身份混杂的特点或流散的经历,他们的创作表现出了惊人的相似性:一、都有双语文化背景;二、都是来自不发达国家或地区抑或属于弱势群体;三、有自愿或强制性的流散经历;四、有自觉的交流和文化整合的尝试。
比如200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华裔作家高行健,祖籍江苏泰州,1940年1月4日生于抗战时期的江西赣州。1950年,受当时身为南京军区高级军官的表伯父的邀请下,全家迁至南京。后来曾就读的南京市第十中学原为教会学校金陵大学附属中学,高行健在那里接触到许多的西方翻译来的著作。对这段时光,高行健回忆到:“我的底子是在那打下的。我的中学生活完全像是生活在梦里”。1962年高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专业,1987年移居法国,10年后取得法国国籍。200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并因此成为首位获得该奖的华语作家。瑞典文学院对其作品的评价
是“其作品的普遍价值,刻骨铭心的洞察力和语言的丰富机智,为中文小说和艺术戏剧开辟了新的道路”。而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是一位出生于中美洲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后定居伦敦的印度后裔作家。奈保尔1932年生于中美洲的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印度婆罗门家庭。1948年毕业于特立尼达与多巴哥的首都西班牙港的一所学校。1950年获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留学。毕业后做自由撰稿人,曾为英国广播电台做“西印度之声”广播员同时为《新政治家》杂志做书评。1955年在英国结婚并定居。60年代中曾在世界各地广泛游历。2001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随后,人们将目光投向了这位曾被英国著名评论家普里切特称为“在世英语作家中的佼佼者”的英国移民作家。
20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旅居德国柏林的匈牙利作家凯尔泰斯·伊姆雷。凯尔泰斯1929年11月9日生于布达佩凯尔泰斯,1944年被纳粹投入奥斯维辛集中营,1945年获得解救。1975年,他的首部小说《无形的命运》(Sorstalanság,台湾译“非关命”)出版,以他在集中营生活为背景。2002年因该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为对脆弱的个人在对抗强大的野蛮强权时痛苦经历进行了深入的刻画,而其自传体文学风格也具有独特性”。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1940年出生于南非开普敦市的J. M. 库切,他身上同时具有德国和英国两种文化背景,以英语为母语写作。60年代移居英国,做过计算机程序设计师,后转到美国攻读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纽约州立大学巴法罗分校教文学。1983年的作品《迈可.K的生命与时代》获英国布克文学奖、1999年的作品《耻》再
度或布克奖,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位两次获布克奖的作家,200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是非洲第五位、南非第三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瑞典皇家颁奖委员会指出库切的获奖理由是:“在人类反对野蛮愚昧的历史中,库切通过写作表达了对脆弱个人斗争经验的坚定支持。”2002年移居澳大利亚。
2004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曾旅居德国和罗马的奥地利作家耶利内克,其作品大多以激烈的批评男性专制,社会弊病和暴力著称。作品中多以女性为主题,最终都以妇女无力反抗社会的凄惨命运为结局。200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罗德·品特是一位流散的犹太人;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生于伊斯坦布尔一个富裕的西化家庭,曾旅居美国,他在小说中一再描写东西文化差别和交流;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莱辛出生于今伊朗西部克曼沙的一个英国殖民官员家庭,少年时随父母迁居非洲英属殖民地罗得西亚南部,1949年才移居英国;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让·勒克莱齐奥出生地是法国尼斯,童年在法国和非洲度过,大学毕业之后他曾在曼谷、墨西哥城、波士顿等地的多所大学任教,这种不同国家工作和生活的经历对它的创作产生的直接影响就是他的作
品融入了拉丁美洲、非洲和欧洲等地不同的文化元素;2009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塔·米勒出生于罗马尼亚,直到1987年才与她当时的丈夫——小说家理查德·瓦格纳离开罗马尼亚移居德国。
2010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是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略萨1936年3月28日生于秘鲁南部亚雷基帕省首府亚雷基帕市。1岁多时便跟妈妈和祖父一家移居玻利维亚的科恰邦巴,在那里度过了他的幼年时光。1946年略萨祖父因公被派回秘鲁皮
乌拉省省政府皮乌拉市,于是他又随家回到秘鲁;1958年获奖学金赴西班牙马德里大学深造。自1960年起略萨携妻子在法国呆过几年。略萨1977年曾获聘在英国剑桥大学担任教职,后来也曾兼任英国伦敦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哈佛大学等校客座教授之职。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21世纪13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有11位是具有多重民族文化身份的后殖民作家或者流散作家!诺贝尔文学奖无疑有昭扬边缘者的作用。许多之前默默无闻、处于边缘状态下的作家因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成为文学界关注的中心,是诺贝尔文学奖让他们从边缘走向“中心”。这些流散作家之所以选择了流散他乡部分因为其不同的政见,部分因为他们的先锋意识过于超前,或独特的个性而与其母国的文化传统或批评风气格格不入。而正是在这种复杂的流散经历使得他们却写出了自己最优秀的作品。流散作家的出现与兴起将对传统的以欧美文学传统为中心的“经典”文学无疑是一种挑战,对传统以国别、地域为界的文学研究也提出了挑战,对打破传统文学史的国别藩篱、重新书写文学史将带来契机。
四、流散文学引发的思考
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对流散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仅从社会学角度出发研究全球化语境下的流散现象,对流散写作的研究主要以地域、民族为疆界,集中探讨南亚、华裔、加勒比海、非裔、拉美、犹太裔等地区与族裔的流散文学。对英国流散作家,有少量散论,主要集中于奈保尔、拉什迪、库切、石黑一雄等几位主要作家及其作品方面,其他流散作家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