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语法学简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现代汉语语法学的奠基作——《新著国语文法》
《新著国语文法》是以白话文为对象对现代汉语进行 系统而完整研究的第一部语法力作,作者黎锦熙,出版于 1924 年。它主要是依照纳斯菲尔德(J.C.Nesfield)r 的 《英语语法》。与《马氏文通》相比,它具有以下特点:
? 1、区分了“词”和“字”的概念。 ? 2、建立了“句本位”理论的语法体系框
总结起来,结构主义语法对汉语语法研 究的影响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① 划分词类标准的变化。 由传统语法的意义标准,转为结构分布(即功能)标准。
② 句法分析上引进了层次分析法。 ③ 增加了“语素”这级语法单位。 ④ 重视语序分析。
如主语宾语的确定,传统语法以意义为标准,而在结构 主义语法影响下,以语序为主要依据。
(1)人脑好像一部电脑,有一种天生的能力,当输入 一定的语言材料,它就会自动识别并加工出一套规则系 统,然后用这套规则系统产生出无数新的合法的句子来。
(2)语言学家要研究的就是这种语言能力,语法就是 要对这种语言生成的能力进行描写。这种描写不仅是静 态的,而且是动态的,即要探索语言是如何产生的。
(3)把语言结构分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两 部分,并且找出从深层结构如何转换为表层结构的规则 以及制约转换的条件。
⑤ 对某些语法现象认识的改变。 如:“今天晴天。”这个句子在传统语法中认为是省略了
“是”这个动词,因为主观规定名词不能作谓语。结构主义语 法认为这就是一个名词谓语句,名词可以做谓语。
80年代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吸收了较 多结构主义语法的观点。
结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汉语语法研究的科学化、系统化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它回避意义、排斥意义的做法,又难免 使其研究陷入纯形式化和缺乏实用价值的境地。
汉语语法学的诞生较晚,虽然古人也曾注意到一些 语法现象,但都不成系统,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其原因有四:
1、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主要以意合相结合, 故人们不易注意到语法结构的规律。
2、汉语中声调、轻重音、句调、儿化等语音现 象,本应由语法来体现,却被表意而不是表音 的汉字隐没了。如:
声调不同,词性不同。但汉字是表意文字,从书 面上无法体现这样的语音差异,所以人们也不易 注意到语法上的差异。
1、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及其特点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 是现代语言学领域内最有影响力 的学派之一。它是在对传统语法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理论的初始人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saussure ),经典著作是《普通语言学教程》 (1916 )。后来发展为三个分支学派: 布拉格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其中以美国描写 语言学派的影响最大,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 布龙菲 尔德(Bloomfield ),经典著作是《语言论》 (1933 ).该学派对汉语语法研究影响较大。
① 重词法,轻句法。因为古希腊、拉丁语词 形变化丰富。 ② 重书面语、轻口语。因其目的是为了帮助 人们理解文献。 ③ 有规定主义的倾向。强调规范性以致人为 硬性规定语法的正确与错误。
④ 重逻辑意义,轻语言形式。如对词类、句 子成分的确定只依靠逻辑意义。 ⑤ 不追求语法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他主张,“我
们要集中在某一种状态下才能把语言加以描写或确定使用的规范”, 即语言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应是共时的语言状态研究。
2、结构主义语法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影响
最早将结构主义语法理论引入汉语语法研 究的是赵元任的《国语入门》(又译为《北 京口语语法》,1948年)。在国内最早使用 结构主义方法分析汉语语法的是《现代汉语 语法讲话》(丁声树、吕淑湘等)。随后朱 德熙等人将结构主义在汉语语法研究中深化, 20世纪80年代开始盛行于汉语语法学。
(三)转换生成语法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影响
1、转换生成语法及其意义
它是在对描写语法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创始人是 美国的乔姆斯基(Chorsky),代表作是《句法结构》 (1957)和《句法理论要略》(1965)。这一理论的提出 被称为“语言学史上的一场革命”,在几十年里进行过多次 修正和补充。其主要理论如下:
1、龚千炎 把汉语语法学史分为五个时期:
A、酝酿、萌芽时期(公元前 475——1897) B、引进、初创时期( 1898——1937) C、探索、革新时期( 1938——1949) D、发展、繁荣时期( 1949——1966) E、深入、开拓时期( 1978—— )
2、邢福义 将汉语语法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D、向语义研究倾斜的阶段: 20世纪90年代 以来。
三、国外语法学对汉语语法学的影响简述
(一)国外传统语法学对汉语语法学的影响:
1、国外传统语法学及其特点简介
国外传统语法是指在古希腊语、拉丁语语法 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古典描写语法。一般为学校使 用,所以又称“ 规范语法”、“学校语法”。 传 统语法的特点有五点:
第二讲 汉语语法学简史
本章主要介绍汉语语法学从产生到 发展至今百余年的历史。
学习要点:
了解汉语语法学史的大致分期、各 阶段上的重要代表著作和代表人物的 贡献;
国外语法研究对汉语语法学产生和 发展的影响;
当前汉语语法研究动态。
第一节 汉语语法学概况
一、汉语语法学产生较晚的原因
首先要明确区分:“语法学”不等于语言客观存在的语 法规则。没有语法学的语言,也存在语法规则。汉语在 马建忠的《马氏文通》(1898)以前,没有语法学,但 仍存在语法。
2、转换生成语法对汉语语法学的影响
① 使汉语语法研究更重视句型系统。
传统语法也讲句型,但转换生成语法更强调句型。故 有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1986);陈建民《现代汉语 句型论》(1986)等语法专著专论现代汉语句型。
② 引入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理论 用于解释汉语语
法现象。
③ 引入了变换和语义特征等分析方法 用于汉语语法
4、“文革”结束 —至今:汉语语法学的繁荣深入 期。学术研究空前活跃,呈现多元化、多角度研究语法的
态势。各种西方语法理论和方法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呈现异 彩,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是史无前例的,在教学语法上制定 了新的教学语法体系。
(二)汉语语法学史其它分期方法介绍:
对于汉语语法学史的分期,学术界有多种提法,较有影响 的有以下几种:
2、1938年—1949年:文法革新讨论时期。 《中国
文法要略》、《中国现代语法》等代表语法著作,标志着 汉语语法学注重挖掘自身特点,逐步走向成熟。
3、1949年—“文革”前:汉语语法学的长足发展 进步期。 国内几次语法问题的大讨论、第一部中学教学
语法系统的制定,结构主义分析在这一阶段用于汉语语法 研究。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特点:
①语言是一个严密的结构系统,语言学要重点研究语言结 构内部各个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提出“组合关系”和 “聚合关系”这两大结构关系。
②区分语言和言语,认为语言学要研究的是语言,而不研 究言语;区分语言的共时和历时,认为语言学家要关心的 是共时的客观记录和描写,可以不考虑历史的因素。 ③ 重视对语言形式的分析。
B、它使语言研究从微观转向宏观,从单纯的语言形式描 写转向对语言结构的解释。故对语法进入全面综合研究 (如语义、语用、功能等)。 C、它用数理逻辑形式作形式分析,使语言分析代码化、 逻辑化。
D、它第一次提出一套能生成无限句子的规则系统,为语 言人工智能化提供了条件。
转换生成语法的影响不仅限于语言研究范围内,对多 种学科发展都起了推动作用。
卷)、从意义到形式(下卷)。 ? 4、使用转换方法研究句子和短语之间的
关系。
(三)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
《中国现代语法》与《中国语法理论》是姊妹篇, 两书体系一致,《中国现代语法》着重讲汉语语法 规律及事实,《中国语法理论》着重从理论的角度 给予说明。两书特点 :
? 1、主要以意义标准划分词类,适当兼顾 词的语法特点。
A、套用期( 19世纪末期 —20世纪30年代末 期): 基本形成汉语语法学体系,但多套用国外 语法学体系。
B、引发期( 20世纪30年代末期 —70年代末 期): 引进国外语法理论,用以观察描写汉语语 法,产生一批较注重汉语语法事实的语法学系统。
C、探求期( 20世纪70年代末期 —现在): 接 受国外理论的启示,注重通过对汉语语法自身特 色的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3、本应属于语法学研究范围的虚词、词序、重 叠方式等,古人一般纳入训诂学中研究。
4、各国语法学几乎都源于印欧语。中国语言学 者所处的封建闭塞状态,使他们未能较早接触 和借鉴西方语法学。
二、汉语语法学史的分期
(一)汉语语法学史分为四个阶段:
1、1898年—1938年:汉语语法学的初创期。 《马
氏文通》、《新著国语文法》等代表语法著作,初步形成 汉语语法学体系。
注意语言的特征,强调形式的描写与分析,提出根据 “分布”来划分词类的标准。有意无意地排斥意义的作用。
④强调语言结构内部的层次,提出“直接成分分析法”对 句法结构进行层次分析。总结归纳出多种分析语言的方法: 如层次分析法、替换法、变换法、分布法等。
代表人物索绪尔的语言理论简介:
1、区分了“语言”和“言语”。 他认为语言是社会的、
研究。
综上所述,汉语语法学是在国外语法理论和体系的 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其发展历程也受到了国外语法 研究成果的较大影响,因此,要全面了解汉语语法 学必不能脱离国外语法研究这个大背景。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语法研究
一、汉语语法学的初创期
(一)我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
1898 年由马建忠参阅西洋语法写出的《马氏文通》的出版, 标志着中国语法学的建立,但其研究对象是古汉语,受拉 丁语法影响,多以词法占主导,全书用文言文写成。
(4)建立起“语法规则系统”:基础部分的基本规则 是“重写规则”,它包括“范畴部分”、“次范畴部分” 以及“词库”。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用的是“转换规 则”,对深层结构进行解释的是“语义规则”,对表层 进行解释的是“语音规则”。
转换生成语法的影响和意义
A、其对语言习得理论的开拓,开阔了人们对语言固有的 看法,对当代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的影响都很大。
架。 ? 3、确立了一些语法术语和概念,建立了
一套较完整的语法体系。(如语言单位、 句子成分) ? 4、采用中心词分析法分析句子成分。
? 5、主要从逻辑意义出发分析句子成分。
二、文法革新讨论及讨论后的著作
(一)文法革新讨论
1938年10月——1943年3月爆发的文法革新 讨论,以批判模仿语法、建立新语法体系为焦点 展开了讨论。主要代表人物 陈望道、方光焘、傅 东华等。
在革新讨论之后的一些著作,都力图建立反 映汉语特点的语法体系。
(二)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
出版于 1942 年至 1944 年的《中国文法要略》,在 我国汉语语法史上有较大影响力。其特点有四个:
? 1、该书观察分析细致透彻,对语法特点 及规律说明精确详实。
? 2、例句文白兼举,也是古今比较语法。 ? 3、全书组织结构:从形式到意义(上
汉语语法学是在传统语法学的直接影响 下产生的。《马氏文通》模仿的是拉丁语语 法,以古代书面语(文言文)作为研究对象。 重词法,轻句法;词的分类重意义标准;某 些地方生套拉丁语法(如“格”“次”的引 入)。《新著国语文法》模仿的是传统的英 语语法,它在分析句子成分时,也偏重逻辑 意义。
(二)结构主义语法对汉语语法学的影响:
稳定的、主要的、抽象的;而言语是个人的,灵活的,从属的,具体 的。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语言而不是言语。
2、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他认为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
就构成了语言科学特殊的研究对象。
3、区分了“所指”和“能指”。 他认为,“符号”这
个词表示整体,它包括了“所指”(概念)和“能指”(音响形象) 两个方面。
3、从形式与意义两个重要因素在汉语语法研究中 所处的地位,可以将汉语语法研究大致分为以下 四个阶段:
A、从意义出发的阶段:从十九世纪末至 20世 纪40年代末。
B、从形式出发、意义处于次要地位的阶段: 20世纪 50年代至 80年代初。
C、强调形式与意义结合的阶段: 20世纪80 年代、 90年代。
《新著国语文法》是以白话文为对象对现代汉语进行 系统而完整研究的第一部语法力作,作者黎锦熙,出版于 1924 年。它主要是依照纳斯菲尔德(J.C.Nesfield)r 的 《英语语法》。与《马氏文通》相比,它具有以下特点:
? 1、区分了“词”和“字”的概念。 ? 2、建立了“句本位”理论的语法体系框
总结起来,结构主义语法对汉语语法研 究的影响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
① 划分词类标准的变化。 由传统语法的意义标准,转为结构分布(即功能)标准。
② 句法分析上引进了层次分析法。 ③ 增加了“语素”这级语法单位。 ④ 重视语序分析。
如主语宾语的确定,传统语法以意义为标准,而在结构 主义语法影响下,以语序为主要依据。
(1)人脑好像一部电脑,有一种天生的能力,当输入 一定的语言材料,它就会自动识别并加工出一套规则系 统,然后用这套规则系统产生出无数新的合法的句子来。
(2)语言学家要研究的就是这种语言能力,语法就是 要对这种语言生成的能力进行描写。这种描写不仅是静 态的,而且是动态的,即要探索语言是如何产生的。
(3)把语言结构分为“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两 部分,并且找出从深层结构如何转换为表层结构的规则 以及制约转换的条件。
⑤ 对某些语法现象认识的改变。 如:“今天晴天。”这个句子在传统语法中认为是省略了
“是”这个动词,因为主观规定名词不能作谓语。结构主义语 法认为这就是一个名词谓语句,名词可以做谓语。
80年代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试用)》 吸收了较 多结构主义语法的观点。
结构主义的理论和方法对汉语语法研究的科学化、系统化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它回避意义、排斥意义的做法,又难免 使其研究陷入纯形式化和缺乏实用价值的境地。
汉语语法学的诞生较晚,虽然古人也曾注意到一些 语法现象,但都不成系统,没有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其原因有四:
1、汉语缺乏形态变化,主要以意合相结合, 故人们不易注意到语法结构的规律。
2、汉语中声调、轻重音、句调、儿化等语音现 象,本应由语法来体现,却被表意而不是表音 的汉字隐没了。如:
声调不同,词性不同。但汉字是表意文字,从书 面上无法体现这样的语音差异,所以人们也不易 注意到语法上的差异。
1、结构主义语言学派及其特点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 是现代语言学领域内最有影响力 的学派之一。它是在对传统语法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 其理论的初始人为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 (saussure ),经典著作是《普通语言学教程》 (1916 )。后来发展为三个分支学派: 布拉格学派、 哥本哈根学派和美国描写语言学派。 其中以美国描写 语言学派的影响最大,它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 布龙菲 尔德(Bloomfield ),经典著作是《语言论》 (1933 ).该学派对汉语语法研究影响较大。
① 重词法,轻句法。因为古希腊、拉丁语词 形变化丰富。 ② 重书面语、轻口语。因其目的是为了帮助 人们理解文献。 ③ 有规定主义的倾向。强调规范性以致人为 硬性规定语法的正确与错误。
④ 重逻辑意义,轻语言形式。如对词类、句 子成分的确定只依靠逻辑意义。 ⑤ 不追求语法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2共时语言学和历时语言学。 他主张,“我
们要集中在某一种状态下才能把语言加以描写或确定使用的规范”, 即语言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应是共时的语言状态研究。
2、结构主义语法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影响
最早将结构主义语法理论引入汉语语法研 究的是赵元任的《国语入门》(又译为《北 京口语语法》,1948年)。在国内最早使用 结构主义方法分析汉语语法的是《现代汉语 语法讲话》(丁声树、吕淑湘等)。随后朱 德熙等人将结构主义在汉语语法研究中深化, 20世纪80年代开始盛行于汉语语法学。
(三)转换生成语法对汉语语法研究的影响
1、转换生成语法及其意义
它是在对描写语法理论批判的基础上形成的,创始人是 美国的乔姆斯基(Chorsky),代表作是《句法结构》 (1957)和《句法理论要略》(1965)。这一理论的提出 被称为“语言学史上的一场革命”,在几十年里进行过多次 修正和补充。其主要理论如下:
1、龚千炎 把汉语语法学史分为五个时期:
A、酝酿、萌芽时期(公元前 475——1897) B、引进、初创时期( 1898——1937) C、探索、革新时期( 1938——1949) D、发展、繁荣时期( 1949——1966) E、深入、开拓时期( 1978—— )
2、邢福义 将汉语语法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D、向语义研究倾斜的阶段: 20世纪90年代 以来。
三、国外语法学对汉语语法学的影响简述
(一)国外传统语法学对汉语语法学的影响:
1、国外传统语法学及其特点简介
国外传统语法是指在古希腊语、拉丁语语法 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古典描写语法。一般为学校使 用,所以又称“ 规范语法”、“学校语法”。 传 统语法的特点有五点:
第二讲 汉语语法学简史
本章主要介绍汉语语法学从产生到 发展至今百余年的历史。
学习要点:
了解汉语语法学史的大致分期、各 阶段上的重要代表著作和代表人物的 贡献;
国外语法研究对汉语语法学产生和 发展的影响;
当前汉语语法研究动态。
第一节 汉语语法学概况
一、汉语语法学产生较晚的原因
首先要明确区分:“语法学”不等于语言客观存在的语 法规则。没有语法学的语言,也存在语法规则。汉语在 马建忠的《马氏文通》(1898)以前,没有语法学,但 仍存在语法。
2、转换生成语法对汉语语法学的影响
① 使汉语语法研究更重视句型系统。
传统语法也讲句型,但转换生成语法更强调句型。故 有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1986);陈建民《现代汉语 句型论》(1986)等语法专著专论现代汉语句型。
② 引入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理论 用于解释汉语语
法现象。
③ 引入了变换和语义特征等分析方法 用于汉语语法
4、“文革”结束 —至今:汉语语法学的繁荣深入 期。学术研究空前活跃,呈现多元化、多角度研究语法的
态势。各种西方语法理论和方法在汉语语法研究中呈现异 彩,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是史无前例的,在教学语法上制定 了新的教学语法体系。
(二)汉语语法学史其它分期方法介绍:
对于汉语语法学史的分期,学术界有多种提法,较有影响 的有以下几种:
2、1938年—1949年:文法革新讨论时期。 《中国
文法要略》、《中国现代语法》等代表语法著作,标志着 汉语语法学注重挖掘自身特点,逐步走向成熟。
3、1949年—“文革”前:汉语语法学的长足发展 进步期。 国内几次语法问题的大讨论、第一部中学教学
语法系统的制定,结构主义分析在这一阶段用于汉语语法 研究。
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特点:
①语言是一个严密的结构系统,语言学要重点研究语言结 构内部各个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提出“组合关系”和 “聚合关系”这两大结构关系。
②区分语言和言语,认为语言学要研究的是语言,而不研 究言语;区分语言的共时和历时,认为语言学家要关心的 是共时的客观记录和描写,可以不考虑历史的因素。 ③ 重视对语言形式的分析。
B、它使语言研究从微观转向宏观,从单纯的语言形式描 写转向对语言结构的解释。故对语法进入全面综合研究 (如语义、语用、功能等)。 C、它用数理逻辑形式作形式分析,使语言分析代码化、 逻辑化。
D、它第一次提出一套能生成无限句子的规则系统,为语 言人工智能化提供了条件。
转换生成语法的影响不仅限于语言研究范围内,对多 种学科发展都起了推动作用。
卷)、从意义到形式(下卷)。 ? 4、使用转换方法研究句子和短语之间的
关系。
(三)王力的《中国现代语法》和《中国语法理论》
《中国现代语法》与《中国语法理论》是姊妹篇, 两书体系一致,《中国现代语法》着重讲汉语语法 规律及事实,《中国语法理论》着重从理论的角度 给予说明。两书特点 :
? 1、主要以意义标准划分词类,适当兼顾 词的语法特点。
A、套用期( 19世纪末期 —20世纪30年代末 期): 基本形成汉语语法学体系,但多套用国外 语法学体系。
B、引发期( 20世纪30年代末期 —70年代末 期): 引进国外语法理论,用以观察描写汉语语 法,产生一批较注重汉语语法事实的语法学系统。
C、探求期( 20世纪70年代末期 —现在): 接 受国外理论的启示,注重通过对汉语语法自身特 色的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3、本应属于语法学研究范围的虚词、词序、重 叠方式等,古人一般纳入训诂学中研究。
4、各国语法学几乎都源于印欧语。中国语言学 者所处的封建闭塞状态,使他们未能较早接触 和借鉴西方语法学。
二、汉语语法学史的分期
(一)汉语语法学史分为四个阶段:
1、1898年—1938年:汉语语法学的初创期。 《马
氏文通》、《新著国语文法》等代表语法著作,初步形成 汉语语法学体系。
注意语言的特征,强调形式的描写与分析,提出根据 “分布”来划分词类的标准。有意无意地排斥意义的作用。
④强调语言结构内部的层次,提出“直接成分分析法”对 句法结构进行层次分析。总结归纳出多种分析语言的方法: 如层次分析法、替换法、变换法、分布法等。
代表人物索绪尔的语言理论简介:
1、区分了“语言”和“言语”。 他认为语言是社会的、
研究。
综上所述,汉语语法学是在国外语法理论和体系的 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其发展历程也受到了国外语法 研究成果的较大影响,因此,要全面了解汉语语法 学必不能脱离国外语法研究这个大背景。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前的语法研究
一、汉语语法学的初创期
(一)我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
1898 年由马建忠参阅西洋语法写出的《马氏文通》的出版, 标志着中国语法学的建立,但其研究对象是古汉语,受拉 丁语法影响,多以词法占主导,全书用文言文写成。
(4)建立起“语法规则系统”:基础部分的基本规则 是“重写规则”,它包括“范畴部分”、“次范畴部分” 以及“词库”。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用的是“转换规 则”,对深层结构进行解释的是“语义规则”,对表层 进行解释的是“语音规则”。
转换生成语法的影响和意义
A、其对语言习得理论的开拓,开阔了人们对语言固有的 看法,对当代哲学、心理学、语言学的影响都很大。
架。 ? 3、确立了一些语法术语和概念,建立了
一套较完整的语法体系。(如语言单位、 句子成分) ? 4、采用中心词分析法分析句子成分。
? 5、主要从逻辑意义出发分析句子成分。
二、文法革新讨论及讨论后的著作
(一)文法革新讨论
1938年10月——1943年3月爆发的文法革新 讨论,以批判模仿语法、建立新语法体系为焦点 展开了讨论。主要代表人物 陈望道、方光焘、傅 东华等。
在革新讨论之后的一些著作,都力图建立反 映汉语特点的语法体系。
(二)吕叔湘的《中国文法要略》
出版于 1942 年至 1944 年的《中国文法要略》,在 我国汉语语法史上有较大影响力。其特点有四个:
? 1、该书观察分析细致透彻,对语法特点 及规律说明精确详实。
? 2、例句文白兼举,也是古今比较语法。 ? 3、全书组织结构:从形式到意义(上
汉语语法学是在传统语法学的直接影响 下产生的。《马氏文通》模仿的是拉丁语语 法,以古代书面语(文言文)作为研究对象。 重词法,轻句法;词的分类重意义标准;某 些地方生套拉丁语法(如“格”“次”的引 入)。《新著国语文法》模仿的是传统的英 语语法,它在分析句子成分时,也偏重逻辑 意义。
(二)结构主义语法对汉语语法学的影响:
稳定的、主要的、抽象的;而言语是个人的,灵活的,从属的,具体 的。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应该是语言而不是言语。
2、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他认为符号与符号之间的关系,
就构成了语言科学特殊的研究对象。
3、区分了“所指”和“能指”。 他认为,“符号”这
个词表示整体,它包括了“所指”(概念)和“能指”(音响形象) 两个方面。
3、从形式与意义两个重要因素在汉语语法研究中 所处的地位,可以将汉语语法研究大致分为以下 四个阶段:
A、从意义出发的阶段:从十九世纪末至 20世 纪40年代末。
B、从形式出发、意义处于次要地位的阶段: 20世纪 50年代至 80年代初。
C、强调形式与意义结合的阶段: 20世纪80 年代、 9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