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现校企互惠共赢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现校企互惠共赢2

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实现校企互惠共赢

典型案例

一、实施背景

1、校企合作的意义

校企合作是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共同培养社会与市场需要的人才,不仅是职业教育办学的显著特征之一,而且有助于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校企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渗透、双向介入、优势互补、资源互用、利益共享,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生产力发展,使教育与生产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由此可见,产学结合是促进科技、经济及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校企合作是办好职业教育,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人才的重要途径。

2、校企合作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地方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各地中职学校结合自身实际联合当地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模式和机制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中等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推动了学校的发展。但由于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企业、学校三方面的种种原因,目前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层次还不够深入,校企之间还没有真正的文化交流,校企合作的形式还比较单一。认为,把学生派到企业顶岗实习、和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实行半工半读的教学形式就是校企合作,没有实质的内容和形式及相关法律法规的保障。具体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1)、校企合作的宏观政策不够健全

虽然目前我国高度重视校企合作,但相关配套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没有明确的可操作性的规定。纵观我国《职业教育法》的历程,在1996年制定之初的规定是“企业、事业组织应该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

生和教师实习。”这只是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最基本的层面,没有更高的合作和交流。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指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职业教育学生在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2010年5月制定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2010年11月制定的《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指出“要加强校企合作,创新多样化的校企一体办学模式,改革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普遍实行工学结合,扎实稳妥地开展学生顶岗实习、工学交替和订单培养,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技能型人才。”这些规定虽然明确指出了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并参与职业教育,但在具体实施中由于没有权威、具体的校企合作准则和配套的政策支持,导致校企合作在实施中困难重重,不能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达不到预期的目标和成效。

(2)、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校企合作中企业的积极性问题,是校企合作中的难点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很多企业尚未形成成熟的理念,认为培养人才是职业学校的事,企业只是选择人才,没有必要培养人才。二是当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企业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合适的学生,从而导致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不高。三是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小、怕吃苦、不稳定,企业担心在工学结合过程中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问题,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从而积极性不高。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年龄大都在十七、八岁,恰逢由少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

社会阅历少,对工作的认真程度和热情高度不够,所以出现“厌学”现象。四是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不够、不具体。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虽然提到了“企业有责任接受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和教师实践。对支付实习学生报酬的企业,给予相应税收优惠”,但没有具体的后续配套政策的出台具体规定优惠多少,如何优惠等问题,导致执行困难,从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

(3)、中职学校的自身条件有待提高

中职学校的资源主要是师资、教学资源,其优势主要是人才培养。但总体上说,中职学校的实力不强,一是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还有脱节现象。由于中职学校的专业有些设置比较早,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专业已不适应当前企业需要,甚至被企业所淘汰。某些新设置专业由于对未来的市场预测不足,导致新的专业不适应社会需求。如我校建校之处开设的农机专业和中西医专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逐渐被淘汰。再有人才培养有一定的缓冲期,当前急需的专业人才,经学校培训后还要等两至三年,可等到两、三年以后,这种专业人才又过时了,导致学生毕业后无用武之地,不被企业看中。如我校在2006年武安市建设铸造工业园区时决定开设铸造专业,但当找到师资、教材,培训出学生后,铸造工业园区已经不需要铸造专业人才,而需要数控人才了,导致了学生不能被企业录用。二是中职学校的课程设置还不能满足职业岗位的最新需求。最前沿的技术总是出现在长期的一线实践操作中,而学校的课程设置基本是一成不变的,这就出现了学生毕业后到企业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期,而不能马上进入角色。三是中职学校的实习实训条件还比较落后。由于资金、场地、技术等原因,中职学校的实习实训条件还达不到企业要求,加上学校的实训设备是一劳永逸的,跟不上企业设备的快速更新,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如我校最早的实训室是建在学校早期的平房当中,条件简陋,设备落后,加之实训课的开出率较少,有些实训设备长期不用,造成机器闲置,更谈不上更新换代。四是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素质有待提高。

中职学校的专业课教师从大学毕业后,就很少进入企业实践锻炼,从而导致了技术落伍,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二、主要目标

我校作为首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在国家示范校建设过程中从学校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思路、新方法。广泛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中等技能型人才的研究和尝试,本着“面向企业、着眼未来、服务经济”的职业教育办学宗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校大力实施校企合作,推行工学结合、订单培养教学模式,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达到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互惠共赢良好局面,使校企合作步入良性循环轨道。未来几年,我们的合作将更加深入,实现校企一体、集团化办学,成为职业教育的领军团队。

三、实施过程

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校企合作。

为了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工作,我校成立了以校长王保顺为组长、各校级领导为副组长,部、处、室一把手为成员的校企合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校企合作工作,制定详实的工作计划目标,工作措施以及考核方案。为促进校企合作工作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2、加强制度建设,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根据《教育规划纲要》中提到的“积极探索学校与企业紧密合作的长效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现代企业行业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精神,我校出台了《校企合作章程》、《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明确规定了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建立了与之相关的配套制度和激励政策,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兼职教师等方面的作用。

3、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

为了进一步增强对企业的吸引力,我们着力提高自身水平,聘请了众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