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唐朝,思想文化界出现了儒学复兴运动,其代表人物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各自从不同的思想立场出发,吸取和改造了佛老理论,从而使儒学具有了新的特色和更深的内涵。这一运动

A. 促使三教开始融合

B. 实现了儒学官方化

C. 奠定理学思想基础

D. 加速了佛道的衰落2.哲学家谢林指出:“经过宗教原则的彻底转变和世俗化.中国人的意识完全避开了宗教过程,并在一开始即达到了其他民族经过神话过程才能达到的纯粹理性的境地”。谢林意在说明

A. 儒学的世俗化趋势日渐加强

B. 理学从神学政治转向社会伦理道德

C. 理学背离了传统儒学的精神

D. 儒学从哲学角度开辟了发展新路径

3.魏晋玄学认为纲常礼教、君臣上下、富贵贫贱多是“天理自然”,应该任其发展,不应干涉或强求,鼓吹“以小求大,理终不得。各安其分,则大小俱足。”由此可见,魏晋玄学

A. 注重调和儒道促使儒道兼容

B. 融合儒佛道三教体现三位一体

C. 坚持儒家名教强调儒家正统

D. 鼓吹“天理”宣传存天理灭人欲

4.有学者认为: 宋朝实行自由、开放的政策,大大激发了中国的创造精神和进取精神,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创造出了许多新东西,使中国文明出现了飞跃性的进步。能够说明以上结论的是

A. 分化相权、加强皇权

B. 经济重心南移

C. 儒学走向思辨化

D. 文人画的成就最为突出5.唐代佛学盛极一时,似有一统天下之趋势;宋代以后,儒学注入了时代新内涵,逐渐成为控制整个国家社会意识形态的官方哲学。这表明儒学

A. 具有民族凝聚力和使命认同感

B. 与佛教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C. 倡导的理念随王朝更替而成熟

D. 显示出与时俱进的时代感召力

6.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文化结构更新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主导文化从儒学式微转变为儒、释、道三教并立;胡汉两种异质文化从冲突渐进到兼容;地域文化从中原一脉发展成南北分明。这主要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道家思想实现宗教化以后才被认可

B. 佛教文化传入中国并获得迅速发展

C. 中国古代文化向多元化的格局发展

D. 少数民族的文化与汉文化相互吸收

7.“在言语上,中国人受方块汉字的局限,不能向多音节发展,而单音节必然产生大量的同音字,大量同音字的汉字,只宜于用来书写,不适合用来宣读,而佛经是需要向听众宣读的。形势促使他们改用白话文外,又必须在音调上补救。”上述材料主要说明了

A. 佛教为汉文注入新鲜血液

B. 佛经是白话文体的主要源泉

C. 中国方块汉字具有局限性

D. 汉文化需要外来文化充实

8.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曾经出现了“他们强化的是儒家的人伦道德实践,但后来自身却又流于佛教禅学的空疏”的现象。这一现象是

A. 佛教思想影响儒学理论建构的反映

B.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的结果

C.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趋向活跃的产物

D. 儒学正统地位遭受冲击的体现

9.北魏寇谦之在“以礼度为首”的总原则的指导下对道教进行改革,强调修身以求内圣外王,并教生民,佐国扶命。此后,逐渐形成儒道联合攻击佛教的局面。儒道联合攻击佛教的重要原因可能是A. 儒道融合 B. 华夷之辨 C. 道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D. 佛教开始挑战儒学地10.在中国古代,儒学只是把道德作为一种现成的、肯定的价值与行为,缺乏对伦理道德是“天经地义的终极真理”的论述。所以,一旦时代变动,其可靠性就会遭到质疑。能弥补这一缺陷的是A. 荀子以法律强化道德的约束力 B. 董仲舒将德治与大一统相结合

C. 理学使道德上升到天理的高度

D. 明清之际强调道德的实用价值

11.南朝的范缜写了《神灭论》反对佛教,崇佛的梁武帝亲自颁发《敕答臣下神灭论》,发动高僧、王公朝贵六十四人与范缜辩论,但朝廷始终没有禁止《神灭论》的发行。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儒家思想与佛教出现融合

B. 佛教成为当时社会主流思想

C. 当时社会的思想较为自由

D. 政治与学术之间不存在矛盾

12.魏晋玄学家常用《老子》《庄子》来诠释《论语》,宋代儒学家则以《大学》《中庸》《孟子》以及《周易》为基础去注释《论语》。这种变化反映出

A. 宋代儒学回归和复兴孔孟学说

B. 儒家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想

C. 儒释道三种文化逐渐实现融合

D. 儒家思想逐渐走向封闭和停滞

13.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并成为黄巾起义的工具。而东晋道教代表人物葛洪认为,黄巾军领袖张角“班眩黎庶,纠合群愚,进不以延年益寿为务,退不以消灾治病为业,遂以招集奸党,称合逆乱”,同时强调“道者,儒之本也;儒者,道之末也”,信道求仙者应“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葛洪的主张

A. 体现了三教合一的趋势

B. 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C. 反映了下层民众的诉求

D. 动摇了儒学的统治地位

14.理学是以儒家礼法、伦理思想为内核,吸纳佛、道思辨哲学、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等理论及精神修养方法,而最终形成的一种既有精巧的思辨形态,又有极为现实的纲常伦理内容的哲学体系。这表明理学

A. 以弘扬纲常伦理和倡导个性解放为本

B. 源于汉代儒学的天命思想

C. 融合佛道思想凸显其逻辑性和道徳性

D. 成为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

15.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这表明

A. 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

B. 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

C. 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

D. 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

16.三国时期,官学一撅不振,家庭教育模式兴盛。王昶要求子孙“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诸葛亮也在《诫子书》中提出:“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些家庭教育观,可以反映出当时

A. 儒家思想日益衰落

B. “贵儒”又“尊道”

C. 传统文化走向断裂

D. 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17.李白以仙人自诩,诗作往往飘飘欲仙,人称诗仙;杜甫的政治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人称诗圣;王维的诗清冷幽邃,远离尘世,人称诗佛。这一文化现象表明当时

A. 三教合一的趋势

B. 社会经济的繁荣

C. 天理人欲观对立

D. 佛学诗词的兴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