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在教学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我效能感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李雪 2015120806 数学与应用数学
摘要:自我效能感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所谓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学生由于自身原因、学校原因和家庭原因会产生消极的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指出,学校是学生自我效能感形成、发展和变化的一个重要场所。

因此,自我效能感如何应用在教学中就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自我效能感形成条件作用教学培养
一、自我效能感理论简介
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首次提出的。

班杜拉凭借着他对人性及其因果决定模式的理智把握,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的概念,对这一中介过程做出了理论解释。

班杜拉认为,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这个概念的时候,把自我效能感看作是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操作行为的预期。

他认为预期是认知与行为的中介,是行为的决定因素。

他进一步把预期分为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结果预期是对某种行为导致某种结果的个人预测;效能预期则是个人对自己能否顺利地进行某种行为以产生一定结果的预期。

即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或信念,是特定领域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不是技能,也不是一个人的真实能力,而是个体对完成特定任务所具有的行为能力的自信程度。

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具有3个维度,即幅度、强度和普遍性:自我效能感在幅度上的变化,是指一个人认为自己所能完成的、指向特定目标行为的难易程度。

自我效能感在强度上的变化,是指一个人对自己实现特定目标行为的确信程度。

自我效能感的普遍性,是指在某个领域内的自我效能感之强弱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其他相近或不同领域中的自我效能感。

班杜拉认为,由于不同活动领域之间的差异性,所需要的能力、技能也千差万别。

一个人在不同的领域中,其自我效能感是不同的。

因此,并不存在一般的自我效能感,任何时候讨论自我效能感,都是指与特定领域相联系的自我效能感。

但是,一些学者并不同意这一观点,研究提出了,一般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应付各种不同环境的挑战或面对新事物时的一种总体性的自信心。

一、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条件及作用
(一)、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条件
一个人自我效能感水平的高低是受什么因素决定的呢?班杜拉及其同事对
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作用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发现,自我效能感的变化受许多因素的制约。

这些因素就构成了一个判断或评价自我效能感水平高低的效能信息源。

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
第一,行为的成败经验。

先前成功的经验会提高自我效能感,不断地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固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自我效能感。

第二,替代经验。

当学生观察到教师良好的榜样示范或同伴时会增强自我效能感。

第三,目标设置。

为学生设立近期目标,使学生在达到目标时,增强了自我效能感,学生自我设立目标也能增强自我效能感。

第四,成败归因。

将学生的成功与努力相联,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对成功给以能力的归因也增强了自我效能感。

第五,奖励。

对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给以奖励会增强自我效能感。

第六,学习监控。

在学生自我监控或教师外部监控两种情况下,均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因此,班杜拉指出,学校是学生自我效能感形成、发展和变化的一个重要场所。

(二)、自我效能感的作用
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第一,影响活动的选择。

自我效能感水平高的人会选择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并期望获得成功。

学生在某一方面的自我效能感水平越强,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就会越多地选择从事这方面的活动;反之,学生会逃避那些自己感到不能胜任的活动。

比如,数学自效能感较高的学生,会更多地选择数学学习活动。

第二,影响努力的程度、坚持性,决定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具有高度自我效能感的人自信心强,有助于激发和维持向困难挑战的精神;努力实现目标。

相反,自我效能感低的人,怀疑自己的能力,在困难面前缺乏自信,畏首畏尾,不敢尝试。

第三,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在活动时情绪饱满,信心十足,体验到的紧张、焦虑和恐惧水平低;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则是垂头丧气,充满着紧张、焦虑和恐惧。

第四,影响任务的完成。

自效能感高的学生确信自己能够很好地掌握有关知识和技能,从而集中注意力,适当运用有关学习策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完成各种学习任务;自我效能感低的学生则总是担心失败,把思想纠缠在个人不足点上,因此,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自我效能感影响学生的行为,对学生的学习具有动机作用。

自我效能感将影响学生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付出多大的努力、坚持多久以及愿意承受多大的压力。

三、学生消极自我效能感的形成原因
(一)、自身原因
学生对学习目的认识不清,他们不知道学习是为了什么,没有明确的学习动机,缺乏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许多学生也想进步,好好学习,但是,他们多数意志薄弱,缺乏自觉性和自制力,缺乏信心和毅力。

在成就动机中属于“避免失败者”,产生了习得性无力感。

(二)、学校原因
实践的成败经验是人们建立自我效能感的主要来源。

在学校各种各样的
考试中,老师都要公布学生的考试分数,要求学生互相比较学习成绩。

学生的反复失败的体验使其对自己的能力失去自信,从而损害他们自我效能的发展。

(三)、家庭原因
部分学生的家长对子女缺少爱心或者教育的方式不对,经常对孩子辱骂或者进行体罚,这样会使孩子情绪不宁,产生不安全感,无法集中精力学习,甚至对学习失去兴趣,更谈不上争取获得成功体验;有些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缺少必要的管理和限制,任其自由发展。

使得孩子没有动力和自制力去刻苦学习,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有些父母对子女的期望过高,给孩子造成害怕失败的心理,从而抑制了积极的学习动力;有些却对孩子期望过低,严重低估孩子的能力,孩子认为父母对他们没什么要求,因此作出相应的反应。

总之,单一不当的家庭教育是学生自我效能感低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培养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根据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的有关研究,在学校中培养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可以采取以下多种方法:
1.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到更多的成功
自我效能感理论指出,学习者亲身经历的成败对自我效能感的影响最大。

成功的经验会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多次失败的经验会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不断的成功会使人建立起稳固自我效能感。

那么如何在班级活动中经常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呢?首先,制定班级活动目标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建立适当的目标,目标定的过高师生经过艰苦努力还达不到,就不会产生成功的体验,反之,目标过低,即使达到了目标,也不会使学生产生有能力感。

其次,要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班级活动中来,让他们有亲历成功的机会。

例如:学校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知识竞赛、征文、板报等活动,班主任要要求所有学生参与,并在班级中推选出若干名有特长的学生对其他学生进行指导,总之有充分参与的机会才有亲历成功的可能。

再次,要多给学生提供表达自己才能的机会,人都有表达自己才能的欲望,充分满足这种愿望有助于提高自我效能感。

在班级活动中班主任不要包办代替,而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在班级内进行自由竞争,并且要给每个学生留下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

例如:班干部的竞选;利用班会、团会让学生上讲台来发表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对班级开展的一些活动的设想,小结班级各项常规表现等等,通过让学生参与并体会成功来提高自我效能感2.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榜样示范
观察学习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例如:一个学生看到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学能完成某项任务时,则认为自己通过努力也可完成同样的任务,并能受到班级同学的首肯。

从而可增强自我效能感。

在班级建设中,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目的是创造一种进行观察学习的环境,而活动内容上也是非常广泛的,如:在学习的各阶段,可发动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期中、期末考试后组织学生总结、交流学习经验和方法;在制定班级公约时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如何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制度等等。

在讨论与交流中学生即可看到自己的长处,增强自我效能感,也能从中学到别人的长处,还可以从他人的身上看到自己还没有发觉或发掘的潜能,这些都有助于培养自我效能感。

另外,在班级活动中,有意识地树立好的榜样是促进观察学习的又一手段,好的榜样不一定是指一个人也可是一件事,这里关键是班主任要善于发现,敏感地抓住,及时地指出,把学
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榜样的身上,从榜样中看到自己的潜能增强自我效能感3.指导学生树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和作业目标
为学生的各种学习都制订一个具体的成绩目标,平时课堂练习或做作业,为学生规定一个作业目标(如十分钟完成六道题),并指导学生学会自己设定适当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在实现目标时获得效能信息。

4.给学生以积极的归因反馈,并指导学生学会适当的自我归因。

当学生将成功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将失败归因于自己努力不够时,教师要给以积极强化;若学生将成功归于外因,将失败归于缺乏能力或外因,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归因指导,告诉学生成功是你努力的结果,而失败则是你努力不够。

在归因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归因训练是给学生以积极的归因反馈,帮助学生寻找有积极意义的归因,而不一定是找学生成败的真正原因。

例如,一个学生学习不好的真正原因是因为她脑子笨。

如果教师告诉她正是由于脑子笨而造成她学习不好,有害无益。

第二,归因训练要与学习策略指导相结合。

当一个学生已付出很大的努力而仍然失败时,教师仅仅指出学生努力不够是不具有说服力的。

这时应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指导,教给他一些新的方法,然后再激励学生努力去尝试这一新方法。

研究表明,将学习策略指导与归因训练相结合使差生更多地、更经常地使用所学会的策略并取得更好的学习成绩。

5.给学生以适当奖励
当学生取得进步时,对学行进行奖励,奖励便成为学生进步的标志,学生从中获得自己进步的信息,会增强自我效能。

6.给学生以学习策略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监控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否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获得相应的学习技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指导,并逐步使学生学会对学习进行自我监控,掌握自我调节学习的有关技能。

参考文献:
[1]《自我效能感理论在教学中的应用》李新娥原彦飞(华北工学院电子工程系,山西
太原030051)
[2]《自我效能感: 概念、理论和应用》周文霞, 郭桂萍(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 北京100872)
[3]《浅谈中学生自我效能感的培养》吴明亮南京市江宁中学
[4]《学生自我效能感及相关概念的研究综述》李恒(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建材系,武汉43020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