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重要小贴士
为了方便广大用户,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现已推出网络培训班,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学习,还能享受特惠专享价。

点击文章最下方阅读原文了解详细信息。

⊙作者:师建平,郭静
⊙编辑:小余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基本思想,起源于《黄帝内经》,后世医家在其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医的辨证体系,但是辨证论治的提法在建国之前一直没有被统一,直到1957年,秦伯未撰写了《中医辨证论治概说》,全面阐述了辨证论治体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与精华,是中医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它既是指导中医临床工作的理论原则,又是解决诊断治疗等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

然而,相对于现代医疗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需要今后不断地发展与完善。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辩证法与认识论上的研究状况
辩证法思维蕴涵多种现代思维方法,著名医家颜德馨老先生曾指出,辩证法思维包括3大内容和两个层次。

3大内容是①阴阳五行学说为纲的抽象思维②以取象比类的直觉认识和推演为特征的形象思维③在实践基础上厚积薄发的灵感思维。

两个层次是稳态结构和失稳态结构。

这里面体现出多种后人发展起来的思维方法。

辨证论证法则要求
诊断疾病要从整体出发,全面分析病人体质的强弱,邪气盛衰,并联系地理环境、精神因素等的相互影响做综合分析,求得各种因素作用于机体整体反应的“证”。

这些“证”不仅具有阴阳五行、八纲归属的特征,而且具有脏腑经络各级分系水平的特征。

这种既重视整体又不忽视局部因素的抽象思维或形象思维就属于现在所说的“系统论”范畴。

另外,多层次一元辩证观和辩证统一体系的建立为中医辨证论治思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辨证论治中贯穿着“一元论”思想,其根本特点即当病情复杂、隐蔽、多方面牵涉时,找到那个起决定和影响作用的症状,而其他症状即随着这个症状产生而产生,转变而转变。

在中医辨证理论中诸如八纲、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适合内伤杂病的辨证方法,有六经、卫气营血、三焦等外感时病的辨证方法,另外还有六淫、七情两种审证求因的方法,诸种辨证方法虽侧重点不同,但相辅相成,仅用“一元论”的思维方法去进行辨证会使辨证结果和治疗方法产生各种主观性的偏差。

所以有学者提出建立多层次尸元辩证观。

运用类比的方法和虚拟的层次,形成由内到外,表里相合,天人相应的结构功能系统,即为多层次论。

这也与中医学的“天人相应”观不谋而合,将人体当作一个系统,个体和社会及其生存的空间环境是更大的生态系统,而人与自然和社会的统一性,即为中医辨证时所涉及到的最高系统层次。

接下来,当考察分析各种辨证方法的实质时,可以看到任何疾病的症状,均与一定的病位、病性等“辨证要素”相关。

因此,中医辨证的关键,是要确定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与病性等“辨证要素”,并以之形成新的辨证体系,称之为辨证统一体系。

辨证统一体系的创立揭示了辨证的基本规律、实质与关键,并奠定了辨证规范化的基础。

2传统辨证方法的应用
在辨证体系的研究中,不断有人对原传统方法进行探索性的应用,如利用卫气营血、三焦辨证治疗临床时疫病及杂病中的应用,疗效较单纯西医治疗有定优势。

如钟嘉熙等对61例人院时以卫气分证为主的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患者,治以疏风清热、利湿解毒法,能有效控制病情由卫气分传入营血分何德平等观察以中医药为主而未使用激素及抗病毒药治疗SARS的临床疗效。

卫气营血理论是杂病辨治的重要方法,在用其辨析疾病浅深层次方面,叶天士早有辨病机“在气在血、在经在络”的理论,可以深人研究温病理法辨治杂病这一有广阔前景的课题。

如方亚祥等利用卫气营血辨证治疗病毒性肝炎黄礼明等用其治疗急性白血病发热,都取得矜定的疗效。

另外,赵国荣等将102例患者按不同病种分为急性白血病、非急性白血病2类。

分组观察不同病种及不同阶段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患者白介素-26(IL-26)、白介素-210(IL-210)水平的变化结果。

结果表明IL-26是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反映正气抗邪的指标之一,而IL-210则可认为是反映机体正气之盛衰的指标之一。

因此,可通过两者之比的动态变化作为辨证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的客观指标之一,为微观辨证的发展补充了新内容。

3新辨证方法的提出
随着科技的发展,开始出现了多学科向医学的融合,多种新的辨证方法开始不断地被提出。

如“证素”的提出,由于证候具有动态、多变、复杂的特点,用线性研究的办法无法真正来规范它。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近些年来临床常见疾病的证候研究中,呈现一种将疾病可能出现的证候进行简化分解,使用时再实行组合的研究方法。

因此,“证候因素”或称“证素”的设想便被提出来了。

如朱文锋'将证候要素分为病位与病性两大类,其中辨病性的具体内容主要有风、寒、暑等,辨病位可分为空间性病位和层次(时间)性病位;张志斌等将证候因素共分为29个因素,并认为不仅是各因素之间可以相互组合,而且各种辨证方法均可与这29个因素进行交叉。

王庆国也提出,提取证候因素,建立辨证方法新体系,寻找证候的生物特征及其组合规律,探索证候多因素信息处理的方法,建立证候的复杂系统模型,是研究的重要内容及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4与其他学说的结合研究
4.1 与循证医学的结合
循证医学的实质就是采用严谨的科学方法总结研究临床问题,再升华到理论或方法去指导实践。

在中医辨证中引入循证医学可以提高论治水平,应用循证医学的随机、对照、重复、盲法的方法学进行临床实验研究,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科学性,尤其对重大疾病的辨证论治综合治疗方案的有效性评价,可以进一步揭示中医学的辨证论治规律,从而使中医专家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得到确认,便于推广和指导临床实践。

4.2 与体质学说的结合
体质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理论依据,体质学说注重的是个体差异,而正是这一特点,使得体质研究的前瞻性意义十分突出。

充分认识体质与辨证论治的关系,对于进一步掌握病证的发生、转化规律,临床辨证用药和最终康复都具有指导意义。

中医体质学说认为,体质可以决定是否发病,决定对某种致病因素或病邪的易感性和从化性,决定病证的形成、传变与转归,甚至更能决定论治原则。

因此,对患者体质状况的观察与辨识,有助于对错综复杂的临床病证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5应用现代科技手段探讨辨证论治理论
近年来有人从基因调控及其相关产物的角度对中医辨证论治进行研究,基因的研究忽略了器官组织的解剖定位,强调的是生物化学的某一环节的改变和疾病过程的内在联系。

这与中医整体的生理病理观有更多的契合点,基因的研究有可能从根本上揭示中医辨证的奥秘和
证的实质。

基因与中医辨证论治的关系的研究虽然还是一个新的课题,但在中医领域是一个有益的尝试,意义值得肯定。

此外,还有人研究了中医辨证论治与免疫调节的关系,中医辨证论治可以通过调整人体免疫功能而达到治病目的。

因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体现了稳态调节规律,注重个体内在因素,把立足点放在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引起的机体反应上(即免疫反应),研究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采用调节平衡的整体疗法,对人体这个巨大复杂系统进行调整,即有病,则有“证”可辨。

同时,也有人从数学的角度探讨辨证论治,引人现代数学方法对中医进行多元分析来综合地考察现象和本质、原因与结果、主体与客体、输入与输出间的作用和联系,将赋予中医学更强的生命力。

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
1传承和发扬传统理论
中医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科学,更是一门哲学,因为它是古代自然科学与哲学结合的产物,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更是中医学的精髓,若要养成中医思维方式,需要对中医文化不断地汲取与长期积淀,所以,中医人应本着传承中医经典为己任,广泛汲取中医传统文化知识,将这一理论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用中医的思维方式去理解中医,这对于纠正当代中医临床中将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混为一谈的趋势,以及防止现代中医踏人西医诊断中医治疗的误区,都具有重要意义。

2辨证论治客观化、规范化
在现代医学诊查手段日益精准的今日,中医辨证进行四诊合参,有些情况下有诸内未必形于外,所以,中医辨证论治必须吸收先进的技术和手段,补充中医四诊的不足之处,将搜集病史资料的方法客观化,以尽量减少因患者的病情诉说、精神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等对中
医宏观病理反应和判断带来的意向性、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从而准确地占有临床资料,这样才能进一步建立统一的辨证标准。

辨证论治规范化,就是要逐步实现辨证论治的客观化,建立统一的诊断标准,就能实现辨证论治的规范化,首先,症状要规范化,要引人一批特异性较高的指征,可满足状态辨识和疾病诊断的准确性,辨证论治中症状规范化就变成了症状体系不断更新的过程,它可以逐步减少医者与患者的主观随意性。

其次是证候术语和“证”命名的规范化,我们要使证候的概念明确,必须准确地应用词语或术语。

一个规范的“证”的命名应能揭示疾病现阶段主要矛盾和不同疾病的共同矛盾能如实地描述临床辨证特点是在文献整理的基础上筛选出的科学合理的证名力求精炼,通常4-8个字;再者是证型的规范化。

应将每个证型按证的三要素(定位、定因、定性)确定证候辨证系统的基本证型,并进行临床随机抽样论证,然后根据统计学的处理反复修改,不断完善和提高,逐一达到证型的规范化和标准化。

在此基础上将反复验证得到的证型进行临床交叉验证和电脑模拟论证,最终建立证候辨证系统工程的数据库及检索系统软件。

3中医辨证论治与西医辨病论治相结合
中医辨证施治,主要不针对病因,而是针对病证。

中医虽然也讲究辨病,虽然通过辨证也联系到病因病原,但不同于西医的辨病论治。

西医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重视纠正全身的机能状况,但其诊断关键和治疗中心究属还是着重在消除致病因子。

中医学对人体病理过程和病理变化的观察研究,远不如西医详尽、深人,西医在疾病分类和各种病理过程的观察研究比中医精细、客观。

同时人们又发现,随着新的科学技术的引人,西医对现有的疾病分类会进一步精细化,但疾病系统因此会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于把握。

而中医粗线条的疾病分类系统的优越之处在于,它以临床表现来规定的疾病,虽然看来是一些基本症状,却与中医的治疗方法建立了良好的对应,临床上一旦确立这些疾病,相应的治疗方法就确立了。

所以,如果将中医辨证论治与西
医的辨病、辨因论治从理论上协调统一起来,将从总体上提高人类对疾病的调节控制水平,可使中医对症药物作用认识更趋于准确,同时也有利于中医辨证论治规范化研究。

总结
综上所述,中医辨证论治是中医发展数千年而不衰的立命之本,是中医理论之魂,在当今中西医文化密切交流与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需要引入多学科知识与技术,从各个不同层次、多角度进行研究,并结合症状、证候与疾病相关的基本理论,探讨证候客观化、规范化的标准,改变单一的从症状群着手对证候进行研究的思路,能够使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不断展现出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

参考文献:略。

[本文来源:《中华中医药杂志》2013年9月第28卷第9期。

由中医传承辅助平台(TCMISS2014)编校发表,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