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修养方法之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道家修养方法之比较

所谓道德修养,主要是指人们按照一定的道德要求在道德品质道德习惯等方面进行的自我改造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

“道德修养”问题,是中国伦理思想中最具有特色的内容之一。中国古代许多思想家、伦理学家,从先秦的老子.孔子到清代的王夫之、戴震等,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所反映的阶级利益不同,个人的生活经历亦不一样,但他们都十分注意各自的伦理思想体系中构筑自己的道德修养理论。纵观中国占代伦理思想家,可以看出,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最大,并且深深地淀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理论主要有两种模式,即儒家的道德修养模式和道家的道德修养模式。两种道德修养模式的奠基人分别是孔子和老子,他们可以说是从我国奴隶社会述渐瓦解,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中出现的最杰出的两个思想家。他们一个在鲁,一个在周,得天独厚。史载当时“周孔(典籍)又尽在鲁矣”,而周室则是殷周以来典籍储藏之所在,因此,孔子和老子有机会阅读大量的典籍,依据殷周以来的古代学术成果,结合本人的经验和见解,各自形成了自己的道德修养理论,创立了先秦时代儒、道二家道德修养模式。这两种道德修养模式对后世影响甚大,弄清先秦时代儒、道二家道德修养模式之异同,对于我们研究、认识整个中国古代道德修养理论和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先秦儒、道二家道德修养理论中,儒家以“仁”为核心,道家以“道”为实质,由此拓展开去,形成了由道德修养目标、原则、方法三者构成的两种完整的道德修养模式。

一、儒家道德修养

先秦儒家的修养方法是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很多具体的方法。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树立修养目标,努力学习,完善道德体系,进行道德规范内化;第二层次,积极进行自我管理,进行道德巩固,这是内化的第二阶段;第三层次,进行道德实践,将道德修养外化。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过程是道德养成、道德巩固、道德实践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一)道德养成方法:“尚志”、“笃学”

所谓道德养成方法,指的是个人在进行道德修养时,通过制定修养目标,学习道德知识,不断完善个人道德知识体系,以符合一定社会需要的修养方法。

具体来说,先秦儒家的道德养成方法主要有尚志和笃学两种。

1、尚志。先秦儒家认为要进行个人修养,首先就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只有坚定个人道德修养的目标和志向,才会在修养过程中有所作为。

孔子尚志,提出了志于仁,志于道的要求。在他看来,如果一个人不志于仁,志于道,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就称不上君子,而只能算做小人。孟子认为:“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故曰持其志,无暴其’”。荀子也认为:“无冥冥之志也,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而且君子不仅要高尚其志,还要坚定其志,不能轻易让志向屈服于压力,即孔子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笃学。提高自身修养,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向外界学习,接受对自身有益的知识,从而获得提升的过程。因此,“笃学”是先秦儒家思想中提高自身修养的一个重要方法。先秦儒家诸子从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方法等方面提出了很多关于学习的观点。首先,从学习对于道德修养的重要性方面讲,孔子提出了“六言六蔽”。他指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二)道德巩固方法:“内省”、“克己”、“慎独”

所谓道德巩固方法,指的是个人在道德修养的过程中对主体内在道德源泉有意识地加以巩固、培育,使之存而不失,并不断扩充的修养方法。道德巩固主要强调的是对个人道德思想和行为的自我管理。具体说来,先秦儒家的道德巩固方法主要有“内省”、“克己”和慎独三种。

1、内省。内省也可称为自省或反省,是儒家进行修养的重要方法之一。孔子提出了“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观点,孔子的弟子曾参则根据孔子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主张,要每天多次反省自己。同时,孔子不但强调内省,而且强调通过内省发现自身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孔子常常教导学生“过,则勿惮改”,“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2、克己。克己就是指以统治阶级的道德标准来约束和克制自己,以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一种修养方法。克己一

词,最早见于《论语颜渊)一篇:“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孔子认为,要修养仁德,必须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也就是“克己复礼”。孔子还把克己的方法具体为4个条目,即“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一贯主张用理智来控制自己的情感,多次批评感情用事,冒失冲动的鲁莽行为。长期以来,“克己”的思想受到了多方责难,认为克己是要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服从统治,不要有非分之想,是压抑人性的行为,但是应该看到,先秦诸子所指的克己更多的不是指外在的压制,而是内心的省察与反思,它是人们在反省自身后的一种自觉行为。

3、慎独。所谓“慎独”,是指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在个人独处,没有其他人监督时,也能够做到自我约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慎独方法在我国古代是一种重要的修养方法,“慎独”作为一个词语最早出现在《大学》和《中庸》里。例如《大学》中:“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中庸》中则写道:“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由此可见,慎独实际上是一种超越了一般思想境界的更高的道德情操,因为它是在没有任何约束或监督的条件下对个人思想道德水平的真实反映,它能体现出一个人道德决心的真与假,道德品质的高与低一个真正的君子,越是在隐蔽处、细小处,越是在没有人看到的地方,越是应该谨言慎行,端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三)道德实践方法:慎言躬行

所谓道德实践方法,就是指个人在修养过程中,将道德规范落实到具体的行为中,从而实现道德外化的修养方法。先秦儒家的道德实践方法主要体现为慎言躬行。

慎言躬行就是要少说空话,多干实事,努力将道德规范付诸实践。《中庸》中提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认为实践是一个人道德修养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一个人道德修养阶段的相对逻辑终点,道德修养如果仅停留在口头上或内心里,就永远达不到修养的目的。同时,先秦儒家学者还指出,躬行并不是不加思考,莽撞而行,在将任何事情付诸实践以前,都必须加以深思熟虑,像季文子一样“三思而后行”。

二、道家道德修养

从具体的修养方法而言,道家修养则是反理性的,摒除实质内容而达至空虚状态。老子有言:“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虚”和“静”是道家的两种重要修养方法,只有内心空虚无物,才能静观万物。由此,老子提出“涤除玄览”,扫除人为的矫饰和造作,保持内心的空静之境。

道家“顺其自然,淡泊名利”的道德修养方法的运作程序,即“顺其自然”、“绝学弃智”、“少私寡欲”、“虚静”、“无为”、“忘我”“无己”、“返朴归真”。最后便达到了《庄子·秋水》所指称的“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的境界,获得人性的复归,并达到修身养性之目的。

1、“顺其自然”。就是承认道法自然,顺应自然本性而生存,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