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技》练习题-附带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技》练习题
一、本文选自《》,这本书是朝的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

本文的作者是
朝的。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1.呓.语()2.齁.声()3.曳.屋许.许声()() 4.几.欲先走()
三、解释加点的词。

1.京中有善.口技者() 2. 施.八尺屏障() 3.众妙毕.备()
4.会.宾客大宴()
5.众宾团.坐()
6.夫叱.大儿声()
7.宾客意.少舒() 8.虽.人有百手()9.奋.袖出臂() 10.其夫呓语
..()
四、一词多义。

1.乳:妇抚儿乳()儿含乳啼() 2.绝:以为妙绝()群响毕绝()
3.指: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4.坐:口技人坐屏障中()满坐寂然()
5.妙:以为妙绝()众妙毕备()
五、古今异义词。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2.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3.虽人有百手
4.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5.两股战战
6.几欲先走
六、词类活用。

1.会宾客大宴 2.京中有善口技者
3.不能名其一处也
4.众妙毕备
七、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4.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

5.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7.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8.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八、思考并回答下列各题。

1.《口技》一文中“众妙毕备”一语中的“毕”字和下列词语中的“毕”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毕业典礼B.毕生精力C.丑态毕露
2.“不能名其一处”中的“名”和下列词语中的“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莫名其妙B.至理名言C.有名无实
3.第一段写什么内容?文章最关键字眼是什么?
4.文中口技者共表演了哪几个场景?
5.课文中描写了听众的哪几处表现?这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6.文章开头和结尾一再强调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虞出新志》清张潮清林嗣环
二、yìhōu yèhǔ jī
三、1.擅长 2.设置安放 3.全、都 4.适逢正赶上5.围绕 6.呵斥7.心情
8.即使9.扬起举起10.说梦话
四、1.乳:妇抚儿乳(喂奶)儿含乳啼(奶头)
2.绝:以为妙绝(极)群响毕绝(消失)
3.指:手有百指(手指)不能指其一端(指出)
4.坐:口技人坐屏障中(坐在)满坐寂然(同“座”)但坐观罗敷(因为)
5.妙:以为妙绝(奇妙)众妙毕备(妙处)
五、1.但:(古)只;(今):转折连词,但是
2.中间:(古):其中夹杂;(今):在事物两端之间或两个事物之间的位置
3.虽:(古):即使;(今):虽然
4.于是:(古):在这时;(今):承接连词
5.股:(古):大腿;(今):量词,事物的一部分
6.走:(古):跑;(今):行走
六、1.宴:举行宴会名词活用作动词
2.善:擅长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3.名:说出名词活用作动词
4.妙:妙处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七、1 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一个敢喧哗的。

2 同时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具备了。

3 其中夹杂着房屋倒塌的声音,烈火燃烧爆炸的声音,呼呼的风声,成百上千的声音一齐响了起来。

4 还夹杂着成百上千的求救声,救火的人们拉倒燃烧的房子时一齐用力发出的呼喊声。

5 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的…
6 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只手,一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任何一种声音,即使一个人有上百张嘴,一张嘴有上百条舌头,也不能说出其中的一个地方。

7 于是宾客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颜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

8 忽然醒目一拍,各种声音都消失
八、1. C 2. A
3 交待口技者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及开场气氛。

“善”
4 两个一是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入睡的情形。

一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的情形。

5 三次。

细腻的刻画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表现这场精彩的演出对听众具有的吸引力的表演效果,从而烘托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6 首尾呼应,结构完整。

烘托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一、阅读文言文要注音字的读音,请给下面的字注音
卿qīng 涉shè邪yé孰shú遂suì岂qǐ
二、词语解释
权谓吕蒙曰(告诉)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
见往事耳(了解)孰若孤(谁)(比得上,如,好像)
蒙乃始就学(于是,就)及鲁肃过寻阳(到了……的时候)(到)
卿今当涂掌事。

(当道,当权)。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研究)(通“耶”,语气词)。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应当)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更:重新。

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认清事物)
二、句子翻译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当博士吗?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只是应当浏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士别三日,就要重新另眼看待。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长兄怎么知道这件事这么晚啊!
5、蒙辞以军中多务。

吕蒙总是以军中事多来推辞。

三、填空
1、“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示的语气是:(自豪)
2、这篇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不能因事情繁忙就放弃学习,坚持读书是有益的。


3、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表示什么语气,并指出它和现代汉语中的哪个语气词相近?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表限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③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4.(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朝代)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1362年间史事。

(2)文中“治经”中的“经”指《易》《诗》《书》《礼》《春秋》等书。

5.古代文言文中的许多语句是成语的重要来源,请根据下面两句话的意思,在本文中找出相应的成语,并用成语写一段文字。

(1)比喻人学识尚浅。

(吴下阿蒙)
(2)另眼相看,用新眼光看人。

(刮目相待)
文字:刚从大学毕业的张老师,由于业务知识不熟,教学经验少,在教学中常常捉襟见肘,但是,他勤奋好学,不久,在教学中取得了令人刮目相待的成绩。

人们谈起他时,都喜滋滋地说:“张老师已不是以前的吴下阿蒙啦!”6.文言文中有许多词语与现代汉语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或扩大,或缩小,或改变,或消失等。

这类词在形体上与现代汉语相同,但在意义上却有明显的不同,如,文中的“博士”,在这里是“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官”,而在现代汉语中是“学位的最高一级”的意思;文中的“往事”在这里是“历史”,而在现代汉语中是“过去的事情”的意思;文中的“但”在这里是“只”,而在现代汉语中是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我们将这些文言词,叫做古今异义词。

7.人物的语言往往体现人物的语气和心理,请分析下列人物语言的作用。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答:语气坚决果断,神态严肃,既严格
要求,又充满期望。

(2)卿言多务,孰若孤答:神情激动,语气殷切,以自己的经历向吕蒙说明“学”的可能性。

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使用了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去”,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四、简答
1、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劝学。

3、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答:“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这是侧面描写。

作用是:突出表现吕蒙学有所成。

4.本文与《伤仲永》一文都是谈学习的重要性的,你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答:读书学习大有益处,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升自我,增长知识与才干。

《狼》蒲松龄
一、词语解释
1、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止:通“只”。

缀:连接,这里是紧跟的意思。

2、屠惧,投以骨。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投以骨:以骨投之。

并:一起。

故:旧、原来。

3、顾野有麦场。

顾:回头看。

4、苫蔽成丘。

苫蔽:遮盖。

5、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径:径直。

去:离开。

犬坐:像犬一样坐着。

6、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

7、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企图、打算。

隧:钻洞。

8、乃悟前狼假寐。

假寐:假装睡觉。

9、意暇甚。

意:神情。

暇:空闲、悠闲。

10、恐前后受其敌。

敌:攻击。

11、止增笑耳。

“止”:通“只”。

耳:罢了。

二、句子翻译
1、投以骨。

翻译:把骨头投向(狼)。

2、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翻译:一只狼径直走开,其中一只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

3、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翻译:场主人把柴草堆在那里覆盖成小山似的。

4、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

翻译: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添点笑料罢了。

三、简答
1、《狼》的主旨是什么?
答:本文叙述了屠户与狼斗争的故事,揭露了狼贪婪、凶狠和狡诈要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

2、《狼》结尾段写到“狼亦黠矣”,文中表现了狼“黠”的地方是:“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3、《狼》一文的结尾是怎样议论的?起什么作用?故事给人哪些启示?
答:⑴课文结尾是这样议论的:“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意思是: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工夫,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⑵这段议论起到画龙点睛、揭示故事主题的作用。

讽喻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管怎样狡诈,终究是要失败的。

⑶这个故事给人的启示:面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同时,我们做人要做一个勤勉清廉的人,做一个坦荡磊落的人,做一个光明正大的人。

这也是本文给我们的又一个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