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历史沿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成都的历史沿革
成都是我国西南开发最早的地区,是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从有确切记载算起。
成都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蜀国开明王朝迁蜀都城至成都,取周王迁岐"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成都。
(成都名字的由来)
西汉时期,成都的织锦业已十分发达,设有"锦官",故有"锦官城"即"锦城"之称。
隋唐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佛教盛行。
成都成为全国四大名城(长安、扬州、成都、敦煌)之第三位。
宋元时期,成都鼎兴,经济文化更加发达。
丝绸业规模扩大,品种增多,蜀锦花样由唐时的10多种发展到宋元时期的40多种,能织出天马、流水飞鱼、百花孔雀、如意牡丹等新花样,每年成都上交丝绸商品,占全国各地上交总数的70%以上。
成都造纸水平很高,唐朝廷曾规定,国家图书馆的书必须用成都造的麻纸来抄写。
唐宋之时,成都城东西南北都设有专门的蚕市、药市、花市灯会。
由于商业发达,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北宋仁宗时,在益州(即成都)设官办交子业务,由官府公开印刷,发行"交子"。
宋元以后,成都为四川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明在四川设立布政使司,设所在成都。
公元1654年,清顺治将四川布政使司改为四川省,四川省名在历史上正式出现。
辛亥革命后的1914年,北京政府通令废除成都府设治所,改称西川道,领成都、华阳等31县,1921年,成都、华阳两县合并为市,成立市政筹备处,处以下设总处、文牍、法治、会计、调查、庶务六科。
1922年,市政筹备处改名为市政公所。
1928年,设市政公所为市政府,国民政府置成都市为省辖市和四川省省会。
1949年12月27日,成都解放,始为川西行署所在地。
1952年,撤销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成都市一直为四川省省会。
1989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成都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享有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成为全国14个计划单列城市之一。
二、成都市的自然地理概况
1、成都地处四川省的中部,四川盆地的西部,龙门山脉、邛崃山脉与成都平原和川
中丘陵的交接地带,介于东经102°54ˊ—104°53ˊ、北纬30°5ˊ—31°26ˊ之间,面积12390.6平方公里。
2、成都市,从西到东,地形分为山地、平原、丘陵三个部分。
成都西部,是高峻的龙门山和邛崃山地。
这里的山峰海拔大多在3000米以上,大邑县境内的苗基岭,海拔5364米,是全市的最高峰。
西部群山或险峻雄奇,或幽雅秀丽。
由各种岩石风化后发育而成的山地棕壤,是主要的森林土壤。
山地植被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针阔叶混交林带,垂直分布比较明显,森林树种异常丰富,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从而使该地区形成多种多样的自然景观。
成都中部,是广阔的成都平原,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一半,海拔在450—720米之间,相对高差一般不超过20米,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微微倾斜,便于引水自流灌溉。
岷江、
沱江及其支流从上游地区带来大量砾石、泥沙沉积成为深厚的冲积层,形成冲积土。
几千年来,在劳动人民的长期耕作下,成都平原的表层土壤发育成肥沃的水稻土,而且地下水资源十分丰富。
两千多年来,由于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兴建,成都平原上河网交错,灌渠密布,水旱从人,成为我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阡陌田畴之间,一个个农家院落被绿树翠竹层层环抱,形成了成都平原特有的竹林院落景观。
成都东部,是低矮的龙泉山和四川盆地中部丘陵的西缘,海拔多在1000米以下,由紫色砂岩、泥岩组成,这些较为松软的岩石风化以后形成肥沃的紫色土。
龙泉山植被多遭破坏,水土流失较严重,现仅分布着一些次生的青掆林、马尾松林和经济林木。
丘陵区谷地宽阔平坦,丘坡梯田层叠,冲田相连。
金堂县云合乡河谷低处海拔仅387米,是全市的最低点。
成都地处我国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雨量丰富,四季分明,雨热同期。
除西北边缘部分山地以外,成都大部分地区表现出的气候特点是:夏无酷暑,冬少冰雪,气候温和,夏长冬短,无霜期长,秋雨和夜雨较多,风速小,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有利于农业生产。
成都市的大部分地处岷江中游地区,河流众多。
大小河流共有四十多条,绝大部分属于岷江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市流域面积的85%。
少数地区属于沱江流域,流域面积约占10%。
成都平原土壤肥沃,气候宜人,加之都江堰水利工程的自流灌溉,使成都地区自古以来就成为闻名遐迩的“天府之国”。
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同时也是成都两千多年以来一直得以作为巴蜀地区,乃至整个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雄厚物质基础。
三、社会经济状况
1、成都为具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处四川盆地西部岷江中游,府河和南河是成都的母亲河。
成都历史悠久,自古为西南重镇,历代均为中国西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别名"锦城" 、"蓉城"。
成都旅游资源丰富,蜀汉文化、天府风光、熊猫故乡是其三大特色。
成都还是一个工艺品名城,有中国三大名锦之一的蜀锦,四大名秀之一的蜀绣等。
同时川味十足的川剧、川菜、川茶、川酒历史悠久,闻名遐迩。
成都地区2010年生产总值55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4300亿元,扣除灾后重建同比增长1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00亿元增长18.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7842元。
目前,世界500强企业一共有108家在成都设立了分公司、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
摩托罗拉、爱立信、微软等设立了研发中心,国内知名企业如联想、中芯国际、华为等设立了研发中心,法国安龙保险更是将中国区总部设在成都,渣打银行、汇丰银行等知名金融机构纷纷在成都设立区域总部。
除了国内外知名企业的迁入为成都总部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以外,成都本地区中小企业也为成都总部经济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支持。
康弘制药、川开集团、国嘉制药、瑞云集团、恩威集团、国腾电讯等一大批上规模、上档次、管理好、机制新、在国内和省内享有一定声誉的企业,成为成都中小企业发展的亮点和中小企业竞争力的代表,这些企业都带有很典型的“总部经济”特征。
成都目前总部经济的空间分布集中在顺城街——骡马市一线。
范围北起新华大道、南至锦江,东起红星路、西达东城根街。
总面积约515平方公里。
“骡马市———顺城街一线区域聚集了在蓉60%以上的外资机构。
其中世界500强及跨国公司60余家; 40%以上的国内知名企业分公司或办事机构,其中包括60多家上市公司;各商业银行省市级分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机构72家;各类律师、会计师事务所54家。
高档商务写字楼28栋、占全市的30%以上;三星级以上的宾馆、酒店14家占全市的30 % , 服务业聚集优势明显。
1984年1月11日,国务院批准成都市城市性质为“省会,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科学文化中心”。
1993年6月29日,国务院进一步要求“充分发挥成都市作为西南地区科技中心、商贸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的作用”,并先后批准成都市实行沿用开放城市政策,列入全国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试点城市、金融对外开放城市、行政副省级城市。
1993年10月,成都市在全国省会城市中,第一个被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
城市综合实力1992年进入全国城市50强,位居第11位,投资硬环境为全国城市40优之一。
成都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建成了以机械、电子、医药等工业为主的38个行业大类、184个行业细类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具有较强的生产制造能力。
工业经济总量约占四川省的30%,占全国的1%,在全市GDP中的比重达37.9%,工业发展速度居全省和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
成都飞机公司的波音麦道机头及航空零部件,全兴酒厂的全兴酒,成都烟厂的娇子、五牛香烟,四川丰田公司的柯斯达车,成都工程机械厂的挖掘机,成都希望集团的饲料,成都地奥公司的心血康,国腾公司的磁卡电话,托普公司的电脑及软件等在全国享有一定声誉。
成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已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加工贸易和机电产品出口增势强劲,对美国、欧盟、日本、东南亚、非洲、拉美等国家和地区出口持续增长。
全市出口商品共有14大门类,100多个品种,销往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
成都的丝绸、纺织品、量刃具、家用电器、各种机床、塔机、汽车、航空设备、抗生素原药、市话电缆、皮革制品、皮鞋、肉类及肉类制品、农副产品、化工原料、钢材等一批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享有一定声誉。
随着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和科技企业加入外贸发展行业,成都市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迅速。
成都市的开发区快速发展,建设规模不断扩大。
成都的开发区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过10年的发展,现已初具规模。
全市主要开发区有: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始建于1988年,1991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创建于1990年,2000年2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
其他主要开发区还有:成都高新西区、成都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西南航空港经济开发区,成都市新都卫星城工业区、都江堰工业开发区、四川中美(外)中小企业发展园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