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黄菌的鉴别方法

合集下载

论桑树桑黄鉴别

论桑树桑黄鉴别

论桑树桑黄鉴别1、桑树桑黄含量最高桑黄,中药名。

为多孔菌科真菌火木层孔菌的子实体。

分布于华北、西北及黑龙江、吉林、河南、湖北、台湾、广东、四川、陕西,甘肃,云南、西藏等地。

多寄生于桑,杨、柳、松,漆树等多树木上,其中尤其以桑树上生长的最为名贵,价值最高。

因此也是桑黄得名的由来。

桑树桑黄子实体黄酮含量高达5.12%,明显高于其他树种桑黄子实体,暴马丁香树桑黄子实体黄酮含量1.32%,杨树桑黄子实体黄酮含量 2.7%,白桦树桑黄子实体黄酮含量最低仅为0.68%。

桑树桑黄子实体多糖含量最高为3.84%,从高至低依次为白桦、杨树、黑桦,松树桑黄子实体,暴马丁香树桑黄子实体多糖含量最低为 1.35%。

桑树桑黄子实体总三萜含量最高达2.2%,暴马丁香桑黄子实体总三萜含量1.01%,白桦树桑黄子实体三萜含量只有0.32%。

2、桑树全身是宝桑树桑黄的药用价值是由桑黄生物学特征决定的。

桑黄属于真菌类生物,这类生物都属于寄生生存,所以宿主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寄生物的好坏。

桑树浑身都是宝,桑叶不仅能养蚕,对人类来讲也是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桑树的果实--桑葚更是不可多得美味补品,不仅口感诱人、营养丰富,而且还能入药,桑皮,桑蛾,桑木耳,桑黄。

相比较而言,其它种类的树木桑黄都没有桑树上的这么高的营养价值,由此而知,桑树桑黄是最具营养价值的品种。

二、桑树桑黄与暴马丁香桑黄的比较暴马丁香桑黄也是很常见的品种,价格一般在百元内,有些大药房用它冒充桑树桑黄,卖到2000-3000元/斤,由此可见行业的混乱。

对比如下:1、形状大小几乎所有的暴马丁香桑黄都呈现较完美的扇形,并且一般都不会超过巴掌大小,而桑树桑黄形状各异,大小从2公分到60公分都有。

2、看年轮暴马丁香桑黄的年轮细密而且每个年轮几乎都一样大小;桑树桑黄的年轮要粗一些,而且大小不一,最重要的是:暴马丁香桑黄的年轮有明显角度,有扎手感,看起来也很粗糙,这个特征非常明显!而桑树桑黄的年轮清晰,质坚,程金黄色。

桑黄的鉴别方法

桑黄的鉴别方法

桑黄的鉴别方法
桑黄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消肿止痛等功效。

但是,市场上也存在着一些假冒伪劣的桑黄,因此,正确的鉴别方法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桑黄鉴别方法。

一、外观鉴别法
桑黄的外观特征是:呈黄色或淡黄色,质地脆硬,有光泽,无异味。

如果桑黄的颜色过于深或过于浅,质地不脆硬,有异味,那么就有可能是假冒伪劣的桑黄。

二、气味鉴别法
桑黄的气味应该是清香的,如果有异味或者没有气味,那么就有可能是假冒伪劣的桑黄。

三、燃烧鉴别法
将一小块桑黄点燃,真正的桑黄会发出清香的气味,燃烧后的灰烬是白色的。

如果燃烧后的气味不清香,或者灰烬是黑色的,那么就有可能是假冒伪劣的桑黄。

四、化学鉴别法
桑黄中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可以通过化学试剂进行检测。

将桑黄粉末加入稀盐酸中,加热后变成橙黄色,然后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变成红色,最后加入氯化铁溶液,变成深红色。

如果检测结果不符合标准,那么就有可能是假冒伪劣的桑黄。

五、显微镜鉴别法
将桑黄粉末放在显微镜下观察,真正的桑黄粉末中会有黄色的细胞壁和黄色的细胞内容物。

如果观察到的细胞壁和细胞内容物不是黄色的,那么就有可能是假冒伪劣的桑黄。

正确的鉴别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辨别真假桑黄,保证我们的用药安全。

在购买桑黄时,我们应该选择正规的药店或者有信誉的商家,避免购买假冒伪劣的产品。

基于DNA条形码的桑黄真菌分子鉴定

基于DNA条形码的桑黄真菌分子鉴定

基于DNA条形码的桑黄真菌分子鉴定徐鑫;边勇;陈哲;孙悦;刘子璐;胡渤洋;武扬;张国庆【摘要】DNA条形码(DNA barcoding)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基因组内短遗传标签进行分类鉴定的方法.桑黄自古以来是一种名贵中药材,而市售桑黄主要依托简单的形态鉴定造成混淆众多.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桑黄类真菌种类至少有7个种,并且其药效也不尽相同.[目的]为更准确、高效对桑黄类真菌进行鉴定,本研究以采集自西藏、吉林和浙江的3种桑黄子实体为材料,筛选最佳DNA条形码与相应PCR条件.[方法]利用组织分离获得3种桑黄纯培养菌株,分别编号为1713、1714和HS 菌株.利用ITS、NL、rpb1、rpb2和ef1-α等7组DNA条形码分别对3种桑黄进行PCR扩增、测序、比对和发育树分析,并结合形态学特征,确定其最适DNA条形码和分类学地位.[结果]结果表明,ITS和NL条形码对3种桑黄均能够获得单一目的条带;rpb1Y、rpb2B和rpb2Y条形码特异性低,扩增后获得多个条带;而rpb1B 和ef1-α条形码均无法获得条带.通过多序列比对,结合形态分析,确定1713菌株为桑黄纤孔菌(Inonotus sanghuang),而1714和HS菌株均为鲍姆纤孔菌(Inonotus baumii).[结论]本研究确定ITS和NL为桑黄分子鉴定的最佳DNA条形码,其PCR最适退火温度范围分别为58~59℃和49~50℃,为桑黄真菌快速鉴定提供参考依据.【期刊名称】《北京农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4)001【总页数】8页(P20-27)【关键词】桑黄;分子鉴定;DNA条形码;NL;ITS【作者】徐鑫;边勇;陈哲;孙悦;刘子璐;胡渤洋;武扬;张国庆【作者单位】北京农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06;北京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北京101312;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浙江杭州310016;北京农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06;北京农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06;北京农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06;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浙江杭州310016;北京农学院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农业部都市农业北方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9.5桑黄是中国著名传统药用真菌,早在汉代《神农本草经》中称其为“桑耳”,药用历史超过2 000年,能治疗痢疾、盗汗、血崩等,长期服用有延缓衰老的功效,现代医学认为具有抗肿瘤、抗氧化、增强免疫、调剂血糖、保肝等功效[1, 2]。

老桑树桑黄与野生桑黄区别

老桑树桑黄与野生桑黄区别

老桑树桑黄与野生桑黄区别关于野生桑黄,媒体已经有了很多报道,由于它的抗癌疗效在国际上被公认位居第一,因此被称为“抗癌之王”。

在我国民间也有“如果能得到桑树上的黄色疙瘩,死人也可复活”的传说,但是野生桑黄就真的如媒体所说的那么好吗?首先,你要确定你买到的是不是真的野生桑黄。

真的野生桑黄是生长于桑树上的桑黄,属于稀缺资源,价格较高,能买到的人相对较少,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市面上便出现了很多外形与桑黄相似,但实际是生长于除桑树以外的杂树黄,比如暴马丁香黄,马蹄黄,紫油黄,漆树黄,松树黄,桦树黄,槐树黄等等。

杂树黄由于价格便宜,数量也较多,很多人都能用得起,但是它并不是真的桑树桑黄,药用价值也差很多(不是差不多),严格意义上讲,这种甚至不能叫做桑黄。

据了解,在桑黄市场当中,正宗野生桑树桑黄只占不到5%,那么剩下95%的人便被商家以假乱真,买到了杂树黄。

但是很多人无法区分桑树桑黄和杂树黄,:一看价格相差这么多,便有了侥幸心理,想低价买到正宗桑黄,如果一旦有这样的心理,那你被商家套路的几率将大幅度提升,商家会跟你说那些高价桑黄都是暴利的……我的桑黄是自己采摘的,只卖成本价……什么树上的桑黄效果没多大区别,没必要那个花冤枉钱……如果你听信了商家这些话,那么你很可能成为杂树黄的消费者。

就算偶尔通过农户采购到一批价格不太高的桑树桑黄,并且以接近成本价成交,但这种情况不可能持续发生,后续他便是用杂树黄代替,以获取更高的利润,所以单纯以价格来评判,桑树桑黄根本拼不过杂树黄。

老桑树桑黄不如野生桑黄?人们普遍认为野生的一定比人工种植的好,其实不尽然。

比如这段时间的新冠肺炎便是由野味引起的。

野味虽然有好的地方,但是也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没有经过科学的监测,也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桑黄也是如此,就药性成分而言,人工种植的桑黄与野生桑黄相差无几,但是野生桑黄产地不明,品种不确定,含量也不清晰,人工种植的桑黄可控性更强。

01老桑树桑黄品质感更高野生桑黄表面是树皮并且颜色发黑,时间长了树皮便会钙化,年份越长的野生桑黄,钙化程度越严重,药效流失也更快,到最后相当于在吃一堆无任何药效的木头。

桑耳和桑黄的区别

桑耳和桑黄的区别

桑耳和桑黄的区别在中药材行业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两种药材吧!首先呢,我们说一下桑耳,也叫做白木耳、光木耳,是属于桑科植物。

它的形状为椭圆形或者是长条形,表面上看起来比较粗糙,颜色为黑褐色,背部则是淡棕色的。

它的肉质非常厚实,口感脆嫩,吃起来特别香甜可口,而且营养价值极高,具有补血滋阴、润肺止咳等功效。

所以在医学上被广泛使用,如果将它制成干品的话,还能够作为食疗的原料。

接着我们再来介绍一下桑黄,又名叫做鸡冠菌、黄鸡冠、黄伞、黄蘑菇等,是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口蘑科的一种真菌。

它的形状为伞状,颜色为黄色,背部则是淡黄色的,它的肉质比较厚实,吃起来特别鲜嫩,而且营养价值也很高,具有补血滋阴、润肺止咳等功效。

桑黄的吃法也有很多,可以用来煲汤,也可以用来炒菜,还可以用来泡酒,味道都是非常不错的。

桑耳和桑黄的区别,在中药材行业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两种药材吧!首先呢,我们说一下桑耳,也叫做白木耳、光木耳,是属于桑科植物。

它的形状为椭圆形或者是长条形,表面上看起来比较粗糙,颜色为黑褐色,背部则是淡棕色的。

它的肉质非常厚实,口感脆嫩,吃起来特别香甜可口,而且营养价值极高,具有补血滋阴、润肺止咳等功效。

所以在医学上被广泛使用,如果将它制成干品的话,还能够作为食疗的原料。

接着我们再来介绍一下桑黄,又名叫做鸡冠菌、黄鸡冠、黄伞、黄蘑菇等,是属于担子菌亚门、层菌纲、伞菌目、口蘑科的一种真菌。

它的形状为伞状,颜色为黄色,背部则是淡黄色的,它的肉质比较厚实,吃起来特别鲜嫩,而且营养价值也很高,具有补血滋阴、润肺止咳等功效。

桑黄的吃法也有很多,可以用来煲汤,也可以用来炒菜,还可以用来泡酒,味道都是非常不错的。

桑耳和桑黄的区别,在中药材行业里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两种药材吧!首先呢,我们说一下桑耳,也叫做白木耳、光木耳,是属于桑科植物。

药用真菌桑黄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药用真菌桑黄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药用真菌桑黄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王伟科;宋吉玲;巫优良;闫静;陆娜;袁卫东;陈观平【摘要】通过对不同来源的桑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为后续桑黄种质资源的研究、开发及利用提供参考.采用rDNA ITS序列分析技术,对收集到的国内22个桑黄菌株进行分子鉴定与遗传多样性分析.依据rDNA ITS序列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显示收集到的桑黄菌株明确聚为3个独立类群,且3个类群的桑黄真菌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通过BLAST分析,成功鉴定出3类桑黄种质分别为:桑树桑黄(Sanghuangporus sanghuang)、杨树桑黄(Fuscoporia gilva)及丁香桑黄(Inonotus baumii).不同来源的桑黄菌株间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种间遗传趋异度显著高于种内.本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准确可靠且简单易行的桑黄真菌分子鉴定技术,可明确各桑黄真菌的种属来源及遗传结构组成,为桑黄真菌的进一步研究及开发应用奠定了基础.【期刊名称】《浙江农业学报》【年(卷),期】2019(031)002【总页数】8页(P307-314)【关键词】桑黄;rDNAITS;分子鉴定;遗传多样性【作者】王伟科;宋吉玲;巫优良;闫静;陆娜;袁卫东;陈观平【作者单位】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4;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4;江山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浙江江山324104;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4;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研究所,浙江杭州 310024;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蔬菜研究所,浙江杭州310024;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浙江杭州 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67.9;R282桑黄是一种珍贵的药用真菌,因寄生于桑树树干,子实体呈黄褐色而得名,俗称桑耳、桑臣等,是我国一种传统而名贵的中药材[1]。

桑黄真菌种群隶属于担子菌门(Basidiomycotina)、层菌纲(Hymenomycetes)、非褶菌目(Aphyllophorales)、锈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2]。

不同方法鉴定桑黄真菌

不同方法鉴定桑黄真菌

第30卷第5期2011年9月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V ol.30 N o.5Sept 2011文章编号:1673-1689(2011)05-0793-08收稿日期:2010-11-09基金项目: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2008ZQ 026-072)。

作者简介:谢丽源(1977-),女,四川成都人,工学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产品加工与贮藏工程方面的研究。

Email:x ieliyuan77@163.co m*通信作者:张勇(1977-),男,甘肃武威人,理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遗传学方面的研究。

Email:zhang yo ng 916@不同方法鉴定桑黄真菌的比较谢丽源1, 张勇*2, 彭卫红1, 甘炳成1(1.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66; 2.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54)摘 要:作者从形态、rDNA ITS 分子标记和成分H PLC 指纹图谱分析鉴定供试桑黄真菌,从不同水平相互验证鉴定结果。

结果表明,形态差异不能作为有效的鉴定证据,成分的H PLC 指纹分析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与基于rDNA ITS 序列构建的发育树得到结果基本相符,均淘汰一混淆菌株,而分子标记还将其余菌株鉴定为2类,P.baumii 和P.linteus ,成分分析没有明显聚类倾向,说明成分分析可以作为菌种(株)鉴定的一种辅助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有作用,相对核酸分析而言,不是一个准确可靠的方法。

关键词:桑黄;形态;rDNA IT S;指纹图谱;鉴定中图分类号:Q 939文献标识码:ACompare of Different Identifing Methods on SanghuangXIE L-i yuan 1, ZH ANG Yo ng*2, PEN G We-i ho ng 1, GAN Bing -cheng1(1.Soil and Fer tilizer Resear ch Institut e,Sichuan A cademy of A gr icultural Sciences,Cheng du 610066,China;2.Scho ol o f L ife Sciences and T echno lo gy ,U niver sity o f Electro nic Science and T echnolog y o f China,Cheng du 610054,China)Abstract:In this study,the different identification m ethods for Sang huang w er e com pared.Sang huang w as identified by m odality ,m olecular marker and H PLC fing erprint alig nm ent,and theidentifing result w as validated one another fr om different lev els.T he results show ed that (1)the mo rpholo gical difference of strain co uld not use as the index for strain identificatio n.(2)the phy logenetic tree from H PLC fing er print alig nm en and from rDNA IT S show ed more consistent.(3)molecular m arker identified other strains as P.baum ii and P.linteus.Based on the abov e results,the com ponent analysis could reg ard as assistant means for identifying str ains,but w as not exact and dependable in relativ e to nucleic acid analysis.Key words:Sanghuang,mo dality ,r DNA IT S,fing erprint alignment,identificatio n桑黄是担子菌亚门(B asid iomy cota)、层菌纲(H y menomy cetes ),非褶菌目(A p hy llop hor ales),锈革孔菌科(H y menochaetaceae),针层孔菌属(Phellinus)的药用真菌[1],具有抗肿瘤、抗氧化、抗菌、消炎、增强免疫等药理活性[2-5],尤其是显著的抗肿瘤活性,近年来成为研究和开发的热点。

怎样辨别桑黄的好坏

怎样辨别桑黄的好坏

怎样辨别桑黄的好坏
桑黄是很珍稀的药材,常见的桑黄种类有七种,但是只有桑树的桑黄才是正宗的桑黄,效果也是最好。

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如何识别好的桑黄?可以通过一看二掂三接触来简单辨别。

一看:是看形状,好的桑黄形状呈扇形或马蹄形,而且表面光滑,纤维细腻,颜色金黄通亮。

二掂:好的桑黄质地较轻,没有沉重感,放在手上沉甸甸的不是好桑黄。

三接触:主要是通过嗅觉和味觉来判断,真正的好桑黄没有特别的味道,如果味道发酸发苦或者闻上去有异味的一定不是好桑黄。

桑树桑黄与杨树桑黄的分子辨别

桑树桑黄与杨树桑黄的分子辨别

桑树桑黄与杨树桑黄的分子辨别SONG Ji-Ling;LU Na;WANG Wei-Ke;YUAN Wei-Dong;LI Hai-Bo;CHENG Jun-Wen;KANG Xue-Ping;YAN Jing【摘要】为准确鉴别桑黄(Sanghuangporus)近缘种桑树桑黄(S.sanghuang)与杨树桑黄(S.vaninii)、暴马桑黄(S.baumii),本研究基于核糖体基因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分析技术,对桑黄真菌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与近缘种的分子辨别研究.结果表明,在N J系统发育树上,23个桑树桑黄、11个杨树桑黄和6个暴马桑黄菌株各自以很高的Bootstrap支持率聚为了三个独立的分支,种间差异明显.依据桑树桑黄和杨树桑黄的rDNA ITS序列差异,设计两对引物Sv_U1/Sv_L和Sv_U2/Sv_L,均可特异性地扩增杨树桑黄478 bp和651 bp的ITS 片段,而不扩增桑树桑黄的ITS片段,因而可用于两个桑黄近缘种的快速分子辨别.本研究为探讨桑黄孔菌属真菌的系统发育关系提供了参考,并为桑黄种间的准确辨别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分子辅助手段.【期刊名称】《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9(056)004【总页数】6页(P765-770)【关键词】桑黄;鉴别;分类;内转录间隔区;特异性引物【作者】SONG Ji-Ling;LU Na;WANG Wei-Ke;YUAN Wei-Dong;LI Hai-Bo;CHENG Jun-Wen;KANG Xue-Ping;YAN Jing【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491 引言桑黄是一种珍贵的多年生大型药用真菌,隶属于真菌界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伞菌纲Agaricomycetes、锈革孔菌目Hymenochaetaceae、锈革孔菌科Hymenochaetaceae、桑黄属sanghuangporus,因其生长在桑属(Morus)植物上且子实体呈黄褐色而得名[1,2].在《药性论》、《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等历代本草著作中均有桑黄及其药效的明确记载[3,4].现代研究表明,桑黄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抗氧化、增强免疫力和消炎抗菌等作用,是国际公认的生物抗癌天然产品[5,6],已成为国内外医药制剂和保健品行业研发的热点.目前报道的桑黄属真菌有12种,其中7个种在中国有分布,分别为高山桑黄S.alpinus、暴马桑黄S.baumii、小孔忍冬桑黄S.lonicericola、桑树桑黄S.sanghuang、杨树桑黄S.vaninii、锦带花桑黄S.weigelae和环区桑黄S.zonatus[4].此类真菌的子实体均呈马蹄形,只是在形态特征和颜色上存在细微差别,仅仅依赖这些形态特征很难准确鉴定菌株的分类归属[7].尤其是对野外采集标本的鉴定上,由于桑黄子实体颜色常常易受环境因子、子实体生长期等的影响而导致主观判断出现偏差.对于长期保藏的干标本,仅凭子实体形态特征与颜色更是难以准确区分.因此,利用分子技术手段辅助鉴定桑黄真菌具有重要意义.真菌核糖体基因rDNA的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序列由于进化速率快、稳定性好和丰富的信息位点,被广泛应用于真菌的系统发育分析和物种间的分子鉴定研究[8-11].在本研究中,我们对收集的36个桑黄菌株进行ITS测序,基于桑树桑黄、杨树桑黄和爆马桑黄的ITS序列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为深入探讨桑黄孔菌属的系统发育关系提供证据;并进一步通过ITS序列数据的比对分析,设计ITS特异引物,为桑黄真菌的种间辨别提供可靠便捷的分子辅助手段.2 材料与方法2.1 供试材料供试菌株共36个,其中23个收集自我国各主要保藏单位和栽培地区,13份采集自浙江杭州地区.菌种保存于杭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表1).表1 用于本研究的36个供试桑黄菌株Tab.1 Thirty-six Sanghuangporus strains used in this study序号Number菌株编号Strain Number来源Source1SH1采集于桐庐保安,杭州2SH2采集于桐庐后岩,杭州3SH3采集于临安,杭州4SH4采集于淳安,杭州5SH5采集于桐庐凤川,杭州6SH6采集于淳安临歧,杭州7SH7采集于淳安临歧,杭州8SH8采集于淳安梓桐,杭州9SH9采集于淳安梓桐,杭州10SH10采集于淳安姜家,杭州11SH11采集于衢州开化,杭州12SH12采集于淳安,杭州13SH13采集于淳安,杭州14SH14引进于淳安微生物研究所15SH15引进于淳安微生物研究所16SH16引进于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院17SH17引进于韩国18SH18引进于延边特产研究院19SH19引进于福建农业大学20SH20引进于福建农业大学21SH21引进于福建农业大学22SH22引进于福建农业大学23SH23引进于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24SH24引进于中国农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25SH25引进于四川省农业科学研究院26SH26引进于吉林27SH27引进于黑龙江伊春28SH28引进于丽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29SH29引进于安徽30SH30引进于安徽31SH31引进于安徽32SH32引进于六安,安徽33SH33引进于安徽34SH34引进于浙江工业大学35SH35引进于延边特产研究院36SH36引进于福建2.2 方法2.2.1 菌丝体培养所有供试菌株转接于PDA平板.从在PDA平板上培养7 d的菌落边缘取2 mm×2 mm的菌丝块,接种于PDA液体培养基中,在27 ℃培养10 d,收集菌丝,无菌水漂洗两次,用无菌滤纸吸干水分,于-80 ℃保存备用.2.2.2 基因组DNA提取取0.5 g菌丝体,采用新型快速植物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BioTeke,北京)提取DNA.提取后的DNA经NanoDropTM 2000(Nanodrop Technologies,South Logan,Utah,USA)测定浓度,并经1.5%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于-20℃保存备用.2.2.3 rDNA ITS扩增20μL ITS-PCR扩增反应体系为:2×TSINGKE Master Mix 10 μL,ITS引物对[12]各1 μL,20 ng·μL-1模板DNA 3 μL,ddH2O 5 μL.扩增反应在Life ECO型扩增仪(Bioer,杭州博日科技)上进行,94 ℃预变性6 min后;94 ℃变性40 s,54.8 ℃退火40 s,72 ℃延伸2 min,共30个循环;最后于72 ℃补平7 min,终止温度为4 ℃.2.2.4 rDNA ITS序列的克隆和测序采用普通琼脂糖凝胶DNA回收试剂盒(TIANGE,北京天根)从1.5%的琼脂糖凝胶中回收ITS片段.ITS片段与pGEM-Teasy 载体连接,4 ℃过夜.连接产物转化于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DH5α中,经蓝白斑筛选后,每个样品均随机挑选5个阳性克隆交付杭州擎科生物技术公司完成测序.2.2.5 系统发育分析 36个本次测序的ITS序列连同16个从GenBank下载的ITS 序列,共52个序列用于系统发育分析.16个ITS序列为戴玉成等[13]发表的桑黄属真菌基源物种(S.sanghuang、S.vaninii 和S.baumii)的rDNA序列,包括S.sanghuang 序列6个(Accession nos.AF534064.1、JN642576.1、JN642577.1、JN642586.1、JN642589.1和JN794061.1)、S.vaninii序列4个(Accession nos.HM584811.1、HM584811.1、JN642591.1和JN642593.1)、S.baumii序列6个(Accession nos.HM584807.1、JN642565.1、JN642567.1、JN642568.1、JN642570.1和JX 069836.1).采用Clustal X v.1.8[14]对52个ITS序列进行多重对位排列(multiplealignments).用MEGA v.5.0[15]进行系统发育分析,以Kimura 2-parameter模型计算遗传距离,所有对位排列结果中的空位作完全删除处理.用NJ法(Neighbor-joining method)构建系统进化进化树,Bootstrap testing为1000 replic-ates.2.2.6 ITS特异引物设计与PCR扩增根据桑黄真菌S.sanghuang和S.vaninii的ITS序列比对结果,设计可用于鉴别S.sanghuang和S.vaninii的ITS特异引物.引物设计采用Oligo 6.54软件(MBI,USA),引物合成由杭州擎科梓熙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完成.利用ITS特异引物对桑黄真菌的PCR扩增参照“1.4 rDNA ITS扩增”.通过逐步提高 PCR 反应的退火温度,取得对ITS特异引物对扩增的最佳退火温度(表2).表2 辨别S. sanghuang与S. vaninii 的ITS引物序列及其最适退火温度Tab.2 Sequence of ITS primers used for distinguishing S.sanghuang fromS.vaninii and its optimal annealing temperatureITS引物ITS primer序列Sequence(5′-3′)退火温度Annealing temperature(℃)扩增S.vaninii的片段Amplified fragment from S.vaninii(bp)Sv_U1GAGTGCGTCGGGTGAAGACTSv_LAGGAGGTAACAACAACTCCTT5 4.8S.vaninii(478)Sv_U2TGCGCATGTGCACGGCCTTSv_LAGGAGGTAACAACAACTCCTT54. 8S.vaninii (651)注:字母U和L分别代表上、下游ITS特异引物,字母Sv代表杨树桑黄Note:The letters U and L refer to the specific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primer for the ITS region,respectively.The letter Sv refer to S.vaninii3 结果与分析3.1 基于rDNA ITS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基于52个桑黄属真菌的ITS序列对位形成的数据集(Dataset)总共包含了744个碱基位点,其中保守位点(conserved)370个,变异位点(variable)337个,简约信息位点(parsimony informative)104个,单突变位点(singleton)226个.NJ系统发育树(图1)显示,49个菌株构成了3个独立的类群Group Ⅰ、Group Ⅱ和Group Ⅲ,分别包含了29个S.sanghuang 菌株(供试菌株SH1~SH23)、14个S.vaninii 菌株(供试菌株SH24~SH33)、6个S.baumii 菌株和3个桑黄真菌以外的菌株(供试菌株SH34~SH36,分别为Sanghuangporus spp、Cordyceps militaris和Trametes hirsuta),Group Ⅰ、Group Ⅱ和Group Ⅲ的Bootstrap支持率分别为99%、99%和98%.这表明S.sanghuang、S.vaninii和S.baumii这三个桑黄真菌的种间存在明显差异,且S.sanghuang与S.vaninii的亲缘关系较S.baumii接近.这与形态特征上三种真菌的存在的些许差别、以及寄生树种的不同具有一致性. 3.2 ITS 特异引物设计对6个S.vaninii菌株(SH24、SH26、SH27、SH28、SH30、SH32)和6个S.sanghuang菌株(SH1、SH2、SH14、SH16、SH18、SH23)测序获得的12个ITS序列经多重对位排列产生了820个碱基位点.根据对位碱基位点的差异比较,设计出了可特异性扩增S.vaninii菌株而不扩增S.sanghuang的两对ITS引物Sv_U1/Sv_L和Sv_U2/Sv_L.图2显示了上游引物Sv_U1所在的第241~300位点区段、上游特异引物Sv_U2所在的第1~60位点区段,以及下游引物SS_L所在的第721~780位点区段.两对ITS特异引物的碱基序列、退火温度及扩增的ITS片段长度详见表2.图1 基于桑黄属真菌rDNA 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采用Kimura two-parameter distance mode;完全删除;bootstrap=1000;节间数值代表bootstrap 值(低于50的数值不显示)Fig.1 Neighbor-joining phylogenetic tree generated for Sanghuangporus species based on rDNA ITS sequencesNucleotide:Kimura two-parameter distance model,completedeletion,bootstrap=1000;the numbers in each node represent bootstrap support values (those lower than 50 are not shown).图2 辨别S.sanghuang与S.vaninii 的ITS特异引物位点箭头所指分别为上下游引物Sv_U1、Sv_U2和 Sv_LFig.2 Localization and specificity of the specific ITS primers used for distinguishing S.sanghuang from S.vaniniiThe upstream and downstream primers (Sv_U1,Sv_U2 andSv_L)are indicated by arrows in the sequence3.3 S.sanghuang与S.vaninii 的分子鉴别分别以10个S.vaninii菌株和23个S.sanghuang菌株的基因组DNA为模板,以表2所示的ITS特异引物对进行PCR扩增.在最适退火温度下,两对特异引物Sv_U1/Sv_L和Sv_U2/Sv_L分别从10个S.vaninii菌株中扩增出了唯一的一条ITS条带,长度分别为478 bp和651 bp,而没有从23个S.sanghuang菌株中扩增出任何条带(图3).这一结果表明,本研究基于S.vaninii和S.sanghuang的ITS序列差异设计的两对特异引物可以用于S.vaninii与S.sanghuang的分子鉴别.图3 S.sanghuang与S.vaninii 菌株的ITS特异引物扩增图谱A:Sv_U1/Sv_L;B:Sv_U2/Sv;M:DNA分子量标准;白色箭头所指为目的条带;泳道1~23对应表1所列的桑黄菌株SH1~23;泳道24~33对应表1所列的杨黄菌株SH24~33Fig.3 The PCR amplification pattern of S.sanghuang and S.vaninii strains with specific ITS primersA:Sv_U1/Sv_L;B:Sv_U2/Sv;M:DNA marker;The white arrow shows the location of target band;Lanes 1~23 and Lanes 24~33 correspond to the S.sanghuang strains SH1~23 and the S.vaninii strains SH24~33 listed in Table 1,respectively.4 讨论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位于18S rDNA及28S rDNA间的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分析技术由于进化速率快、稳定性好和测序方便,已广泛运用到多种真菌种属水平的分类鉴定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16-19].利用ITS序列分析技术,我们鉴定了杭州、衢州及安徽等地采集到的36个桑黄样品,根据ITS序列聚类分析,将36个桑黄样品明显区分为3个类群.其中,杭州地区采集的23个桑黄菌株为一组,为S.sanghuang,序列长度814 bp;收集于吉林、四川等地的10个桑黄菌株为一组,为S.vaninii,序列长度为773 bp;其余的3个菌株为一组,为sanghuangporus以外的其他菌株.核糖体基因rDNA ITS区段的序列差异比较被广泛用于近缘物种的辨别.在实际应用中,通常需要ITS区段的克隆测序和序列的同源性比对,比较耗时耗力.通过ITS特异引物设计,使得近缘物种的差异直观地表现为ITS特异扩增条带的有无,可非常便捷地辨别近缘物种,例如美味牛肝菌Boletus edulis Bull.与铜色牛肝菌B.aereus Bull.、褐红牛肝菌B.pinophilus Pilát &Dermek、夏生牛肝菌B.aestivalis (Paulet)Fr.[20,21]、牛肝菌属卷边组Boletus sect.Appendiculati 物种[10]、以及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 与拟松材线虫B.mucronatus 伪伞真滑刃线虫B.fraudulentus等[22].本文通过ITS特异引物的开发,可以进一步从PCR 电泳图上直观地反映了两个相似种在基因组上的差异,也验证了ITS特异引物用于S.vaninii与S.sanghuang分子鉴定的可靠性.该技术手段适用于野外采集的新鲜样本、陈年保存的干标本、古老标本或菌丝体样本,对于仅含有微量DNA的样本也可以快速完成鉴别.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由于S.sanghuang与S.vaninii的ITS1-5.8S-ITS2序列分别为773 bp和814 bp,两者的ITS序列差异很小,很难设计出用于鉴定S.sanghuang 的特异引物,因此,进一步设计用于鉴定S.sanghuang的特异引物也是今后值得尝试的技术思路.此外,在本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将收集收集更多的桑黄种质资源,包括暴马桑黄S.baumii、大孔忍冬桑黄S.lonicerinus和小孔忍冬桑黄S.lonicericola 等,进一步开发ITS特异引物用于更多相似种间的分子识别,为桑黄真菌各物种的准确鉴别提供可靠便捷的分子技术手段.参考文献:【相关文献】[1] 张小青,戴玉成.中国真菌志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17.[2] Zhou L W,Vlasák J,Decock C,et al.Global diversity and taxonomy of the Inonotus linteus complex (Hymenochaetales,Basidiomycota):Sanghuangporus gen.nov.,Tropicoporus excentrodendri and T.guanacastensis gen.et spp.nov.,and 17 new combinations [J].Fungal Divers,2016,1:335.[3] 孙培龙,徐双阳,杨开,等.珍稀药用真菌桑黄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J].微生物学通报,2006,33:119.[4] 吴声华,黄贯中,陈愉瓶,等.桑黄的分类及开发前景 [J].菌物研究,2016,14:187.[5] 朱琳,崔宝凯.药用真菌桑黄的研究进展 [J].菌物研究,2016,14:201.[6] 梁晓薇,刘远超,黄龙花,等.桑黄孔菌属的研究进展 [J].微生物学杂志,2017,37:98.[7] 戴玉成,崔宝凯.药用真菌桑黄种类研究 [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4,36:1.[8] 张文娟,康帅,魏锋,等.基于ITS序列分析鉴别冬虫夏草与古尼虫草 [J].药物分析杂志,2015,35:1551.[9] 李莹,李莉,刘艳玲,等.基于ITS序列分析对杏鲍菇菌种的鉴定 [J].微生物学杂志,2014,34:62.[10] 魏海龙,李海波,王丽玲,等.牛肝菌属卷边组Boletus sect.Appendiculati物种的分子识别 [J].菌物学报,2014,3:242.[11] 黄丽洋,石卉,王晓婷,等.野生桑黄菌株的分离、鉴定和次生代谢物分析 [J].中草药,2013,44:3394.[12] White T J,Bruns T,Lee S,et al.Amplification and direct sequencing of fungal ribosomal RNA genes for phylogenetics[A]//Innis M A,Gelfand D H,Sninsky J J,et al.PCR protocols:a guide to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New York:Academic Press,1990:315.[13] Tian X M,Yu H Y,Zhou L W.Phylogeny and taxnomy of the Inonotus linteus complex [J].Fungal Divers,2013 ,58:159.[14] Thompson J D,Gibson T J,Plewniak F,et al.The Clustal X windows interface:flexible strategies for multiple sequence alignment aided by quality analysis tools [J].Nucleic Acids Res,1997,25:4876.[15] Tamura K,Peterson D,Peterson N,et al.MEGA5:molecular evolutionary genetics analysis using maximum likelihood,evolutionary distance,and maximum parsimonymethods [J].Mol Biol Evol,2011,28:2731.[16] 谢丽源,张勇,彭金华,等.桑黄真菌分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J].菌物学报,2010,29:347.[17] Lim Y W,Lee J S,Jung H S.Type studies on Phellinus baumii and Phellinus linteus [J].Mycotaxon,2003,85:201.[18] 高凯,杜明,吕英华,等.10株桑黄菌基于rDNA ITS序列的分子鉴定 [J].蚕业科学,2010,36:0584.[19] 张文隽,吴亚召,雷萍,等.秦巴山区野生桑黄rDNA ITS序列及亲缘关系分析 [J].中国食用菌,2015,34:50.[20] Mello A,Ghignone S,Vizzini A,et al.ITS primer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marketable boletes [J].J Biotechnol,2006,121:318.[21] Lian B,Zang J P,Hou W G,et al.PCR-based sensitive detection of the edible fungus Boletus edulis from rDNA ITS sequences [J].Electronic J Biotechn,2008,11:1.[22] Filipiak A,Wieczorek P,Tomalak M.Multiplex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for simultaneous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B.mucronatus and B.fraudulentus-three closely related species within the xylophilus group[J].Nematology,2017,19:1.。

什么是桑黄,了解这5点,你也是专家

什么是桑黄,了解这5点,你也是专家

什么是桑黄,了解这5点,你也是专家最近几年“桑黄”被评为中药界的网红,但是还有很多小白不知道桑黄所谓何物?医科学院研究员张文彭主任对桑黄的药理做了深入的调查,什么是桑黄?桑黄做什么用?为什么桑黄那么受欢迎?一、桑黄名称的溯源桑黄又名桑寄生还有桑臣、桑黄菇、猢狲眼等,是一种极其珍贵的中药材,因为寄生在桑树树干上且多为黄色的菌种而得名。

二、桑黄的形状桑黄没有刺鼻的气味,有种桑树的木香,属性性微寒。

桑黄的子实体无柄,菌盖呈扁半球或马蹄的形状,木质浅肝褐色至暗灰色或黑色。

判断桑黄生长年限可以看菌盖一圈圈的生长年轮,一圈年轮说明这颗桑黄已经有一年的年限了。

3、桑黄的记载网红“桑黄”不是空穴来风的,是有历史书籍记载的。

最早桑黄被发现在汉代的本草学著作《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着“桑寄生,属上经,性微寒,无毒,久服轻身。

”《药性论》是一本有关药性趋向分类中药方剂,“桑黄(桑寄生)无毒,利五脏,软坚,排毒,止血,活血,和胃止泻。

”《本草纲目》记载:“利五脏、宣肠胃气,排毒。

”《本经逢原》云:“桑寄生其黄熟陈白者止久泄益气,金色者治癖饮(积水)、癥瘕积聚(肿瘤),及肠风泻血、五痔下血、血痹虚劳,咽喉痹痛,一切血证咸宜用之。

如何辨别野生桑黄跟人工养殖桑黄野生桑黄产于中国中部至西南部的秦巴山和横断山,野生桑黄附着苔藓,通常生长五年以上,年轮可见。

野生桑黄的重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大致的范围在几十克到几十公斤不等。

人工养殖的桑黄的个头较小,重量较轻,一大块桑黄拿在手里很轻,像海绵一样软软的,而且年轮也没有野生桑黄的清晰。

五、桑黄怎么吃桑黄可以有效抑制癌症,治疗结节等功效,是被大众所看好的“森林黄金”,刚采摘回来的时候一大朵桑黄片,根本不知道怎么吃啊,怎么办??其实很简单,刚买来的野生桑黄,进行简单的切片,切片之后,取少许切片,在养生壶泡半小时,平时当喝茶饮用。

如果嫌切片也很麻烦,可以选桑黄粉,直接混合别的中药材,熬煮半小时,中药适合早饭前,晚饭后饮用效果最佳。

桑黄怎么区分好坏

桑黄怎么区分好坏

桑黄怎么区分好坏
野生桑树桑黄可以通过形状判断,背面具有明显的年轮,年轮之间的间隔较大,还会存在龟裂的现象,大小与手掌一般,质地轻盈,像一块没有吸水的海绵。

野生桑黄的颜色,在采摘时是黄色,有淡淡的气味,在晒干后是深黄色,没有气味。

野生桑树桑黄的辨别方法
野生桑树桑黄的形状大多为半圆形,背部有明显的纹理,这是一圈圈横向的年轮,而且年轮之间的间隔较大,年份较长的桑黄背面还会龟裂,具有指甲大小的裂片,野生的桑黄一般都是年份久远,年轮较多较明显的。

野生桑树桑黄的颜色,在刚刚从桑树上采摘下来时,颜色为明亮的黄色,当将其晒干后,颜色会变成深黄色、褐色,桑黄的边缘还会带有金色的镶边,但是年份越久远的桑黄,金边的数量也会越少,变得越不明显。

药用真菌桑黄的种类解析

药用真菌桑黄的种类解析

药用真菌桑黄的种类解析吴声华,戴玉成桑黄的药用记载源自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的「桑耳」,桑黄名称最早出自唐初甄权所著《药性论》。

桑黄异于其他药用真菌之处是外观相似的种类多。

两千年来多本古籍所记载之桑黄,乃不同人对于不同真菌种类的阐述,因为古代无能力研究显微特征以区分种类,亦无分子手段进行种类鉴定。

现代桑黄的研究起于1968年日本学者发现桑黄的卓越抗癌能力。

日、韩过去普遍以Phellinus linteus当作桑黄的拉丁学名。

然而,中国学者在1998年发现P. linteus是中美洲的种类,亚洲并无分布。

2012年发表真正的桑黄为新种Inonotus sanghuang,只长在桑树上。

2016年发表桑黄及其相近种类属于新属:桑黄孔菌属Sanghuangporus,桑黄的拉丁学名因此改为Sanghuangporus sanghuang。

桑黄孔菌属目前所知有14种,与生长的树种常具有专一性,只有桑树桑黄这一种长在桑树上。

桑树桑黄的药理活性优于市售常见的杨树桑黄S. vaninii及暴马桑黄S. baumii。

在中、日、韩广泛栽培的所谓桑黄子实体并非桑树桑黄,而是杨树桑黄(简称杨黄)。

有鉴于桑树桑黄及杨树桑黄的优良保健功效及安全性,建议政府部门应尽早研究将这两种药用真菌收录于中国药典,纳入食品原料以及中药品,以促进民众健康和桑黄产业发展;并且应该明确规范这两种药用真菌产品的正确拉丁学名及中文名称。

图1 桑黄孔菌属Sanghuangporus 14个种的亲缘关系图高山桑黄Sanghuangporus alpinus(Y.C. Dai & X.M. Tian) L.W. Zhou & Y.C. Dai生长在忍冬属Lonicera活立木上。

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高海拔山区。

图2 高山桑黄Sanghuangporus alpinus子实体暴马桑黄Sanghuangporus baumii(Pilát) L.W. Zhou & Y.C. Dai生长在暴马丁香Syringa reticulata var. amurensis活立木上。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桑黄的鉴定标准

桑黄的鉴定标准

桑黄的鉴定标准桑黄是一种常用于中药炮制的珍贵药材,它是桑树叶和黄颜色的菌盖共同组成的结构。

因其具有明显的黄色,被称为“桑黄”。

桑黄作为中药材,对于鉴定其真伪和质量的准确性要求十分严格。

下面将介绍桑黄的鉴定标准以及相关参考内容。

1. 桑黄的外观特征鉴别。

主要包括外形、色泽、质地等方面的特征。

正规的桑黄应具有金黄色,纯正、鲜亮,菌盖具有鳞片状,质地坚实、脆硬而不易碎裂等特征。

2. 桑黄的气味鉴别。

正宗的桑黄应具有特殊的香气,有一种独特的带有木香、香气刺激而不刺鼻的味道。

这是判别桑黄真伪的重要参考标准。

3. 桑黄的炮制方法鉴别。

桑黄在传统中药炮制过程中,会进行火制、烘干等炮制处理。

炮制过程中的温度、时间等步骤均有严格的要求,如火制温度一般要在60℃左右,时间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因此,通过观察桑黄的外观和烘干状况,可以初步判断其炮制的真伪。

4. 化学成分鉴别。

桑黄主要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如木质素、黄酮类物质等。

通过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检测桑黄中各种成分的含量,可以判断其质量和真伪。

5. 显微鉴别。

通过显微镜观察桑黄的微观结构,包括菌盖、菌植物体等结构特征。

先进的显微技术可以更精确地鉴别桑黄的真伪和质量。

6. 性味鉴别。

桑黄的性味主要是温热,味苦。

这种性味对比照中药参考书籍,可以了解到桑黄的主要特点和功效,初步判断其真伪。

综上所述,桑黄的鉴定标准主要包括外观特征、气味、炮制方法、化学成分、显微鉴别和性味等方面。

对于普通人来说,最简单的鉴别方法是通过外观色泽、气味香气等方面进行判断。

而专业人士可以通过更多的科学手段,如显微镜观察、化学成分分析等方法,来进行桑黄的鉴定。

在购买桑黄时,建议消费者选择正规的渠道,购买带有质量保证的产品,以确保使用的桑黄具有良好的疗效。

不同方法鉴定桑黄真菌的比较

不同方法鉴定桑黄真菌的比较

其 他 生 化 试 剂 ( 析 纯 或 分 子 生 物 学 级 ) 上 海 分 :
Sno( 国) 品。 ag n 中 产
1 3 仪 器 .
来 源 于菌 物 的子 实 体 , 真 菌 传 统 形 态 学 分 类 中 , 在
菌物 本身 形态 鉴 定有 一 定 的 困难 , 而且 受 主观 因素
作 者 简 介 : 丽 源 (9 7 ) 女 , 川 成 都 人 , 学 博 士 , 理 研 究 员 , 要 从 事 农 产 品 加 工 与 贮 藏 工 程 方 面 的 研 究 。 谢 17 一 , 四 工 助 主
Emalxeiu n 7 1 3 c r i: il a 7 @ 6 . o y n
*通 信 作 者 : 勇 (9 7 )男 , 肃 武 威 人 , 学 博 士 , 教 授 , 士 研 究 生 导 师 , 张 17一 , 甘 理 副 硕 主要 从 事 遗 传 学 方 面 的研 究 。E i ma : l
z a g o g 1 @ 1 6 c r hn yn 9 6 2 .o n
1 试 验 材 料
1 1 菌 株 .
2 试 验 方 法
2 1 原 始 菌 株 形 态 观 察 .
1 2份测 试 菌种 ( ) 集 自我 国各 主 要 桑 黄 真 株 收
菌保 藏单 位 , 凭证 标 本保 存 于 四川 省农 业 科 学 研 究 I
院微 生物 研 究 中 心 , 体 信 息 见 表 l 此 外 , 索 具 。 检 Ge B n 中 登 录 的 3 种 桑 黄 真 菌 基 源 物 种 n ak
水平 相 互验证 鉴定 结果 。结果表 明 , 态差 异 不 能作 为 有 效 的鉴 定 证 据 , 分 的 HP C指 纹 分析 形 成 L

桑黄真假鉴定方法

桑黄真假鉴定方法

桑黄真假鉴定方法
嘿,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桑黄这玩意儿的真假鉴定方法。

你可别小瞧了这事儿,要是弄错了,那可就亏大啦!
咱先来说说这桑黄的颜色。

真的桑黄颜色不会特别鲜艳,就像咱中国人那种低调内敛的气质一样。

要是你看到一个桑黄颜色特别扎眼,黄得跟那大太阳似的,那你可得多个心眼儿,没准儿就是假的呢!你想想,真正的好东西哪会那么张扬啊!
再看看它的形状。

真桑黄一般不会长得特别规整,奇形怪状的才正常呢!要是有个桑黄长得跟用模子刻出来似的,方方正正,那可就太奇怪啦,说不定就是有人故意弄出来骗你钱的呢!就像人一样,哪有长得完全一样的呀,各有各的特点才对嘛!
还有那质地,真桑黄摸起来不会特别光滑,会有点粗糙的感觉。

要是摸起来跟那丝绸似的,滑溜溜的,那肯定不对劲呀!你说,大自然里长出来的东西,哪能那么完美无瑕呢!
闻闻味道也能辨别一二哦!真桑黄会有股淡淡的菌香味,可要是有股刺鼻的味道,或者啥味道都没有,那你就得小心咯!这就好比咱吃东西,好吃的东西都有它独特的味道,要是没味道或者味道怪,你还敢吃吗?
另外啊,你可以试试用水泡一泡。

真桑黄泡出来的水颜色不会一下子变得很深,是那种慢慢渗透出来的感觉。

要是水一下子就变得跟颜料似的,那肯定有问题呀!
咱可不能被那些假桑黄给骗了呀!花了冤枉钱不说,还可能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呢!就像咱交朋友,得找真心实意的,那些虚情假意的可不能要。

总之,鉴定桑黄真假可得仔细着点儿,多观察观察,多比较比较。

咱可不能随随便便就被那些不良商家给忽悠了!记住这些方法,让咱在面对桑黄的时候都能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挑到真正的好桑黄!这可是关系到咱自己的利益和健康呢,可不能马虎呀!。

桑黄的鉴定标准

桑黄的鉴定标准

桑黄的鉴定标准
桑黄是一种贵重的中药材,其鉴定标准主要根据其外观特征、理化性质、显微鉴定和化学成分来判断。

以下是桑黄的鉴定标准:
1. 外观特征:
- 色泽:桑黄呈现金黄色至棕黄色,色泽鲜艳。

- 形态:桑黄多为稍卷曲或扁平的片状、碎状或块状,无杂质,无虫蛀。

- 质地:桑黄质地坚硬,断面均匀致密。

2. 理化性质:
- 气味:桑黄具有特殊的芳香气味,具有干燥香和辛辣的气味。

- 味道:口感微苦,有一定的涩味。

3. 显微鉴定:
- 部分生长环:观察到滋生环在横切面或纵切面上呈现黄色或棕黄色,且比较清晰可见。

- 导管束:纵切面中可观察到导管束较多,分布均匀。

- 维管束:横切面中观察到维管束以直径较大的导管为主。

4. 化学成分:
- 酚类物质:桑黄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物质,如黄酮苷、白蜡素等。

- 挥发油:桑黄中含有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桑黄醇等。

以上是对桑黄的鉴定标准,只能供参考,真正的鉴定需依靠专业人士进行。

【推荐下载】桑黄的功效与作用

【推荐下载】桑黄的功效与作用

[键入文字]
桑黄的功效与作用
桑黄是一种真菌,因寄生于桑树而得名。

子实体无柄,菌盖扁半球形或马蹄形,木质,浅肝褐色至暗灰色或黑色。

在杨、柳、桦、栎等树干上也有生长。

 桑黄,这味古老的中药,名气远不如冬虫夏草,可是它的功效却不比冬虫夏草差。

用它来治疗很多疾病效果是非常好的。

下面我们就一起了解了解桑黄具体的功效与作用吧。

 桑黄的功效与作用
 1. 抗癌作用
 ①强化免疫力,诱导癌细胞自行死亡;
 ②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及转移;
 ③减轻化疗和放疗的副作用;
 ④缓解癌症患者特有的疼痛;
 ⑤阻止溃疡、息肉、良性肿瘤等恶变为癌症;
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桑黄菌的鉴定方法
一,形态学鉴定
传统上,大型菌物的鉴定主要依据菌丝体、菌落和子实体的形态特征进行,同时,还有学者根据菌丝的培养特性进行鉴定,具体可通过肉眼观察及显微镜观察
二,桑黄菌菌落生长特性
桑黄菌菌落生长慢,平板在6周内被覆盖:生长新区锯齿状,白色,轻微升起的气生菌丝体延伸到生长区的边缘;菌落白色至微带奶油黄色、黄褐色、蜜黄色;边缘绒毛状,较老的部位为棉花状和羊毛状、毡状;生长新区反面无变化,老区反面奶油黄色至黄褐色;气味轻微或无;鲍氏木层孔菌愈创木酚反应不变色,这可与火木层孔菌和裂蹄木层孔菌香区别。

可参照古善堂桑黄的知识参考对比。

三、指纹图谱鉴定
对桑黄菌的鉴定,传统上主要依靠形态学特征,根据性状进行鉴定。

传统的性状鉴别法和经典的组织显微鉴别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但是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随着现代新设备、新技术的应用,构建指纹图谱的中药鉴定中广泛应用。

以中药的化学成分为指标,用化学的研究方法与传统的形态学和组织学方法相结合,对其进行品种鉴别和品质评价研究,则更能反映其内在的性质。

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多种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及分子生物学技术,建立桑黄菌的化学和生物学指纹图谱,这不仅可以对桑黄菌物种进行鉴定,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